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是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论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634(2004)03-0046-05
劳动价值论从其形成到科学化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它形成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那里,但是在无产阶级的经典作家这里得到科学化和进一步的发展。
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创新发展
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尚未发展时期,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经济理论。为了维护新兴资产阶级利益,为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地主阶级提供理论武器,古典经济学派力图证明经济发展是受永恒的自然规律的支配,并且为了寻找这种自然规律,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公开的和无所顾忌的研究。他们论证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如何使财富增长,以及财富生产和分配的规律,并证明资本主义生产劳动优越于封建主义的生产劳动,从而提出了劳动是创造财富和价值的源泉这一重要的科学命题,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古典经济学虽然提出劳动创造价值这一科学命题,并对这一理论作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分析,但由于他们阶级的、历史的和研究问题方法上的局限性,决定了他们的劳动价值论必然存在一些非科学的成分:他们不懂得是什么劳动创造价值;他们把价值与交换价值混为一谈;他们孤立地看待使用价值和价值,认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可以有价值;他们只注重研究价值的量,而没有研究价值的质,没有研究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搞不清商品的价值量大小为什么要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他们只看到商品的自然属性而看不到商品的社会属性,他们把价值当作商品的自然属性,把商品、价值、价值形式视为永恒的范畴,因此,也把资本主义看作是永恒的制度。这就决定了古典经济学最终不可能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实质,他们的劳动价值论及其相关论点无法解决和解释当时社会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的现实问题,如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与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贫困以及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分配等社会矛盾。从而也就出现了所谓的“李嘉图难题”,即认为:如果承认劳动决定价值,商品按价值交换,就无法说明剩余价值的来源;如果承认剩余价值的存在,就必须放弃劳动价值论,即劳动决定价值,商品按价值交换的原理。这一难题,实际上就是价值规律与剩余价值两者能否同存的问题[1]。因此,如果要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来说明剩余价值的产生问题。
由于马克思能够始终站在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为劳动人民的解放和幸福服务,并实现了研究问题方法上的革命,把价值归结为与一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社会关系,从而为创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确立为自己研究的对象,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敏锐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既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带来了新的文明,同时也造成了社会的不平等,带来了贫富的两极分化。然而,要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矛盾,回答剩余价值的源泉,就必须完善和发展劳动价值学说[2]。就是在这洋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在批判继承古典经济学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解决了李嘉图学派破产的一个难题,科学地阐明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和基本矛盾。
马克思充分肯定了古典经济学提出的劳动是创造财富和价值的源泉这一重要科学命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进行了批判性继承。
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了商品二因素理论,就是首先吸取了古典经济学正确区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合理性,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分析出发,从交换价值引申出价值,并把价值视为商品经济的最根本的基础,提出了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的科学结论,从而有力地批判了古典经济学把价值和交换价值混为一谈的观点,为揭露剩余价值的秘密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最大创新性发展,就是发现并深刻阐述了商品中包含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了的。”[3]正是由于马克思区别了创造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才从质的方面分析了价值实体,揭示了价值本质,指出价值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社会劳动的表现,而是抽象的简单的社会劳动物化了的结果,这就揭示了抽象劳动形成价值。既然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因而商品和商品的交换,反映着价值和价值的交换,也就是劳动和劳动的交换,正是由于商品价值作为抽象劳动的社会表现,它才最明显地反映商品生产社会所特有的生产关系。可见,正是由于对劳动二重性的分析,马克思“第一个彻底研究了劳动所具有的创造价值的特性”,[4]“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5]同时,由于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创立,也就正确地解决了商品价值量的确定问题。既然商品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所以商品价值量也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劳动量即劳动时间决定,这个劳动时间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正是由于揭示了劳动二重性,才能阐明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具体劳动在创造使用价值的同时,还起着转移旧价值、保存旧价值的作用,只有抽象劳动才能创造价值,这就解决了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新价值创造和旧价值转移的问题,从而解决了价值构成和价值形成等问题。马克思在他创立的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基础上解决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在劳动价值论方面的重大缺陷,完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在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马克思正确区分了劳动力和劳动,解决了古典经济学始终无法解释的资本和劳动的交换是怎样进行的问题。马克思说:“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5]“谈劳动能力并不就是谈劳动,正像谈消化能力并不就是谈消化一样。”[5]他又说:“劳动力存在于工人身体内,它不同于它的职能即劳动,正如机器不同于机器的功能一样。”[5]马克思认为,资本家和工人之间买卖的是劳动力。买卖劳动力和买卖其它商品一样是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的。但工人在出卖劳动力以后,劳动力在使用中即在劳动中就可以创造出超过自身价值的价值,这超过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为资本家无偿占有。这样,马克思就在坚持等价交换原则的条件下,说明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剩余价值理论。
在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劳动力价值理论,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成了商品,劳动力商品和普通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从质上看,是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量上看,等于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量。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的价值会不断下降,剩余价值率会不断提高,其结果会造成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动者的分配比例不断下降,因而,在社会生产水平提高的同时,社会有效需求相对减少。这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之一,它表现为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各方面矛盾的发展和激化,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取代。
劳动价值论经过马克思的改造,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科学的基础和枢纽,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马克思才得以建立科学的资本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而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二、列宁的垄断价格理论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创新性发展
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展的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是根据当时的实际,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揭示不同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特点和基本矛盾。
马克思生活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根据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特点,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揭示了当时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运行规律。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按资本平均分配,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这一转化是通过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自由流动而形成的,是通过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实现的。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中,投资于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相互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竞争的手段是资本转移。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这种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竞争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价值和价格的偏离。这种资本的转移过程及其带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一直到部门之间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才会暂时停下来,这样便形成了平均利润。随着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不再按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格出售,而是按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生产价格来出售了。生产价格形成以后,生产价格成为商品交换的基础。市场价格围绕着生产价格而不是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由于受到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影响而发生了变化,但这种变化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从全社会看,平均利润的总额等于剩余价值的总额,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额,从各部门来看,决定生产价格的基础依然是商品的价值。所以,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其形成和变化归根结底是由价值决定的。
20世纪初,列宁根据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新变化、新特点,对劳动价值论作了新的阐述。列宁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对垄断价格和价值规律的新作用作了创新性的研究,拓展了对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视野。列宁认为,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的特殊阶段,反映了垄断资本主义残酷剥削本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通过资本输出、垄断世界市场、以殖民地等形式分割世界的手段获取超额利润的新的历史现象,垄断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的最新成就”。关于垄断的形成,列宁把它概括为:“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而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引起垄断。”[6]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的和基本的规律。这是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
列宁通过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现象的分析,揭示了帝国主义的五大经济特征,并紧紧抓住垄断这一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价值转化为主产价格的理论。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的垄断尽管“是从资本主义发展起来的并且处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竞争的一般环境里,同这种环境始终有无法解决的矛盾”。[6]但是,资本主义垄断的存在必然会形成垄断价格,资本家可以通过垄断价格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资本主义垄断的存在,金融资本在世界范围的统治,必然使它们占有特别广大、特别富饶或地理位置方便的殖民地,从而可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统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是剩余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发挥作用的表现,垄断利润的源泉归根结底仍然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甚至包括一部分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垄断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垄断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列宁对资本主义时代新变化的实质及垄断价格、垄断利润的科学分析,对我们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7]。
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价值论应该有新的发展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这充分说明了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对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依然是借助价值形式来表现的,各生产部门的联系或比例关系,归根结底是价值的比例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不仅调节着生产和流通,而且也调节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价值范畴依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范畴,价值规律依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之一。因此,在当今社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对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科学。科学原理的诞生都是在特定条件下对特定问题的分析。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产生于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马克思研究劳动价值论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为了划清劳动与剥削的界限,为了揭露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实质,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为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提供理论依据。今天,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主义的实践也正处在深刻的变革之中,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体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从所有制结构来看,打破了公有制一统天下的格局,出现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从分配结构来看,逐渐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出现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格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个人的财产逐渐在增加。社会阶层构成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传统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之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与此相适应,我国的社会关系发生了新变化,如财产关系、股权关系、劳资关系等,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矛盾,如下岗失业、收入分配差距、劳资利益冲突等。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不断提高,他们在发展生产力、繁荣市场经济、满足人们生活需要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这就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如怎样看待这些新的社会阶层?怎样评价私营企业主的经营管理活动?他们的经营管理活动是不是劳动?创不创造价值?私营企业主是不是劳动者?怎样看待他们的财产收入等。显然,面对今天这些新变化、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的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及其相关结论所能解答和解决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在这种情况下,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他还指出:“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如果在今天教条式地搬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及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揭示的有关结论,就会导致在实践中否定和取消一切私有制包括私营企业经济,以及在政治上把私营企业主与其他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人员当作落后的甚至敌对分子来对待的错误做法。这既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际状况,也不利于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实现人民的富裕。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理论,它的科学性不仅在于它来源于实践,服务和指导实践,而且还在于它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吸收最新的理论成果来丰富自身,随着新的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这种研究和认识的目的就在于用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来说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运行的特点和规律,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来解释新的社会阶层形成和个人财产增加的必然性与合理性[2],从而为正确处理和协调社会主义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和矛盾提供理论指导,以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标签:劳动价值论论文; 剩余价值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商品价值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剩余价值规律论文; 经济利润论文; 新古典经济学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经济论文; 垄断竞争论文; 经济学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