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教学思考论文_孙晓霖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教学思考论文_孙晓霖

福建省沙县第三中学 365500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中第二节《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第2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平行线的另两种判定方法。虽然学生在前面章节学习过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方法。但是由于学生对于三线八角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本节利用内错角、同旁内角来判断两直线平行还是有些困难。笔者发现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解决了这个困难。

一、让学生动手实践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在前面章节中学生已经初步经历了探索直线平行条件的过程,并得到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结论,初步具有了利用角的大小关系来判断直线位置关系的意识,认识了三线八角的基本图形,为本节内容的继续探究打下基础。

教师提问:小明只用量角器就能知道这块画板(如图1)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你知道他是通过测量哪几个角做到的吗?可以用同位角去判断吗?

让学生经历动手的过程,让他们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但随着新问题的提出,却发现上节课的知识点解决不了这个新问题;从而形成一种任务驱动力,促使学生有种迫切需要研究一个新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想法,进而探索本章节内容水到渠成地进行下去。

二、探索求知,合作创新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课本47页,找找满足什么样位置关系的角称为内错角、同旁内角呢?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们的特征。

要解决这个问题,要求学生首先把要研究的内错角与同旁内角的模型提炼出来,即把复杂图形转化成简单图形。如图2、图3、图4,从左到右,在把需要研究的内错角与同旁内角按照共同的特征:在被截直线的内部,从三线八角中提炼出图2,进而由各自的特征提炼出图3或图4。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原图 → 图2 → 图3 或 图4

教师引导学生把复杂图形按上面的方式转化成简单图形,这样在渗透学生转化思想的同时,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又为学生今后几何图形的探究积累好的学习方法。

三、深入探究,更上层楼

本环节的目的是利用理论的知识去验证上一环节实验得到的结论,即运用合情推理的方式去验证上述结论, 目的是逐步渗透推理的意识。这是本章节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设计了问题1,引导学生用推理的方法来说明理由。

问题2是针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设计的,体现分层次教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问题1:如图5,用已学的知识说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 = ∠2,( )

∠1 = ∠3,( )

∴∠3 = ∠2 ( )

∴直线 a∥b ( )

问题2:想想“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可以用哪些已学的知识进行说明?

在探索验证完本节课的两种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后,师生共同借助手指操儿歌对新学内容进行及时归纳总结。(手指操内容如下)

 手指操儿歌

大拇哥,二拇弟;放异侧,构 Z 字;若相等,则平行。

大拇哥,二拇弟;放同侧,构字;若互补,则平行。

借助手指操进行知识点小结,不仅可以使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在方位上的特征,便于学生识别这两类角;还可以让学生在玩中学到数学知识,突破了本章节的重难点,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

四、小组合作,学以致用

问题3:找出图中的平行线,并说明理由。

通过问题3的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把实物模型转化成数学模型(如图6),再利用化繁为简转化思想,通过剔除无关线段的方式把复杂图形转化成简单图形(如图7、图8……)找到目标角,验证直线间的关系,这一操作可以借助几何画板进行演示,从而达到分解难点的目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章节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通过对《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探索,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实验、验证、推理探索直线平行的全过程,最终完成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这个预期目标。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数学的核心素养化归与转换的思想贯穿始终。

论文作者:孙晓霖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9月总第18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2

标签:;  ;  ;  ;  ;  ;  ;  ;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教学思考论文_孙晓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