浅谈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论文_梁志斌

浅谈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论文_梁志斌

梁志斌 剑阁县南禅小学校 628300

中图分类号:G66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5-189-01

小学数学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而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数学学习环境就是课堂教学,学生在这里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要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出发,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便于学生发现规律的探索性材料,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探索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身智力活动的内化这一特殊的认识活动去体验计算、感悟计算、领会计算,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点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体会。

一、创设情境,营造浓厚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数学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学科,计算练习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客观需要。只有营造浓厚的计算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探究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创设的情境生搬硬套,数据缺乏科学性,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这就要求教师创设的情境要来源于生活,使学生感到自然、亲切,学生的兴趣就能倍增。

二、过程重于结果,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

教师要多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计算方法、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课程标准》也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所以教师要重视演绎推理,在计算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思维,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训练,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充分感知、感悟算理算法,在强化中感悟归纳推理,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算理,在强化中感悟归纳推理,最终达到灵活、简洁、准确、合理、速度、优选的计算能力,当然训练形式要多样化,其中游戏、竞赛等更能激发学生训练的热情,维持训练的持久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算法多样化,激发学生去发现

《课程标准》提出“算法多样化”,就是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讨论交流,激发学生去发现许多富有个性的计算方法,但每个学生有自己的方法的同时,也要熟悉、了解和掌握其它的计算方法。如果仅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达到优化是不容易的,教师要发挥应有的作用,要有效促进学生对自己多选择的方法进行判断和选择,通过优化比较,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计算。在教学中,通过比较辨析,让学生从表面的“同”中悟出实质的“异”来,从而加深了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这也给学生创设了机会,提高他们思维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在探索中不断充实完善原有的认识结构。应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计算兴趣。

四、注重交流,让学生在计算教学中充满对话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有时候把重点放在计算方法上面,忽视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所以教师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得到许多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但同时教师又是互动交流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多样化的计算方法中,教师引导学生抽象出数学模型,学生在交流、辩论中,深刻地认识到要注意些什么,课堂的学习就是在交流、对话过程中完成的,学生自然学的轻松,学的主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五、放大错例,深化思维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真正思考的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知识比从自己成就中吸取的知识更多,错误与探索相联姻,相交合,才能孕育出真理。”在教学中,教师可应用错例,及时地放大错例,或设计相应的选择、判断题,让学生在正确与错误的探索中不仅“知其错,而且知其所以错”。只有对“错例”进行理性反思、辨别异同、探寻“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杜绝旧病复发。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一旦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就能促进认知结构的组合,推动思维层次的深入,为他们形成良好思维打下基础,好的学习习惯是计算得以正确、迅速的保证。通过平日的教学,我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题目看错抄错:例如把43写成34。书写潦草,往往把0写成6,把6写成0,加号看成减号,非常马虎。

第二,计算过程出错:如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把个位空出来,或加法忘记进位,减法忘记退位等。有时候算加法4+2往往会写等于8,3×3=6等等。

第三,计算习惯不好:如计算时不打草稿,全凭口算。更容易忘记进位和退位,做作业时精神不集中,有时漏题不做等。

针对这些学生的计算错误,从表面来看,似乎大多是由“粗心”造成的,“粗心”的原因又是什么?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尚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千万不能原谅学生“一时粗心”出现的差错。在平时训练中,要注重养成以下习惯:

第一,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数都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第二,审核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提。一要核对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核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核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转换成简便运算,然后再动手解题。

第三,养成规范书写、仔细计算的习惯。要求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贴,保持作业的整齐美观。

第四,养成估算和验算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首先要掌握好验算的方法;其次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估算是所定计算结果的范围,是检查数据是否符合实际,所以要求学生切实掌握用估算来检验答案的正确与否。

另外,教师怎样读懂教材,怎样读懂学生,怎样读懂课堂?我们老师要明白什么是学生的运算能力,计算到底要解决什么?在这样的计算教学课堂中,很多老师都会认为讲清算理是关键,大纲上也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那在课堂当中学习是否真的发生呢?这也是我要学习的。从讲座中得知我们老师都非常重视演绎推理,在计算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思维。而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进行密度训练,没有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知、感悟算理算法,在强化中感悟归纳推理。细细想来,自己好像也存在这样的情况。自己也学习了许多,在这样的计算教学中计算要达到一定的训练密度,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算理,让学生充分感知、感悟算理算法,在强化中感悟归纳推理。最终达到灵活、简洁、准确、合理、速度、优选的计算能力,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其实,还有很多学习的地方,比如说如何改善学生计算粗心的毛病?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这些都要求教师要立刻学习和运用在教学中、学生身上,这样努力才有所进展。

总之,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论文作者:梁志斌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5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8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论文_梁志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