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日韩高校招生制度的比较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韩论文,对中论文,高校招生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154(2002)05-0012-03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行,国内有一种看法,认为全国统一高考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限制了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发挥和行使,不利于高等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将市场机制引入高考,打破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局面,改由各高校单独自主考试招生。与此观点相关的另一种主张是认为高等学校应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持此主张的论者认为,现行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要求相去甚远。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变的方向是给予高校命题权和考试权,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放宽入学条件,实行宽进严出,使高校尽量敞开大门,向适龄青年、成年人、甚至老年人开放。
上述观点的核心论点是认为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事实上,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并非计划经济的产物,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及传统文化因素的制约下逐渐形成的结果。在我国特殊的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下,如果真让高校实行“宽进”,未必能真正做到“严出”。
众所周知,教育必须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并对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起作用。这一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在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建立、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尤其是传统文化因素的制约作用特别显著。我们可以通过考察中、日、韩三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历史沿革找出充分的论据。
一、中、日、韩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概述
1949年以前,中国的公立、私立高校均实行单独招生考试。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了保持大学招生的连续性,采取了“维护原校,逐步改善”的过渡性政策,仍沿袭旧制,实行各大学单独招生考试。但学校单独招生考试很不合理,出现了不少问题。于是1950年5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1950年度暑假招收新生规定》,决定取消大学单独招生考试,实行行政区域高校联合招生。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地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高校院系调整工作,以调剂行政区域联合招生带来的生源矛盾。1952年6月12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暑假招收新生的规定》,明确规定:正式取消行政区域联合招生,全国高校实行统一考试,统一招生。此后,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虽受到多次政治风波的严重影响,甚至在文革期间中断了6年,但统一招生考试原则却始终未变。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也不断作出相应的调整。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使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日本在1947年开始实行全国统一考试,按成绩择优录取新生。当时全国统一考试的题目都是学术智力测验题,由国家教育研究所命题。但是由于这种招生考试制度采取初试、复试、档案审查三道关口的方式,学生负担沉重,反而使考生的实际学力下降,因而遭到了社会多方反对。1955年日本取消了全国统一考试的制度,采取了各大学单独招生考试制度。各大学自行命题,考试,择优录取新生。大学单独招生考试制度实行几年后,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而且越演越烈。如各校生源极为不均,有的名牌大学出现“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局面,而且走在“桥上”的都是高材生,而二三流的大学则是“门前冷落鞍马稀”,报名者寥寥无几。更为严重的是由招生考试制度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社会各界对招生考试制度极为不满,称高考为“考试地狱”。
通过几年的广泛调查研究后,日本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改革研究委员会公布了一项改革方案。方案要求在全国实行统一高考。认为统一考试,比较客观、全面;统一招生、统一考试、统一评卷能减轻各校负担,各校也有一定的自主权,可以根据本校的需要进行学力考试。1979年,日本开始正式实行全国统一的共同学力第一次考试的新高考制度。这个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在由大学单独招生考试到全国统考的改革与发展的道路上,如果说中国是政治风波不断却初衷未改,日本是民怨不断、小有起伏,而韩国则是荡气回肠、曲径反复,但落脚点最终还是停在全国统考上。
1945年韩国实行的是大学单独考试选拔录取新生的制度。但在这种制度实行过程中发生了考试作弊等问题,于1953年被废止,取而代之的是国家联合考试与各大学单独考试并行制。由于进行两次考试,考生承担了双重负担。为了减轻学生负担以及其他政治原因,这个制度仅仅实施一年就被中止,大学招生考试制度又恢复了以前的制度——各校单独招生考试。1955年,韩国对高校招生考试进行了改革,实行各大学单独考试制与免试并行制。实施这种招生考试制度的结果是:(1)由于超计划招生使管理工作出现混乱现象而导致教育质量下降。(2)由于高考选定特定科目,使高中教育出现偏科现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62年韩国实行了同时具备资格考试与选拔考试性能的大学入学资格国家考试制度。其中国家考试为资格考试,大学单独考试为招生考试。然而这种制度并未能解决超计划招生的问题,而且还加大了各校间的差距,教育质量低下,增加了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基于如此诸多问题,致使政策再资助反转。1964年,韩国又实行各大学单独考试制度。但招生超计划现象仍未解决并有进一步恶化的倾向,而且招生舞弊等不正之风开始抬头。1969年韩国再次终结各大学单独考试制度。采取国家大学入学预备考试制与大学单独考试并行制。
1980年7月,韩国对高校招生考试制度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教育部公布了《教育正规化及消除补习热方案》,废除了各大学单独入学考试制度。1982年,韩国将大学入学预备考试改为更严格的全国统一考试。此后招生考试经过多次改革,但全国统一考试制一直实行至现在,而且日愈受到重视。
我们可以看到,中日韩三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与发展虽然历程各异,但却殊途同归。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实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是在计划经济制度下进行的,这一点应不会有人表示怀疑。但是,日本和韩国是在市场经济制度下先后实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的,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显然,简单地认为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不妥的。
二、中日韩三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比较
1.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属高度统一的招生考试制度,日韩两国则是相对统一的招生考试制度
如上所述,我国高校招生考试从计划、命题、考试、阅卷、录取的整个过程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管理下进行的。在高度统一下的招生考试制度更具权威性。但又由于高度的统一性,使我们的招生考试带有明显的“一试定终身”的倾向。
日本的全国共同学力第一次考试是报考国立、公立大学的考生必须参加的考试,其具有资格认定的性质。韩国的统一学力考试虽然不具资格认定的性质,但它是各大学录取新生时重要的参考依据。无论是否具有资格认定的性质,日韩两国的第一次考试都并未完全决定考生该上哪所大学或不能上哪所大学。考生可以通过各大学举行的第二次考试弥补第一次考试的不足,不至于因一次考试发挥不理想而失去上大学的机会。从这个角度看,日韩两国的高校招生的统一考试是相对的统一,具有较大的弹性。
2.日韩两国高校招生具有较大的自主权,而我国高校在招生中由于政府行为较多,自主权较小
日韩两国在两次考试结束后,录取新生的工作全部由各大学单独自主完成,政府很少干预。更值得一提的是,韩国政府把招生定员权也交给了大学,赋予了大学在招生工作中充分的自主权。相比之下,我国大学在招生中政府的行为较多。如招生计划的硬性下达便是一个典型的表现。过去由于是精英教育,计划内的招生数限制较为严格,学校招生数较少,因此统一计划的招生工作得以顺利完成。但是当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过渡时(主要指扩招后),政府下达的招生计划连年增加,而高校接纳新生容量的增长相对滞后,高校又无法自主地根据自己办学的实际情况调整招生计划。这样就造成高校只能被动地去适应政府下达的计划指标,所感受到的压力一年比一年大,高校的办学质量也受到较大的影响。因此,我国高校目前需要量校而行的招生自主权。
3.三个国家都很重视考生中学阶段的学业成绩,但侧重点各异
我国历来都非常重视考生中学阶段的德、智、体等方面的考查。尤其是我国采用了会考制度,更显得我国对考生中学阶段学业成绩的重视程度。这确保了我国高校能源源不断地招到一批批可造之材。然而,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我国对考生中学阶段的综合评定工作在管理上与日本、韩国尚有一定的差距。中学在招生过程中的发言权较少;大学与中学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
在管理上,我们能否借鉴日本的严格的调查书管理经验,规范我国学生在中学阶段的综合成绩评定?在会考制度的测重点上,我们可否借鉴韩国经验,将会考成绩也在升学考试中占一定的比例,以减轻考生因“一失足而成千古恨”的压力?这些都是我们高等教育工作者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另外,我们应大力倡导大学与中学的多方面联系,充分给予中学在招生工作中的发言权,使中学积极主动地迎接高校招生工作,而不是“积极”被动地围着高考的指挥棒跑。2001年清华大学九十华诞期间,清华大学邀请了全国二百多所重点中学的校长,举行了一次主题为“21世纪中学校长论坛”。这是个可喜的现象,说明我国高校开始意识到加强与中学联系的重要性。
4.三个国家对学生能力的考核都很重视
日韩两国采用的大学单独考试,其根本目的就是考核学生学习相应学科所具备的能力,以利于以后的发展。前文已作详述,在此无须累赘。
我国于1999年,广东省率先在全国实行高考科目"3+2"的改革实验。"3+2"的出发点是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又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优势和兴趣去发展特性。这充分体现我国既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的发展,又重视学生个性的办学指导方针。"3+X"模式是指语文、数学、外语3门基础理为必考科目。另外各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特点,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6科中选试若干科,科目由各校自行决定。"3+X"的出发点是好的,方向是正确的,但经两年的试点工作,一些问题开始初露端倪。问题就出在"X"上。现在的"X"是否能真正考核学生的能力,值得我们深思。
5.日韩两国的招生方式灵活多样,而我国的招生方式略显单一
日本的大学在招生中采用了综合选拔、推荐入学、调查书选拔、调查书初选等多样化的方法。韩国各大学根据各自的情况灵活选择不同的新生选拔录取方式,而只有极少数的高校采用保送免试入学的方法,相对来说较为单一。
1987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规定,由国家教委授权的高校可以招收保送生。1988年,国家教委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保送生暂行规定》,确定52所面向全国招生的高校可以招收保送生,各省可以确定一两所师范院校招收保送生。
显然,我国在招生方法上已做了一些改革,但改革的力度较小。如上所见,保送的招生方法只限在几十所高校和一些师范院校实行,而且比例也较小。这显然实行范围小了点。我们认为,只要加强管理,完善管理制度,我们是可以适当采用推荐入学的方法,扩大保送生的招生面。1996年上海大学把录取推荐生的比较扩大到录取总数的10%,就是一个好的例证。上海大学推行这项工作四年来,对中学的素质教育起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凡被录取的优秀高中生在大学里都得到了好评。
三、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是制约构建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主要因素。中国和日韩两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因此,制约建立全国统一考试制度的主要因素理应是传统文化。
中日韩三国在文化交流上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日韩两国的文化影响深远。直至今日,中日韩三国人们的生活习俗以及传统意识观念等方面都有许多共同之处。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家庭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这不仅对中国人,而且也对日本人、韩国人的社会行为有相当深远的影响。传统文化以家庭为本位和五伦关系,具有一种“社会取向”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这里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它能使传统的家庭和交友关系无限膨胀,形成纵横交错的社会关系网,使人们信服人情高于一切、人际关系决定一切。因此,托关系、走后门的裙带网盛行不衰,许多人往往不由自主地陷入了“人情困境”之中。韩国实行大学单独考试时就曾出现因不正之风而致使考试作弊的现象。所以高校招生考试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关键在于排除人情困扰。而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行统一考试。尽管它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在我们又无法在短时期内消除传统观念中许多消极面的条件下,统一考试无疑是最佳的选择。韩国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总是处在大学单独考试与统一考试之间往返取舍、起伏不定,也正说明这一点。缘于此,同属儒家文化圈中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朝鲜、新加坡和台湾等也不约而同地走上了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发展之路。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现阶段我国难以实行“宽进严出”的招生政策。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海峰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追求和谐的中和主义,“得饶人处且饶人”的传统意识,以及“官本位”和面子观念等是造成我国不宜改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为各校单独招考、实行“宽进严出”的招生政策的重要原因。有人担心,实行全国统一考试会阻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实际上,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通过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推动下,高等教育按其自身内部的规律逐渐发展而实现的。日本在1963年就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而日本的全国统一考试的难度与我国的相仿,超过其他各国。严格的全国统考制度却未能阻挡日本追赶英、法、德等发达国家的步伐,1990年日本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了英、法、德等发达国家。
综上所述,我们在进行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时应重视考虑中国的文化国情,不能因噎废食,为改革而改革。坚定走全国统一招生考试道路,严格把住招生入学的质量关,应是我们现阶段在进行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时应遵循的原则。
我国当前高考制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考试内容上。潘懋元教授认为,高考改革的实验在于改变应试教育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因此,必须从单纯考知识转变为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非智力因素)。高考改革的重点在于考试内容,改革的关键在于命题。如果考试内容、命题方式不改变,"3+X"仍然可能引得教师与考生围绕着应试教育团团转。虽然"3+X"减少了一科,也不一定能减轻考生备考负担,更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偏科学习。因此,减轻考生备考负担抑或降低应试教育影响,必须在变革考试内容与命题上下功夫,这要做长期的艰苦努力。中国高校招生考试的改革与发展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