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中信息获取与口译技能的有效培养_地理论文

信息获取与解读技能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训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中论文,地理论文,技能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理信息的获取与解读”属于地理学习的核心技能之一。在《美国国家地理标准》中将地理技能划分为五项核心技能:提出地理问题、获取地理信息、整合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和回答地理问题。

我国《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在课程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中明确指出:“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搜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可见,发展学生“信息获取与解读”的能力,应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一大重任,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有效训练。但问题是不少教师不知怎样来创设让学生参与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活动,怎样来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图表、图片、图解以及进行实地观察、观测、调查访问和地理实验等形式去获得资料,进行地理探究,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地理图像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能力。

一、实施开放性地理教学,创设地理信息获取和解读技能训练的平台

所谓开放性地理教学,就是摆脱教师依赖教材、学生依赖教师和教学方法单一的传统封闭型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在教学内容上适当超越现行教材,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通过各种开放的渠道和手段,达到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兴趣,以及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

课例1:区域可持续发展——小区域的治理与开发(片段)

[创设问题情境]图1为浙江省浦江县城镇和水系分布示意图,境内最高海拔为1050米,最低海拔为24米。运用信息收集的方法,收集相关信息,探究下列问题。

1.请你规划一条由县城(M地)通往西南邻县的省级公路,把规划线路画在图上,并说明线路布局的理由。

2.若要在河流R[,1]上建设一座水库,对水库大坝选址方案的确认,你认为需要收集哪方面的信息资料?

4.图中N乡丘陵山地占全乡土地面积的88.6%,全乡大气环境质量、河流源头水质优良。为了实现“省级生态示范乡”的目标,请你为N乡农业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合理建议。

[学生探究](过程略)

[学生交流](过程略)

[展示问题参考答案]

问题1.如图2虚线所示。理由:沿河谷修建,地形较平坦,工程量小,施工难度小,建设投资较省;地方性(省级)公路,尽量连接乡镇等居民点,以方便居民生产生活需要。

问题2:流域气候资料、地质资料、河流水文资料、社会经济资料等。

问题4:封山育林,禁止坡地垦荒,保持水土,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发展立体农业)等。

本课例将地方性素材作为教学案例实施探究式开放性教学,不但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而且很好地实施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探讨问题”等能力的训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得到了以下“地理信息获取与解读技能”的训练:地理信息的收集方法、地理信息的有效选择、从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事物定性或定量的信息、准确和完整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综合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信息等。

实施开放性地理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行收集地理资料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使知识的获取不仅限于课本内,而且向课外延伸,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学习过程成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升。

二、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让学生掌握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技能的方法

利用多媒体技术指导学生学习地理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手段,对繁多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来说,如何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带来的方便条件指导学生学习,是广大地理教师探究教学方法的一项重要课题。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让学生自己主动通过网络(利用Google、百度等搜索工具)查找海量的地理信息,并经自己的分析、理解来消化、吸收;二是利用计算机编辑软件,学会重要的地理信息表达方式——地理统计图的绘制与分析;三是建立地理模型或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地理概念和原理等。

课例2: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片段)

下面演示如何用Excel的“图表”工具来绘制数据图表。

[教师演示]

打开Excel,输入数据:

选中数据,点击“插入”的“图表”,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合适的“图标类型”(柱形图)和“子图标类型”,点击“完成”。电脑就会自动将单元格中的数据统计成图表:

在绘图区右击“系列2”,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图标类型”可以修改“系列2”的图表类型(折线图):

右击选择“数据系列格式”,在弹出对话框的“坐标轴”标签中将“系列绘制在主坐标轴”改成“次坐标轴”:

图6在“图案”“选项”等标签中修改相关的内容。还可以在左右纵坐标处右击修改“坐标轴格式”以及在图表区空白处右击,选择“图表选项”快捷菜单等进行相关内容的设置。修改成如下两个纵坐标的图表:

[学生练习]

下面将浙江绍兴的多年平均气温、降水资料给大家,请4人小组合作,用Excel绘制绍兴气温、降水资料图,看哪个小组绘制得既快捷又美观。

[指导学生修改图表]

在巡视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学生将气温资料的图表类型设置成了折线图以外的其他类型,而将降水资料设置成了柱形图以外的其他类型,以及气温、降水坐标刻度设置不合理等问题。

[分析绍兴的气候]

每个小组都绘制完了家乡的气温和降水图,每位同学在绘制的过程中表现得都很积极。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家乡的气候具有什么特点。请各小组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分析:

1.绍兴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各出现在几月份?各是多少摄氏度?年温差是多少?

2.绍兴的年降水量是多少?每个月的降水平均吗?哪些月份较多?哪些月份较少?

3.请结合生活体验总结出绍兴的气候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析回答](略)

[学法总结]

下面请大家自我总结一下如何分析某地的气候特征?

一看气温:夏季(高温?温和?)冬季(寒冷?温和?)年温差(大?小?);二看降水:总量(大?小?)集中度(夏季?冬季?全年均匀?);三看气温和降水的配合情况。

[课后作业](略)

本课例借助计算机软件,着重让学生掌握“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方法,并能通过气候统计图简单分析某地气候状况”,较好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师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在“看”中学,了解地理图表信息的转换方法。教师的分步演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所学方法的把握。让学生亲自操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巡视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指导,较好地发挥了“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适时地点拨是提升教学效率的主要手段。通过对绍兴气候统计图的分析,让学生更加明白图像信息所反映的地理含义,初步学会“获取与解读地理图像信息”的方法。整个课堂教学的实施紧紧围绕教学的中心环节——“气候统计图的绘制与分析”而展开,“教师演示—学生操练—成图分析”等教学环节能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习目标,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最后的学法总结做得好,归纳提炼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效。

三、注重学法指导,从试题分析中提升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的理想是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学法指导在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技能的训练,最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对具体情境问题或试题的分析。其中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方法的提炼,能让学生得到认知能力的升华和思维能力的飞跃,并起到举一反三的功效。

课例3:怎样有效获取与分析地理信息(片段)

[课堂导入]提供大量新素材、新信息,设置新情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能力,已经成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和显著特色。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首要任务就是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把握试题的考查意图。那么如何在高考解题时获取和解读地理有效信息呢?下面请看一道高考试题。

[展示试题](2008年宁夏文综试题36题)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8所示地区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当冷空气缓慢进入并滞留于图中某些地区时,气温下降致使水汽过饱和会产生浓雾,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

(1)甲、乙两段多发浓雾,试说明其原因;两路段中哪一段受浓雾影响频次更多,时间更长,为什么?

(2)随着人口的增加,丙村要扩建居民点。若只考虑沿着山前公路扩建,试比较说明在丙村东北方向和南偏西方向建设民居条件的差异。

[学生活动](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并交流解题方法与结论)

[教师归纳]

学会“地理信息获取与解读”的方法,我们应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寻找“有什么”——阅读和理解材料,找出材料中与问题关联的主要信息,图示材料则要十分关注图例。如本题中有以下主要信息:位置信息:北温带季风气候区;知识信息:当冷空气缓慢进入并滞留于图中某些地区时,气温下降致使水汽过饱和会产生浓雾;图像信息:图例中有等高线、河流、交通线、居民点;图中出现等高线疏密、陡崖;问题信息:多发浓雾的原因;扩建居民点条件。

二是思考“为什么”——分析揭示信息之间、信息与设问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对本题的相关信息做出如下分析,就不难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了。

本课例通过实践演练,让学生自我“诊断”在信息处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增强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在学生自主训练的基础上,教师的归纳提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利于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技能的提升。如果我们的教学活动能以“点”带“面”,让学生在活动中“悟得”知识或方法,则能达到“事半功倍”。但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非一日之功,贵在持之以恒,不断强化。

四、重视实战训练,提高学生地理图文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

对于学生而言,所谓地理信息,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地理文字信息,这是提供地理信息最基本的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独立的文字资料,而且还包括地图、表格的引文或说明等。二是地理图像信息,指各种类型的图像所提供的信息,包括地图、原理示意图、统计图、联系图和景观图等。而地图是地理信息承载量最丰富的一种图像,它所提供的信息包括地物分布状况、符号及注记、经纬网、比例尺和图例等。三是地理表格信息,这是指通过表格的形式呈现地理数据资料及数字资料属性、类别和单位等信息。地理信息的载体不同,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途径也应“因地制宜”,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实践训练,以提高学生有效获取与分析地理图文信息的能力。

课例4:水污染及其防治(片段)

[多媒体展示问题情境]

2007年5月太湖蓝藻大暴发,造成无锡市饮水危机。2007年5月29日开始,江苏省无锡市城区的大批市民家中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并伴有难闻的气味,无法正常饮用,市民纷纷抢购纯净水和面包。阅读材料与图片,对太湖蓝藻大暴发事件进行研究,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1:水华是蓝藻大量死亡腐败后在水面形成的一层蓝绿色且有腥臭味的浮沫,蓝藻在水中随季节上下移动、漂浮。太湖蓝藻一般在每年5月底6月初发生,多见于湖区周围的小水湾等水体流动性差的水域。

材料2:近20年来,化学工业是太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大小工厂遍布太湖周围地区。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太湖地区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千米1000人左右。

材料3:城镇化的发展,使农业用地锐减,为了维持粮食总产量的相对稳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农村也开始大量使用抽水马桶,粪便污水处理能力极其有限。

材料4:无锡地区(图10)2006年冬季日平均气温达6.8℃,比往年高2.5℃;2007年入春以来日平均气温比往年同期偏高2.5℃,且入夏时间比往年提前了一个月;2007年1月~5月降水量减少,水位低;吹偏南风的时间比往年提早一个月。

图10

1.按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分类,太湖蓝藻大暴发事件属于________。

2.试分析太湖每年发生蓝藻现象的主要原因。

3.试分析2007年5月初太湖无锡水域蓝藻大暴发的主要原因。

4.有专家对太湖污水处理提出如下治理方案:把环太湖的污水集中起来,经过预处理后,穿过南通,送到黄海边生长着芦苇等植被的滩涂,最后排入大海。请你评价该方案的优缺点。

[问题1探究]学生阅读、思考数分钟。

按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分类,太湖蓝藻大暴发事件属于水污染。

[问题2探究](略)

[问题3探究]

教师提醒学生仔细审题,注意有关时间、地点的限制性条件。题目限定2007年5月的太湖无锡水域,再看看“材料4”提供的信息,2007年5月太湖有什么特别之处。

然后引导学生,师生共同探究总结出原因:2007年5月初,无锡地区气温比正常年份偏高,这就导致蓝藻上浮时间提前,蓝藻繁殖生长速度加快;降水少、水位低,氮磷浓度就会提高;再根据图示,找到无锡位置,吹偏南风时间提前,就会使蓝藻提前集聚到处于西北方向的无锡水域。

[问题4探究]

学生思考数分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得出结论。优点:解决了太湖水污染处理与排放问题。缺点:污水排入大海,可能会引起海洋污染,引发赤潮。

师:说的好,但还可以更完善,优点还有如污水送到生长芦苇等植被的滩涂,可被生物净化;缺点还有如穿过南通送到黄海边,运输线路长,成本高等。

本课例所示的复习课型在目前的地理复习教学中运用较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教师认识到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是引导学生开展问题探究的基础,课例中问题情境的选择与课题“主题”十分贴切;二是运用问题式教学,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三是引导学生对不同信息的关注,有利于提升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教师适时的点拨提高了教学效率。

这类课型的实施,因涉及的教学内容较多,再加上要进行相关地理技能的训练,需要教师做到“有的放矢”,紧扣教学目标。但要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形散而神不散”,则难度较大。如本课例中教师对两条教学主线的把握有力不从心之感,在“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的方法指导方面有明显的漏洞。如在对“问题4”探究时,教师虽然点明学生应关注图像信息,但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并没有很好运用这一信息源,而教师也未能抓住这一问题加以“借题发挥”。

标签:;  ;  ;  ;  

地理课堂教学中信息获取与口译技能的有效培养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