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出口贸易中政策因素的作用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口贸易论文,因素论文,作用论文,政策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在世界贸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国际技术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贸易,尤其是技术出口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
技术出口贸易包括成套设备、大型设备、高技术产品、合作生产、技术服务、技术许可等方式的技术输出。(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编辑委员会,《对外经济贸易年鉴》,中国经济出版社,经济导报社。)虽然我国的技术出口起步较晚,1985年和1986年的统计数据分别为0.3亿美元和0.2亿美元,但到1998年,我国的技术出口总额已达到66.8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51%以上,这一增长速度是惊人的。当然,我们应该看到,过大的增长百分比主要是由于技术出口的起步晚,出口规模低。但从1989年起,我国的技术出口基本上稳定发展,时至1998年的年均增长速度为20.78%,远远超过了技术引进的增长速度。以上数据图表直观的反映了我国技术出口15年来一个从无到有陆续的发展过程。
我国技术出口贸易的发展是在世界技术贸易发展的大趋势下进行的,同时国家技术出口政策环境也会较大的影响技术出口的发展。1985年科技体制改革至今,国务院及有关各主管部门,乃至各地方政府,陆续颁布了一系列规范对外技术贸易的政策、法规、文件。从政策的起草、制定到贯彻实施,国家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也就是政策成本。那么,在对外技术贸易的发展过程中,政策因素究竟有多大的作用空间呢?本文以经济理论为分析基础,在对技术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归类并适当量化的基础上,用简单的回归模型,来初步测算我国技术出口中政策因素的作用。
2 技术出口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指标量化
技术出口贸易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由于许多指标的影响难以量化,各种因素在技术出口中的作用很难准确衡量,这就给专门的技术出口政策选择造成困难。在本文中,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将影响技术出口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归类,求得其与技术出口贸易发展的相关性,再将其在技术出口发展总水平中剔除,用残值指标衡量政策因素的作用。
2.1 影响因素分析
如果将技术出口贸易过程看作一个系统,那么,在个这系统中,涉及两个主体、一个客体及环境条件等各方面因素。
作为主体的技术出口国和出口对象国(即技术供给方及需求方),自身的外贸环境(贸易自由或贸易管制)、宏观政策(科技政策、金融政策、人才政策等)、国民经济水平、物价指数,甚至政治、文化等因素都会影响技术出口贸易的发生;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成熟度及生命周期等,在技术出口贸易中也发挥较大的作用;同时,技术出口的特殊环境条件,如专门的出口政策等也会影响技术出口贸易的发展。以上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因素场,共同作用于技术出口贸易。
2.2 影响因素的分类及量化
技术出口贸易是国际贸易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其交易的标的商品是技术及技术载体(特别是在我国当前的统计口径下)。因此,在技术出口贸易系统的影响因素场中,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作用因素:对于技术出口贸易主体方面的因素,我们只是从我国的立场出发,考虑我国的外贸环境因素,而出口对象国作为一个整体,其各自特征对我国技术出口的影响可以相互抵减,这里未作考虑;二是技术贸易标的——技术商品自身质量的因素,由于出口市场的多元化,技术适用性、生命周期等因素在技术出口贸易中的作用减弱,所以我们只考虑技术水平因素对技术出口的作用;三是政策性因素。
根据国际贸易理论,外贸环境与外贸水平对技术出口贸易规模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选用出口贸易的规模反映外贸环境和外贸水平。从技术出口贸易额与对外出口贸易总额的相关图(如图2)可以看出,技术出口贸易与出口贸易在数量规模上具有很大的相关性。
图2 技术出口与出口总额散点图
技术差距理论认为,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导致了技术产品的国际贸易。技术差距是指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范围内所形成的差别,是科学技术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中的差别的总和。(注:汪星明,《技术引进:理论,战略,机制》,中国人民出版社,37页。)国际贸易理论也指出,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当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一国经济的内部分工就会超越国家界限,形成国际分工。而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是由其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也就是说,本国提供的商品水平影响着出口贸易的规模。因此,技术出口贸易的发展也是与一国的技术水平相对应的。
在模型中,我们引用的技术水平的量化指标来自“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关于开展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作用测算工作的通知”。(注:姜均露,《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作用测算-理论与实践》,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
技术水平的表达式为:A[,t]=Y[,t]/(K[,t])[α](L[,t])β
其中,A[,t]——t年技术水平;
Y[,t]——t年的产出;
K[,t]——t年的资金;
L[,t]——t年的劳动;
α——资金的产出弹性系数,(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金增加1%时,产出增加α%)。在我国,全社会国民生产总值口径的α取值为0.35。
β——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增加1%时,产出增加β%),在我国全社会国民生产总值口径,其数值上等于0.65(1-α)。
上述技术水平的量化值与技术贸易金额的相关图如下:(图3)
图3 技术出口贸易规模与技术水平相关图
3 回归模型的建立及其求解
下面试图用一个技术出口贸易的回归方程来检验一下技术出口贸易中政策因素的作用空间(主要指技术出口贸易政策在扩大技术出口贸易规模方面的作用),为我国的技术出口政策选择提供依据。
3.1 模型的建立
回归模型的假设前提是,技术贸易的规模变化是三方面因素的作用结果:一是影响外贸环境的因素,主要通过对外贸易规模的变化体现出来;一是技术方面的影响因素,采用上述的技术水平参量;残值作为技术出口贸易政策对技术出口贸易规模的影响。
基本回归方程如下:TX=b[,1]X+b[,2]TL+μ
其中,TX为技术出口总额,X为外贸出口总额,TL为技术水平。1985年到1995年的数据如下图所示:
年度
出口总额(亿美元) 技术水平
技术出口额(亿美元)
1985
273.50 -0.0409 0.30
1986
309.40 0.0003 0.20
1987
394.40 0.0431 0.90
1988
475.20 0.022 1.76
1989525.40 -0.0691 8.79
1990620.90
-0.0267 9.89
1991718.40 0.0502 12.77
1992849.40
0.1107 15.10
1993917.60 0.1565 21.74
1994
1210.40 0.0337 15.99
1995
1487.70
0.0898 25.30
3.2 回归模型求解
根据上述数据进行回归,求得的最佳回归方程为:
TX=-3.9105+0.0189X+24.1504T
判定系数R[2]=0.8747,修正的判定系数为0.8434。
面对上述模型进行检验。
首先是经济意义的检验,从模型可以看出,技术出口总额与外贸出口总额和技术水平均成正向相关关系,与上述经济理论的分析结论是一致的。
对总体回归方程的显著性进行检验,其结果如下:
F检验的结果为:
F[,a](2,N-2)=F[,0.05](2,9)=4.26〈F=27.929,所以,总体回归方程是显著的。
T检验的结果为:
T[,b1]=5.309〉T[,0.025](8)=2.306,T[,b2]=1.918〈T[,0.025](8)=2.306,而T[,b2]=1.918〉T[,0.05](8)=1.860
所以,在显著性水平为5%时,第一个解释变量(出口总额)对因变量(技术出口)有显著的影响,而技术水平对技术出口的影响不显著;在显著性水平为10%,两个解释变量对自变量均有显著的影响。
方程的线性拟合图如图4所示,
图4 方程的线性拟合图
4 回归结论及问题分析
以上回归检测结果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技术出口贸易与外贸出口和技术水平均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回归方程中解释变量与因变量的复相关系数为0.9354,回归方程的判定系数为0.8747,修正的判定系数为0.8434。
4.1 模型结论
从以上回归模型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外贸出口规模与技术出口贸易规模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尤其表现在技术出口的起步阶段及相对成熟阶段。
2)从回归分析的结果来看,技术水平的作用相对较弱,但也有一定的影响。
3)根据回归结果,在技术出口贸易规模的变化中,有84.34%的变化是和外贸出口规模变化和技术水平变化相关的。那么,由建模假定,技术出口贸易政策对技术出口规模作用的上限值为15.67%,这就是本文定义的技术出口贸易政策的作用空间。
4.2 问题分析
1)就模型本身,由于我国的技术出口起步较晚,可利用的量化数据并不是很多,所以,回归及残值分析只能提供一个基本恰当的结果。
2)虽然外贸出口规模与技术出口贸易规模的相关性较强,但在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总体出口与技术出口的波动均较大,二者的相关性表现的不是很明显。直到恢复平衡发展后,二者的相关性又有所提高。
3)量化指标的选择还需要完善。本文引用的技术水平指标直接来源于Solow模型。而我们知道,用Solow模型估计的技术进步率与实际情况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这也必然影响技术水平在技术出口中的作用衡量。
4)根据波斯纳(M.Posner)新技术贸易理论,技术差距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并决定国际贸易的流向。(注:丁冰,《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468页。)但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技术水平在技术出口中的作用不十分显著,这是和我国当前的技术出口状况息息相关的:我国出口技术中,大部分出口到欠发达国家,价格低是主要的竞争优势。同时,国际间的技术差距,也不能简单地用各国间拥有技术的时间特征来衡量,而要用技术创新成果完成至引进国掌握该项创新技术所需要的时间来衡量,即模仿滞后时期,但这一指标的统计是有一定困难的。
5)就模型结论来看,在影响技术出口的诸多因素中,外贸出口和技术水平并不能涵盖技术出口政策外的所有因素,因此,在通过上述模型求得的残值中,还包括一些其它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专门针对技术出口的政策作用空间在15%以上。
同时,本文量化分析的政策作用主要是持续性政策的预期目标成果,而对于非预期成果则未做考虑,但有些政策的预期效果也是不容忽视的,这方面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5 政策建议
从模型分析结果我们可以推断:专门针对技术出口贸易的政策作用空间为15%左右,即技术出口贸易规模更多的依赖于外贸环境和和技术水平,尤其是外贸环境的作用,但适当的政策会对技术贸易规模产生一定的影响。
简单的回归分析虽然不能精确说明政策效果与技术贸易规模变化的因果关联度,但残值分析的结果也为我们的政策选择提供了启示。
1)我国技术出口发展更多的依赖于整体外贸环境的变化,因此,国家在政策供给上应加强这一方面的供给力度,从优化大的外贸环境入手,促进技术出口发展。
2)在出口技术质量上,我国还缺少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技术水平在扩大技术出口方面的作用不大。因此,提高出口技术质量也是促使技术出口健康发展的有利途径。
3)专门针对技术出口贸易的政策作用是有限的,政策供给中必须考虑这种有限性,以平衡政策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当然,短期的经济利益标准并不是唯一标准,我们不排除为完善长期环境等制定的无短期经济效果、甚至是负经济效益的政策)。也就是说,我们在制定技术贸易政策时,必须考虑其可能发生的最大效益,从而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政策选择,达到政策的经济效益。
收稿日期: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