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期待效应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效应论文,意义论文,期待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世界经济越来越呈现出“知识经济”的特征,它是以知识为资源、动力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而知识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都离不开教育,离不开教育培养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
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必须加大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力度,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知识丰富的、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教育改革。为此,广大教育工作者正在努力追求教育的高质量、高成效和积极探索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逐渐引起教育工作者重视的教师期待效应理论能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供一种理想的模式,能有效地服务于教学的最优化,对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教师期待效应模式的建构
教师期待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对自己塑造的一座少女像十分钟爱,他的爱慕之情果然使塑像“活”了起来。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Rosenthal )把这个神话引进教育和心理的研究领域,试图说明教师的期待也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并用实验来验证这一设想。
1968年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L.Jacobson)在加州旧金山市奥克学校(Oakschool)进行了实验。实验者对1—6 年级(每个年级三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预测未来发展的实验”,实际是一种普通的智力测验,然后随机选出20%的学生,告诉任课教师这些学生都有很大的“学业冲刺”潜力,进步十分迅速。此后,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先后进行过三次同样的测验,结果表明,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果然比其他学生有了更大的提高,1、2、4年级效果尤为明显。这个实验引起很大争论, 重复实验的结果虽不很理想,但大家认为这种现象还是存在的。研究者认为,教师受到实验者的暗示,认为这些学生有培养前途,给予很高的期待,也激起了学生对教师的信赖,两者交融贯通,从而产生了皮格马利翁效应。
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非和古德(Brophy & Good )对皮格马利翁效应进行了详细分析,他们认为期待效应产生的过程是:教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态度和期望,并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学生对教师的不同态度和行为产生不同反应→教师的期待得到加强和印证→学生学习成绩沿着教师的期待而提高或降低,最终在学年考试中表现出教师期望的实现。
1975年美国教育学家布劳恩(Braun )进一步分析了效应产生的原因和过程。在原因方面布劳恩提出了身体特征、性别、学习成绩、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一般说教师对聪明、伶俐、漂亮的学生抱有喜爱情感,会另眼看待;认为女学生比较听话学习努力、遵守纪律、容易教育;对学习成绩优秀、智力水平高的学生有个好印象;教师对学生家长的职业、经济状况往往怀有偏见。在过程方面布劳恩认为根据上述种种原因,教师产生一种主观映象,在认识、情感和行为上就会有相应的反应,首先是对学生进行优差分组,认为某些学生优秀或笨拙,产生不同的期望。随之表现出与学生的接触量不同,赞扬和批评的量不同,激励和暗示的量不同,给学生作业的难度不同。对成绩好的学生提问多、表扬多、激励暗示多、题目难度较大,反之则较少。教师的这种态度和行为对优等生无疑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产生明显的期待效应。
1976年布劳恩进一步用信息论的观点构建了教师期望结果的模式,即教师期待效应模式(见图1)。 模式概括了教师期待效应产生的原因、过程和具体表现,这为我们阐释它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提供了一个雏形。从理论上说,教师期待效应提出的思想渊源和哲学基础是西方人道主义传统和现代存在主义思潮,其基本观点是认为人性是善的、积极的、可信赖的,其潜能是巨大的。人的本质是自主的、能动的,其行为受自己意志、价值观的驱动和维持。人的潜能和价值观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潜能是主导因素、是价值的基础,环境则是促进或限制潜能发展的条件,其作用归根到底在于允许人或帮助人实现自己的潜能。
教师期待效应在素质教育中的理论意义
基于以上实验研究和基本观点,笔者拟从教师期待效应的思想基础、过程和实质概述其理论意义。
图1 教师期望结果的模式
一、教师期待效应的思想基础是对学生潜能的信念
教师相信学生有积极向上的要求、有自我完善的愿望、有自控和调节的适应能力。这种要求、愿望和适应能力是一种内隐的潜质,它在每个学生身上是普遍存在的,其强弱程度有个体差异。一般说,优等生表现得更为强烈、执着,而差等生则显现得较微弱、短暂,这种潜质一旦被教师的期待和爱心所激发,就会或快或慢、或迟或早地展现其积极的方面。相信学生的潜能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相信学生的潜能才能寄予期望、付出爱心、精心培养、使之成才;相信学生的潜能是科学教育思想和正确学生观在教学领域的具体体现。只有相信学生的潜能,才能尊重其与生俱来的天性、个性和创造性,并加以精心保护、大力弘扬,使之成为其基本素质。
二、教师期待效应的基本过程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
这里所说的主客体是相对而言的,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来说,学生是客体,对学生来说,教师就是客体了。笔者认为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是教师根据观察、了解,掌握了学生的各种有关信息后,通过自身的个性倾向、认知特点的过滤,形成一种优差分组的主观映象,并表现为相应的态度和行为(期待)反作用于学生→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并结合对自己的信念,以及与教师的关系来解释教师的行为,从而对自己形成一种期待,推动自己沿着教师的期待发展,表现出学习认真,成绩优异,品德良好→教师的期待受到学生反应的强化和印证,激起他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和更大的期待→学生在教师的殷切期待中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充分发挥的潜能再次作为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反作用于教师。上述过程就构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状态(见图2)。
┌─┐┌─────────┐┌─────────┐
│学││教师形成对学生的主││ 学生感受到教师的 │
│生│ → │观映象和相应的期待│ → │ 期待并作出反应
│
│的│└─────────┘└─────────┘
│态││
│度││
│和│↓
│行│┌─────────┐┌─────────┐
│为││ 学生沿着教师更大 ││ 教师的期待受到学 │
│表│ ← │ 的期待发展,表现 │ ← │ 生反应的强化激起 │
│现││ 出相应的行为 ││ 更大的期待
│
└─┘└─────────┘└─────────┘
图2 师生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模式
三、教师期待效应的实质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心理素质
自主性心理素质包括自尊、自信、自律和自我激励等心理品质。自尊是对自己人格尊严的维护。自信是相信自己的力量。自律是凭借意志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规范、目标和要求。自我激励是身处逆境时不消沉、不气馁,敢于直面困难,哪怕孑然一身也要把孤独化为力量,奋力进取。自我激励是建立在相信自己不懈地努力,定能战胜困难保持自尊的基础之上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掌握、品德的形成都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持久的努力、顽强的学习和反复地实践,而推动和维持这种学习和实践的心理素质就是具有极大自主性、能动性的自尊、自信、自律和自我激励的心理素质。这些自主性心理素质一般是以潜质的形式存在于个体身上的。它需要教师的激发和培养从而转化为现实的学习和实践的动力。
自主性心理素质既是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能力、积极思维的心理机制,又是他们在学习期间力图用学业成绩来实现教师期待和日后参与社会竞争、谋求做出贡献以实现潜能的推动力量,也是人类自觉能动性在认识领域内的反映。因此,教师期待效应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心理素质就具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期待效应的实质所在。
教师期待效应在素质教育中的实践意义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将是21世纪的主人、是振兴中华的主力军,他们的知识结构、整体素质应区别于过去而适应于未来;他们的心理潜能应得到最充分的理解和最大限度的发挥,这是时代赋予教师的历史重任。
一、促进现代教育观念的建立
一般说,新的教育观念是教育改革的先导,而建立现代教育观念对于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代教育观念是在摆脱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指教师、课堂、书本)和以积累和记忆前人留下的知识为主要目的的“应试教育”的桎梏而建立起来的。它是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开拓进取精神、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核心的教育。这种新的教育观念的具体表现是,首先,要处理好教学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自我发展的主人。改变学生的主体性被教师的“一言堂”所取代,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教师的“满堂灌”所夺走的状况,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其次,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尊重他们的自主性,相信他们的潜能。只有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地培养其健全人格。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不仅是教育的出发点,而且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只有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才可能为他们创造一个充满朝气的、更加宽松的空间,使他们在心理安全、心理自由中神思遐想,在没有思想的禁锢和盲从中无拘无束地探索创新,才可能最大限度地要求他们,使之成为一个德才兼备、体魄健全的、具有极大竞争力和创造性的21世纪的主人;只有相信学生潜能,才可能寄予厚望,激发其求知的欲望、执着的追求和为事业献身的热忱。有了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和信任,师生之间才可能产生心灵的感应、情感的交融,营造出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结出期待效应的硕果,促进了现代教育观念的建立。
二、提高师生交往的数量和质量
教师要循循善诱地教育学生,尽心竭力地培养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一切都需要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都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频繁的交往来实现。心理学家对师生交往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从对学生的注意、提问、打断行为以及评价性反馈等的实验研究表明,无论在小学还是中学,建立在对学生优差分组基础之上的师生相互作用,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有所不同的,对期望低的学生给予的注意少,提问也较少,被提问的也多是些记忆性的问题,还经常忽视他们的意见。对期望高的学生,提问多,被提问的也多是需要推理和批判性思维的困难问题,更多地鼓励他们作出反应,更多地提示他们如何得出正确答案〔威利斯(Willis,1970)〕。与此有关的是教师的打断行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阿灵顿(Allington,1980 )考察了教师对能力高与能力低的朗读者的口头打断行为出现的频率及其方式,他发现教师不仅打断能力低的朗读者的次数比能力高的次数多,而且打断的方式也不同,教师总是让能力低的朗读者注意读音,而让能力高的朗读者注意语义及语法方面的信息。布鲁非和古德的研究(1974)表明,在评价性反馈方面也是不同的,期望低的学生确实比期望高的学生得到的责备多,赞扬少。笔者认为如果教师不断地告诉学生,他们这也做得不好,那也做得不行,这无疑会削弱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对自己的满意程度,影响其对实现目标的信心,使他们认为要改变自己的成绩是无能为力的。相反,如果教师鼓励学生将失败与可控因素(努力程度)联系起来,通过强调内部因素(自主性等)与可控因素的重要性就可更有效地促进学习。
师生相互影响的数量和质量揭示了教师期待效应产生的具体条件和方式方法,也为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应用教师期待效应理论提供了借鉴。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个学生抱有信心、寄予厚望,希望他们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健康成长,要求他们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更好,并以此作为评价的依据,特别是对后进生更应多一份宽容、体贴和关怀,对他们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也应加以鼓励和赞扬,比如偶尔一次作业整洁和正确也可以成为表扬他们的机会,使他们看到一分劳动一分收获,一分努力一分肯定。只要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能以亲切的态度、殷切的话语、深切的爱心和多用“我相信你”、“你能行”、“你真行”等激励的语言去启迪他们的潜能,伴随他们的学习过程,就会使他们在爱的体验中肯定自己,在爱的沐浴中克服困难,战胜逆境,获得成功的体验,真切地感悟到“我能行”。在非语言性交往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微笑、点头、注视和亲近,学生通过这种直觉的视觉感知心领神会其蕴涵,就会将教师的意向内化,并最终转换成教师期待的行为来回报教师。如一名大学生在给他的中学老师的信中说“我对您最大的感激是您对我从不失去信心,并将这种信心传递给我,才使我有如此强大的学习动力……”。美国作家爱墨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是英雄主义的本质。”可见,教师对学生的信心,对培植学生的自信心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三、重视教师期待的合理性、隐含性和持久性
教师期待意味着对学生的信任、关怀、激励和挚爱,意味着师生之间的通情达理、相互理解、尊重和爱护的和谐人际关系。这是教师期待能否产生积极效应的关键因素,因为只有当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和厚爱转化为学生的领悟和愉悦的情感体验时,才能营造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对教师的教导才能“言听计从”,欣然付诸实践。
为使教师期待在实践上更富成效性,在教育工作中应注意期待的合理性、隐含性和持久性。
合理性是指教师的期待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德智发展水平,那种脱离实际的,可望而不可及的或随手可得的期待都是不可取的。可望而不可及的期待使人望而却步,随手可得的期待缺乏激励性。只有那种对学生具有挑战性,超出其原有水平,但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期待,才有吸引力,才有激励性和可行性,这样的期待也就是合理的。只有合理的期待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心理需要,内化为主体的动力而推动其行为。
隐含性是指教师的期待不应是口头的说教、粗暴的训斥,而应是爱心的付出、心灵的感化,含而不露地“润物细无声”,才能潜入学生的心灵,激起他去构筑希望与理想,并孜孜以求。如一位教师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写了一段只属于这个学生的话:“你很懂事,特别重感情,老师很喜欢你。只是我常常为你的学习担忧,如果你学习上能再自觉、再刻苦些,老师就更喜欢你了。有什么困难和问题,可随时来找老师,老师会帮助你的。”老师的殷切期望,化作深情的话语,汩汩流进学生的心田,孕育了他学习的自觉性和刻苦性,上述事例可说是期待隐含性的最好诠释。教育工作中的大喊大叫反映了教育观念的陈旧、教育方法的落后,它只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抵触情绪,从而使教师的期待付诸东流。
持久性是指教师对期待要有信心、决心和耐心。坚信对学生寄予期望、献出爱心迟早会得到有效回报的,即使一时看不出明显的效果也不要灰心丧气,要耐心等待。须知学生领悟、接受教师的期待需要一个过程,在行动中做出成绩也需要一定时间,它不可能是“立竿见影”的,急于求成的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
本文从相信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角度,论述了教师期待效应在素质教育中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现代教育观念的建立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