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创意城市发展理念之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意论文,理念论文,我国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9—6000(2007)12—0032—08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
导言
创意城市的发展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或更早,至今仍是一新兴的城市发展理论,最近霍尔(Peter Hall,1998,2000)和兰德利(Charles Landry,2000)两位学者对此的研究颇具影响力[1]。霍尔通过对古希腊、中世纪的佛罗伦萨等一批历史上充满活力的城市的分析,总结出创意城市的最大特征是社会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紧张状态[2]。兰德利则从现代城市中归纳出了密度、沟通、地方特色、城市设施、网络机制等创意城市七大要素[3]。此外两位瑞典学者安德松(Ake Andersson)和冈纳(Gunnar Trnqvist)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强调了竞争、沟通、不稳定性等[2]。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霍普斯(Gert-Jan Hospers)进行了全面总结,归纳出创意城市集聚性、多样性、不稳定性的三大特征[4]。
近年来,创意城市理念日益受到重家、城市政府的关注,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工具而被大力推广,而另一方面汉森(Anders Lund Hansen)、安德森(Hans Thor Arldersen)和克拉克(Eric Clark)发现在创意城市高速经济增长的背后却隐藏着高昂的社会代价,全球化带来的激烈竞争使城市政府从传统的管理公共资源转向与私人企业合作进行经济开发,为此需要吸引大量所谓“经济上可持续人口” (economically sustainable population),即社会精英,从而牺牲了社会经济边缘阶层的利益,这是真正的创意城市不应该忽视的[1]。
国内关于创意城市的研究刚刚起步,引入国际概念,介绍伦敦、纽约、新加坡等知名创意城市的特点与建设经验,以此为模版提出了发展创意城市的对策,即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引进和培养高级人才、营造多样与宽容的都市环境、加大R&D投入、结合城市大学建设构建创意孵化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6]。但总体而言,众多研究主要从宏观层面罗列出构建创意城市所需的要素,并未深入探讨创意城市的本质,以致在实践过程中发生了片面与错位。因此本文从问题出发,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深入诠释创意城市的本质,以此探讨我国创意城市的合理定位与建设,从而使其走上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表1 长三角主要创意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路
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路
上海形成了以设计创意为特色的重点领域,包括与文化相关的创意设计,如网络媒体、时尚艺术,影视制作、环境
艺术、动漫艺术等;与工业、建筑相关的创意设计,如工业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等;与消费相关的创意设
计,如时尚消费设计、服装设计、广告设计等;与传统相关的创意设计,如工艺美术品制作等。将重点发展研发
设计创意、建筑设计创意、文化艺术创意、时尚消费创意、咨询策划创意五大创意产业。
南京主要发展建筑设计、广播影视、工艺美术、计算机软件设计、动漫游戏、广告设计、时尚设计、表演艺术、出版发
行、工业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
苏州、 苏州已发展了软件开发、动漫游戏和集成电路设计等现有特色产业,将大力引进、培育和扶持艺术、传媒、广
无锡、 告、时尚设计、数码娱乐及工业设计等现代创意产业。
常州无锡形成了以工业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软件开发为主体的创意产业格局。
常州重点发展动画产业,已建立起国家动画产业基地。
杭州以其最大的城市设计联盟LOFT49为标志,主要集中在视觉设计产业,涉及会展展示、图文、室内美术装饰工程
及配套,园林景观、装饰包装设计及工艺品设计、网站制作与开发,代理国内外广告、摄影、雕塑工作和绘画
等。同时大力发展动漫游戏产业,构建动漫游戏完整产业链。
1 我国创意城市发展问题
1.1 片面的概念理解
目前国内理论界对于创意城市的研究尚处于引入国际理念的阶段,主要借鉴了创意城市的“3T”理论,即技术、才能和宽容,认为一个创意城市应具备大量优秀的创意人才,智力型的创意产业以及宽容、多样化的创意社区或城市环境[5]。这一认识较完整地勾勒出了创意城市的图景,然而以此为视角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形成理论概括的则为数不多,仍停留于对国际创意城市的特点描述与经验介绍,且更多的是对通过打造创意产业来发展经济、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关注,如王伟年、张平宇的《创意产业与城市再生》、徐清泉的《创意产业:城市发展的又一引擎》以及对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的一系列研究。
在此影响下,创意城市的主要构建者——城市政府——进一步将创意城市等同于创意产业,认为通过引进创意产业加快经济增长就是构建创意城市。国内已有18个沿海及内陆城市提出要建创意城市[6],但从未有关于完整的创意城市的规划或白皮书出台,而各类创意产业规划则层出不穷,如《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杭州市动漫游戏产业发展规划(2006~2010)》、《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在编的《扬州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以及上海、南京都将创意产业纳入“十一五”规划等,此外在发布的《中国创意城市榜》中创意产业成了唯一的衡量标准,由此也可见一斑。不仅如此,城市政府更将创意产业局限在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范围内,表1列出的是长三角主要创意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路。
这些大多属于核心文化产业和应用文化产业[11],却忽略了在外围起着支持作用的大量服务行业(见表2),更遑论涉及生产、流通领域。
创意(creative)源自创新活动(innovation)中的理念层面,而城市创新活动包括从创意理念的产生、产品的投产、市场的营销到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以及最终形成协同合作的产业网络这一完整的过程。已有对于创意城市的理解却试图以创意产业这一最能体现城市发展成果的创新活动的最终阶段,来取代构建产生创意理念所需要的开放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理念转化为产品所需要的公平透明完善的法制环境、产品投放市场所需要的多样活跃的商业环境这一系列隐性的却十分重要的前期过程,尤其创意理念的产生是促进创意产品生产、销售、进而发展为一项庞大的产业的原动力,因此在产业更新换代如此迅速的时代,这种只重结果而没有源头的创意城市是难以为继的。
表2 创意产业的产业类别
核心文化产业如音乐、戏剧、美术、工艺品等文化创作与发表
应用文化产业如工业设计、影像制作、动漫、网游等应用产业
外围与支持产业 如展示展览、影音经纪、出版发展、广告企业等
资料来源: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J]企业研究报告,2006,(3):4.
表3 长三角主要动漫基地城市
城市 目标定位
杭州 培育和完善动漫游戏产业链,打造中国“动漫之都”。
常州 被省政府列为江苏省动漫产业重点城市;市政府把发展卡通动画产业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来抓,作为
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工作来抓;一个基地——国家动画产业西太湖基地,一个主题公园——中华恐龙园,一个嘉
年华——中国游戏嘉年华,若干个园区——创业、保纳、远东等动画产业园区,形成各具特色、相互关联、较高效益的
常州动画产业。从政府态度到具体实践均表明了成为国内重要动漫基地的决心。
无锡 到2010年形成动漫原创、制作加工、数码影视、网络游戏、动漫核心技术以及衍生产品的能力,初步建成国内重要的
动漫画产业基地、长三角动漫画作品产品集散地、苏南地区原创作品高地。
苏州 苏州“国家动漫产业基地”正式在苏州工业园区国际科技园揭牌成立,初步形成了基地型发展趋势。
宁波 市信息产业局与我国动画漫画原创基地北京电影学院达成合作意向,设立国家(宁波)动漫研究中心,合力打造动漫
产业基地。
1.2 空洞、趋同的目标定位 为了与国际接轨,各创意城市在发展最初就提出了目标与定位,但纵观这些“口号式”的定位,却存在着目标不明确、内容无特色的问题。上海提出要成为仅次于纽约、伦敦、东京的全球第四大创意中心[6],北京希望打造我国首个创意城市[7],如此宏大而空洞的目标对于构建创意城市并无实质性的指导意义;而众多城市对动漫基地情有独钟,仅长三角地区就有杭州、常州、无锡、苏州、宁波等数个城市极力打造动漫基地(见表3),如此跟风趋同现象并无创意可言。
1.3 单一的园区型、精英型建设模式
概念和定位的偏差必然导致建设模式走入误区。2005年上海首批18家“创意产业集聚区”正式授牌,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家各类创意企业入驻园区,集聚了1万多名创意人才[8],其中大部分园区以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文艺界名人投资为主。北京依托其雄厚的科技力量初步形成了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北京数字娱乐示范基地等六大创意产业集聚区[8]。南京玄武区斥资7000万元,建设占地100亩(约66667m[2])文化产业园区,并打算按WTO知识产权的要求将其打造为国内之最[9](见表4)。只注重建设成果的思维方式和大规模开发区的所谓成功经验促使各类园区林立,而高昂的建设成本以及商业热钱的涌入促使租金水涨船高,使得小资本额创业者和普通市民的进入更艰难。上海时尚产业园投资1700万元,六号楼租金每天每平米4元[17];徐汇区的某创意地产项目先期投资成本超过5000万元,租金是每天每平方米3元[18];卢湾区8号桥一期平均日租金已从最初的每天每平米4元攀升到超过5元,二期竣工之后租金的设定将基于一期的租金标准有进一步提升[19],除了不菲的租金,举办艺术展览的费用更高达每天10万元以上[19](表4)。
综合表4建设现状,我国创意城市的建设模式主要为园区型和高科技、大品牌的精英型。将创意城市等同于创意产业,使得原本开放式的建城成为封闭式的造园,从而导致只见园区不见城市的现象;将创意产业局限于文化创意产业以及以经营城市为目的的定位,使得创意产业成为特定创意阶层尤其是精英阶层所能参与的领域,从而导致大量普通市民和小资本额艺术家被拒之门外。更有甚者以造园为名进行房地产开发[10]。最终创意城市成为城市精英独享的商业游戏,而非市民能参与并共享的舞台。
2 我国创意城市发展思路
2.1 重新诠释创意城市的本质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正如城市政府所期望的,构建创意城市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提高城市在国内外的竞争力,使其始终位于发展的前列,而要真正保持持久的竞争力不是仅仅依靠创意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昙花一现,更需具备能不断为城市带来活力的创意特质、创意环境。关于这种特质霍尔和兰德利等学者已从历史和现代的不同角度进行了描述,即集聚性、多样性和不稳定性。综合前人的研究及国外创意城市的经验与教训,可将上述特质更深入地诠释为:包容与和谐,即一方面更多人包括城市精英、小资本额艺术家甚至普通市民都可以参与到创意活动中,另一方面更多人尤其是非精英阶层都可以分享创意所带来的成果。这不仅仅是构建公平社会的需要,更是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发展、保持城市生活持久活力的基石,是创意城市的魅力所在。该本质渗入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和政策法规三个层面。
首先在创意城市的经济活动中,创意产业的比重及所带来的收入是非常关键的指标。伦敦文化创意产业年产值达290亿英镑,仅次于金融服务业;1977~1996年间纽约核心版权业增长率是经济增长率的3倍[6];在国内,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已占上海GDP总量的7.5%[8],占北京GDP总量的5.4%[7],并以较快的速度持续增长。然而量的积累只是启动创意经济的第一步,完整的、体现包容与和谐本质的创意经济更需要创意产业质的多样化。美国利用“版权产业”概念将创意产业界定为四种版权产业:核心版权产业、交叉产业、部分版权产业、边缘支撑产业[11],涉及创造、表演、传播、生产制造、运输、销售等各层次行业领域,涵盖了大部分城市生产活动。可见创意经济并不局限于高端文化创意产业,而是一套完整的、彼此协作支持的产业网络,这才能构筑起创意城市坚实的经济基础。
创意经济是构建创意城市最显而易见的成果,然而却非其保持活力的源泉,因此有必要追溯到营造上述能激发更多人创造力的社会环境,而其中最关键的是可参与性。一方面多样化的创意产业为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市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伦敦创意产业从业人员达52.5万人,是第三大容纳就业人口的产业领域[6],从而成为公众参与创意活动的最直接途径;另一方面,多层次、多领域的教育环境为市民参与提供了知识储备;此外,创意城市还需提供各类公共设施、服务、活动,使市民不仅参与更能享受创意,这才是最终期望实现的包容、和谐的创意城市。
最后,多样化的创意产业和积极的公众参与都需要政策法规加以保障。在创意理念形成阶段,对属于创意经济核心资产的知识产权需要健全相应的法规体系[6];当进入产品生产、销售阶段,处于创意活动边缘的小资本额创业者、普通从业人员更需要优惠政策的眷顾,日本政府在选择支持项目时,倾向于原来薄弱的基础性原创领域,并专门成立了小企业金融公库[12],上海的多媒体光谷也针对多媒体行业中的小企业推出了包括税收优惠甚至无偿资助或贴息在内的优惠政策[13],保障了他们的生存空间即保护了创意城市活力的源泉;而发展为颇具规模的产业后,鼓励产业内及产业间的合作交流,控制过度垄断,是实现多样化的必要措施。
2.2 创意城市的目标定位与建设模式
2.2.1 合理的目标定位
创意城市的定位不应贪大求洋、盲目跟风,而应挖掘城市自身的积淀与发展条件,从而展现独特的城市形象,且唯有如此创意城市才能真正进入普通市民的生活,为他们所接受并支持,这种友好的环境及独特的形象更能不断吸引各方创意人才。根据不同的城市类型,大致有以下定位方向:
(1)创意产业导向型定位,从创意城市的成果着眼进而营造创意氛围。对于较年轻且较发达的城市,其历史文化特色或许不突出,但拥有相对完善的产业结构和开放的城市氛围,因此以当地特色产业集群和技术力量为支撑,引入或培育与之适应的一项或若干创意产业作为定位目标,打造某创意产业基地,且该类基地并不局限于单个城市,若城市间相互协调合作共同构建,将更具竞争力。新加坡将创意产业与传统制造业相结合,打造全球文化和设计中心;纽约依托其“世界第一金融中心”的优势,全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生产型服务业[12]。然而创意基地的形成除了若干名牌企业、核心产业外,更需要大量中小型企业和边缘产业的支撑,如伦敦市构建了“知识天使”网络,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和创新服务理念,并鼓励他们形成网络,帮助他们申请创新基金[12]。因此,创意产业导向型定位即以创意基地为城市外部形象,以多层次、多领域的产业网络为城市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营造活跃的创意氛围。
(2)文化资源导向型定位,从源头保护并振兴创意氛围。与现代主义和过去彻底决裂的主张不同,后现代主义城市更强调文脉的延续性[14],甚至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已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因此对于拥有深厚文化内涵和人文环境的城市,尤其是现代工业并不十分发达的中小城市,文化遗产是其最重要的发展资源。首先,妥善保护、修缮、改造古建筑、园林、街区等历史文化遗迹,从而营造展现城市历史发展轨迹的物质空间;其次,恢复并鼓励城市传统行业的发展,如传统手工业、服务业,从而使平民艺术家甚至普通市民都能参与创意及相关活动。总之以一种充满历史感的城市空间和充满文化气息的和谐氛围,区别于大城市激烈的竞争环境,向游客及艺术家展现休闲、宜居、古老而富有活力的城市形象。都柏林市中心的坦普尔街区希望利用已自发形成的诸多特色建设一个文化繁荣、居住环境优良、有吸引力的小商业街区,它以一次建筑竞赛为起点,将该地所有历史的和当代的遗产的独特品质贯穿于开发建设的各方面[14],使街区获得了经济与社会的繁荣。类似地,我国诸如扬州、苏州等历史文化名城也可如此定位。
(3)城市更新导向型,结合城市改造的需要提供创意空间。主要针对面临衰退的老工业城市,将构建创意城市与工业建筑改造和产业结构转型相结合。德国鲁尔区内埃森市的矿业同盟工业区中的工业建筑如今已改造成散发着昔日工业气息的博物馆、展览馆、舞蹈室、小戏院、私人艺术工作室、办公楼、礼品店、餐馆、咖啡座等,成为艺术家表演、市民参观休闲的特别场所。伴随着物质空间的改造,城市产业结构也由原先的工矿产业为主导转型为由工业文化旅游带动形成的发达的服务业为主导,并为因转型而失业的工人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15]。因此城市更新导向型是以旧城的物质空间,尤其是废弃的工业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为依托,并结合相应的政策措施,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市民再就业的实现,从而展现城市及其市民摆脱衰退阴影、共同走向振兴的城市形象。
(4)混合型定位。对于经济发达、社会结构复杂的大都市,单一的定位类型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应根据自身特色与条件,进行多角度定位构想。以上海为例,发达的经济与科技水平为引进国际知名创意企业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撑;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为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流派创意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开放、包容的价值观念环境;废弃的特色工业建筑为艺术家改造与再利用、太量就业机会的产生,市民的休闲活动提供了廉价的物质空间。总之,混合型定位展现了大都市多元、开放、包容、和谐的城市形象。
尽管不同类型的城市如上所述有相应的定位方向,但并不意味着对号入座,根据自身特色和条件进行创造性地定位,才是创意城市合理定位的本质,且为摆脱单一的园区型、精英型建设模式提供了前提。
2.2.2 多样的建设模式
合理的定位将创意城市理念融入整个城市生活,而在具体实践中我国以园区型、经营型为主的单一建设模式并未体现包容与和谐,相反却在不断隔离与排斥,因此多样化的建设模式是必需的。
目前世界上创意城市主要建设模式有:
(1)博物馆模式,根据具体情况将废弃建筑改造为室内或露天博物馆。在露天博物馆中,儿童可以参与在废弃设施中开展的游戏活动,以此吸引亲子家庭的旅游者;室内博物馆以展览和旅游开发为主。
(2)公共游憩空间模式,把旧厂区或老建筑群改造成景观公园,里面可以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并且还能起到美化环境、治理污染的作用,像德国北杜伊斯堡公园就是由一家钢铁公司改造而成,如今成了青少年的活动场所。
(3)商旅文联合开发模式,将购物与工业遗产旅游结合起来,将原来的旧建筑群改造成大型的购物中心、咖啡馆、酒吧、美食文化街、儿童乐园、网球和体育中心、多媒体和影视娱乐中心、美术馆以及各种绿化景观等,以吸引游客前来旅游、休闲、购物[16]。
而针对上述不同类型的定位,可从中选择合适的模型进行建设:
(1) 对于创意产业导向型城市,创意产业园区能有效发挥企业间合作竞争的集聚效应。但鉴于其进入门槛较高且相对封闭,上海的M50从2000年到现在租金上涨了10倍,一部分已经成名的画家已经迁出,仍未成名的承担不了越来越高的租金也迁出去了[17]。因此对于中小创意企业及相关支撑产业需要更廉价、开放的模式,如“特色商业街+阁楼”模式,阁楼作为艺术家的廉价工作室,商业街则成为展示艺术品、服务生活以及艺术家和普通市民交流沟通的多功能场所。
(2)对于文化资源导向型城市,通常以博物馆、展览馆的形式展示城市历史,然而城市是有生命的,城市的文脉最终汇集于普通市民的传统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因此需要散布于城市不同类型地区的空间展示这一切,如特色文化工艺街区,集居住、传统工艺生产、商业、展览等为一体的混合功能街区,使更多市民融入创意活动。坦普尔街区鼓励利用建筑底层开设零售店、酒吧、画廊和其他文化设施,而上层允许更为“消极”的诸如居住、办公等功能,“只有这样,文化才不会仅仅被看作是附加物,或促销手段,而被当作坦普尔经济和地方意识的一个重要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4]。
(3)对于城市更新导向型城市,目前国内多将工业建筑改造成博物馆、展览馆或私人工作室,但若借鉴德国鲁尔区的经验,将如此大规模且具有特殊构造的空间创造性地改造为公共游憩空间,使市民充分享受创意带来的休闲愉悦,创意城市会被更广泛地接受与支持。
总之,多样化的模式使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市民都能成为创意城市的一员,从而真正实现创意城市的包容与和谐。
结语
创意城市不是创意产业的简单堆砌,不是经营城市的权宜之计,更不是城市精英独享的商业游戏,而是具备集聚性、多样性、不稳定性,市民能够参与并共享,持久充满活力的包容、和谐的创意空间,将此理念贯穿于规划、政策等一切创意城市的构建活动中,创意城市将拥有更健康美好且可持续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