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地理学习中的几个思维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误区论文,思维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总结,就会发现学生的错误常有些共性的东西,或受学生生活经验的影响,或受学生心理因素及思维习惯的影响,我们把它称为思维误区。这些误区往往导致认识的绝对化、片面性,并且出现的频率大、人数多,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
一、地理学习中的几个思维误区
1.片面理解眼见为实
学生对于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地理事物,往往深信不疑,思考问题也往往也是从这些相关经验和表象出发,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由于地理知识的复杂性,再加上认识的肤浅、片面,学生也常常会被一些非本质的现象所迷惑,形成一些错误认识,可见地理现象有时也会欺骗我们的眼睛。如有的学生认为:太阳辐射强,气温就高;太阳辐射弱,气温就低。这个论断是来自学生的亲身体验,很难纠正,有的学生甚至以此错误地推导出高山、高原地区太阳辐射较平原地区弱的错误结论。由此可见,“眼见也不一定为实”,也会产生错误,这些错误主要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的体验,也包括各种音像资料,也就是错误的科学前概念。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是学习者存在着合理的先入知识和新的学习发生相互作用。”根据奥斯本的发生学习模型,“学生的先前经验和原有的观念在他们接受新的知识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时,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寻找并克服错误的科学前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其实错误的科学前概念本身也是课程资源,通过学习纠正对前概念中的一些错误认识,学生能够感到自己学习的进步,从而不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以记忆代思维
由于做题强化或对知识理解不透彻,一知半解,死记硬背,以记忆代替思维,容易出现绝对化的思维误区。例如:学生一见到山地丘陵的治理,就认为应该植树种草。也不管是缓坡、陡坡还是河谷,既不考虑当地农民吃什么,也不想一想教材中低山丘陵区治理的案例。这种因死记硬背导致思维误区的例子很多。再如,有的学生学完“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后,根据“凡是冷的地方气压就高,热的地方气压就低”推出“高山气压较平原高的错误结论”,究其原因就在于不理解气压的概念,不理解气压的产生是由于空气柱的重量引起的,气压的高低是在同一平面上进行比较的等相关知识而死记硬背某一结论,知识的学习不系统而又死记硬背造成的。许多学生对这种“以记忆代思维”产生的错误视而不见,因此对学习危害极大。地理学习应当使学生变得聪明,需要培养辩证的、灵活的思维,反对死记硬背,这是认识复杂地理事物所必须的。
3.类比不当
类比不当,其特征是模仿类推、思路固化,当两个对象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似或相同之处时,往往掩盖其相异点。如学完东西方向判别后,再学习时间计算的“东加西减”就容易类比不当的错误。再如有的学生将风向与洋流的流向混为一谈(风向指来风的来向,而洋流的流向是指去向)。类比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通过类比联想、推理、判断地理事物,其本身也是地理学习需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但要注意类比的条件。
4.以部分代整体
对部分的认识,不断强化,学生会出现部分甚至特例的特征代替整体特征的现象,也就是强调的内容起到了泛化的作用。如对于“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的特点”教材进行了较大篇幅的阐述,再加上做题强化,学生普遍认为发达国家所有城市人口都已经开始减少,其实这个认识是错误的。从教材中的“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数量仍是增长的,出现逆城市化的其实只是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城市,由于环境问题严重,地价上涨,而乡村基础设施齐全,城乡交通便利,出现人口向乡村或小城镇移动的现象。
学生思维的误区是客观存在的,可能不限于以上几种,并且因人而异,具有隐蔽性,这样就给错误的克服带来了困难。误区的克服,根本在于暴露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勤于总结,对学生易出现的思维误区做到心中有数。学生的思维误区其实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因为误区的克服,能够使学生看到地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不断总结学生学习中存在的误区,了解学生,增强教学的目的性,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非常重要的。
二、如何防止学生思维误区的发生
1.培养批判思维,养成思辨的学习习惯
批判思维是从已有知识的对立面出发,即通过唱反调进行思维的一种思维策略,要求学生做到不迷信权威和书本,敢于大胆质疑,并进行实证研究。许多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敢于质疑的结果。伽利略对千百年来人们深信的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重的物体落地比轻的物体快”产生了质疑,最后通过思考和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使人们向真理又迈进了一步。
在中学地理学习中,值得通过怀疑获得提高的地方很多,可以说每一次怀疑都能促进学生认识的进步。如许多学生对“气温高气压就低,气温低气压就高”产生怀疑,经过探索归纳出高低气压形成原因有热力和动力两个方面,气温高在动力作用下也能形成高压,同样在动力作用下气温低也能形成低压。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首先要创造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不迷信、不盲从,不要囿于固有的评判模式,敢于怀疑,要善于肯定与否定,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其次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相互启发,展示潜能,发现不足。如低山丘陵区的治理方案可以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有的学生从水土流失的角度,提出坡度大于25°应禁止修筑梯田;有的学生从教材《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治理》得到启发,提出农林牧业的整体规划;还有的学生从黄土高原的治理中受到启发,提出因地制宜的构想等等。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讨论,最后集思广益,总结出比较完整的一套或几套治理方案。
2.在易出现思维误区的地方精心设计练习
从知识回到实践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也是检验自身思维正确与否的一条重要渠道。学生出现思维误区,根本在于教师教得过死,过于侧重机械模仿而对学生思维灵活性训练不足。教学应当是使人变得聪明,但是处理不好,也扼杀了学生的想象、禁锢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总结,并采用变式训练、系统学习等方式强调、提醒学生,防止错误思维误区的发生。例如关于太阳辐射强弱与气温的关系,学生易出现思维误区,教师可以在讲课时设问: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强是否气温也最高呢?然后让学生讨论,从而达到暴露思维误区、形成正确认识的作用。在学生易错的地方还可以采取“引君入瓮”的办法,给学生创造一个出错的机会,可起到预防针的作用。如学生记住了“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南北纬10°,是由于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而形成的”,但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记住就行了,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读气候类型分布图,学生会发现在信风带的迎风地带也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这种从一般到特殊,从共性到个性的思维训练会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地理事物。
3.以哲学的眼光指导地理学习
哲学是对人类世界总的认识,其运动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绝对性与相对性等观点,对地理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让学生经常用这些观点审视自己的地理学习,时时提醒自己的学习,就能有效预防思维误区。如学习黄赤交角时,许多学生死记这个角度,认为黄赤交角的角度是一个固定值。教师就要从哲学中“运动与静止、绝对与相对”等哲学观点出发,再结合习题使学生认识黄赤交角也是变化的,只是变化很慢,现在使用这个角度而已,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更严密、全面。再如“一般与特殊”很好提醒了学生迎风坡不一定降水多,向阳坡的雪线不一定高;运动的观点要求以动态的眼光看待区域的发展,克服模式化,要因地制宜采取措施、权衡利弊选择正确的发展策略等等。用好哲学观点对于地理学习是非常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