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精神文明建设制度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精神文明制度是指人类在各类大小群体中养习的精神素质的规范,从广义上讲它包括政府的社会政治发展计划中有关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部分,以及这些领域的本身运行制度。这里所论仅为社会对人的思想道德领域的制度规范,即人类在各类社会群体中的文明规范和在社会的公共空间里人与人的精神、心里之间协调的秩序。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形态,精神文明的衡量标准是不同的。在社会结构重组时,最易形成新的社会规范及规则,而这些新规范又支撑着完成社会改造的新功能。目前,我国正经历着一个由传统旧体制向新的社会结构转变过程。在改革攻坚的中期,除了继续寻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经济规范外,同时还要寻找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精神规范,这个精神规范属于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的社会操作层面。实现社会精神文明的“方式”和“方法”,实际上就是在一定价值观指导下的制度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制度是社会主义社会各种重要的社会规范之一,是人们参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积极成果。马克思主义认为,含有真、善、美成份的精神财富的积累,是社会文明现象多样性的表现,它是建立在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制度,是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基本路线指导下的意识形态外化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样,同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结出的硕果。它的制度原则应该是:既体现一般社会主义的精神,如公平、无私奉献、社会利益至高无上等,但也不违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应有的一般社会品质。如讲效益、讲效率和保护个人合法利益等。总之两个“一般”原则的兼顾和嫁接,可以构成一个统一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制度的指导原则。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有其特定的内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精神文明也将随之得到充实和完善。但理论上的推导演绎并不能排斥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当前社会中出现的诸多精神不文明现象。正是这些精神不文明现象和腐朽现象的出现和蔓延,才使人们怀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存在精神文明,提出精神文明是否正在逐步丧失,人类文明是否正在倒退,市场经济是否是腐败的制度根源等一系列问题。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至今不过数年时间,尚处在逐步建立和不断发展之阶段,因而机制有一个从不健全到健全、体制有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现今社会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精神不文明现象是因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所造成的。精神不文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突出表现即市场不文明。市场文明要求介入市场、参与经济活动的各主体之间遵循平等、公正、合法、自由的原则从事交换和买卖。市场文明还要求经济主体之间讲商誉、重信用、守法规等。而市场不文明常常表现为金融诈骗、投机取巧、偷漏税款、强买强卖等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所共愤和不齿的行为。市场不文明导致了拜金拜物、徇私枉法、贪色享乐等精神不文明的腐朽现象沉渣泛起。由于市场经济的不完善相伴有市场不文明现象,从而影响和阻碍了精神文明的发展,也就是说,市场经济的完善应该是同精神文明建设同步的,彼此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目前,社会上种种精神不文明现象一部分是因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所造成的,另一部分是根植于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制度形态本身。因为市场经济这一制度形态既然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形态或最高形态,它总暗含着这样那样的缺陷、矛盾,当这些矛盾冲突发展到无法容忍这一制度本身时,新的更高级的制度形态就会取而代之。只要市场经济的缺陷未得以彻底修正、矛盾未加以根本解决,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尽善尽美。所以,我们要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不文明现象得以根除或抑制在最小限度内,就必须加速经济体制的转换过程,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消除市场不文明行为和由此导致的精神不文明现象。
精神文明制度的实质是人类逐渐养成的对涉及自身精神文明发展的社会行为所实行的有效控制。从整个人类文明史来看,是由有意识控制和无意识控制这两种制度形式双重组合而成的。所谓有意识控制指人为地设下行为规矩,如行政、企业中的文明制度、服务行为的职业道德规范、公共场所的社会规范、公约等;而无意识控制指的是历史积淀式的、约定成俗的社会习惯、风俗等。我们在制定有意识的精神文明制度时,首先要确定制度目标和制度管理机制。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实行控制的方法和力度应不尽相同,也就是说可分为“硬约束”和“软约束”两类。
所谓“硬约束”精神文明制度,应有相对强制性,是成文制度,一般要由配套的反馈监督系统、奖惩系统等组成,操作性强,重要的管理环节要有数据或图象等硬件监控。这种制度一般适用于社会单项性的文明制度管理,如市容卫生制度、见义勇为奖励制度和文明单位等级评定制度等。据资料表明,新加坡大量使用闭路电视对社会市容卫生作相对封闭的监控。我国已有许多行之有效的精神文明制度的执行系统,如纪检、监察、稽查、公安,以及好的操作方法,如监督电话、客户意见簿、信访投诉、义务监督员、问卷征询单、客户座谈走访等,再如近年来我们党又探索精神文明建设工程、基金化组织方式,即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部署,通过某一工程去组织,加以领导和落实。如被称为精神文明建设龙头工程的“五个一工程”在中央倡导下,由中宣部91年组织实施。5年多来, 不仅推出了大批有社会影响的文艺精品和理论出版成果,而且在精神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带动和促进了宣传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再如“希望工程”,这项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推出并实施的社会助学计划,据有关部门统计,6 年来接受社会捐款近5个亿,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逾万名, 援建希望小学千余所。希望工程不仅为贫困地区雪中送炭,更重要的是它唤起了全民族扶困助学、倡导文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整体进步的责任感和贡献意识。工程和基金的组织方式,被引入精神文明领域,其功能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是精神文明这个大系统工程,有了自成体系、独立运转的子系统来落实,使于组织、领导和有计划地推进。二是工程基金的组织方式,表明我们初步探索出全社会共同参与、群策群力解决精神文明的具体问题,乃至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所遇到的问题。总之,只要我们能真正制定出合理的、讲究科学的规范的制度,并做到有制度目标、有操作程序、有应变措施,再加上一个能统一协调、始终如一进行操作、执行和仲裁的管理机构,一个具体的精神文明制度就能真正运作起来。
所谓“软约束”精神文明制度,是指在建立强烈的道德自律、自我悟性的基础上,去发现、加强自身需要以外的精神品质(如同情心、爱心等),以便与其他社会成员进行广泛的协调和联系。这种精神文明制度不像“硬约束”制度的社会控制,而是一种对社会成员的生活规律和习俗进行实践和道德秩序的自我调节。制度内容不是指令式的,而是规劝式的,它的特点是启迪性和导向性。如我党目前主要采取的方式是主旋律宣传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一方面,精神文明建设把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根本目的,作为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并反复强调,不论什么情况下,不论什么行业和地区,都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这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宣传始终坚持的原则。与此同时,为生动有效地推动、深化主旋律宣传,尽可能做到根据不同的人,不同行业或不同地区的特点,拿出新鲜有效的办法。不断推出典型教育、深化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如孔繁森、徐洪刚、李润虎、徐虎等英雄模范人物的名字不仅深入人心,而且成为新时期许多人敬仰的行动楷模;我国的国旗升降仪式等国旗意识教育活动,激起并增强着我国人民的祖国尊严感;再例如济南市交警支队的文明礼貌形象,成为全国交警学习的榜样,带动了全国公安战线精神面貌和行业作风的变化,如此等等。正是这些新鲜有效的活动,体现我们党在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同时,也着眼于塑造出具有时代精神风貌的新人,造就新型人际关系,振奋民族精神,展现时代价值观、人生观的主导取向。正如梁漱溟所说:“人的聪明(理智、理性)是有待于渐次开发显现的。当其开发不够,就流露出愚蠢”。我们中华民族有渊远流长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加之我们党有深入持久地开展政治思想工作的好传统,就能使“软约束”精神文明制度大放异彩。
无意识的精神文明制度,又称不成文的精神文明制度,它是社会群体的约定成俗或烂熟于心的制度规范,如乡规民约、民族礼仪、风俗习惯等。社会群体中通过世代文化的传递,确实存在不少非自觉性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它靠历史积累而成。其中能在一定地域内形成较强的规范的,便成了无意识的精神文明制度。如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爱幼之风,是我国数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它过去、现在以及将来都将永远成为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现时在制定各种精神文明制度时,都要注意它的文化继承性,看其是否切合在当时当地社会群众中存在的各种合理的无意识精神文明规范。人类社会生活总的来说是从无序走向有序,自从人类真正进入文明社会后,自觉文明仍是人类文明的最高境界。由于世世代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潜移默化,人类终究可以成为一个不需多少外界限制力就能自觉适应社会的智能型的社会主体。所以,精神文明制度走的是一条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再到无意识的道路。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社会体制交替时期,从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可以看出,我国社会组织的机制现代化刚刚起步,成熟的社会精神并未孕育出来,相反,由于新旧体制观念重新整合之际出现了短暂的真空,反而酿成了一种“社会规范疲软症”。当前,只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严格倡导适合现代化社会的一系列精神文明规范,以“硬约束”为主,“软约束”为辅,集中一个较长时期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才能真正加快整个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