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物质观的新认识_物质与意识论文

列宁物质观的新认识_物质与意识论文

对列宁物质概念的新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列宁论文,物质论文,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的新发现引起了物理学的革命。然而,一些受形而上学哲学思想支配的物理学家却作出了“原子非物质化”的错误结论。这时,唯心主义便乘机向唯物主义发动进攻,利用自然科学理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极力宣扬“物质消灭了”、“唯物主义被驳倒了”。面对唯心主义的非难,为了捍卫唯物主义,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总结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的成就,特别是原子中有电子等更小的颗粒,电子的质量随速度的变化而变化,某种元素会转化为另一种元素的新发现,严格地把物质的特殊结构、属性和形态同物质本身区别开来,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概括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注:《列宁全集》第十四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6月.第128页。)

从列宁的物质概念来看,这个概念具有两个基本的特征,即强调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和可知性。从列宁物质概念的内涵来看,它又具有科学性和一定的合理性。这个概念彻底地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列宁从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两大现象——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来定义物质,解决了哲学界长期争论的基本问题。同时,在这个概念中,又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列宁明确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也是可以被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的,而不是唯心主义者的“绝对精神”或“自在之物”。另外,这个物质概念同具体物质形态也区别开来了,指明哲学的物质范畴是从各种实物即具体物质形态中抽象出来的,揭示了物质的本质特性——客观实在性。因此,列宁的物质概念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人们在实际工作中,能够以物质为基础,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而不是从主观出发来认识和改造世界。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比起列宁所处的时代要更深刻、更全面。在科学研究不断深入的时代里,人们对未知领域的物质现象的探究越来越热切。多元的科学手段孕育着多元的哲学结论,这无疑激励着人们重新审视、认识列宁的物质概念,以使哲学更好地指导科学实践活动。从时代发展的角度讲,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列宁的物质概念确实存在着某些不合理的因素,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首先,在列宁的物质概念里,强调了物质这种客观实在性“是人感觉到的,……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诚然,人的感觉能够感觉外部世界。但从感觉的本意来看,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依“感觉”这一概念,我们可以知道:

(1)感觉对刺激物的反映是被动的, 因为没有刺激物的存在就不会有感觉的产生。也就是说,先有客观存在的事物来刺激人的感觉器官,才有感觉的产生,感觉的产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列宁用“感觉”一词来限定人们获悉外界信息的途径,不仅忽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夸大了感觉的作用。

(2)从感觉的作用看,它只是对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且,当刺激物刺激人们的感觉器官时,感觉在形成过程中往往要与主体自身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例如:当我们用眼睛看某种颜色时,我们就会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来加以判断,说这是白色,那是红色的。在这里,白色和红色的表述是眼睛与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因此,感觉只能感知事物的个别属性,至于为什么是白色或红色,感觉是无法感知到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感觉在认识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只是认识形成的起点,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是我们关于世界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正如列宁所说,“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注:《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08页。)。但是,从这也可以看出,感觉只能对事物现象生动、 直观、具体地表达出来,而不能对事物的本质加以认识。而列宁给物质下定义,必然是要对物质的本质加以认识和规定,而事物的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一事物的各必要要素的内在联系。但在实践中,主体使自己的肉体感觉器官同客观对象接触只能获得关于事物的个别特性的感觉,根本无法对事物的本质加以认识。这样一来,列宁在物质定义中使用感觉来达到认识物质本质的目的,显然是行不通的,也是无法办到的。

(3)从感觉触及到事物的程度看, 列宁的物质概念也是存在缺陷的。目前的心理学理论一般把感觉分为四类。一是特殊感觉,包括视、听、味、嗅和前庭等感觉;二是体表感觉,包括触压觉、温觉、冷觉、痛觉;三是深部感觉,包括肌肉、肌腱、关节等感觉及深部痛觉和深部压觉;四是内脏感觉。从这些不同感觉的具体能力来看,感觉对事物的涉及程度是相当有限的。从广度来看,人的感觉所触及的范围相对于宇宙来讲,是十分渺小的。在宇宙世界中,人类借助各种手段也只能观察到200亿光年的空间和100亿年的时间,再远、再长的时空人类目前还无法触及,对许多事物人类尚未涉及。也就是说,在人类的认识领域里,还存在大量的盲区。而在列宁的物质概念里,客观实在性又是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所以,在这里似乎有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之嫌。从深度看,对事物内部结构变化的感觉也是相当肤浅的。如在原有 300支烛光的基础上再加上1支烛光, 我们的感觉是觉察不出光的强度有所改变的。另外,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并不是都能够被我们的感觉所感知的。例如,现代科学发现的场、信息等无形的物质形态,感觉就无能为力,特别是对在自然、社会、人类思维领域的内在规律的认识,感觉更显力疲。如生命科学发现,生命现象的基础是包括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蛋白体,这样的结论,只能靠科学实验和理性思维才能完成,这就可清楚地看到感觉的局限性。但是,列宁的物质概念强调用感觉来感知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是把理性的思维的某些功能搬到感觉上去了。

(4)从感觉对信息的神经加工过程来看, 感觉对信息的加工包括三个主要的环节:一是感觉器的刺激过程;二是传入神经的活动,它把神经冲动传递到中枢;三是大脑皮质的活动。刺激物依次经过这三个环节后最后形成的是感觉经验。感觉经验的产生,也说明了感觉只能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还是需要理性的抽象才能完成,而这一点,恰恰是感觉无法达到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列宁物质概念中存在着感觉的直观性与事物本质认识的矛盾。

其次,列宁的物质概念的适用范围是非常狭窄的。列宁在给物质下定义时,是从物质与意识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中来把握物质的。他从人类认识和实践中所碰到的世界上最广泛、最普遍、最基本的矛盾——物质和意识的矛盾关系中来定义物质,指出了物质对于意识的根源性和独立性以及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和派生性,强调了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只是在指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这一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意义。也就是说,列宁的物质概念有一个适用范围,这个适用范围就是在物质和意识的矛盾关系中来理解物质概念,超出这个范围,列宁的物质概念就不适用。例如,列宁的物质概念就无法回答“你的意识对于我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这样的问题。如果回答说“你的意识”对于我是意识的,我们就可以用列宁物质概念所具有的客观实在性、可知性这两个基本特征来验证这个答案。“你的意识”相对于“我”来讲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它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特征;另外,根据现代心理学理论,“你的意识”是可以被“我”知道的,因此,可以说,“你的意识”具备了列宁物质概念的两个基本特征。但是,如果说“你的意识”对于“我”是意识的,那么就说明了具备了列宁物质概念的两个基本特征的现象是属于意识的范畴,就等于说明了物质是属于意识的范畴,即物质是意识的,这显然是错误的结论。然而,如果回答“你的意识对于我”是物质的,那就等于告诉人们意识是物质的,这同前一回答的结论还是一样错误的。因此,用列宁的物质概念来回答“你的意识对于我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这样一个问题时,无论你从哪一个角度来回答,都是对列宁物质概念的否定。从这一悖论中我们可以知道,列宁的物质概念只有在回答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时才有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就失去了意义。这也就证明了列宁物质概念的适用范围是狭窄的,不具备广泛适用的条件。而作为一个真理性的结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的物质概念,如果只能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才适用的话,那么,用这块基石建立起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大厦难免显得单薄面而受到非难。

最后,在物质范畴内,还有许多重要的同物质相关联的领域是列宁物质概念无法揭示出的。例如物质自身的绝对存在性,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与其自身的结构性和系统性,物质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等问题都不能从列宁的物质概念中反映出来,用列宁的物质概念也无法说明这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我们在全面深刻地理解物质概念时又不得不弄清的问题;在认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又不得不跳出列宁物质概念的适用范围。这样,又造成了用不适用这些领域的列宁物质概念来理解这些问题的认识上的混乱。所以,有必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补充列宁的物质概念,及时总结现代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服务于物质概念。这实在是辩证唯物主义自身发展之要求。但是,从目前国内外哲学界的研究动态来看,虽然对物质概念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和观点,却无一例外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且都无法超越列宁的物质概念。因此,就物质概念的完善和发展来讲,哲学界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很多,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

标签:;  ;  

列宁物质观的新认识_物质与意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