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入学考试中一个很有创意的阅读问题_方言论文

在中学入学考试中一个很有创意的阅读问题_方言论文

一道极具创意的中考阅读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意论文,极具论文,中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原题回放】

关于“方言和普通话”的主题阅读

一、民间的声音

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

1楼: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绍兴本地话。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在绍兴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儿,还会说几句绍兴本地话,但那种老绍兴的俚语是一点儿不懂了。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说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绍兴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

4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的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绍兴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绍兴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

(摘自“绍兴E网”论坛,有删改)

二、学者的言论

1.“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

2.“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程乃珊(著名作家)

3.“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

4.“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敬文东(文学博士)

5.“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引自互联网)

12.第一则材料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是由什么现象引发的?网友们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则材料中的学者又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统观一、二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方言具有哪些价值?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如何走出“方言困境”,正确处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的关系,有人提出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有人提出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有人提出工作普通话,生活绍兴话。说说你的想法,并运用以上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作适当阐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解析】

这是2011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语文试卷中的一道现代文阅读题。现代文阅读题我们做过不少,其选文或是文质兼美的记叙文,或是严谨论证的议论文,或是阐述知识的说明文,但像这样的题型我们还没有碰到过。这道现代文阅读题的命题者别出心裁,选用了两则材料作为命题素材,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来看,都极具创意,也很有现代气息。

首先从形式上看,阅读文本以两则材料来展示,第一则材料是摘自“绍兴E网”论坛的网友讨论帖,第二则是引自互联网上的学者的言论,均属于资料性的,观点多样甚至各异,没有严谨的篇章结构,也没有贯串始终的文章中心思想。这样给出材料,给每个人都提供了畅所欲言、袒露心声的机会。你尽可以以“跟贴”的形式发表见解,也可以独立自主地将自己想说的话倾吐出来。中考试题“触网”,使得阅读文本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同时也在引导考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进一步开阔学习视野。

其次从内容上看,两则材料无论是来自民间的声音还是出自学者的言论,其主题都是关于“方言和普通话”的讨论。这个主题有着浓烈的生活味,又直指当前社会热点现象,引导考生去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并能极大地激发考生的阅读兴趣。两则材料有对现象的描述,有对原因的探讨,由易入难,由现象到本质,符合考生的阅读习惯,又能很好地考查考生摄取信息并加以拓展延伸的能力。

【解题指导】

12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重要信息的筛选能力及语言概括能力。能够筛选、提取出关键信息是我们进行有效阅读的重要能力。题目共有3问,题干都已指明答题范围,考生只要根据题意对材料加以甄别提炼,解答起来不难。第一则材料中涉及现象的讨论主要集中在1至3楼,概括起来就是:“现在很多孩子不会讲甚至听不懂绍兴本地话。”4楼、5楼指出了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概括起来就是:“绍兴话比较土,外地人不容易懂(或:绍兴话的交流功能正在减弱)。”第二则材料中程乃珊、敬文东两位学者解释了这一现象,概括起来就是:“全球化时代,需要用公共语言交流;而方言的沟通交流价值不断减少,使用方言的机会也就不断减少,因而年轻一代对方言了解的也就越来越少。”

13题考查点与上题一样,首先要从材料中找出答题的依据。统观两则材料,涉及方言价值的有6至8楼的讨论帖以及钱乃荣、封新城两位学者的言论,概括起来有四点:一是方言里有亲切的乡土情,二是方言里蕴含文化,三是方言的艺术表现力更强,四是方言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特点(或:方言是一座城市的根)。

14题主要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迁移拓展的能力。为了降低考题难度,命题者已在题干中提供了三种观点,解答时要清晰地表明自己同意哪种观点,并利用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将理由阐述清楚。

如果同意“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的观点,理由可这样阐述:第一,现代社会讲方言的环境越来越少,如果小的时候不学,长大后方言交流的环境就更少了,学习方言的困难也就更大;第二,实践证明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从小讲方言的人经过学习教育后都学会了普通话,因而“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不失为一个学习方言、普通话两不误的好方法。

如果同意“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的观点,理由可这样阐述:第一,既然方言交流的环境越来越少,那么在课堂上营造这样的环境就显得非常必要。英语学习的环境对大多数人来说主要也是课堂;第二,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还可以学习方言背后的文化,增强我们作为绍兴人的自豪感,是具有特色的地方性课程。

如果同意“工作普通话,生活绍兴话”的观点,理由可这样阐述:第一,工作需要与更多的人,包括本地人和外地人、中国人和外国人进行交流沟通,普通话作为公共语言会使交流更便捷更准确;第二,生活中用绍兴话交流,大部分人也都听得懂,而且更加亲切,可以准确表达很多普通话难以表达清楚的意思。

当然,如果你对如何正确处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的关系这个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你也可以大胆地提出来并加以阐述。比如,我认为方言和普通话应该顺其自然地发展,人们不应该过多干涉。一种语言在没有使用价值的情况下消亡是自然规律,如果一种方言特别具有文化价值,我们也可以做些保护,但是对于大部分方言来说,“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是人力所无法也无须阻挡的。对方言和普通话就应该一视同仁,让语言和语言对话,决定谁更适合生活在未来世界。

标签:;  ;  ;  ;  

在中学入学考试中一个很有创意的阅读问题_方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