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主义陷阱:模拟市场化与大学评价_大学论文

评价主义陷阱:模拟市场化与大学评价_大学论文

评价主义的陷阱:模拟市场化和大学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评价论文,陷阱论文,主义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8;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870(2003)04-0001-08

面对知识社会和全球化的大潮,日本高等教育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市场机制和大学评价成为该变化的象征。这不是日本特有的,而是发达国家共同的特征。然而,在市场化和大学评价被看作走向新高等教育关键的同时,人们并不清楚它们将给高等教育带来何种长期影响。

具体地说,什么是高等教育市场化?大学评价和市场化有何关联?为何市场化和大学评价必然会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焦点?它们将会带来什么结果?本文首先从市场机制的角度对近代大学的理念、变化和当前所出现的矛盾加以整理。其次,论述当前世界上发展迅速的高等教育市场化以及与此相关的模拟市场化趋势和理论。最后,讨论在大学改革中大学评价所处的位置及存在的问题。

一、近代大学的形成和危机

首先,论述高等教育中市场化的含义。

1.高等教育和市场

高等教育至少在下述意义上按照市场原理在运作。大学通过教育传递知识,通过研究生产知识,并提供给社会。与此相应,社会需要这种服务(service),所以供给高等教育资源。因教育和研究上的需要和供给互相联系,其间确实存在着市场。

不过,高等教育中的市场不像一般服务业中的市场。在一般服务业市场上,个别服务明确标价,当提供服务时,会得到等价报酬。高等教育市场,并不以这种形式进行服务交易,因此和大学相关的市场非常特殊。从根本上说,这起源于高等教育服务即知识生产和传递具有特殊性。

第一,产品的无形性。不论是研究中的知识生产还是教育中的知识传递和内化,都不能通过外在标准进行衡量。和具体的物品及服务不同,以价格为媒介进行直接交易非常困难。正因为此,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有必要存在一种机制以使该服务的价值以某种形式得到保证。

第二,产品的自我参照性和自我展开性。也就是说,知识的价值不能仅以直接的效用来衡量,必须用相对的眼光看待知识的价值。知识的价值只有生产知识的人才能充分理解。而且,知识的发展具有独自的逻辑,知识的生产和传递长期发挥作用。因此,根据某一时点的效用给知识标价非常困难。知识的意义就在于能够长期发挥效用。

第三,产品的多样化和体系性。知识本身多种多样,把它放在一定的体系之中才有意义,才具有了发展的基础。知识的生产和传递的领域繁多,而且同时进行更具有效率性。对知识生产和传递来说,范围经济(economics of scope)和结合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当然这也意味着知识生产和传递中的个别要素的费用很难分离。

第3点特殊性,规定了大学的根本任务。换句话说,正是为了完成这些特殊任务才有了大学制度这一社会的发明。

2.支撑近代大学的理念体系

大学作为社会制度出现于中世纪的欧洲。显然,大学的出现起因于对知识的需要和供给。据说最古老的大学是意大利的波洛尼亚大学和法国的巴黎大学。前者适应中世纪意大利贵族阶级子弟提高修养的需要而出现,为教师回答问题的场所。后者是教师的行会组织(guild)。可以说,一是需要方的组织,一是供给方的组织。当然,二者均有对应的供给和需要。

在此背景之下,若干专门领域的教育和研究在同一场所进行(范围经济性和结合性),通过教师和学生组织的形成采捍卫独自的理论体系(自己参照和展开性)成为可能。同时为弥补所传授知识的无形性缺陷,通过从天主教会或世俗国家手里取得教育特许(charter)以保证所发行学位的价值也成为可能。

王权或教会通过向高等教育市场提供制度性的参照体系促使了大学的出现。具体地说,国王或教会给予大学教育特许的做法首先使大学这个教师或学生的组织作为社会合法组织得到认可,成员的权利得到保护。其次,给予大学学位授予权,学位即大学毕业意味着获得某种能力的证明。可以说正是后者给予作为服务的大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获得一个具体的形态。从而使大学教育中的需要和供给通过市场媒介创造了一个交换的场所。在这个意义上,权力首先通过向高等教育中的市场媒介提供制度保证,促使高等教育成立。不过中世纪的大学未必是稳定不变的组织,后来逐渐衰退。18世纪初处于教育和研究前沿的是各种研究院(academy)和一些专科学校(college)。作为近代大学面临着重建的重任。

一般认为,近代大学源于1810年建立的柏林大学。柏林大学体现了近代大学、近代大学和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型。柏林大学的理念可用“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来概括。这句话的内涵是提倡学术研究的发展应遵循学术内在的理论性,而从物质上支持大学发展是国家的义务。这里的国家和大学的关系和一般所认为的正相反。这种理论的背后暗含着国家必须是文化的综合象征这一德国式的文化国家论和综合体系的学术观。

这一理论的特征首先是拒绝学术研究对社会需要直接应答的必要性,反映社会需要的实用性知识作为大学学术研究的对象并不合适。学术研究必须为学术研究自身而发展。换句话说,学术有自己的需要,而且国家负有保证学术活动的物质基础的义务。这样一来,对于大学的物质基础和人员组织国家实际上拥有了巨大的权力。大学成了国家的一部分,或者说国家设施。另一方面,大学内部的学术自由自然产生对物质基础的要求,从而产生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我个人认为,具有这样内部矛盾的大学治权(governance)形态应被称为国家设施型大学。

不过如果从社会和大学之间存在的教育和研究服务的供求关系来看,国家(政府)从文化国家的视角出发,集中社会对学术研究的需要,设立作为供给源泉的大学。大学不管社会的具体的需要是什么,严格地按照学术理论供给研究和教育服务,结果直接的市场关系被隐于研究和教育的背后。这种大学和社会的关系一方面形成能够促使学术自己展开性完全发挥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现代科学的领域分化和大学整体扩大所需要的巨大资源在国家制度体系内供给的制度也得以形成。这种近代大学模式虽然带着前述的内部治权的矛盾,但在学术研究上显示了巨大的有效性。近代大学模式在19世纪影响了欧洲各国,也在19世纪末影响了美国(Ben-Divid,1977)。

支撑近代大学模式的理念在过去的20世纪一直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是大学在社会上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在19世纪末的资本主义化和工业化时代,大学在两个意义上产生了大变化。第一,随着工业化的进行,被视为工业化核心的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在大学里得到研究。第二,培养了支撑社会发展的管理人员和作为科学技术基础的人才。

二战后,发达国家在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同时,执行福利国家的政策。大学在培养经济发展中坚人才的同时,作为社会机会均等的关键,肩负着高等教育扩大的使命。而且,经济发展本身会扩大高等教育的升学需要。结果,高等教育大众化(mass),普及化(universal)。这种发展是以近代大学模式为基础,采取同型繁殖的方式而进行的,可以说是近代大学的无序扩张现象(sprawl)。

当然,面对大学发展的无序性,也不是没有保持大学功能整合性的努力。比如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出现的名为加利福尼亚计划的教育规划中,整个高等教育制度一分为三。州立大学是集教育和研究为一体的传统型大学,另有专门从事教育的大学和满足所有人上大学需要的社区学院。再如欧洲,高中分为为升大学准备的升学教育和为就业的职业教育。过去大学处于升学教育的延长线上,现在在职业教育的延长线上,设立了综合职业技术学院(polytechnic college)、大学短期教育部或专科大学。通过这种形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传统大学的制度整合性得到保证。1971年,日本也在中央教育审议会的答辩中提出高等教育制度类型化的设想。不过,福利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存在着共同的问题,那就是传统型大学的升学需要扩大的同时,平等主义的政治要求并不支持类型化这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方向。

这样,福利国家虽然具有强烈的设计主义色彩,但结果高等教育制度的类型化却不能不品尝失败的苦果。最终,大学教育和研究功能相结合的传统模式以同型繁殖的方式扩大的现象在世界各国出现。从资源有效利用的角度分析,这里面存在着极大的问题。

3.大学的危机

从20世纪80年代起,经过以上过程形成的福利国家中的近代大学模式的变形形态,在发达工业国经济状况变化的背景之下,很快显露出明显的问题。原因有三:

第一,财政困难的压力。这是高等教育扩大背景中福利国家政策的结果。福利国家所支持的社会保险和地区开发使国家的负担作为义务扩大,可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纳税人数和福利项目的受益者之间的平衡失衡,结果政府的高等教育投资不得不减少。在这个意义上,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大,政府的高等教育投资增大非常困难。

第二,经济全球化。国家之间经济上的壁垒变低之后,国际经济竞争激烈化。根据自由贸易的理论,劳动集约型产业不能不向低工资国转移,其间,发达国家只有通过技术上的优越性才能保持竞争力。科学技术的水平,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具有了新的重要性。教育和研究的两方面都要求大学具有国际水平的竞争力。

第三,知识社会化。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制造业向高度知识集约型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变。为了实现这个转变,需要科学技术或具有能力的劳动力,而且必须经常革新。同时,随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要求劳动者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这要求高等教育适应劳动者的要求。另一方面,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很难清楚地分离,大学中的基础研究很可能产生新的产业。在这个意义上,大学的研究活动和生产之间有必要寻求新的连接点。

基于以上原因,高等教育改革成为世界各国向新型经济社会转变的象征之一。不过可以说,这仅是从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来进行功能主义式的说明而已。这种客观要求的根本当然是社会全体感情上的变化。对现存权威的信仰降低是发达国家自20世纪肋年代起的共同特征,对大学和大学教员信赖的低下或者说对其批判的增多代表了该倾向的一部分。在美国,和付出的劳动相比大学教员的工资过高,尽管如此,社会仍然负担大学的费用,或者说大学仍然超然于社会变化之外,继续其非效率式的经营方式等受到社会的强烈批评(Smith,2000),这种攻击无疑是大众的反叛。在日本也能看到这种现象。

面对上述的大学危机,现在的高等教育政策出现了两个改革方向:一个是市场化;另一个是大学评价。

二、高等教育中的市场和模拟市场化

如上所述,现代大学是19世纪初期形成的近代大学模型在资本主义化或福利国家政策下的扩张。与此相对应,现在出现的倾向是把市场机制以新的形式重新加以导入。20世纪80年代前后,“小政府”或“市场化”作为突破福利国家政策矛盾的工具,成为世界各国政策的共同取向。高等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不过我个人认为,市场机制具有各种不同的侧面。从现在发生的实际变化来看,在高等教育中,既有供求直接面对意义上的市场化,也有政府模拟市场机制形态的模拟市场化。区分两者非常重要。

1.市场化

如前所述,国家在近代大学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战后的高等教育政策和福利国家政策密不可分。可是,高等教育里原本存在着教育机会或者说知识的供求关系。特别是在美国和日本,存在着国家不直接支持的私立教育,事实上,私立大学的经营费用具有非常灵活的形态。在美国,私立大学经营费的大部分依靠收取学费和委托研究费。在日本,私立大学经费主要依靠学费。仅就此来说,在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中教育机会的供求市场成立。不过,在美国,私立大学建学的基本思想为私立大学是自主、自立地实现社会要求的捐资或参与型自治团体。在这个意义上,私立大学是一种公共团体。在日本,私立大学是政府控制下的教育制度的一部分,其设立需要政府承认,并从1976年起开始接受政府的资助。总之,虽然是私立教育,但不是仅仅依存市场机制。

进入20世纪80年代,这种结构发生了微妙变化。从教育方面来看,美国的私立大学学费急速上升,随之公立大学学费也上升,这种趋势延续到现在(Clotfelter,1996)。对于学费上升的原因有各种解释,但基本上可做如下解释,这是由于对高质量教育服务的需要变高,为满足这种需要,大学特别是以名牌私立大学为中心投入大量资金。在日本,虽说政府向私立大学提供资助,但从1980年开始,私立大学学费的实际数额开始增加,与此相应,国立大学的学费也提高,高等教育的家庭负担增大(金子,1996)。欧洲各国,原则上不要求个人对高等教育有任何实质性的负担。但20世纪80年代末期,英国务大学开始征收学费,这种现象影响到其它国家。另外,商业性高等教育机构变多。

在美国,以凤凰大学为首,作为盈利机构而设立的大学也为数不少。现存大学也适应企业要求,接受企业提供的费用,设置培训企业人员的课程。还有成人教育以及利用因特网的网上学习(e-learning)等教育课程也从大学独立出来。想从中盈利的例子并不少见(Ruch,2001)。

市场化的现象在研究方面也能看到。其象征是1980年美国通过的贝道尔法(Bayh-Dole Act),该法规定,大学使用联邦政府的拨款而进行的研究如果获得专利,专利归属大学。当时的里根政权意图强化大学等非赢利法人和企业的合作关系,该法被认为给其后的美国大学界以重大影响(Slaughter and Leslie,1997)。积极促使校内研究所产生的新发现和新技术获取专利,为把专利和企业结合起来而成立某种机构的大学很多。另外,为大学研究者面向企业提供支持和设立技术认证办公室(Technology Licensing Office)的大学也不少。英国也出现了类似现象,日本也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推行同样的政策。不过必须注意,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的研究能够给大学带来巨大的收入。

如上所述,从高等教育制度整体来看,不是从政府直接获得资助,而是大学教育或研究功能的需要主体付给大学等价报酬。在这个意义上,高等教育中市场化确实在发生,不过这仅是一般所说的高等教育市场化动向的一部分。

2.模拟市场化

现实中,政府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所处的地位非常重要。这是因为教育和研究服务的需要和供给之间不是直接通过市场进行交换,而是以政府对供给方的介入为前提,然后把市场功能的一部分以某种形态导入政府的介入体制中。为与狭义的市场区别开来,称之为模拟市场化。

如前所述,近代大学的基本理念是政府直接集约社会对大学的需要,然后通过对供给方的直接控制满足需要。对此存在着一个修正的方向,即政府虽然集约社会对大学教育和研究的需要,但并不对供给方直接介入,而作为多种需要的主体之一起作用。在美国,联邦政府为了实现国防和卫生上需要,各部局公开招聘研究项目,据此给予大学一定的研究经费以资助大学的研究,或者通过联邦政府的奖学金制度影响高等教育的需要,从而资助大学。这样,可以说是联邦政府成为研究或教育需要上的社会代理人,通过市场影响高等教育。

现实中,具有影响的改革是以政府对供给方的介入为前提,通过改变介入的方式以达到和市场机制相同效果的做法。

20世纪80年代英国出现一系列的高等教育改革是典型之一。英国的大学虽然从法律上说具有浓厚的私有法人的性质,但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财政上变得主要依靠政府资助。可是,以20世纪80年代初的财政危机为背景,撒切尔政权大幅度削减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对研究评价中没有达到一定标准的专业(department)实行强行关闭政策。从此,在提高大学自律性的同时,通过第三机构对大学的研究功能进行评价,并把评价结果和政府的财政拨款相联系(Kogan and Honney,2000)。现在,又对大学的教育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和预算分配相联系。

在美国,州政府在决定对州立大学的财政拨款时,一直是以学生数等教育费用的指标作为计算的基准。现在,对各个大学教育和研究的业绩进行评价,其结果和财政拨款相联系的业绩基准拨款方式(perfomance-based funding)在越来越多的州得到实行。不过,作为业绩指标被选出来的往往是学生的毕业率等容易指标化的部分,而且与业绩指标相联系的拨款通常仅占财政拨款的几个百分点。总之,不是供给方所需要的费用,而是大学提供的服务在多大程度上与服务的需要相适应越来越成为财政拨款的基准。

在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也是类似设想的改革。日本的国立大学虽然在教育研究上承认教授会享有广泛的自治权,但人员和组织上却只不过是政府组织的一部分而已。因此,原则上,国立大学的使命由政府来确定,所要费用也全由政府来承担。法人化使各个大学从政府组织中独立出来,成为法人。作为独立法人,财务上也采用企业会计的标准。政府的财政拨款虽说主要依据学生数,但大学通过和政府之间的协议,制定中期目标的达成进度,而且每一年的教育研究的活动水平由大学评价委员会评价,其结果反映到财政预算中。一般认为,这样可以使各大学处于相对竞争性较强的市场化经营环境。

3.市场化、模拟市场化的理论基础

可是,在现实中以上所述的市场化或者说模拟市场化的背景并非如此简单。已经说过,作为福利国家政策的结果政府支出的扩大,因此造成了高等教育支出财源的不足。在这个意义上,市场化不能不说是经济社会变化的结果之一。另一方面,这种市场化和模拟市场化作为理想受到政策性的促进也是事实。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要对支撑市场化和模拟市场化的理论加以整理的话,可以归为以下三点:

(1)资源分配的效率性。市场化意味着对研究成果的明确需要,大学或其成员直接供给,同时获得对等报酬。教育上也一样。换句话说,通过大学直接满足社会需要可以获得更有效的资源分配的效果。

可是,市场化不能充分适应知识所具有的自我展开性和预测不可能性。模拟化的理论与此相适应。考虑以上要因,比较理想的模拟市场机制是政府作为社会代理形成一定的需要,学术研究的内在理论原封不动,依此为基础进行资源分配。也就是说,市场化是想定生产市场的价值,给予知识一个价格,结果,和边际生产力相等的资金就会注入到知识生产中,从而达到生产的效率化。与此相对,在模拟市场中,对应用于学术生产的边际生产力进行资助,通过此方法获取学术生产的最大效率。模拟市场化意在给予具有高边际生产力的研究者、系和大学以资金资助。

(2)物质刺激(incentive)。市场化和模拟市场化能够提供物质刺激。在近代大学中,大学的成员基本上被当作专门的职业者,他们的业绩和报酬没有关联。大学和系层次也是如此。

由于市场化的进行,生产出来的知识如果具有生产或商业上的价值,至少其中的一部分会还原到作为知识生产者的研究者手里。在大学和系层次上也是如此。可是,如果这种市场机制彻底实行,可以认为大学直接从社会那里承包业务。当然这样做,会使研究者失去从事教育和研究的动力。

模拟市场化,首先不是商业上的价值,而是依据学术上的业绩,对大学或系进行资金资助,通过这样的机制意欲回避市场化的问题。大学或系对具有优异业绩的教员直接给予财政资助,或以高薪聘任那些被认为具有优异业绩的研究者。这样,对个人来说,财政上的物质刺激形成。当然这并不仅止于金钱上的刺激,获得高额资助的大学和系,从而具有了更上一层楼的条件,进一步提高其将来的学术成绩,获得更高的社会威信。在这个意义上,也产生了非物质刺激。

同时,在过去的供给体制中不经过相当的努力就能得到工资和社会威信的研究者在现行体制下所属的大学或系不能得到充分的资金援助。或者说,考虑到这种情况,大学或专业减少该类教员的工资水准,甚至解雇该类教员。在这个意义上,逃票者(free-rider)受到处罚。

(3)革新。哈克所说的市场所具有的革新性效果。哈克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相比较,认为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是允许多种多样的新观念和革新并存。这些观念和革新在市场上或淘汰或普及,经济主体从而产生恒常不断的革新过程(Hayek,1960)。在高等教育中,提倡直接市场化的理论常注重这一点。最为人所称道的例子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硅谷信息产业的发展,大学中生产的知识和知识的商业化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在那里得到尝试,从中成长出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

代理需要的理论也经常引用该观点。也就是说,政府代表无形的需要,促使一定的技术革新以及技术革新和企业联结的场所产生,从而发育风险资本(venture capital)。在模拟市场上,把财政补助和专利及风险资本的产生状况相联系。一般认为,如果财政补助反映上述情况,就会形成财政上的物质刺激。

以上所列举的三种功能的成立需要几个重要条件。总之,市场化意味着现有的制度体系的崩溃,现有制度体系的溶解造成高等教育自体功能不全。通过给予各大学一定的自主性以图学术发展的近代大学理念也在大学扩大的潮流之中,变得不能有效地利用资源。制度体系的变化需要某种机制。如果上述市场机制是所要求的机制,那么,需要完善该机制功能的东西存在,其中之一被认为是关于大学的信息,或者说依此为基础的判断即大学评价。

三、模拟市场和大学评价

和前述的市场化、模拟市场化相平行的大学改革的另一轴心是大学评价,而且市场化、模拟市场化和大学评价密切相关。以下考察大学评价背后的理论和大学评价中的问题。

1.大学评价的结构

首先,简单分析大学评价这一概念。一般来说,大学评价意味着有关大学的多种多样的信息,以及对此所作的判断。从其具体目的和方法来看,可分为以下三类。最初的大学评价制度是19世纪末美国所出现的适格认定(accreditation),这是大学之间形成的自治团体。作为团体成员的大学之间,相互检查教育的质量水平,并给予改善建议,对达到该团体标准的大学给予该团体所承认的大学资格。这种评价制度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美国独特的国情。在美国,高等教育的监督权不在联邦政府而在州政府,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不能越州进行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不过,这形成了高等教育机构自主地改善大学教育质量,而且保证达到一定标准的机制。在这个意义上,大学评价具有两个重要侧面。

第一,大学评价是大学自我改善的手段。如前所述,从知识的专门性和自我展开性的角度来说,对于知识生产和传递也只有大学本身拥有最多的信息,因此产生了应该给予大学自主性的理念。从这个意义出发,大学评价根本上是大学的自我评价。与此同时,超越于大学之上,一定的专业人员的世界也存在,听取大学外专家的意见具有重大意义,不仅系如此,对大学整体也一样。这样,以大学自我评价为基础,加上外部的专家,即所谓的同伴(peer)形成大学致力于自我改善努力的基础。

第二,大学评价是大学里教育质量的保证。一般来说,在政府独占高等教育供给的情况下,政府为了维持既定的教育标准而整备教育环境。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大,不仅教育的资源投入有问题,教育的产出也出现了问题,保证个别大学的教育质量达到一定标准成为必要。而且随着学习经验多样化和学生流动性的增加,不同教育机构之间的教育经验的相互承认和加算成为必要。再者,随着国际化的迅速发展,多国间的学位或学分的认定也成为必要。为实现这些目标,对各个教育机构的教育水平评价和以此为依据的评价制度就成为必要。

但自20世纪80年代起,和以上两者不同的评价即第三类型的评价出现。比如,在英国,历史上就有大学间相互观察的传统,以前述的80年代初的财政削减为契机,开始了对研究水平的评价,并和财政资助相关联,这延续到现在。日本也于2000年建立大学评价和学位授予机构,当初是为实现前述的第一目的而建议设立的,但其后随着国立大学法人化的进行,又加上上述的第二功能作为其目的,并考虑是否能使它具有适格认定的功能。美国也出现了以业绩为基准的拨款方式,以州为单位开发业绩指标(performance Indicator)的做法变多。但问题在于把不同大学和专业的教育和研究的水准进行相对位置的比较,这就要求以外在标准为依据,通过一元尺度进行评价。

2.模拟市场化和大学评价

在上述意义上,大学评价制度显然和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密切相关。如前所述,尤其在教育服务市场上,如果没有正确表示服务内容的机制,市场性交换不可能进行。学位或学分的认定制度是市场交换的前提。在国际化的背景下,没有学位和学分的国际认定制度,国际市场也不可能成立。而且,不言自明,对于大学教育和研究的需要方来说,大学有必要提供有关教育和研究的信息。这种需要自身派生出信息需要,从而派生出有关高等教育的信息市场。尤其在研究上,需要方需要的是个别大学或大学成员的能力信息,大学整体的评价不能提供这类信息。

这样,对于高等教育的模拟市场化来说,大学评价尤其是第三类型的大学评价是必需前提。在这个意义上,第三类型的大学评价标示着大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有研究者把此称为高等教育中的评价状态(evaluative state,Neave,1996)。为此,我把模拟市场化、依据外在标准和一元尺度评价的组合称为评价主义。如果想通过市场或模拟机制解决近代大学模式的问题,理所当然选择评价主义。可是如果认真考虑,这种机制并非十全十美。

第一,通过大学评价,明确专业、系和大学教育或研究上的业绩,以此为据,进行资金分配。可以说,这相当于对具有高生产量的供给者以高价格支付。从直感上说,这种资金分配机制,似乎比一刀切的资金分配方式要有效率。

可是如果考虑到前述的知识生产和传递的特点,这种理论未必正确。有关学术生产的具有外在形态的资料基本上仅仅显示当前条件下的生产性,并不显示资助资金的效果。换句话说,现在的学术生产水平虽然高并不意味着将来能够有效地使用资助资金。与此相反,现在学术生产水平虽然低,但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和系如果得到资助,全体的学术生产水平则得到提高。可是,客观性大学评价受到多因素影响,所依据的是过去的业绩,而很难对发展潜力进行评价。

换句话说,在物财市场上,因为具有高生产性的企业扩大生产,边际生产力趋于平均化。可是在知识生产和传递中,受到组织的制约,边际生产力可能多种多样。因此,虽说为了有效地使用资源,应该向具有高边际生产性的专业、系投资,但即使有可能计算平均生产力,却很难测量边际生产力。

同时,在研究方面,知识生产以教员或自主结成的教员群体为单位进行。测量生产性,有必要以此为单位。可是在模拟市场体系中。资金必须以专业或系等大学的下位组织为单位进行分配,自然评价也必须以这些组织为单位。这样,高生产性教员得到高资助的机制并没有运作起来。

第二,从给予物质刺激的角度出发,又会得出怎样的结论呢?如果评价能够正确地进行,而且又能和一定的物质利益相关联,可以想象这能够形成教育或研究上的强有力的物质刺激。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的逃票者就被排除在外。总之,提高了人们为取得工作成绩而努力的动机,在这一点上,似乎可以得到和市场机制相同的效果。

可是,只要大学评价和模拟市场结合,就必须依据外形标准进行一元尺度的评价。换句话说,在这种评价里,取得好业绩的教育和研究活动易于得到评价,和评价形态相一致的研究和教育活动会被选择出来。也就是说,通过物质刺激的强化,形成了一场为了能够得到高评价的游戏(game)。由于评价不是以个人为单位,而是以专业、系或大学为单位,结果整个组织都被卷进这场游戏。

最为深刻的问题是在革新性方面。如前所述,市场机制的优点在于不是用一元尺度抽象地测量人的能力,而是在具体和个别的情境中去评价。因此,在中央计划体制下不能发现的新知识在市场机制下就能到处开花结果(Hayek,1960)。只有培育这种形态的革新性的萌芽,才能使教育和研究长期地达到高水平。如果一元评价的结果与所属组织的财政上的报酬相联系,这种机制就具有了过大的力量,从而会产生抑制革新性过程的效果。

3.评价主义的陷阱

从以上分析可得出结论,和模拟市场化相结合的大学评价,在多种意义上自相矛盾。

第一,对任何专门领域的教育和研究,如果为引入一元评价而进行彻底和具有合适理论基础的评价,这种评价必须立足于一定的学术观或教育观。另一方面,从学术观或教育观出发来看,具有一贯性、完美无缺而又彻底的评价新理论不存在。

第二,为避免这个问题,应收集有关教育研究的多方面信息而后进行判断。可是,对任何专门领域、任何活动领域、任何大学都必须进行,这样大学评价需要庞大的人力和物力。但是政府为了运作资金资助项目,必须舍去这些细枝末节,还原成一元指标。而且如前所述,理论上,导入评价未必意味着能够带来效率向上。花费了巨大资源而又不能明示高等教育体系全体效率的增加,这使评价工作的规模和密度常受到过大和过小两方面的批评。

第三,政府和评价机构虽然按照各自的思维去推进评价,同时政治上又支持或期待来自社会的对现存大学的批评。而且,社会全体对大学评价的结果和方法未必了解,也未必感兴趣。自然会产生评价费用过多,评价组织过于庞大,评价行动具有官僚性和权力色彩等批评。评价者所处的地位真让人同情。

在这些矛盾中能够看出大学改革中模拟市场化的特质。也就是说,一方面,模拟市场适应近代大学功能不全的批判而产生,具有回避直接导入市场机制的侧面。从这一点来说,能够保护大学里知识生产和传递的自我展开性和自我规律性。另一方面,这意味着通过具有外在标准的一元尺度的评价,政府介入了迄今为止从未介入的学术判断领域。

透过以上分析,不难理解有关大学评价和模拟市场化的议论具有非常复杂的结构的理由。确实,评价主义是现代大学所处环境的必然要求。可是,如果彻底按照评价主义的逻辑进行改革,也就是说,把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都置于评价主义之中,对于大学的长期发展来说,可能会产生非预期结果。在这种矛盾状况之中,有关高等教育的议论被扼制。当然,这不是日本所独有的现象。如果失去了走出这种矛盾的长远眼光,就有陷进评价主义陷阱的危险。

结论

近代大学模式是连接近代国家和大学里的知识生产和传递活动的重要发明。其后,近代大学经历了社会经济的资本主义化、工业化、福利国家时代的变形,以及扩大化。在20和21世纪交接之际,近代大学模式所包含的矛盾在全球化和知识社会化的大潮中暴露出来,为克服该矛盾而出现了市场化和大学评价这两个改革方向。

在世界各国同样具有影响力的是政府和大学关系上的模拟市场化,依据外在标准进行一元尺度评价的组合体系。也就是说,评价主义的大学改革。可是如果系统考察它的功能,发现它具有矛盾的特点。现在的大学改革正在掉进评价主义的陷阱,失去长期发展的战略眼光。

长期看来,模拟市场化不能形成安定社会或者说大学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不过是从近代大学模式走向新大学模式的过渡形态。勿论喜欢与否,高等教育只有市场化,别无它路。并于其中探索如何确保大学知识生产和传递的自我展开性及自律性,如何维持大学多样性的方法。

标签:;  ;  ;  ;  ;  ;  

评价主义陷阱:模拟市场化与大学评价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