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雾依旧笼罩以色列——大选之后以政局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以色列论文,政局论文,迷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5月17日,举世瞩目的以色列大选降下帷幕。 反对党工党主席巴拉克获得56%的选票,而竞争对手、现任总理和利库德集团主席内塔尼亚胡仅获得44%的选票。巴拉克以绝对优势当选以色列下届总理。在议会选举中,工党获得26个席位,比上届选举少了8席; 利库德集团获得19席,比上届选举少了13席;而遭腐败丑闻打击的极右翼宗教党沙斯党却出人意料地增加了7个席位,达到17席之多。其它席位则被另外12 个政党瓜分。这样一个格局,一方面给中东和平带来希望,但另一方面,也给以色列政坛注入诸多不定因素,使得这个谜一样的国度仍然让人捉摸不透。
疑团之一:和平的时代已经到来?
大选前夕,舆论纷纷认为,两位候选人势均力敌,难分伯仲,首轮投票中,谁也不可能获得50%以上的票数,必须到6月1日的第二轮投票中方能见分晓。然而,结果却让人大吃一惊。投票结束仅30分钟,抽样调查结果就已表明,工党候选人巴拉克将获得胜利。正式结果显示,巴拉克以12%的优势遥遥领先,如此悬殊的比分在以色列历届大选中尚属首次。得知获胜之后,巴拉克立即在象征着和平和希望的拉宾广场上向数万名欣喜若狂的支持者宣布:和平的时代已到来,以色列打开希望之门。
这次大选结果的确令支持中东和平进程的人们深受鼓舞。右翼势力由于其强硬的政治立场不得人心而在大选中全线溃败。领头羊利库德集团遭到重创之后,内塔尼亚胡宣布辞去利库德集团主席职务和议会中的职务,以承担大选失败的责任。从利库德集团中分裂出来的极右翼全国团结党仅获得4个议席,其领导人小贝京宣布退出议会,从此结束公众生活。沙斯党领袖德里因受贿丑闻影响,也决定退出议会,但仍保留该党主席职务。这几位强硬人物的相继消逝,无疑给巴拉克实施和平计划扫除了一大障碍。另外,新的议会首次出现“犹太人多数”,使得巴拉克再也不必象拉宾当年那样小心翼翼地仰仗阿拉伯人的选票,行动起来自然会少些顾虑,多点从容。
再看巴拉克的竞选纲领,也的确与内塔尼亚胡有所不同。根本区别在于,巴拉克接受“土地换和平”的原则,有和谈的诚意,在许多方面表现出灵活性。他基本上承袭前总理拉宾制定的和平路线,愿意立即恢复同巴勒斯坦、叙利亚和黎巴嫩的谈判,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在巴以和谈问题上,他同意履行业已冻结的《怀依协议》,原则上不反对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在戈兰高地问题上,他有别于内塔尼亚胡关于“戈兰主权属于以色列”的不妥协立场,表示可以就这个问题进行谈判。这实际上表明他承认戈兰高地主权属于叙利亚,可以接受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从那里撤军。至于从黎巴嫩南部撤军,他显得更加坚定,承诺在一年之内彻底解决这一旷日持久的问题。从上述观点来看,巴拉克显然准备在中东和平问题上全面开花结果,这给饱受战争之苦的中东人民送来一片温馨的阳光。世界舆论纷纷评价,巴拉克当选以色列新总理将给中东和平带来划时代的进步。
然而,中东这个地方实在是太复杂了,谁也无法就此认定和平真的已经跨进了门槛。就巴拉克的观点而言,也存在着模糊的一面,令巴勒斯坦人有点放心不下。巴拉克在工党中以鹰派著称。这位有着35年军龄、功勋卓著的将军参加过第三、四、五次中东战争,曾男扮女装,参加在贝鲁特行刺巴解组织领导人的秘密军事行动,亲手打死了3 名巴解游击队员。他还策划了对突尼斯郊区巴解设施的袭击,造成巴解领导人阿布·杰哈德丧生。在拉宾政府表决1995年9月28 日签署的扩大巴勒斯坦自治协议(又称第二个奥斯陆协议)时,时任内政部长的巴拉克投了弃权票。他传奇般的经历,正好迎合了以色列选民的矛盾心理:一方面,他们反对战争,渴望推进中东和平进程;但另一方面,又对以色列的安全存在强烈的忧患意识,对巴勒斯坦人缺乏信任。正是认准了这种心理,在政治立场上,巴拉克努力把自己刻画成一个有安全观念的反对党领袖形象。他的某些观点和立场与内塔尼亚胡已经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在耶路撒冷地位问题上,他采取“不容谈判”的强硬立场,坚持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远不可分割的首都。他虽然同意从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撤军,但以方必须保留在上述地区的犹太人定居点和某些战略要地,也就是说撤军不可能恢复到1967年战争之前的状况。在戈兰高地问题上,他虽然表示了谈判的意向,但同时强调,从该地区撤军的幅度得与叙利亚给予以色列的安全程度挂钩。另外,他还一再向以色列公民保证,要在全民公决通过之后才和巴勒斯坦签定和平协议。从以上各点可以看出,巴拉克当选总理固然给中东和平带来曙光,但其前景远没有象舆论所赞誉的那样光明一片。他毕竟不是拉宾,当年中东和平大踏步前进的情况不会立即出现。以巴拉克为首的和谈代表将与阿拉伯邻国在谈判桌上展开激烈的讨价还价。中东和平会象它从前走过的每一步一样,依然充满艰难和曲折。
疑团之二:“无政府主义的丛林”?
根据以色列选举制度,任何人都可以为一个微不足道的理由,一点芝麻绿豆的种族权益,甚至仅仅报上一个象样的名字就能创立一个政党:任何党派,只要赢得1.5%的选票就可以在120个议席的议会中拥有一席之地。程度之简单,加上以色列人历来参政意识强烈,故当内塔尼亚胡于今年1月4日宣布解散议会、提前大选后,一夜之间,以色列冒出了100多个新党,正式登记参选的有32个之多。 这在以色列历史上是罕见的。
长期以来,以色列政坛一直由左翼的工党和右翼的利库德集团轮流坐庄。为了保证政府稳定,双方不得不与议会中的小党结成联盟,使得权力反而常常掌握在一些小政党手中。为削弱小党势力,加强总理职权,均衡选票,1992年以色列修订选举制度,采用总统制和议会制混合体方式,选民往投票箱投两张票,一张选总理,一张选议员,可以交叉投他们所喜欢的任何党派的候选人,就象在美国,既可以把民主党人送进白宫,同时也可以选共和党人进议会。一时间,以色列被誉为中东地区民主的典范。然而,美好的愿望似乎太天真了。1996年以色列首次尝试新的选举制度,结果与人们的初衷背道而驰。利库德集团和工党的议席锐减,前者降至32席,后者降至34席,两者相加也不过刚刚勉强超过半数。而那些小党则史无前例地尝到了甜头,蓦然发现自己手中寥寥数张选票居然也能掀翻执政联盟,对重要任命施加影响,不禁喜上眉梢。在今年的大选中,小党控制大党的趋势进一步明显,两大政党纷纷拉拢各小党组成竞选联盟。工党在这一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它同前外长利维领导的桥党和卡哈拉尼领导第三条道路党联合竞选,并试图拉拢中间路线党领导人沙哈克,说服阿拉伯籍总理候选人贝沙拉退出竞选,但未获成功。目前,巴拉克正面临着组阁的难题。根据以色列选举制度,总理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之后,要在45天内争取到议会半数以上的支持才能组成新政府。而在此次大选中,工党虽然仍保持第一大党的地位,但其议席却只有26席,势必要与更多的党派结成执政联盟。工党的天然盟友梅雷兹集团和什诺党共获得16个议席。它们明确表示,如果新的联合政府邀请极右翼宗教党沙斯党加盟,它们将拒绝合作。而沙斯党在此次大选中获得了17个议席。如何取舍,巴拉克着实得有一番斟酌。
对于这种局面,政评家们无不表现出忧心忡忡。有人称以色列政治将成为意大利在中东的翻版,也有人说以色列正在走向“无政府主义的丛林”。他们普遍对新的选举制度提出质疑。于是在以色列宣布解散议会、提前大选之前,就一读通过直选修正案,决定在下届选举中恢复旧体制。
然而,民主一旦放开,要重新收紧可就难了,恢复旧制已经招来不少非议。化妆品经销商、前选美皇后妮娜·罗森布拉姆以其名字组织了一个新党参加此次议会选举。她对“小党正在吞噬以色列”的论调颇为不屑,斩钉截铁地说:“这就是民主,没有人能强迫我们投别人的票。”
目前,恢复旧制的提案尚只通过了一读,要想真正恢复还需通过二读、三读。就算三读均顺利通过,以色列党派林立的现象也不会就此消亡。以色列是继续走向丛林深处,还是就此打道回府,这是本次大选留下的第二个疑团。
疑团之三:三足鼎立?
自1948年以色列建国以来,其政治经历了两大阶段。1948—1977年间,以色列一直由工党掌舵。1977年,贝京领导的利库德集团打破工党一统天下的局面,开辟了以色列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新纪元,从此形成两党左右对峙的政治格局。而在今年的大选中,第三支力量——中间势力正在迅速崛起,给以色列政坛带来一缕清风。
此次大选,传统的利库德集团和工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尤其是利库德集团的分裂,直接造成了右翼势力的惨败。议会解散、大选提前的消息宣布之后,先后有13名利库德成员背叛内塔尼亚胡,其中包括4名内阁成员。他们纷纷组建新党,挑战利库德集团, 拉走了相当一部分选票。特别是被内塔尼亚胡解除国防部长一职的莫迪凯另立山头,加盟中间路线党,给利库德集团造成了几乎致命的打击。经过这番折腾,利库德可谓是元气大伤,此次选举,只获得了19个议席,差点失去第二大党的地位。
工党实力其实也有所削弱。它鼓励跨国公司加强对经济渗透的政策被视为牺牲了以色列工人的利益,传统的盟友工会日益疏远,这令今天的工党领袖们对从前与工人称兄道弟的亲密岁月怀念不已。当年风雨同舟的工人运动领袖阿米尔·佩力兹公开脱离工党,新建工人党参加大选。此外,人们还不时听到关于工党种族歧视的指责。去年,工党高层官员奥里·奥尔对摩洛哥裔犹太人冷言冷语,嘲笑他们智商低,是一个“问题民族”。最近,工党内唯一一名埃塞俄比亚移民代表资格被强行分配给了俄罗斯人,因为以色列拥有100多万俄罗斯移民, 而埃塞俄比亚移民只有区区6万。这些零星的敲打正在潜移默化地分解着工党的凝聚力,使得工党在此次大选中只获得了26个席位,比上届选举减少了8 个席位。
与利库德、工党的尴尬境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中间路线党为首的中间势力异军突起。以色列的中间派主要有中心党、第三条道路党、兴旺党、绿党、未来党等,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一直在左、右翼政党的夹缝中求生存,力量较弱。也许是人们早已厌倦了两强争霸的单调局面,迫切呼唤新鲜面孔的出现,这种求新、求变的心理在此次大选期间催生出了一批新的中间党。其中,最突出的便是由前财政部长梅里多尔、前特拉维夫市长米洛和前国防军总参谋长沙拉克共同组建的“中间路线党”。它标志着中间派已成为以色列政坛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中间政党兴起的原因主要有三。首先是利库德集团和工党表现差强人意,政策失误,经济低迷,失业率屡创新高,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人民强烈不满。这为中间政党的崛起准备了适宜的土壤。其次,中间政党的意识形态就象它的名字一样,既融入了利库德集团和工党的主张,又不如他们那么极端,较易为大多数人接受。它提出的在保证以色列安全的前提下奉行灵活、务实的和谈政策,稳步推进和平进程等主张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此外,它还提出在左右阵营间搭起桥梁,重塑民族凝聚力,实现真正的团结和统一等主张也颇有市场。因此,中间政党同时从左右阵营中获取了相当数量的选票,在未来以色列政局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但也有人对中间路线党的前途持谨慎态度。他们认为,由于利库德集团和工党目前在政策导向上都明显向中间靠拢,因此中间派的生存空间不是扩大了,而是被压缩了。选民们也许会图一时新鲜,暂时青睐于中间政党,但时间一长,仍然会各自归队,回到原先的左右阵营中去。这种说法不无道理。莫迪凯刚刚宣布竞选总理的时候,风头很劲,一度被认为是本次大选中的黑马。然而好景不长,他的支持率很快便一路下滑,从最初的18%降至5%左右,因而不得不最终退出竞争。 这也许部分因为中间路线党尚处于初创阶段,政治纲领、组织机构还不完善,竞选经费、从政经验和影响面等也都稍逊一筹。
中间政党的命运究竟如何,是响亮地唱出第三种声音,还是昙花一现,人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