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失语者心理护理干预临床效果研究论文_冯福珍主管护师

冯福珍主管护师

(上海电力医院,上海200050 )

【摘要】目的 研究心理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后失语患者语言恢复中的作用,产生何种影响。方法 采取实验法,将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20名因脑卒中失语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实验组和组照组。两组患者首先均给予常规性的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常规护理措施,并且对实验组附加给予心理干预。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实施不同的护理的情况下的治疗效果、心理抑郁情况以及他们的语言表达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的患者的心理抑郁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同时语言表达恢复功能也明显比对照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基于常规性的治疗和护理,对脑卒中后所造成的失语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能够减轻患者的心理抑郁程度,同时能够提高患者的语言表达功能恢复效果,是可以考虑在临床治疗上推广与应用的。

【关键词】护理干预;脑卒中;抑郁;失语者

Clinical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aphasia after stroke

(Shanghai Electric Power Hospital, Shanghai)

FENG Fu Zhen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language recovery of aphasia patients after stroke and what kind of influence it has. Methods 120 patients with aphasia due to strok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were given routine neurological treatment and routine nursing measures at first,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was added 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therapeutic effect, psychological depression and the recovery of their language expression fun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under different nursing condition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degree of depressio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recovery of language expression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Based on routine treatment and nursing,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aphasia patients after stroke can alleviate the degree of depression and improve the recovery effect of language expression function. It can be considered to be popularized and applied in clinical treatment.

Key words : Nursing intervention; Stroke; Depression; Aphasia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4-0060-02

引言

脑卒中目前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病,属于脑血管意外事件。脑卒中会对患者造成很多不利的后果,比如偏瘫和失语等,其中失语是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1]。如果患者在脑卒后造成失语,造会影响到患者与周围的人进行正常交流与沟通,将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比较大的影响,长期不能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也会造成患者的心理障碍,可能会引起心理状态发生变化,甚至出现抑郁情况[2]。为了对脑卒中后的失语患者进行更好的治理,本研究将从心理护理的角度出发,探究心理护理在脑卒中后失语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的作用。

【关键词】失语患者;护理干预;脑卒中;心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年7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的120例到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8~72岁脑卒中后失语患者,平均年龄为56周岁,病程10~ 14个月,运动性失语50例,命名性失语30例,感觉性失语16例,传导性失语13例,混合性失语11例。将120名患者分随机分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为60名患者,但尽量保证两组年龄、失语类型、受教育程度、职业、经济状况、居住地无显著性差异。同时对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发现两组患者在心理状况上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差异,所以这两组患者的可比性非常高。对两组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康复训练周期为4周。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脑卒中失语患者。

②采用焦虑自评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自评的各项分值总和超过50分的失语患者。

③无其他脑卒中并发症。

1.2.2 排除标准

①有精神病史者。

②有严重躯体疾病者。

③拒绝合作者。

1.3 康复及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常规干预):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神经内科常规治疗 6 周。采用常规护理,即语言康复训练,包括发音器官的训练、发音训练和词语表达的训练等。

1.3.2 实验组(护理干预): 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神经内科常规治疗 6 周。除按常规由产科医生进行监测外,另指定或自己选定1名经过特殊课程训练的、有经验的护士全程陪护,面对面心理咨询,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针对不同的家庭情况、文化水平、心理特点等情况,针对不同的家庭情况、文化水平、心理特点给患者每天1~2次的心理干预,每次0.5~1小时,具体对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护理: ①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主动向患者介绍责任护士、医师,向患者解释疾病的产生及治疗以消除他们心中的恐惧; ②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对语言表达障碍的患者,借助其残存的复述能力引导其发音,并多给予鼓励,帮助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等等。

1.4 评定标准

病人入院分组后,采用SADQ脑卒中失语抑郁量表(中译版)对其长期陪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SADQ量表共分为21项,单项1~ 3分,总分63分,信度为0.753,以HAMD抑郁量表为校标比较,信度为0.548。对陪护人员的问卷评估采用问卷交流及语言交谈方式,由经过培训的2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过程采用双盲法,问卷结束后评分,按病历号随机输入计算机,再由另一数据处理人员按分组住院号自计算机调取信息。训练结束后再次分别对两组患者陪护人员进行SADQ量表问卷。

采用改良波斯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 BDAE) 的运动性失语分级标准进行评价: 常规的神经内科治疗以及护理干预 6 周后根据患者语言表达能力划分为 5 级: 0级,不能用语言进行实际的交流,即完全失语:Ⅰ级,能够说少量词汇或者短语; Ⅱ级,能够说大量单词或者短语,但遣词造句常有语法错误; Ⅲ级,多数情况下无言语障碍,但言语欠流畅; Ⅳ级能够清晰、准确的进行语言交流,即语言表达恢复正常。

1.5 观察指标

①干预前后SADQ评分情况;②干预前后的运动性失语分级。

1.6 统计方法

对两组脑卒中后失语患者的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取( )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检验水准设定为a = 0. 05,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统计与分析,对照组60例脑卒中后失语患者中,干预前SADQ评分为48.25.12,干预后SADQ评分为35.44.79;实验组60例脑卒中后失语患者中干预前SADQ评分为47.15.21,干预后SADQ评分为27.24.12,康复护理干预前脑卒中失语患者SADQ评分分值超过48分,表明患者存在明显的心理抑郁状态,但对照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 0.05);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SADQ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5);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表1)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患者多遗留有偏瘫、失语、口眼歪斜、吞咽困难、认知障碍、情绪障碍等多种功能障碍,日常生活独立能力大大降低,生活质量受到很大影响[3],其中脑卒中后失语是其常见的致残类型之一,触发比率高达20%以上,甚至达到38%。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通常会表现出不同类型的语言表达功能受损[4],例如听力障碍、读写障碍以及计算障碍等。脑卒中造成的急性语言表达功能障碍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他们无法与人进行正常的沟通,生活质量会在很大程度上下降,久而久之,心理状态也会发生变态,负面情绪也会紧随而来,这势必会影响到对他们的治疗。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焦虑、抑郁、悲观、自卑等均是脑卒中失语症患者常见的心理障碍,这与其语言表达功能受损之后出现的社交困难造成的孤独感具有直接关系,他们的心理障碍发生比率要远高于脑卒中患者[5]。由于脑卒中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障碍,因此常见的心理量表很难衡量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态。SADQ抑郁量表是经常前人研究证实,效果比HAMD等经典量表更适合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态评价,具有更高的信度和效度[6],因此本文选择SADQ对脑卒中失语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实验结果也表明,护理干预前,脑卒中患者的SADQ的分值均高于48分,说明患者存在明显的心理状态抑郁倾向。通过对两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和心理干预的康复训练之后,发现两组患者的SADQ分值均有所下降,实验组的SADQ分值下降的更明显,而且治疗效果更明显,患者的语言表达功能恢复的更好,这说明专业心理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心理抑郁不良状态,达到更加好的治疗效果。由于在患者的语言功能失损的情况下,他们通常会更加信息医务人员,所以医务人员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他们能够积极配合治疗,而且能够更加积极,这便有效的缓解了他们的负面抑郁情绪。并且在患者按受心理护理的过程中,他们还能够从自闭的孤独环境中走出来,去接触外面的世界,这也有利于他们的语言功能恢复。另外一方面,患者的语言表达功能恢复,又能够提高他们社交能力,改变他们的交流环境,这便又能影响到他们的主观情绪,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所以心理状态与语言表达功能恢复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贾海燕等通过对 47例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的心理护理研究显示,心理护理在失语患者临床护理干预中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本文的研究也表明,通过对脑卒中失语患者的心理护理可以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实验组比对照组的语言表达康复效果好,所以对脑卒中失语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是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的,应当被推广就用,以提高脑卒中失语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医护人员要针对患者不同心理需求,尊重他们的人格,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以帮助脑卒中失语患者克服负面抑郁情绪,同时还要增强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信任与亲密度,帮助患者重新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总体而言,医护人员应采取心理护理的方式来帮助脑卒中失语患者克服消极被动的负面情绪,激发他们积极主动配合治疗,进行康复训练。同时,患者还应当对脑卒中后失语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心理护理,这样做不但能够减少医患纠纷,缩短治疗周期,而且能够促进病人快恢复,提高病人与医护人员之间的亲密度,所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失语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失语症的治疗与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更需要医护人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耐心,帮助病人进行更好的康复治疗。

综上所述,专业医护人员对脑卒中所导致失语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不但可以帮助患者走出负面的心理状态,促进其进行语言功能恢复,而且能够提高患者和家属对医护人员服务的满意度,减少医患纠纷,所以心理护理干预是具有重要的推广与应用价值的。

参考文献:

[1]黎梅,李翠,黄燕红.对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2014,35(28):6404-6405.

[2]梁艳馥.脑血管病失语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外医疗,2010,29(32):157.

[3]罗春玲.脑卒中失语患者抑郁性心理分析及康复护理干预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10,24(02):117-119.

[4]曹柳枝.护理专项干预在老年脑卒中失语病人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53):241+243.

[5]卞慧.脑卒中Brocade失语患者早期语言康复中综合护理干预效果[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02):12-14.

[6]吴晓缺.非语言沟通护理对脑卒中失语患者负性情绪和自理能力的影响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7,38(03):365-366.

论文作者:冯福珍主管护师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2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1

标签:;  ;  ;  ;  ;  ;  ;  ;  

脑卒中失语者心理护理干预临床效果研究论文_冯福珍主管护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