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环境论文,经济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可持续发展通常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个概念的核心思想体现了经济学所研究的核心问题:效率与公平。本文将从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影响互动机理着手,对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机制提出看法。
一、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的反向约束
经济发展是把“双刃剑”,既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又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人类历史上的三次革命使人类社会实现了三次重大的飞跃,人们通常称其为“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就是农业的产生,它是人类的第一次经济革命,使人类真正进入了文明社会,标志着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已经居于统治地位。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是由于对土地、水源、森林与草场的不合理开发及过度利用导致的水土流失与荒漠化问题,并延续至今。“第二次浪潮”始于工业革命时期,工业文明使得人类所能获取的物质资料与精神资料都有了爆炸式的增长。同时各国都不顾破坏生态系统的危险,盲目致力于国民财富的增加。由于“竭泽而渔”式的资源开采与利用,巨量污染物质的排放,“第二次浪潮”极大地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环境。这使得经济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以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被人们认为是“第三次浪潮”的标志。这一时期的科技与经济发展都考虑到了其对环境影响的评价,这次新的科技革命在目前看来有利于解决前两次浪潮带来的环境问题。然而,正如其本身前景与发展方向的不确定一样,“第三次浪潮”会产生哪些不可预料的环境问题呢?如“基因污染”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毫无疑问,经济发展对环境也会产生许多积极的影响,如提供了财力、人力、科技及促进更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社会结构与经济制度的建立等等。这就是传统上认为的经济增长通过人口变动、要素投入结构的变化、城市化的发展与人们需求结构的变化等方面对生态环境产生负的或正的影响。然而,如果说前两次浪潮中经济对环境与生态影响都是作用于人的外在环境,那么,“第三次浪潮”则有可能作用于位于生态系统最顶端的人的内在,即作用于人的身体与精神的本原,因此“第三次浪潮”对环境的影响究竟如何,做过于乐观的判断还为时过早。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新的技术革命对原有经济技术条件下产生的环境问题的改善,每一次革命,在第一步都有可能取得我们预期的改善,但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步的好结果又抵消了,甚至第二步、第三步来的后患对人类生态影响有可能更糟。如乐观的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家常常以化石燃料的发现及大规模利用消除了早期人们对森林砍伐与木材资源枯竭的担忧为例,说明悲观论者的担忧是“杞人忧天”。然而,消除了木材资源枯竭的担忧的工业革命与化石燃料却导致了更为严重的环境灾难与资源、生态危机。同时,森林资源枯竭的危险仍然存在,只不过是由发达的工业国转移到了不发达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由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扩散到乡村。因此,尽管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人力资本对自然资本的替代作用愈强的今天,我们对经济发展有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更应该抱审慎的乐观态度。
从社会系统论的观念来看,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反向约束作用,在于自然环境系统的物流、能流是经济系统物流与能流的最终来源与出路,只有环境系统源源不断为经济系统提供物质与能量,并接受其排放物,才会使经济发展成为可能。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一方面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而自然资源又是可能耗竭的要素,因此,在使用自然资源的场合,边际收益递减的过程可能会提前到来,其递减的程度更为明显。另一方面,人们的效用与满足不仅仅源于物质资料的消费,还源于健康的身体、清洁美观的环境与良好的社会氛围等,而生态环境的恶化会使这些资源变得更为稀缺,导致边际替代率的上升,人们需要更多的物质消费才能保证其效用不会下降。其最终结果是进入生产与消费的恶性循环,而物质资料的供给却仍然相对有限,最后造成消费者效用与社会福利的下降。从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是部分地区的沙漠化导致了数万名生态难民的出现;一方面是一些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得其树立了良好的城市形象。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反向作用一目了然。
二、经济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手段
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巨大影响与环境对经济的反向制约作用使得人们纷纷寻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方。各国学者纷纷从人口或科学进步等角度考察了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如美国的环境经济学家米勒曾于1995年在《Environmental Science》中提出以下公式:
然而,对我们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影响之间的关系来说,仅仅只有人口这一项指标是远远不能代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我们认为,在社会总需求决定国家经济总量的条件下,满足平均每单位社会需求所使用的资源的单位数乘以使用每一资源单位(在从其获得、使用中及用后残余及遗留影响等整个资源的全生命周期内)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等于满足平均每单位社会需求所造成的环境破坏与影响,再乘以社会总需求量,为经济发展对环境的总体影响。见以下公式:
应该看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需求,社会总需求的发展过程与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是一种耦合互动关系,对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控制,也就在实际上初步实现了国民经济发展中环境的可持续利用,而对资源的经济利用,是资源可持续的基础。这几者的良性结合就会初步实现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从上式中我们可以确定经济发展与环境影响之间又存在着一个相互推动、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发达国家的环境政策常常与经济周期相结合,在经济发展的高峰时,常常是从“果”,也就是经济发展对环境影响的治理着手,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克林顿时期。在低谷时,主要从“因”着手,也就是以促进经济发展为主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如里根总统时期。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与紧迫性,考虑到我国社会总需求本身存在着的巨大发展动力,考虑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本身具有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的力量,而环境本身却无力或仅仅通过“大自然的报复”来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从“果”,也就是从经济发展对环境影响的治理着手,来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样,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影响的三个基本因子就是:社会总需求量,满足单位社会需求使用资源的单位数,使用每一资源单位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根据上述三因子,我们就找到了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及与之相对应的基本手段。见表1。
表1 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基本思路与手段
基本思路
基本方法
(1)控制社会总需求。 (1)加强社会总需求的管理。
(2)减少满足需求所使用
(2)节约资源,高效率利用资源;
资源的单位数。 使用高效能、高利用率资源。
(3)降低使用每一资源单位 (3)保护环境;
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使用低污染资源。
当然,对社会需求的管理并不是抑制正当的消费需求,相反,需求的增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而控制不合理的高消费与高享受,尤其是带来较大环境破坏效应的消费需求与消费模式,才能有助于实现社会总需求的良性增长。从中我们也可以知道,节能与环保是具有同一性的,而高效又往往意味着节能。环保则意味着尽量减少生成的污染因子及对污染的治理。当然,综合考虑,能找到既高效又清洁的能源更好,若二者不可兼得,则要看满足单位需求所使用资源的单位数与每一资源单位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的乘积来选择了。这样,替代能源的选择问题则是一个要兼顾(2)、(3)两点的综合性问题。
从实证分析上看,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曾经阐述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共7条如下:保持增长;改变增长质量;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保持人口的可持续水平;保护资源基础;控制技术和管理风险;将经济和环境因素融于决策之中。我国政府与专家在《中国环境与发展报告》、《中国21世纪议程》及众多文献专著中也提出了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式,归纳起来有如下7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环境保护;清洁生产;可持续消费;科学技术进步;公众参与;法制建设和国际合作。这些都可以纳入本文所提供的体系(为之服务、推动的项目)之中,如清洁生产就集中体现了节约资源,提高资源与能源的利用效率,低污染资源的使用与环境保护,并将其贯穿到产品的整个价值链过程中。
三、经济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与推动力量
根据上文对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手段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社会总需求决定国家经济总量的条件下,绿色消费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者从保护生态环境与承担社会责任出发而采用的一种在消费过程中减少资源浪费和防止污染的理性消费方式。其核心是在变更传统的消费模式的基础上,尽量使用亲环境性产品——即广义上的绿色产品。一方面,一切社会生产的终极目的也是为了实现民众的效用最大化,广大消费者的消费构成了社会的最终需求,决定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并不能反对与完全摒弃消费社会,只能对其模式进行改造;另一方面,由于我们是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评价(LCA)角度来考察其对环境的影响,由于大部分工业品都是为生产最终消费品服务,所以只用考察最终消费品对环境的全程影响(LCA)就可以得到社会生产对环境的总体影响了。因此实现绿色消费,改变社会的消费观念与最终需求模式,对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要实现绿色消费,必须在各种社会力量的推动下方能实现。在一个社会经济体系中,基本的组织形态或力量有三种,分别为社会公众(即最终消费者的集合)、企业实体与政府性组织(包括行政、立法、司法等)。他们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大三角关系。见图1。
图1 生态圈与社会结构
实现绿色消费是一个系统工程,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第一,社会公众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为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社会公众一方面是政府等上层建筑统治的基础,政府无论是对经济发展,还是对环境保护的考虑,都是来源于对公众利益的考虑;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就是企业的衣食父母,从经济角度上说,企业对环境保护与亲环境产品的开发、生产归根到底来自于社会公众的绿色消费需求压力。因此,社会公众的环境思想、绿色消费需求与积极参与到可持续发展活动中来极其重要,这也是社会公众本身的行为方向。第二,政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直接推动力量,因为社会公众的压力毕竟过于分散,而政府的力量则更为强大与直接。环境问题的外部性决定了政府必须也可以对环境政策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干预。合理的政府干预既可有效地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并不破坏市场体系的效率与公平。第三,企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力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企业的整体活力与效益决定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与速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有了企业的配合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应该是一个企业主体行为。对于企业而言,加强社会与环境责任感,自觉地应用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思想与技术,加强绿色产品的开发与对绿色消费的引导,是在当今绿色经济浪潮中较为合适的选择。
四、经济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人类社会必须有新的经济模式与可持续发展及绿色消费相适应,否则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传统经济模式下就只能是“镜花水月”。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都是一种线性的经济模式,这种模式以从地球榨取资源并把资源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然后把剩下的东西(垃圾)送回生态系统为特征。这种经济模式系统是从生态圈挖掘资源,进行加工、生产、销售,最后将废弃物扔回生态圈。据统计,这种经济模式系统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仅为10%到20%,在系统的终点,约有接近80%的资源被当作垃圾处理掉了。在这种体系下,由于需要提供大量的能源、机器和人造动力,生态圈自我补充的自然能力也被剥夺,并同时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与垃圾侵蚀环境的问题。如果按照这种发展模式持续膨胀下去,人类可能会真正面临“寂静的寒冬”。
与线性发展模式以人为中心不同,环保主义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起初是经济的零增长,随后发展为资源消费的零增长。戴利在1990年提出的三原则尽管被学术界普遍认同为“可操作性”的,但在实质上与罗马俱乐部对极限的界定是一致的。即第一,再生性资源的利用率应低于其更新率;第二,污染的排放应低于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第三,非再生性资源的开采利用率应低于其再生性替代资源的增长率。循环经济模式的提出使得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该模式的核心原则就是从哪来到哪去,不浪费任何资源。然而,一方面由于投入和技术的原因等,使得在现实社会中这种发展模式难以顺利实现;另一方面,过分强调循环而忽视经济成本对社会福利的影响也并不确定,而且循环过程本身的环境影响与外部性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然而,循环经济的循环思想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因此基于人类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基于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的健康对人类的同等重要性,基于这两种经济发展模式的“扬弃”与融合,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应该采取的是以“线性主体的生态核心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思想在于“实现长期资源利用效率的净现值最大化”。可归纳为:
其中:B[,t]表示经济活动的收益,C[,t]表示经济活动的成本,δ[,t]为贴现因子;且有:
B[,t]=B[,t1]+B[,t2](3)
其中:B[,t]1代表线性阶段的收益,B[,t2]代表循环阶段的收益;
同时:B[,ti]=B[f,ti]+B[e,ti](i=1,2)(4)
其中:B[f,ti]代表第i阶段的经济收益,B[e,t]i代表第i阶段的环境收益。
C[,t]=C[,t1]+C[,t2](5)
C[,ti]=C[f,ti]+C[e]ti(i=1,2)(6)
其中各参量含义与上述相同。
模式结构见图2。
图2 线性主体的生态核心经济发展模式
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力量中,我们已经阐述了各种社会组织或力量的行为方向。那么,在这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中,各种社会组织或力量所应该直接做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事如下:第一,对于企业,应该做好清洁生产技术,全过程成本与环境成本分析,环境审计,资源再生技术,缩减资源消耗,资源再利用技术,废弃物回收利用与垃圾网络的建立与完善等的开发、推广与教育工作。对于最终的环保服务提供商则着重做好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与垃圾网络的建立与完善工作。第二,对于消费者则应该在缩减个人不必要的或环境危害较大的需求,应用各种日常的资源与能源再利用技术与生活废弃物的再利用,帮助社会垃圾网络的建立与完善,并遵守其中的相关规则等方面做出直接行动。第三,政府则必须着眼于促进生态活动和经济活动的平衡,通过制定法律与各种规章制度,通过在研究开发、教育以及国际合作方面的积极参与,通过管理与各种激励政策(主要是财税政策)来改变企业生产与人民的消费习惯,通过与企业及各种社会组织的积极合作来推进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影响的互动关系中,为了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从控制社会总需求,减少满足需求所使用资源的单位数,降低使用每一资源单位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这三个方面着手。与此相对应,有社会总需求的管理,节约资源与使用高效能、高利用率资源,环境保护与低污染资源的使用这三种基本手段。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社会公众的最终决定作用、政府的直接推动作用与企业的主体作用必须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中,绿色消费是实现的关键。同时,我们也必须转换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一种以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净现值最大化为核心思想的以线性为主体的生态中心发展模式。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绿色消费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企业环境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