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小棒教数学论文_林海珠

我用小棒教数学论文_林海珠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夏茂第一中心小学 365500

摘 要:小棒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无处不在,在小孩子们的眼里既直观又形象,几乎触手可及。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小棒安排进行教学操作活动,既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又便于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正是如此,小棒作为最简单的学具,它的地位在课堂中是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关键词:小棒 数学 具体化

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在论智力形成的几个基本阶段时说,“只有物质的(或物质化的)活动形式才是完备的智力活动的源泉。”这就是说,儿童的智力活动是在对物体(或物体的代替物,如模型、标本等)的动作中形成的。其他心理学家如瑞士皮亚杰的研究也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的智力活动,也不例外。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这在教学实践中的例子很多。因此,无论从理论上或从实践上看,加强实际操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说,加强实际操作是现代的数学教学和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要区别之一。正如皮亚杰所指出的,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

抽象的数学知识,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显得那么枯燥、乏味。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显然是存在矛盾的。要想解决这个矛盾,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要依靠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加之又是刚开始接触系统的数学学习,动手操作对他们来说,无疑是帮助学习的一大好方法。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知识来源于动作。”由此可见,动手操作的重要性。

一、捆小棒,窥操作之奇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百以内数的认识》这一课时,借助简单的学具——小棒,让孩子们充分认识了百以内数的形成及意义。课前,我让孩子们每人准备了100根小棒和10根橡皮筋。在数20根小棒的过程中,孩子们复习了捆的意义:每10根小棒就要用橡皮筋捆起来,表示1个十。在接着数的过程中,孩子们体会到了从29到30的意义变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9表示的意义是2个十和9个一,再增加1根,就会变成30,30表示的意义是3个十,就要把9根和1根再用橡皮筋捆起来,变成1个十,这样就从2个十9个一变成了3个十。数到最后,100根小棒变成了10捆,我又将这10捆小棒捆成了一大捆。孩子们一下子就叫了起来:“老师,这一大捆是100,100里面有10个十!”孩子们的发现水到渠成,太令我惊喜了!其实,仔细想来,这应该归功于动手操作小棒。在数、捆的过程中,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明白了,在数数时,数到9后,下一个数一定是个整十数,满十进一的十进制计数方法在孩子们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节课,孩子们情绪高涨,我也没有多费口舌。我想,这就是动手操作的魅力所在吧。

二、摆小棒,现操作之妙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好奇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要让小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就要设法引导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产生兴趣。有了兴趣,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迫、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创造的学习。好动的小学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很短。对于他们来说,动手既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心理需求。计算,给孩子们的感觉历来都是难以理解、单调、无趣的。我一直都很怕上计算课,不知道要怎么让孩子明白算理。有了《百以内数的认识》这节课的经验,我想,是不是可以让孩子们在摆小棒的过程中来认识枯燥的数学算理呢?我在课堂上做了尝试,得到了意外的惊喜。例如:教学34+9。我先要求孩子们在左边摆出34,孩子们很快就拿出3捆和4根,然后要求孩子们在右边摆出9根。有的孩子,从左边的4根小棒中拿出1根和右边的9根小棒捆在一起,看到了4捆和3根,得出了34+9=43。而有的孩子,则从右边的9根小棒中数出了6根和左边的4根小棒捆在一起,也发现了小棒从3捆变成了4捆,从而得出34+9=43。简简单单一个捆的动作,孩子们自然而然就明白了“个位相加,满十进1”的道理。

三、思小棒,悟操作之用

儿童往往是在操作中思考的,直观操作为学生提供了宝贵、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这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重要前提。但是,只停留在直观操作阶段,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加强合作讨论,在操作、讨论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够出现意外的体验和思维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其主动参与合作,增强合作意识,学会与人合作的方法,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习知识,要重视知识发展的过程。实践是学生发展的源动力,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情地实践,学生的发展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得到落实。因此,为了促进操作和思维,必须让学生充分地描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开始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以后逐步让学生独立说,增加学生用言语表达的机会。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论文作者:林海珠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4月总第2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1

标签:;  ;  ;  ;  ;  ;  ;  ;  

我用小棒教数学论文_林海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