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时代黄河河源区水文事业发展之路论文_张正萍, 高毅,胡佳慧

探索新时代黄河河源区水文事业发展之路论文_张正萍, 高毅,胡佳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首先发展是第一要义,就是要求各项工作的出发点要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人是发展的前提、基础、核心、目的及其价值与意义;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就是强调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就是强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而不是把它当成教条和口号。围绕新理念,结合黄河上游水文工作实际,探索新时代黄河源区水文事业发展道路具有现实意义。

一、对照新时代要求,分析黄河河源区水文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黄河河源区位于黄河龙羊峡以上地区,多年平均径流量占黄河总径流量的37%,素有黄河“水塔”之称。河源区水文工作在黄河防汛抗旱、水资源调度管理和水文情势变化及规律研究等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黄河源区水文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1、恶劣的自然环境及复杂的社会环境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黄河源区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高寒缺氧,许多先进成熟的测报技术在此处难以发挥作用、形成生产力。目前黄河源区测报设施落后、测报手段单一,多数站目前只有一套设施,测洪能力只能达到10~20年一遇洪水。许多成熟先进的仪器设备尚未大规模全面投入应用,如ADCP、SVR、电磁流速仪、打冰机、全站仪、电子水准仪等,多数站仍采用传统的测验方式,劳动强度大、效率低。部分水文要素的采集尚缺乏成熟可靠的仪器设备,如固态降水、冰期水位、含沙量在线监测、耐低温仪表、蓄电池等。同时,所处地区社会环境复杂,社会治安混乱,设施设备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安全防护问题严重,极易遭受偷盗破坏,这已成为制约遥测等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2、职工队伍老化、难以补充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黄河源区现有职工队伍多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招的中专生和工人,多年来未能有效地补充新生力量,目前存在着年龄老化及知识老化等问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与当前的招工体制有关,目前每年只招几名大学本科生,他们在基层水文站工作1--2年后都无法留住,致使人员越来越少,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很多测站不得已长期雇佣临时工。另一方面,由于补充不到高素质人员,人员知识结构退化,难以适应新时期水文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很多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难以推广应用。可持续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黄河源区水文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3、职工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待遇偏低与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不相适应

一是黄河源区生存环境恶劣,职工长期工作在此,严重影响身心健康,许多职工都得有高原病。二是黄河源区地处不发达地区,经济文化落后,文化娱乐设施缺乏,且站上人员少,职工生活异常单调。三是河源区交通、供电、供水、供暖等基础设施保障程度低,加上物资匮乏,职工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四是河源区水文职工待遇偏低,各地实行地方性政策津贴后,在职、退休职工与当地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待遇收入差距拉大,严重挫伤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职工队伍不稳定。

4、目前的管理运行模式与统筹兼顾的发展理念不相适应

黄河源区由于处在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恶劣,经济文化发展滞后,交通、电力、通讯、供暖、供水等基础设施保障程度低,致使单位工作量经济成本远高于内地。而目前国家对该区的水文经费投入不足,运转维护经费更是捉襟见肘,管理运行难度大。另一方面,目前黄河源区采用的测验方式为驻测和巡测相结合,下一步的建设目标尚不明确,从资料连续可靠的角度考虑,应加强驻测建设,这样就不利于解放人力、物力。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考虑,应加强巡测建设,这样又不利于设施设备的安全防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些都需要统筹考虑。

二、以新思想为指导,明确黄河源区水文事业发展目标和任务

以上分析了黄河源区水文事业发展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还要继续从下理念中寻求思路,明确目标。

黄河源区水文事业发展总体目标为:根据当前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工作的战略转变,以新理念为指导,构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格局,构建以人为本的发展环境,构建统筹兼顾的发展模式。具体目标为:优化完善站网功能和布局,扩大服务领域及范围;加强现代化测报体系建设,提高测报科技含量;加强职工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和待遇,实现人水和谐;探索新型管理运行体制机制,促进管理创新。

主要任务:收集各类水文要素信息,研究河源区水文情势变化,把握其自然规律及演变趋势,为流域防汛、抗旱服务,为流域水资源管理调度服务,为黄河上游梯级电站开发建设服务,为黄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服务,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探索实现黄河源区水文事业的科学发展之路

1、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强力推进黄河源区水文测报的现代化进程,实现协调发展

黄河源区恶劣的自然环境使许多先进的技术难以发挥作用,在低海拔地区适用的仪器在河源区难以正常使用,故障率极高。电力保障水平低,许多设备运行依靠太阳能,难以有效保证供电。加上偷盗、破坏现象严重,制约了新技术、新仪器的应用。这对黄河源区水文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应用技术研究,进一步提升测报科技含量。一要大力推广适宜黄河源区的新技术、新仪器应用,如卫星、雷达等空间数据采集技术和ADCP、SVR、电磁流速仪、打冰机等先进仪器设备和手段。二要加大技术攻关,突破固态降水、冰期水位、含沙量在线监测等要素监测的技术瓶颈。三要加强水文信息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水资源遥感监测模型、预警预报模型、评估分析模型和服务网络系统等。四要加强设施设备安全防护措施,在建设过程中着重考虑安全因素,同时加大对设施保护的宣传并适当提高委托看护费用。

2、加强职工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黄河源区职工队伍老化,人才匮乏,困扰事业的后续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第一,对目前的招工体制进行适当改革,一要积极向上级呼吁,给黄河源区一定的政策倾斜,适当增加招工名额。二要改变只招本科以上学历的限制,每年在河源区当地招收1—2名中专生,让他们安心扎根黄河源区;第二,如果难以改变现行招工体制,可有计划地在当地招一些长期临时工,同时,对他们加大水文业务知识的培训力度,使他们成为能够适应黄河源区水文工作要求的重要补充力量。第三,采取一些激励措施,鼓励年轻踊跃投身黄河源区水文事业,如在职务、职称晋升方面给予倾斜。只有解决了人的问题,才能保证黄河源区水文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3、改善黄河源区水文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相关待遇,构建以人为本的发展环境

黄河源区水文职工长期奋斗在条件艰苦恶劣的环境之中,献了青春献终身,不仅身心健康受到伤害,还影响到职工子女的教育、就业。这种奉献精神值得肯定,但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予以高度关注。

第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多渠道筹措资金,着力优先解决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办公设施;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全面更新建设河源区落后单一的测验设施,同时,加快引进、开发高新仪器、技术的工作力度,提高测验能力和效率,减少一线职工现场工作时间、减轻职工体力劳动强度。第二,加强生活设施建设。在河源区广泛开展职工小家建设,丰富职工文化娱乐生活;在河源区各站统一建设蔬菜大棚,解决职工吃菜难问题;对于个别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问题,投资建设太阳能供电系统。为河源区各站逐步配备性能较好的交通工具,解决职工工作及出行的问题。第三,积极向上级呼吁,尽早解决委属水文部门各类津补贴不到位、工作偏低的问题,使他们的付出和回报相适应。

论文作者:张正萍, 高毅,胡佳慧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中国》2017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

标签:;  ;  ;  ;  ;  ;  ;  ;  

探索新时代黄河河源区水文事业发展之路论文_张正萍, 高毅,胡佳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