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职业教育的结构性缺陷与“农村导向型”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_职教论文

农村职教的结构性缺失与“面向农村”职教体系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教论文,农村论文,结构性论文,缺失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13)04-0168-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1]。这一要求引导着“面向农村”的新型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及相关政策的调整。

一、“面向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

区分“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与既有农村职业教育的概念异同,是正确定位“面向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及科学设计其体系结构的理论前提。

(一)“面向农村”职业教育的概念解读

所谓“面向农村”,指的是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中的职业教育要面向和适应包括农业在内的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面向与满足农村中各方面职业教育受众的教育与发展需求。“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与既有的农村职业教育有着重要的区别。

2011年,教育部等部门提出:“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对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在这个意义上,“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超越了城乡教育分立的视野,是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它既包括县域和农村中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形式,也包括县域和农村以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形式;既包括面向农业及为农村培养人才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形式,也包括面向非农产业及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形式。

(二)“面向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定位

在一般意义上,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发展都应当遵循面向人人、服务社会和为每个职业教育受众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宗旨与理念。在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的条件下,“面向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定位更有其特殊性。

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本质在于“教育强农”。为“三农”服务、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是农村教育的使命与宗旨。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来看,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本质要求应当是“为农”和“强农”,统筹与优化城乡各类职业教育的资源配置,全面满足农村各方面人群的教育需求。

“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要致力于推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必须面对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有效实现“服务社会”的功能。

“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要适应与满足农村中每个受众的需要。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关键在于面向农村中各类职业教育受众的需求,特别关注那些处于不利条件下弱势人群的教育与发展需求。其使命在于提升受教育者生存与发展的潜能,帮助他们在人生旅程中走出“自强之路”。

“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要为农村人口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服务。“为农村人口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服务”是构建“面向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取向。它必然是一种多方办学和多渠道投入,具有多种类型和多个层次的结构体系与格局。

二、农村职业教育的“结构性”缺失

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大都存在着“结构性”的缺失,如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办学形式单一;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脱节,办学规模小,特色不鲜明,影响力差;县域内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以及中职与高职的发展比例“失衡”,乡镇职业教育、社区成人教育、技术培训的资源不足;民办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迟缓;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尚待开发与利用;质量与规模都明显落后于城市职业教育,等等。这种状态的形成主要基于以下因素。

(一)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发达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的发展大体均衡,有些地区职业教育甚至超过普通高中。欠发达地区的普职比例则严重失衡,职业教育招生人数远远低于普通高中。

(二)社会文化的短视

职业教育在社会上被视为“二流”教育,就读职校被认为“断了向‘上层’流动的路,今后再无出头之日”[3]。职校学生大都是农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子女,让子女就读中等职校是一些城乡低收入家庭的“无奈之举”[4]。

(三)职业教育的理念与发展模式的滞后

现有的农村职业教育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与模式相对滞后。“面向升学”在一些县域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导向。

(四)办学与管理体制的缺陷

许多欠发达地区的县级财政难以保证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新兴产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因素,使县域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资源难以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本地教育受众的需要。

(五)政策的适切性不强

与农村职业教育相关的政策适切性较差。如“县级统筹”的办学与管理体制是基于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提出的,这一体制与当前“城乡统筹”发展的趋势已不相适应。一些县把“重点办好一所职教中心”的要求理解为“只办一所职教中心”,忽视其他职教形式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由按行业“归口举办”变为由教育部门和劳动部门集中管理后,切断了职业教育与相关行业、企业的联系,“校企结合”难以落实。农业部“绿色证书工程”构想的制度设计及配套措施与现行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难以衔接,实效性较差,等等。

(六)就业信息的不对称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很难为职业教育受众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职业教育难以直接面对本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农村职业教育的受众难以获得充分的就业信息,导致了农村职业教育布局与结构的“盲目性”。

(七)受众需求与生源流向的“逆势”

一项针对西部农村学生的专题调研发现:学生中愿意选择中职的仅有22.7%,希望升入高中继续学习的高达70%[5]。这种取向相对于国家关于中职与普高发展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是一种“逆势”。

(八)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高

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办学水平不高,教育质量较低,其关键在于一些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未能形成自己的特色,缺少品牌效应。

要解决上述问题,重要的在于建立既适合城乡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需要,又能够满足农村各类受众需求的“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体系。这一体系要为职业教育发展要素的有序流动与有效组合奠定基本框架,能够更好地发挥育人及社会服务功能。

三、“面向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有三个要点:一是增加“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资源总量;二是提升“面向农村”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品质;三是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在空间上得到相对合理的配置与分布,使农村中各方面人群都能接受适合他们的职业教育。

(一)“面向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结构框架

我国职业教育实行“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6]。笔者基于“面向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理念,借鉴以往农村职业教育及其他方面教育改革的经验,针对农村职业教育布局中的问题,提出“面向农村”的市级统筹职业教育体系的如下构想(见图1)。

图1 “面向农村”的市级统筹职业教育体系的构想

县域中的中等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岗位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渗透于基础教育中的职业技术课程等形式是“面向农村”职教体系的主体,应使其更加完善与有效发挥作用。但从弥补既有农村职教体系的“结构性”缺失、充分满足农村各方面受众职业教育需求及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角度看,“面向农村”的职教体系还应包括县域外的以“市级统筹”为主的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与培训形式。

(二)构建“面向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策略

1.以地级市为主,统筹构建市域内“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体系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强化市(地)级人民政府在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责任(简称“市级统筹”)[7]。“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体系要突破以往“县级统筹”的局限。

在“市级统筹”下,“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体系至少应当包括市(地)、县(市、区)、乡(镇)等三个层次。市级(城市中)的职教机构应主要面对城市和农村的初、高中毕业生接受中、高级职业教育的需求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培训需求;县级的职教机构(职教中心)应主要立足于县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及产业转型的要求,致力于培养和培训本地的各类适用人才;乡级的职教机构应主要面对本地农业及其他产业劳动者的继续教育与岗位培训的要求。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各层次的职业教育机构要加强协作,使各方面的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利用。

“市级统筹”有利于职业教育在“城乡统筹”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通过“市级统筹”,可以整体规划市级区域(含所辖县)内的职业教育体系,并完善其结构;可以整合市域内的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引导职业教育的规模化与集团化;可以促进市域内中职学校的专业分工与特色发展,避免各学校的“同质化”;可以引导市域内不同职教受众的分流,使其教育与培训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可以使市域内的职业教育在更高层次上与产业、行业、企业接轨,与就业市场接轨,推进产学研结合及校企结合。

在“面向农村”的意义上,“市级统筹”可以引导中职教育的生源及需要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获得市域(城市)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化解与减轻县域农村职业教育因资源匮乏、“小而全”带来的各种压力;可以集中与优化县域内职业教育资源,并有效利用县域外职教资源,使职业教育资源更好地面向农村、服务农村;可以提高县域职业教育的投入重心,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

2.以“面向农村、服务农村”为县域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

县域职业教育在“市级统筹”体系中的分工,应侧重于“为‘三农’服务”和“为本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其“中等职业教育”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上交给“市级统筹”体系。这样做的好处:一是有助于县域职教体系集中各方面的优质资源,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和培训;二是有助于中职学生和接受转移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及得到更好的就业;三是有助于构建“城乡统筹”的职教体系,为更高层次的“城乡职教一体化”奠定基础。

3.建立与完善县域职业教育体系的合理结构

增加县域职业教育的资源总量,关键在于增加投入。欠发达地区县域财政大都比较薄弱,亟需上级财政通过转移支付予以支持。同时,也应当在“开源”的基础上“节流”,力求资源的有效利用。

其主要措施有:县级政府应当建立由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相关行业主管领导参加的县域职业教育领导机构,以实现各方面资源的有效开发与综合利用。县级职教中心要进一步完善其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使其切实成为全县职业教育的“中心”。通过“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方式整合各方面的职教资源。

4.加强与完善各方面制度建设

主要有以下措施:一是把农村职业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保障;二是实行与完善农业经营资格准入制度;三是实行农村职业教育及培训资源合理配置与科学布局的制度;四是建立与完善农村职业教育教师制度。只有得到制度的保障,职业教育才能切实地“面向农村”,有效实现“服务社会”的功能。

标签:;  ;  ;  

农村职业教育的结构性缺陷与“农村导向型”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_职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