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学生学习质量之行动与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行动与研究的背景
在亚洲及太平洋地区,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化、产业经济的发展,对中等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普及中等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被世界各国视为实现经济起飞和社会繁荣的一项基础工程。近年来,由于初等教育的革新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儿童比以前有了更多的入学机会,在小学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如改编教材、革新教法、改变课程设置及评价标准等,使初等教育数量及质量都得到大幅度的发展和提高。小学日益增长的入学率及毕业率,不可避免地提高了对中等教育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而就目前来讲,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地区,中等教育处在被忽视的地位,是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有报告指出:中等教育正遭受一种慢性病的侵害,这就是学生负担过重的课程设置,以及人为地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等情况。事实上,不正确的教育思想,不恰当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儿童最基本的需求,使他们的求知欲受到挫伤;不平衡的课程设置,片面的评价标准导致儿童片面发展;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可怜的教育经费,造成教育质量低下。由于教育质量问题而带来的教育低效益,对发展中国家本来就很有限的人力和资金造成极大的浪费。中等教育的效果成了许多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1988年在曼谷召开了“中学调整与改革研究小组会议”及“中等教育改革与方向地区领导小组会议”,商讨改革中等教育,提高中等教育质量的对策,会议决定在本地区实施“提高中学生学习质量联合革新计划”(Joint innovative project on raising the quality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简称中学JIP)作为“教育革新为发展服务”(APEID)的子项目。通过实施这一计划,帮助和促进在校初中学生学习质量大面积提高,以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
在我国,近十几年来,基础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全国有90%以上人口的地区普及了初等教育。普及初等教育所取得的成果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迫切地要求我们适时地把工作重点由普及初等教育转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初级中学教育。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初中教育始终没有摆脱“升学教育”的阴影,结果使大部分回乡青年缺乏生活就业能力,少数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被反映为“高分低能”。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对人才,尤其是中等人才的迫切需求。教育作为人才的母机,其质量效益问题也就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重视。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等硬件建设上,这项工作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软件建设如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将成为当前和今后工作的重点。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中国教科文全委会接受了这一“联合革新计划”,并相应地制定了“提高中学生学习质量整体改革国家行动计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委托北京教育学院、山西省教委、陕西省教育学院组织实施。
二、行动与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一)行动与研究的目的
中学JIP实验宗旨是“帮助教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以适应日益发展变化的社会需要”,在实验的准备阶段,三省市及中央教科所有关专家通过大量调查认为造成中学生学习质量差的主要原因有:
①学校教育仍不能摆脱升学的困扰,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②大部分教师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必要的教学技巧,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利用不够。
③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各方面的准备不够,尤其是心理和学习上的压力,对学习失去信心。中小学衔接工作没有做好。
④学生家长及社区不能为学校提供有益和有效的支持;
⑤班容量过大(50-80人)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少,课堂教学效率低等。
所以本行动以研究大教学班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原则和规律为主要内容,并确立以下5条实践目标:
①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远大的理解和自觉的公民意识。
②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推动学生个性充分发展。
③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兴趣和劳动习惯,并学会一定的劳动技能、技巧。
④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⑤使大教学班全体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同时,本研究还确立以下5条科学研究目标:
①探索适应大教学班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新教学体系;
②探索优化和利用大学习环境,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合力的规律;
③探索新的学校管理体制;
④探索进行师资培训、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水平的途径;
⑤探索对普通初中教育教学进行科学评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把实践目标(价值目标)与科学研究目标统一起来,作为本行动研究的整体目标,充分体现了教育实验、教学育人与科学研究相统一的本质特点。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本实验采取了行动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实验方法。我们称之为“行动一实验”研究模式。
(二)实验设计
为了弥补行动研究中重解决实际问题,不重发展理论的弱点,同时,为提高本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普遍性,我们也进行了必要的实验设计。
1.建立假设。学生学习质量是指学生受教育的结果(知识、素养和能力的总和)以及学生受教育的过程的效益和功能(学校工作水平)。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学生主体参与的程度,受制于学校工作质量的高低。因而,如果能以建构学习主体为核心,进行全方位的、整体的(包括教育体系、学校管理体制、社会环境)教育教学改革,那么,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2.实验的子课题。实验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围绕课堂教学、学校管理、社区参与等几方面实施整体改革。为使改革走向深入我们把总课题分解为12个子课题:中小学衔接问题研究;德育为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研究;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研究;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研究;提高学生外语学习质量研究;加强体育增强学生体质研究;初中阶段渗透职业教育研究;优化学生非智力因素研究;提高教师素质与师资培训研究;学校管理体制及管理效益研究;利用改善社区环境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学生学习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3.确定实验校、班。本实验受试对象为1991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按城市、城镇、农村三个层次选取实验学校,所选学校初一年级班均为实验班,对比班由省课题组统一匹配。太原36中、47中,太谷城关中学,左权二中,文水县北张中学,交城水峪贯中学6所学校参加国家行动计划实施。除此以外,我们还在全省12个地市选取55所实验学校同步进行改革实验。
三、行动与研究的策略
(一)行动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本研究是“整体改革”实验,因而必须以系统的观点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须从大局着眼,从整体入手设计和安排整个实验。
2.动态性原则。就是要把整个实验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实验的进展,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对实验的构想、计划进行及时的调整,除了实验的主题提高中学生学习质量不变,一切都要在实验中完善提高。
3.实验主体模糊性原则。就本实验而言,无所谓主试与被试,教师与学生同是实验的主体,又同是实验的客体,即他们同是主试又同是被试,以达到提高整体实验水平的目标。
4.实验研究与学校发展相统一的原则。自然状态下进行的教育实验,既是教育性的科研活动,又是研究性的教育实践。一方面,通过实验更新教师教学思想观念,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以赢得家长和社区的支持和参与,推动学校向前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检验、探索、修正或构建新的教育理论、教学模式,进一步为教学实践服务。
(二)实施策略
1.静态分析与行动策略
行动的目标是要提高初中学生学习质量,因此在行动前有必要对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因素作一静态分析。纵观学生的全部活动不外三个空间:课堂、学校、社会(包括家庭)。可以这样认为,中学生学习质量来源于课堂教学质量、学校管理质量和社区教育质量。学校管理的地位和功能决定了我们改革的思路是从抓学校管理入手,从而带动课堂教学和社区教育。(见表1)
表1 影响中学生学习质量因素静态分析与行动策略
2.动态分析与行动策略
如果动态地考查初中学生的学习质量,它应该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初一学生的质量是初二学习质量的基础,初二学习的质量又是初三学习质量的基础。就初中三年而言,每一学年甚至每一学期都表现其特殊性,而这些特殊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本阶段学习质量的好坏。(见表2)
表2 影响中学生学习质量因素动态分析与行动策略
四、行动与研究成果
(一)行动(实践)成果
1.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基本确立,学生质量(包括学习质量)大面积显著提高。表现在:
(1)学业成绩大面积提高。
实验前对各实验校新生智力测试的结果(见表3)表明都属于中等水平,且各类型实验校IQ之间差异并不大。入学初对实验学生进行了一次全省性摸底考试,其语文、教学两科的成绩均与全省总体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经过三年实验,初一、初二、初三学年末的三次测试结果表明:实验学生整体学业成绩逐年上升,尤其是第三年提高幅度较大,明显优于各类(城市、乡镇、农村)对比班的成绩(见表4)
表3 各实验学校智力测验结果
表4 不同类型学校实验班与对比班学业成绩之比较
注:*表示差异显著 **表示差异非常显著
(2)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
实验开始后,各实验校均开设了学习指导课,强化学生的学法意识,各科教师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研究适合本科的学习方法。一些实验教师还让学生参与备课、讲课和编写单元检测题等活动,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对6所实验学校实验学生学习能力的跟踪测评结果(见表5),可以看出,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表5 对6所(国家级)实验学校学生学习能力的跟踪测评
(3)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增强。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发展的能力是本实验的根本目的之一。在实验中,各实验校通过主体参与的方式在学习、生活当中锻炼学生的责任心、自主意识。比如让实验学生参与管理的内容有:让实验班轮流参与学校一天的工作;让学生轮流当班干部(甚至做班主任);让学生自己筹办主题班会,并且还要学生评议学校工作、评议教学、评议领导,实验的结果显示,初三毕业生有鲜明的集体意识和自制能力,实验班教师外出一周,学生也能自我组织正常学习,保证学习质量。
(4)负担减轻,二课活跃,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发展。
实验中坚持不增加课时,取消全班性补课不搞大作业量,实验班学生的学习负担明显减轻,家庭作业时间平均每天只有0.5小时,仅是对比班的1/5,学习效益大大提高。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各实验校把课余时间还给了学生使第二课堂活动蓬勃开展。实验班有90%的学生每人至少参加两项课外活动,内容有:文体、艺术、编制、刺绣、缝纫、计算机等71项,这些活动既促进了课内学习,又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三年来,6所实验学校在参加各学科、科技、文体竞赛中获全国奖205人,省级奖321人。
(5)学生的身体素质、审美情趣、心理品质在实验中都得到健康的发展,整体素质明显优化(见表6)。
表6 对6所(国家级)实验学校学生整体素质的测评
2.促进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1)学习并掌握了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理论,转变了教学观念。由于在实验中强调用新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改革,教师学习理论、用理论、思教改蔚然成风。经过三年实验,广大实验教师逐步形成了新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评价观,树立了“学生人人可以教会,我能教会每个学生”的教育信条。在教学中有90%以上的教师都能运用“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十六字原则,注意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和独立人格。绝大多数实验教师不再单纯以分数高低评价学生的优劣,而是运用综合指标(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来衡量学生。教学观、学生观的转变使师生关系大为改善,主动同老师谈心的学生比例由15%上升到78%。
(2)学习并运用了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水平。针对实验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多次组织实验教师学习现代教学理论、教学方法,观看魏书生等名师的讲课录像,聘请省级教学能手给实验教师上示范课、观摩课,同时,实验校内(间)开展“说课评课活动”进行实实在在的教学研究,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大大提高。据统计,三年来,6所学校实验教师外出学习521人次,人均2次,有70%的实验教师已达高、中级教学水平(省教学水平标准)比实验前提高了40%,各科教师还在“十六字原则”指导下,总结了许多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如外语的情景交际教学法、语文阅读五步法、数学课堂六环节模式等。
(3)培养了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实验中,省课题组举办了一系列的学习培训,指导实验教师掌握必要的科研方法,强化实验人员的科研意识。广大实验教师逐步认识到要提高教育质量单靠责任心和经验是不够的,必须走向科研要质量的路子。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能自觉地开展与课题有关的科研,撰写及发表了一批具有一定研究深度的研究报告或论文。据统计,截止1994年8月,参加实验的教师共撰写论文300余篇,其中85篇已在省地级刊物上公开发表。
本实验不仅培养出了高质量的学生,同时,也造就一支富于改革创新、勇于探索实践、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教师队伍,使基层教育科研由被动转向主动,由个体转向群体。
3.学校管理得到改善和加强
改善和加强学校管理是提高中学生学习质量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实验一开始,我们就针对中学管理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实行了校长负责制、年级组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岗位目标责任制、工作质量评估奖惩制等制度。同时还制订了教学常规管理方案、班主任管理方案、后勤工作管理方案、学习进修管理方案。在实验中总结了“一先”、“两参”、“三优化”的管理思想。“一先”是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两参是教师参与决策,学生参与管理;“三优化”是优化年级、优化班级、优化学习小组。这一思想下所形成的民主管理制度具有指挥灵、效率高、信息快、矛盾少的优点,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主人翁精神,提高了管理效益。此外,有的实验学校还成立了校董事会,拓宽了管理体系。
表7 对全省6所实验学校管理状况评估情况
正是由于学校管理的改善和加强,实验学校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各校根据自己的条件,克服困难,自己动手绿化美化了校园;并根据自己的传统提出了校训,办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校。
4.学校得到来自社会、家庭的有力支持。
社会(家庭)是学校系统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了生存,学校系统必须向社区开放(生态学观点),只有这样才会使学校更贴近社会,社会更了解学校,实现学校为社区开放,社区为学校服务,学校联系家庭,家庭配合学校。在实验中各实验校立足学校面向社区,成立由学区内行政领导、有关单位及家长代表参加的社区教育委员会,利用它的参谋、纽带、监督三大功能争取到了“资源支持”和“环境支持”;针对家庭,成立了家长学校,进行家庭教育培训(我们编写了《家庭教育艺术》一书作为家长学校的教材),并组织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学校教育活动,争取到家庭的有力配合和帮助。
5.实验成果得到社会认可,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积极的辐射作用。
一开始社会各界、学生家长对中学JIP实验并不都持赞成态度,大多数持观望态度,还有一些家长反对孩子进入实验班。但是第一阶段结束时,实验班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各方面表现出色,引起了家长的反应。许多家长纷纷要求把自己的子女转入实验班,实验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热情地关注。晋中地委宣传部还在太谷城关中学召开了现场会,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应。由于整体改革实验确实收到了大面积提高中学生学习质量的效果,在实验校内部开始产生了积极的辐射作用。其他年级教师纷纷学习实验班的成功经验,在本年级中加以应用,有的还加以发展和创新,收到一定的成效。各实验校还有计划地把成功的经验推广到92年、93年初一入学的新生中,加以验证和发展。中学JIP实验在实验学校内产生辐射作用的同时,也走出实验学校大门,在本县、本地区、本省,甚至更大的范围内产生效应。山西省12个地市55所省级实验在受到辐射作用的同时,也向本县的中学辐射;本省许多未参加实验的学校及黑龙江、辽宁、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学校纷纷来信询问或派参观团前来了解实验有关情况、索取资料,积极加入实验的行列,仅太谷城关中学三年来接待全国、省、地组织的大型参观、研讨会有5次,接待自动组织参观的有1675人次。
(二)研究(理论)成果
中学JIP经过三年实验不仅在实践上取得丰硕的成果,而且在理论研究上也出了不少成果,主要的有:
1.丰富和发展了学校教育整体改革的理论。
经过实验,我们认为学校教育整体改革就是运用唯物辩证——系统论的思想和方法,探求学校内部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即结构)的最优化。同时,探求以学校为中心,学校与社会、家庭的最佳结合方式、途径,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校系统的功能水平。也就是说,第一,学校教育整体改革是以唯物辩证——系统论和系统最优化原理为其理论基础;第二,整体改革实质上是学校系统内部诸要素及其结构的整体优化,(因为要素决定了系统的性质及内容、结构决定了系统的功能和水平)对系统内诸要素及其结构的整体优化构成了整体改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第三,全方位的学校教育整体改革包括三个层次:社区教育、学校管理、课堂教学。其步骤应是立足学校面向社区,首先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系统进行全面规划,然后再逐步向社会、家庭及各旁系统渗透。
2.提出了以建构学习主体为核心的主体教育思想
主体教育思想的内容是,教育改革必须立足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实践的主体,还是发展的主体。教育者要在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通过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培养他们自强自立、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做学习的主人、自我发展的主人。
3.总结了“五字”主体型单元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思想品德和能力的和谐增长。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经过三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建立了一套适应范围较广的主体参型课堂教学模型——“读、议、练、讲、评”单元教学模式。每节课教授的内容总是某一知识体系或系统的一部分,因而对每一节课的内容我们都必须进行总体把握,按单元教学内容来处理教材,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组织和发展新的知识结构。对于一堂课至少应包括读、议、练、讲、评这五个基本要素。这五要素没有先后次序,更没有固定的时间,而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情景和教材内容而机智灵活运用。实施这一模式的原则是“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策略是:通过移情、信任、期待、感染、成功五项效应的实施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的学习;组织形式是:建立四人课堂学习小组,通过学生间的交互感染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4.运用并探索了“行动——实验”研究模式
起初我们按照行动计划的要求,组成了由教育行政干部、教育科研人员、学校管理人员和广大教师参加的科研实验群体,通过调查研究制订了行动计划,在实验中,为弥补行动研究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重解决问题,不重发展理论的弱点,适时地把实验研究引进来,调整、修改了行动计划使之更加科学严密,达到了既解决实际问题,又探索发展教育科学规律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实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有效地改进了学校的日常工作,架起了理论通向实践的桥梁,我们认为“行动——实验”研究的一般步骤为:
第一,提出问题。通常是学校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采用教师、校长汇报法,研究人员诊断法等。
第二,组织有关人员(包括教育行政干部、教学科研人员、学校管理人员及教师)分析问题。可能的情况下由这些人员共同组成解决这一问题的科研群或研究小组。
第三,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实验”计划。
第四,共同组织本计划的实施。
第五,收集计划运行的资料,进行阶段性评价;
第六,对原“行动——实验”计划进行修正补充,然后再投入运行。
第七,一个周期结束时,共同对成果作出综合解释,并进行总结推广。
这使研究工作始终处于动态之中,全体实验人员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采取新的行动,研究成果在动态的行动中不断升华。
五、行动与研究的结论
1.“提高中学生学习质量整体改革”是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而采取的一项具有时代特征和深远战略意义的大行动。它为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纳要》,实现中小学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作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并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2.中学JIP实验的指导思想、行动策略、研究方法是科学的、可行的和有效的。影响中学生学习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只有进行从学校到社会(家庭),从管理到教学,从课堂到课外,从教材到教法,从教师到学生全方位的、综合的、整体的改革,走抓学校管理带动课堂教改深入和社会有效支持的路子,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学生学习质量。本实验与其它实验最大的不同在于只给目标、思路,只提供原则(如十六字课堂教学原则)不规定具体方法,这为实验教师创新与发挥开辟了广阔天地,有利于基层教育科研的发展。
3.本项目是在自然常规条件下开展的教育改革实验,不限条件,不限学科,实验涉及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目的在于优化所有的教育因素。从实验所选取的城市、乡镇、农村三类学校的实验结果看,通过整体改革,无论哪类学校,都可以收到相同的效果,因而,本实验具有较广泛的适应,其成果具有推广价值,尤其是条件较差的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
4.实验总结出了初中阶段教育的三个主要环节即“初一抓中小学衔接和差生转化;初二抓控制分化、分层优化;初三抓创业教育,全面养成。”这一经验符合初中阶段学生发展和教育实践的特点。
5.实验所总结的以建构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核心的主体教育思想、主体教学论、主体参与型教育教学模式等,将会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一砖一瓦”。
6.实验所采用并完善的“行动—实验”研究模式是一种新的、重要的教育科研方法。这一模式把教育行政干部、教育科研人员、学校管理人和广大教师组织到同一个项目研究中,构成科研实验群体,实现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科研人员和教研人员的结合,发挥了教育科研对教育管理和决策、改革和发展的促进作用。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达到探索发展教育规律的目的,同时又培养了教育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深受基层学校的欢迎。
*该项目为国家教委“八五”重点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