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可靠性的“转移策略”_政治论文

略论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学信度的“迁移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论文,课教学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于种种原因,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信度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如何切实有效地提升政治课教学的信度,以保障政治课教学的效度已越来越成为第一线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的一个焦点问题。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实施“迁移性学习策略”是提升政治课信度的有效方法之一。

这里的信度指思想政治课程的威信或可信性。这种信度既可以是对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理解和信任,也可以是因对任课教师人品的信赖和智慧的敬仰而对学科产生的情感迁移。笔者曾对本校2005届高三学生进行了一次“政治课教学信度”的调查,其中理科生抽样108人,文科生117人。调查表明,近三分之二的理科生认为高三没必要开设“不用高考”的政治课,以免“浪费时间”。体育课也不是高考科目,为什么学生却又十分热衷呢?原因在于喜欢不喜欢。理科生上政治课时“开小差”“做其他学科作业”,或者干脆把政治课当作休息课、放松课,用以缓解做数理化习题产生的紧张情绪。那么,为什么学生会不喜欢政治课,致使政治课发生信度危机呢?

从宏观上看,教材的频繁变动,易使政治课发生信度危机。因为教材频繁的变动,使教师难以积累和形成稳定的教学经验和方法,这对有效地组织教学、不断提高教学实效是一个很大的教学障碍。效度缺损直接导致信度危机。从内容上看,书本知识与现实脱节的矛盾是引发信度危机的根本原因。如教材“市场交易原则”中强调“自愿、平等、公开、诚实信用”,而现实中唯利是图、欺行霸市现象屡见不鲜;“唯物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而现实中欺上瞒下、虚报夸大的丑行时有发生;“辩证法”强调一分为二看问题,而有些教师只以学习成绩论英雄,自己也不能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学生,等等。这些都成了提高政治课信度的严重障碍。从教学方式看,传统教学与学生年龄特征之间的矛盾容易导致信度下降。尽管政治课“小课堂、大社会”的教学模式已颇具成效,但仍然存在的传统教学思想和方法易使学生对政治课产生怀疑、轻视、厌倦、抵触等情绪和行为,致使政治课信度难以提高。从升学模式看,升学的压力和政治课地位的矛盾也直接引起信度下降。国家对政治课教学是重视的、要求是明确的,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深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传统型教学模式向主动参与型、互动多维型等素质教育的创新模式转变,但只要有以追求升学率为目标的考试模式存在,必然使部分学生偏重于高考科目的学习,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政治课上,使中学政治课无奈地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严重地挫伤了政治课教师的教学热情,于提高政治课信度极为不利。

为改变政治课信度下滑的现象,许多中学政治教师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教学新模式,以期重新提升政治课的信度。“迁移性学习策略”就是其中实践证明较为成功的一种。

何谓迁移?从普遍的意义讲,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常提及的为两大类型:一次学习促进另一次学习,为正迁移。如掌握了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原理后就能较容易地理解国际价值、国别价值之间的关系。而一次学习阻碍、干扰另一次学习,就为负迁移。负迁移现象往往出现在表面相似而实质不同的内容学习之后,如把前后两次习得的“矛盾的主次方面”和“主次矛盾”两个原理相混淆。

迁移还有横向迁移、垂直迁移,一般迁移、特殊迁移,自发迁移、自觉迁移等之分(详见图1)。

图1表明,各种迁移之间存在着一种交叉关系。如正迁移既可以是水平迁移也可以是垂直迁移,既可以是自觉迁移也可以是自发迁移。我们应该有效地利用这些关系为知识迁移服务。笔者认为,知识虽可使“干瘪者”变得“丰满”,但其养分终究有限,只有不断运用所获知识、产生知识迁移从而创造价值的人,才会“青春长驻”、不断收获。因此,我们要努力“为迁移而教”。

那么如何运用“迁移策略”提高政治课信度呢?笔者提出以下几种与提高信度有关的策略,供参考。

1.“交叉迁移策略”与教学信度

调查发现,中学生大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政治,这难以产生对知识的认同和信任。而运用“迁移性学习策略”,通过各种“交叉迁移”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闻一知十,触类旁通”。

(1)讲解到位、迁移自然——构建信度基础。“当一个学生充分掌握了一个科学的概括,或者当他获得了一个广泛联系的观念,他就有了独立的广博的智慧能力,并能把所受的训练迁移到和先前不同的情境中去。”贾德的这席话说明,发生迁移的基础是“学生充分掌握了一个科学的概括”。而要扎实地作“科学的概括”,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对知识准确、到位的讲解。如讲解“民主”的概念时,务必使学生清楚只有“在一定阶级范围内”这个前提下,才可能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平等原则”。否则,学生就很容易产生疑问: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怎么可能服从人数虽占优却处于被统治地位的无产阶级呢?这与历史事实不符。于是,学生会错误地认为政治课脱离实际,是纯粹的说教,没有可信度,相关教学也就无法从“民主”的概念迁移到“民主的阶级性”“民主的实质和民主的发展程度是相关联又相区别的概念”等问题的理解上。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应能预先知道学生容易在哪些环节上出错,予以及时纠正,使学生加深印象、扎实基础,以利知识的迁移和信度的提升。

(2)创设情境、刺激迁移——激发信度动力。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被测试者在反复的刺激中学会的是对刺激产生的相互关系而非外在特征作出反应。所以关系的学习意义和情境迁移之间有着相同之处,且这些“相同要素”不是零碎的、孤立的,而是情境和情境之间共同的形式、结构和联系。迁移就是被试者顿悟了这种情境关系,将认识从一种情境过渡到另一种情境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因此,教师要通过形象、生动的授课,为学生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激活灵感、顿悟关系、发生迁移,变教师“教”为自己“悟”。如在讲解“经营者素质”时,我举了上世纪90年代中俄边境的贸易事例。当时由于中国部分个体经营户的不法经营,使俄罗斯商人打出了“我的商品质量值得信赖,因为我不卖中国货!”的广告语,中国人苦心经营的中俄边境贸易在难堪中走向了衰落。同样,在中国商人好不容易开拓的南非市场中,又由于我们不遵循市场交易的原则,恶性竞争,结果两败俱伤,既丧失了市场又损害了中国人的形象。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意识到“提高企业经营者素质”不是一句空话,对“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利益的关系”原理的认识,从以前的机械、麻木的背诵,转变成发自内心深处的信任:政治课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而是培养自尊、自强意识和本领的有用知识。

(3)纠负迁移、促正迁移——强化信度效力。的确,负迁移会给学习带来不良影响。但正因为负迁移发生在易混淆的知识点上,如果教师能及时提醒学生注意,反而能借用负迁移使学生澄清错误观点、加深正确认识。如当学生学到“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课文内容时,不禁疑惑:课本前面讲“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里又强调党的领导,究竟谁领导国家事务啊?对此,教师应有针对性地精心备课、仔细讲解:党对国家的领导是通过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这三种方式来实现的;而党的意志必须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高权力机关)这一法定的程序才能上升为国家意志,由全国人大产生其他国家机关,通过履行国家职能来执行党的各项意志和决议。从而通过纠正“负迁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使学生明确党和全国人大、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此外,“国家结构”“国家机构”“全国人大”“人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用价值”“价值”“价格”“供求关系”等知识之间的关系,学生的认识都容易产生负迁移,教师只有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才能变不利为有利,强化信度、巩固知识。

2.“情感迁移策略”与教学信度

调查表明,文科生对政治课的喜欢程度达到86.3%,要比理科生高得多。虽然学生将喜欢的主要原因归于“教师上课生动、有趣”“内容贴近生活”,笔者认为政治是高考科目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尽管如此,教师教学的个人魅力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对“情感迁移和政治课信度的关系”的研究。

上海市原市长徐匡迪在《我们今天怎样做老师》的报告中指出:“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善统一,不仅要在自己讲授的课程中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榜样、无言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教师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动、感染、教化学生,使之对教师的思想觉悟、精神境界、道德品质在心理上产生信任感,必能产生教育的正效应。

(1)理解、尊重,孕育情感迁移——培养信度。“润物细无声”是一种教学高境界。在教学中,我们应设法采用多种形式,细致入微地就学生关心的问题与他们交流和探讨,力图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感悟,进而接受教师传授的做人标准和价值观。如针对青春期男女学生交往的敏感话题,很多教师都十分忌讳和无奈:不管不好,管也管不好。我认为,把当事学生骂得无地自容、自尊全无不可取,强行制止和刻意监视学生的行为也不必要,正确引导才能使学生的认识纳入正轨。于是,我以高中学生中发生的一段情感事例为线索,自编、自导、自制了一部校园青春剧——《青春洗礼》,请学生演。学生目睹着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情境,认真地思索着青春的意义,最后达成共识:中学阶段建立起来的友谊是最纯洁、最真挚的,我们要好好珍惜。当教师真诚地对学生说“有异性同学喜欢你,说明你很有魅力,老师恭喜你”的话后,在座的学生激动不已,从情感上接受了教师的教诲,进而产生信赖感,自然就理解了中学阶段友谊的内涵。课后,学生们竞相传告上课感受,三个年级中有不少班级向我预约上这节课。事实证明,对教师个人情感、人格上的信赖必然会迁移到教师所授的学科内容中,产生强烈的迁移效应——对教师授课的内容、方式坚信不疑,积极、主动地配合、支持老师的授课,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真情、实意,引导情感迁移——增进信度。记得有一位德高望重的政治教师在给学生上“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这一课时,结合中国社会变迁的实际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抒发对党的深厚感情,情到深处忍不住热泪滚滚,震撼了所有在场的学生和教师,很自然地解决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革命、建设的历史结果,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的”这一教学重点问题。教师真情实意的流露在这节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这份情感感染了学生、震撼了学生,产生了正迁移作用。当然,教师感情的流露必须是真实的、自然的,绝不能虚假和做作,否则只会产生负迁移的恶果。我曾经作为杭州市首届学科骨干教师研修班成员到江西井冈山考察,当我们走进当年红军的后方医院——一座深山丛林中的木屋,引导员让我们猜一猜楼中许多像条凳的物件当时是做什么用时,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候诊的凳子?”“睡觉的床?”……可当引导员意味深长地告诉我们“这是手术台,当时因环境恶劣没有麻药,需要开刀、截肢的重伤员就是被绑在这些手术台上进行手术”时,所有的人都发出了惊呼,对当时战争环境的残酷和血腥有了真切的认识,体会到今天胜利的来之不易。尔后,当我走进“井冈山革命烈士博物馆”,迎面看到了毛泽东题词的八个大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立即就联想到革命的艰苦和卓绝,忍不住眼泪夺眶而出。在哲学课本中,我曾无数次地看到这八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感觉,只知道它道出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但经过了实地考察,每次讲解这八个字时,我都特别动情地把我的感受告诉学生。望着学生们专注、动容的神情,我自信他们在经历着和我一样的震撼和洗礼,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任何刻意的准备都无法达到的。实践证明,真情实意是情感迁移、增强教学信度的关键之一,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3)广博、幽默,主导情感迁移——奠定信度。政治教师给人的印象大多能说会道,但未必能真正让学生信服,因为“能说会道”不等于“知识广博”和“风趣幽默”。调查发现,有35.7%的学生是因为教师上课生动有趣而对政治课产生好感的。可以说一个政治教师是否具有“知识广博”和“风趣幽默”的教学素质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比如高三政治常识第四课“我国的民族和宗教”内容抽象,与学生的生活感知距离较远,学生学起来感到枯燥、吃力,教师只有结合具体、形象的事例和方法进行讲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力。因此,每次讲解这部分内容,我都结合自己曾经做过导游和教过历史学科的经历,生动具体地给学生介绍宗教流派和宗教故事,通过典型的事例使学生明白“民族、宗教无小事”的道理。尤其是介绍杭州的灵隐寺和抱朴道院、黄龙洞时,我以“导游”的身份向学生介绍了最基本的佛教、道教知识以及杭州名胜的典故,使原本枯燥的政策课变成了生动的宗教知识普及课,学生个个兴趣盎然、凝神聆听。知识的旁征博引极大地丰富了这些课的内容和色彩,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由衷的钦佩,并很自然地把这种钦佩之情迁移到对宗教常识和宗教政策的认真学习和正确理解中,继而又把这种良好的情绪体验迁移到教师教授的其他内容中,激发出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政治课的性质,决定了它有别于其他的科目,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在课改日新月异的进程中,如何灵活高效地运用“迁移性学习策略”,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优势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政治课教学的策略性、科学性、趣味性,增强政治课教学的信度和效度,应该成为广大政治教师积极探索的课题之一。

标签:;  ;  ;  

论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可靠性的“转移策略”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