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体制改革中的技术经济学视角_教育论文

教育体制改革中的技术经济学视角_教育论文

教育体系结构改革的技术经济学视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系结构论文,视界论文,经济学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00)04—0021—03

教育体系结构是指各级各类教育的比例构成。由于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不同,教育体系结构直接影响受教育者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基础科学、应用科学与职业技术等方面教育的接受量,并直接涉及受教育者个体素质和群体素质的提高。因而,教育体系结构对科技进步、经济增长乃至综合国力提高具有很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同时,科技、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需要不断进行教育结构体系改革,以有效提高教育的社会价值。研究、分析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与教育体系结构优化之间的内在逻辑,精确阐释适应科技、经济发展需要的教育体系结构变化规律,不仅是正确制定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而且对于有效提高教育社会价值,促进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育需求增长的计量模型

教育体系结构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整个社会教育水平的提高,以满足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科技发明、产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全息转化,源于划分技术时代的重大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及应用、普及为先决条件的产业变革。无论是在先进国家或地区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及以其为基础的应用普及,还是落后国家或地区的吸收、引进、应用,都需要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整合的劳动力普及一定的现代科学知识和劳动技术为基础,保证全社会具有相应的“公共知识”(CommonKnowlege)存量,为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有效结合,实现产业变革、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创造条件。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库兹涅茨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历史分析就证明出:“知识扩展的速度和领域都明显地影响着经济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结构。”(注:(美)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250.)其实,教育社会生产功能不仅表现在增加劳动力整体的知识存量而提高社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而且可以解决市场经济中劳动力的供需矛盾。其中,由于教育规模扩大,尤其是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在校生人数的增加,不仅会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而且也会推迟青年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从而减轻劳动力市场的压力,缓解失业高峰对就业市场的压力。

科学发展的指数增长规律使得社会生产中的技术进步同样也具有指数增长规律。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可以证实,“一个国家或地区投入在科技进步、劳动力质量及生产资本上的资源配置中的分配策略不同,得到的经济增长幅度也就不同。”(注:张宝贵.教育增长的技术经济学解析.教育与经济.1998(2).4.5.)但要达到理想的效益水平,使得经济能够保持高速稳定的增长,“劳动力受教育年限的人均增长具有指数增长规律。”(注:张宝贵.教育增长的技术经济学解析 .教育与经济.1998(2).4.5.)但由于受个人智力因素、 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每个人接受教育的年限水平存在差异,“在符合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指数增长的前提下,受教育年限越高的劳动力的增长比例越大”。(注:张宝贵.教育增长的技术经济学解析.教育与经济.1998(2).4.5.)也就是说:“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增长率要高于低一级学校学生的增长率”。(注:张宝贵.教育增长的技术经济学解析.教育与经济.1998(2).4.5.)从实证的角度来看,世界范围内1960 年至2000 年各地区各级教育毛入学率情况(注: World

education report 1995.33.)也体现出以上规律性特征。另外,在初等教育普及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关性明显。通过对1994年以前与我国学制相同的14个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情况(注: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编.教育参考资料:1998年增刊;《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年鉴》教育统计摘要.19—93.)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二者相关明显。可以看出,在普及义务教育基础上普及中等教育和普及高等教育的必然性趋势。

二、教育体系结构的均衡分析

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其规模、结构的变化必须与科技、产业、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教育为推动科技、产业、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和输送的各种教育程度的劳动者在总量与结构上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达到相对均衡。这种均衡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育级别结构的均衡

社会生产对不同教育程度劳动力的数量需求在技术不变的状态下是由产业、经济、社会生产的总量规模决定。

前苏联早期经济学家康德拉捷夫于1922年发现的人类生产能力增长具有指数性质,其函数为:G=(1+0.03)[t]

其中:G为生产能力,t为常数

通过前面分析我们得知:在科学技术的作用下,人类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与其相适应的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提高都是时间的指数函数,因此,可以推出社会生产与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有如下关系:

P=k·e[ag]

其中,P为产出,g为劳动力受教育水平,a、k为常数

此公式一方面可以说明,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劳动力主体接受教育的层次水平的需要不同,或者说,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教育培养更高级的劳动力作为支撑。另一方面也说明,保持社会生产能力按一定周期成倍增长,需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含量,教育也应按相应周期不断调整教育体系结构,不断提升教育重心。其中,在某一国家或地区教育实力处于领先地位的城市在适应工业化发展中,将教育水平提升档次的周期性更为明显。

由于劳动者教育层次提高对社会生产的技术进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解决市场经济中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失业问题以及教育本身在后工业社会中的产业特征的作用,教育的层次结构一般趋势为较高教育程度的毕业生数量和比例越来越大。

2.教育类别结构的均衡

从社会需求来说,不仅包括劳动力层次教育方面的级别结构,而且也包括产业、部门、行业、职业的类别结构。从教育的供给来说,同样也包括教育的级别与类别,包括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比例。在我国,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教育类别方面的结构主要是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层次范围。教育类别方面的均衡不仅指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类别满足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社会产业、部门、行业、职业对不同层次劳动者的需求,而且满足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级别方面层次结构发展的需要。对职业技术教育来讲,伴随科技、产业、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也必然由初等程度发展到中等程度再发展到高等程度。

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原始学徒阶段要求普通教育水平不及小学程度;初级阶段,要求为小学毕业;中等阶段要求至少具有初中文化程度;高等阶段要求普通教育达到高中教育基础。其根本原因是科技进步导致就业人员流动性和职业结构高级化。另外,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普及教育的年限增长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职业技术教育也必然伴随普及教育的年限向后推移。还有,高一级教育的发展对低一级普通教育的需求也会增长。例如,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普通高中毕业生需求量就大,否则生源选择余地较小,高等教育质量很难保证。再有,由于教育水平与就业率、工作效率、工作报酬等具有明显正相关,接受更高教育是人们的普遍愿望,也是民主化教育的要求。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需要全面普及初等教育,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需要全面普及普通中等教育。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中等教育来讲,尽管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教育的数量会不断增加,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占中等教育的比重达到一定的阈值后会下降。其中根本原因是科技进步导致的产业结构升级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提高,尤其是对基础文化科学素质的要求提高,因而技术技能型的劳动者必须变为知识智能型的劳动者。而普通高中教育无论是对于学生继续接受高等教育,还是尽快适应新的工作,都优于职业技术教育。

三、教育体系结构改革的规划管理

教育体系结构改革的规划管理首先应当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学说,根据我国教育体系结构的现实情况,正确分析、处理教育体系结构与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培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应当指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人类教育理想的必然追求。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哪一个或哪一类人可以孤立达到,只能是在人类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条件下共同实现。因为,个人的自由充分发展总要有其他人的自由充分发展为前提,并且,人人都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实践者,同时也都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创造者。从这种意义上来审视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只是社会现实对教育具有不同规格的需求,这种差异并不含有对人的全面发展本质特征的对立。

当前,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以终身教育理论为原则,在教育改革中突出:“每一个人必须终身继续不断地学习,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注: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23.239.)在培养目标上, 侧重“把年轻人培养成能够适应多种多样的职务,不断地发展他的能力,使他能跟得上不断改进的生产方法和工作条件,而较少地注意到训练他专门从事某一项手艺或某一种专业实践。这种教育应该帮助青年人在谋求职业时有适度的流动性,便于他从一个职业转换到另一个职业或从职业的一部分转换到另一部分。”(注: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23.239.)只有向高教育层次、高知识能力迈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更有竞争力;只有具有更高的素质、更深的文化底蕴和更强的再学习能力,才能在一生的多次岗位选择中始终处于和占据更为有利、更为主动的竞争地位。因此,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光明日报.1999—6—17.)因此,现代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现代人,现代人的实质是未来人。教育体系结构的改革首先使学生成为个性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对今天和未来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人才。

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并且,在2000年将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所以,教育体系结构改革的重点应是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由于“中国人均土地少,自然资源相对贫乏,以土地和自然资源为经济的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中国并不占优势。”因此,“优先发展科技与教育”,是“一条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所以,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注:潘懋元.21 世纪:可持续发展中的中国高等教育.天津教科院学报.1999(3).)。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自80年代初开始起步,1987年进行中等教育结构调整已使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超过普通高中一半以上,远远超过国际范围内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占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比例40%的阈限值。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层次低下。按照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到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GNP)还要在200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翻。 这意味着我国今后约15年左右达到中下等收入国家的生产水平。这就要求2010年或稍后一些,受过高等教育人口由现在2%提高至8%至9 %(注:何祚庥,兰士斌.高等教育是适度发展,还是大力发展.科技导报.1998.8.),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的增长速度有大幅度提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有更大幅度的提高。另外,还应看到,当今世界正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新的知识产业部门将大量涌现,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充分考虑这一时代要求,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迎新知识经济准备充足的高质量技术人才。因此,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应进一步放在提高教育层次水平上,在大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大力发展高中后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相对滞后的地区在继续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适度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提高对科技、人才和劳动力市场的反应能力。

前些年,我国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到本世纪末,在沿海发达地区,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比例要达到7∶3。从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个比例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即使是在全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天津市也从1996年达到66.78 %之后,开始下滑。这其中也是由于科技、经济发展,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日益强烈,人们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热情越来越高,而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兴趣锐减。类似的情况在其它国家也出现过,例如,50年代日本初中毕业生入学志愿的比率,职业技术教育类高于普通教育类。60年代日本曾企图把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之比提高至5∶5甚至6∶4,但这个设想始终未能实现。事实上,80年代报考普通高中的比例已达90%以上,而报考职业技术学校的人数相应减少。(注:(日)细谷俊夫著.技术教育概况.肇永和,王立精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212.)针对这种情况,我国的发达地区,在设计跨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时,已经加大普通高中在整个高中阶段教育中的比重。例如,上海市提出2000年将普通高中与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比例从目前的4∶6调整到5∶5,2005年为6∶4,2010年及以后进一步调整到7∶3。因此,在进行教育体系结构改革时,必须重视这一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当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高于普通高中的情况下,应逐步扩大普通高中的比重。

当然,进行教育体系结构改革还有其它方面的问题,如让高等教育走向农村,让农村青年接受高等教育,为农村现代化服务;拓宽教育投资渠道,以社会力量筹集非义务教育发展资金,并增加个人投资等等。这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

标签:;  ;  ;  ;  ;  ;  ;  

教育体制改革中的技术经济学视角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