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地膜育秧“五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早稻论文,地膜论文,五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早稻育秧期间,由于受恶劣气候条件的影响,损种烂秧现象时有发生。采用地膜育秧,能保温、防寒育壮秧,但在育秧过程中必须抓好“五要”。
一、播前种子要处理
播种前应晒种1~2天,解除种子休眠状态,促进种子里酶的活动,提高新陈代谢能力,从而提高种子的发芽率。采用20%盐水选种或30~35%黄泥水选种,可清除不饱满粒,减少病原菌。用300倍强氯精浸种,可有效地预防恶苗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稻瘟病等病害的发生。
二、覆盖方式要得当
目前使用的方式有地膜平铺和拱形覆盖两种,二者各有千秋,但早稻育秧却以拱形覆盖较好。其理由是:拱形空间较大,能够形成一个有利于幼苗发育的环境条件;拱形不会因“贴膏药”导致缺氧,引起损种烂秧;拱形雨天不渍水,晴天高温不易灼伤幼苗,且幼苗长高后不压苗;便于揭膜炼苗和寒潮覆膜保温。
三、苗床整厢要合理苗床整厢时,一般要求厢长8~10米,厢宽1.3米左右。这样的设施既便于管理,又经济合算。
四、膜内温度要控制
膜内温度要控制在35℃以下,防止高温强热幼苗青枯死苗。晴天膜内聚热升温较快,当幼苗扎稳根后,一般在晴天的上午(约9时左右)揭开膜的两头通风散热,使膜内温度控制在35℃以下。揭开膜的两头后,膜内温度仍有上升趋势,则宜揭开背阳向地膜至拱顶,加速降温散热。连续几次揭膜应沟灌水一次,保持畦土湿润,满足幼苗对水分的需求。
五、揭膜炼苗要适当
当幼苗长至一叶一心时,选择晴好天气进行初炼,初炼时间宜短,不宜过重,以免体内水分失衡,造成青枯死苗。随着幼苗的生长发育,炼苗次数增加,炼苗的时间也相应延长,至移栽前4~5天,开始日晒夜露,增强幼苗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提高成秧率,增强秧苗抗寒抗病能力,提高秧苗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