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氛围的营造论文_谭舟

建筑氛围的营造论文_谭舟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 100044

卒母托在《建筑氛围》一书中讲诉了在建筑设计中如何去营造氛围,同时也是建筑设计方法的一次总结。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建筑氛围的营造方法和所遵循了原理。这篇阅读报告不再做文本的解读,而是希望能对其中关于氛围的问题做放射式的探讨。

结合一致:这是倒数第二个被提到的关键词,这个词曾经在我和工作室同事的探讨中提到过,当时我们使用的是“整体”这个词。“场所、实用、形式。形式反映场所,场所就是场所,而实用反映所有。”有意思是这次卒母托也使用三个词。前段时间和师兄探讨建筑设计的时候,师兄使用了三个词:结构、形式、空间。这里重复的一个词是形式。这里就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思考就是形式是什么?我们常常提到几何。几何就是形式吗?如果就按照这个方式去理解,那么在上面的那句话就换成“几何反应场所”。显然,在这样的转换中,我们失去了原有的一些东西。除开几何,还有一些不是几何的东西也可以叫做形式。

在最后一章《美的形式》里面有一段话:“当东西做好以后,它们往往呈现某种形式,在我最终了结该工作之后,经常会为那种形式感到吃惊,并使我相信:你起初绝对想不到成果会是这样。……如果形式不能打动我,那我就会回到起点,从头再来。”形式在这里似乎是最终的成果,一种呈现的状态。是状态,如果是一种状态,那就会出现复杂,不规则,含混不清的东西,而这就是如果你允许结果是一种状态的时候。所以卒母托最后一个关键词是“美的形式”。也就是说,这里有一个限定词,是美的,打动人心的。

这里我们需要把思绪再向回走一下。因为我想探讨一下什么是美的。这里我们的关键词再次是“结合一致”。社会分工看样子让结合一致变得困难,这也是建筑师所自豪的一点。建筑师的职责变成了一种配合,一种把原本分化的各个专业转化为一个整体。这一点,我们在许多优秀的建筑师身上都看到这一点。在设计意象呈现之时,就把结构纳入其中,然后结构开始和空间纠缠。结构、空间、形式就变成一体。这个过程其实还可以加入实用,因为实用是作为建筑的一个基本属性。那我们最终就说一个整体的建筑是一个美的建筑?我们只能这么说:整体的建筑给人一种真实,给人一种整体的包裹感。而这种包裹感也能带给人们一种归属感。这就和卒母托最开始的时候把建筑当成一个黑体,然后一点点去开洞的手法是一脉相承的。

然而我们似乎还需要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那就是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高效的建筑是不是就是这个工业时代的一个锚栓。当初库哈斯从纽约的高层建筑中得到灵感,从而做出了一些形式比较有标示性的建筑。这种建筑并不是一个整体的建筑,所以库哈斯最终导向了大型的建筑。大型建筑在卒母托有一段论述:“我和许多人,5000人或不管多少,呆在单独一幢摩天大楼里:我应该怎么做设计,才能和某幢高层建筑里的许多人一块儿,觉得快乐呢?……留下印象的都是它的室外形状和它在城市中表达的风格,可好,可坏,也可能是任何东西。”这也一方面验证了卒母托的原型是洞穴和小木屋。我们再往下说,卒母托希望能用整体性获得是一种原始感,是一种归属感。卒母托同样也提到:“没错,它结合一致了,可是它不美……如果形式不能打动我,那我就会回到起点,从头再来。”也就是说,在卒母托的后面,还有一个美的效果在把控着。所以我们可以大胆猜想高效、整体是一个建筑设计感的体现,是建筑体现自我品质、设计感、美感的一种途径。整体和高效也是建筑师作为一个在社会存在的理由。那再往前想,如果我们生活中去除掉这种高效和整体,建筑师恐怕就不再存在。《园冶》中对能主之人的提出,似乎也在提醒我们如果要应对越来越复杂的设计环境,整个设计必须由建筑师去统领。

“故凡造作,必先相地立基,然后定其间进,量其广狭,随曲合方,是在主者,能妙于得体合宜,未可拘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假如基地偏缺,邻嵌何必欲求其齐,其屋架何必拘三、五间,为进多少?半间一广,自然雅称,斯所谓‘主人之七分’也。”在这段话中,安排空间、处理基地的不利条件这些都是能主之人所做的。其中“自然雅称”恐怕是能主之人相对其他人最为需要考虑的一点。这里也是卒母托口中所说的美。只不过雅称带上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

那到这里,我们似乎也开始明白卒母托口中的“结合一致”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了。这就是一个形式,一个审美。这种审美带有一种深深的认同。认同来自建筑的本体,来自空间中的声音和温度,来自于空间的诱导与停滞,来自于室内外的张力。但最终,审美决定了其意义。

这里我们需要提到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意义。

在文章之初,卒母托对建筑氛围的意义有一个清晰的解释:“那么是什么打动了我呢?是一切。是事物本身、人群、空气、喧嚣、声响、颜色、材质、纹理,还有形式——我所欣赏的形式。我设法破解的形式。从中能找到美的形式。还有什么别的打动了我?是我的心绪,我的感受,还有当我坐在那里时使我满足的期待感。……美与否全然在我。……正是它唤起了我的激情,现实有它自身的魅力。……现实世界中的魅力。”其实这里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词需要注意,这就是“期待感”。这是一种明确的个人情感倾向。在广场的一角等待B君的时候,其实就是一种等待的感受。只是广场上的氛围加强了这一切。或者说,也有可能是引发了这种感受。

我们可以看出,卒母托把这里的事物拆分开为“事物本身、人群、空气……”这就是元素,而通过文中某些话语我们可以猜测卒母托正在思考是否还能再换一些元素,看到一些元素进来。这就和做饭一样,将好多元素组合起来,最终尝到其中的滋味,这一瞬间,似乎就能判定这种味道是不是建筑师想要的。

那么,这里其实涉及到的是一个审美的问题。非常个人,非常主观。这也是建筑为什么会被当做建筑师作品的原因。只有涉及到这种审美的问题,个人问题,甚至是个人带有标志的形式的时候,建筑才会被当成艺术品去欣赏。

我们再次深究这种意义的源泉的时候,似乎已经脱离了建筑的本体去说这个问题。但实际上并没有脱离。建筑终究是一个体验的过程,体验包含了很多含义。但是明确的继承关系肯定会形成一种体验集体感受。这也包括我们的形式集体感受。换句话说,也就是文化。建筑师终究要寻找一些除开建筑本体之外的意义,但这些意义——作为一个建筑师来说——应该是与建筑体验相关的。

所以我们所探寻的意义宝库一共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极为个人的建筑师体验记忆,一个是文化存在的设计习惯。这两个意义的体验导向两种建筑的状态,一种是极为细腻的建筑体验,但有些时候并不是那么切合使用者的感受,一种是较为粗糙的设计审美,它往往缺乏细腻的打动人心的形式。这两个方向都会激起人们的情绪,获得一定的共鸣。如果非要从这两个方向做出选择的话,我们需要寻找更上一个层次的思考去解答这样的问题。

其实作为每个人,个人的主观性其实是拥有绝对性的。无论是他/她接受了多少共通的东西,个人的绝对性依旧存在。但是,我们正因为接受了共同的东西才能有一个可以和社会交流沟通的基础。所以无论是建筑的绝对性还是建筑的集体性,我们都将把控一个度的问题。在我看来,设计师在设计建筑的时候应该拥有考虑实用性的基本能力,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创造自己的独特性。如果建筑师因为对意义的沉默,把建筑设计导向建筑本体甚至只是单纯的形式审美的方法只是一种治表不治本的方式。

作者简介

谭舟(1991-08-10),男,汉族,籍贯:重庆市奉节县,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论文作者:谭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5

标签:;  ;  ;  ;  ;  ;  ;  ;  

建筑氛围的营造论文_谭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