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经济特区与区域发展差距_经济特区论文

正确认识经济特区与区域发展差距_经济特区论文

正确看待经济特区和地区发展差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特区论文,差距论文,正确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围绕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出现的地区发展差距问题,人们发表了许多看法,提出了不少对策。这些看法对策使我感到,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首先恐怕不是如何缩小地区差距,而是如何看待地区差距,即需要对地区差距这个现象有一个正确认识。这关系到我国今后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和策略思想。

一、地区发展差距的扩大有悖于我们的心理和情感,但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重大进步

首先, 地区差距扩大的背后是我国各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在1978年以前的很长历史时期内,我国的地区差距的确不大,发展比较均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都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只是发展的步子有的相对快一些,有的相对慢一些,从而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地区差距。显然,这种全局性高速发展基础上的差距,比起以往那种低水平发展基础上的均衡,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其次,地区差距扩大的背景是我国走上了共同富裕的正确道路。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使各地共同富裕,但我国改革开放前后的发展经验都已证明,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追求同步富裕只能导致共同贫穷。正确的道路是让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和个人先行发展,先行富裕,然后通过“先富”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走向共同富裕。过去很长时期内,我们把共同富裕理解为同步富裕和平均主义,各地区当然不会有多大差距,但代价却是各地区都不富裕。改革开放以来,谁也不能否认,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经济总量大大扩张,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奥妙之一,就是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个人先行富裕,并是“先富”辐射、示范、带动的结果。因此,地区差距的扩大,是我国走上共同富裕的正确道路的必然效应和正常现象。

第三、地区差距的扩大是我国尊重和运用客观经济规律的表现和证明。我国幅员广大,地域辽阔,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历史形成的经济基础等客观条件差距很大,因此,发展只能有先有后,有快有慢。如果客观条件差异很大,而发展步伐却大体相当,正象我国改革开放前的情形一样,这的确是一种“奇迹”,但却是一种不应有的“奇迹”。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小平同志提出的让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先发展起来,正是基于对客观经济规律的尊重和运用。地区发展差距的扩大,正是这种尊重和运用的表现和证明。均衡发展虽然合乎我们的愿望和心理,但却是对客观经济规律的轻视和背离。

以上分析说明,地区发展差距的扩大应该被合理地看作是好事而不是坏事,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重大进步。我们对之既不应大惊小怪,更不要惊慌失措。

二、地区差距引发焦虑的关键在于一个“先富”;消除焦虑的根本办法是用小平同志的理论统一思想

地区差距的扩大本是我国经济发展走上快车道的标志,但为什么会引出这么大的不安和焦虑呢?

从逻辑上推论,地区发展差距的扩大可以有四种不同的成因:一是一些地区经济发展呈下落或倒退态势,另一些地区经济发展原地踏步,从而导致差距扩大;二是一些地区经济发展原地踏步,另一些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从而导致差距扩大;三是一些地区经济发展呈下落或倒退态势,另一些地区经济则快速发展,从而导致差距扩大;四是一些地区不断向前发展,另一些地区则发展得更快,从而导致差距扩大。显然,前三种成因导致的地区差距的扩大的确令人不安和焦虑;一些地区的发展以另一些地区的倒退或停滞为反衬或代价,无论如何不是一件好事。

然而,我国地区差距扩大的成因恰恰不是前三种,而主要是第四种,即各地区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只是有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各地发展都不怎么理想、普遍都不富裕的情况下,地区差距问题有没有象现在这样令人不安和焦虑呢?没有!为什么在都发展起来的情况下反倒不安和焦虑起来呢?症结就在于一个“先富”,或者说,在于一些地区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快富”。就是说,人们形式上是对地区差距这一现象的不安和焦虑,实质上是对一些地区“先富”和“快富”的不安和焦虑。我们有理由推断,假如没有这种“先富”和“快富”、各地同步或均衡发展时,这些不安和焦虑是不会发生的。

这种心理的产生我们并不感到意外,它和我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心理是相吻合的。我国很早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理,就有“不怕贫困就怕富有”的心理,就有“不怕共同守穷就怕少数人暴发”的心理。怕富生淫,怕富变“修”,怕贫富两极分化,怕社会因此而不稳定,等等。应该是彻底改变这种传统文化心理的时候了。改变的关键是好好学习和领会小平同志关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论述,关于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思想,用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统一我们的认识。

诚然,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使全国各地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但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通过年复一年,一批一批不断增加、扩张着的“先富”,以“星火燎原”之势,渐渐汇成全局性的共同富裕。对于社会主义来说,富裕地区和富裕的个人总是多一个好一个,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总是少一个好一个。社会主义不存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那种意义上的两极分化,因为社会主义的区域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全局经济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社会的个人(除少数违法犯罪分子外),都是社会的主人。区域经济的先行发展和繁荣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个人的合法致富,不管程度如何,都是当家作主的人民的富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任务不就是要让这亿万个人富裕起来吗?!因此,当大部分地区、大部分个人尚不富有而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个人先富起来的时候,我们与其看成是两极分化,不如看作是亿万人民分期分批告别贫穷,走向共同富裕的开端。

我们梦想并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共同富裕,就始于这一部分地区和个人的“先富”。

倘若如此理解和看待“先富”,我想对扩大了的地区发展差距,即使不感到欣喜,也会比现在来得平静。

三、解决地区发展差距,是我国今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但无论如何,让能快速发展的地区继续加快发展的正确方针不能动摇

尽管我们对地区差距的扩大持乐观态度,认为它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进步,但我们并不偏爱地区差距,更不认为应当维持地区差距。后发展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种种经济困境和社会落后状态时时撞击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难以自己。努力缩小地区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当是我国今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正因为如此,我们理论界呼吁采取有力措施,重视和支持后发展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加大解决地区差距扩大趋势的力度。

但是,在关于地区差距的各种看法和对策中,有这样一种思想倾向却使我们深感不安,即主张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应当取消国家对沿海地区和经济特区的政策支持,使政策向中西部地区倾斜。这种观点以抑制发达地区的发展为代价去换取地区差距的缩小,在实践上无疑是有害的:

第一,能快速发展的地区如果硬要限制其加快发展,这是一种发展能量的巨大浪费。如前所说,我国地区差距扩大的实质,是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潜力获得释放而产生的高速发展,这本身就是十分喜人的现象。这些地区的发展潜力至今还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它们的发展强劲似乎才刚刚开始。而且,由于这十几年的发展所打下的基础,它们的发展后劲更大。只要政策对头,放手任其发展,这些地区将会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对这样一些发展势头十分强劲的地区,如果硬要改变政策,令其迁就附会后发展地区的脚步,无论如何是一件削足适履,很不经济的事情。

第二,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需要若干个增长极。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政府和人民花费了十几年的心血才培育起来的经济增长极,来之不易。在过去的岁月里,它们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在今后的发展全局上,我国仍然需要它们继续发挥这种作用。我们千万不能人为削弱或放弃这些宝贵的经济增长极。

第三,我们的经济发展战略既要顾及我国东中西的差距,更要考虑我国与世界发达地区的差距。我们东部沿海地区虽然比中西部地区发展得更快、更高,但与世界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在我国大步走向世界的今天,我们不能只顾及一种差距(即我国东中西的差距)而忽视另一种差距(即我国与世界发达地区的差距)。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表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高。我国经济在整体上要达到这一步还需要很长时间,但让东部沿海若干地区(比如经济特区)把眼光瞄准世界,先行示范,率先达到世界中等发达水平,以显示和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这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是有条件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条件,而不要轻易搁置这个条件。

第四,地区差距问题要解决,但发展才是硬道理。考虑我们经济发展战略,不能单纯以地区差距为基准,而应以充分发展为大局。让能快速发展的地区继续加快发展,虽然会继续扩大它们同其他地区的差距,但却有利于国家积蓄力量,支持其他地区加快发展,改变面貌。因此,对东部沿海地区,我们不能只看它把其他地区拉下了多大差距,而应着重看它对增加我国经济总量,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推动其他地区发展所能发挥的实际作用。我们认为,我国经济的勃勃生机和进一步发展,在今后很长时间内,仍然要通过能快速发展的地区继续加快发展来体现。这样做,即使不能缩小地区差距也不可怕。

总之,我们认为,地区差距问题要解决,但解决的出路不能以抑制东部地区的发展为代价。解决地区差距之剑必须是双刃的:加快东部地区的发展步伐,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

四、经济特区政策是我国谋求全面发展的“特殊国策”,而不属于一般的“地区倾斜政策”;经济特区对推动全国的共同发展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国家创办经济特区并对它实行特殊政策,向来被人们看作是一种“地区倾斜政策”。因此,这些同志顺理成章地认为,当经济特区发展起来之后,这种倾斜应当从经济特区转向中西部,转向后发展地区。

这是一种不小的认识偏差。实际上,国家创办经济特区,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广东,福建及海南的地方发展,而是为了借助经济特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外开放道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道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因此,经济特区不是广东、福建、海南的特区,而是全国和全国人民的特区。特区政策本质上不属于照顾性、扶持性的地区倾斜政策,而是我国借以探索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道路的一项“特殊国策”。

这项特殊国策的最大成效,与其说是使原先的边陲小镇、荒滩坡地、滨海渔村、南海孤岛迅速变成了一座座现代化城市,不如说是引导和推动了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的:“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为全国的改革开放一直发挥着试验、探路和积极推动的作用,并以自己宝贵的经验为丰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做出了贡献。在我国现代化建设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中,经济特区的‘排头兵’作用将会不断地以其特有的光芒而闪耀史册”(《在海南建省办特区5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这是对经济特区客观作用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然而,多年来,我们对经济特区的不公正评价一直没有间断过,其中包括对经济特区影响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指责。指责之一,经济特区扩大了我国的地区发展差距。这话说的是事实,但指责却不能成立。如前所述,由于一些地区的更快发展而使地区差距扩大,这本身是历史的进步而不是退步。指责之二,经济特区吸纳了大量内地资金,使内地建设资金受到一定影响。这显然是只看到现象,未抓住实质。事情的实质是,内地把一部分资金转向特区,并不是无偿支援特区,而是为了利用特区优惠的政策和活跃的经济舞台谋求内地自身的发展。这没有使内地失去什么,而是内地通过在特区投资获利而反哺自身。而且,更重要的是,内地通过在特区设立窗口,获得了许多在本地得不到的国内外经济合作机会、商品及劳务输出通道。内地还源源不断地从特区获得了大量的劳动收入。当然,内地确有不少资金至今仍然被套牢在特区的房地产上。但这既不是特区本身的愿望,也不是特区本身的原因,而是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特区政策的调整、“让特区不特”的议论等造成的“特区热”骤然降温所致,当然还有投资行为本身的主观盲目性和投机性原因。

经济特区不仅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而且是带动内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辐射源。从我国的发展全局看,特区的地位和功能只能强化,不能削弱;特区的特殊政策不仅不能变,而且还应当使它更加“特”。否则,不仅影响外资对特区的信心和投资热情,而且还会使内地在特区的大批企业步履艰难,同时还会削弱特区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强大示范、辐射和带动力量。

因此,即使单从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的角度看,特区的继续存在和更快发展也是十分必要的。实际上,特区的继续发展对于其他地区是利还是弊,不应当看它把其他地区拉了多远,而应当看它是有助于还是损害或破坏其他地区的发展。显然,特区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妨碍或损害其他地区的发展,只会对其他地区起辐射和带动作用。更何况,共同发展不是共享一碗水:我分享多了,留给别人的就少了。发展是一种创造;特区的发展可以不妨碍或损害其他地区的发展。出于同样的原因,取消特区并不意味着其他地区必然会大踏步发展——特区诞生以前的情况早已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把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与取消特区联系起来,是没有任何根据和道理的。当然,特区应当时刻不忘自己承担的历史重任,加强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合作,包括到欠发达地区去投资办厂,开发利用当地资源,输送信息、技术、人才,为当地资源、产品、劳动力开拓市场,以各种方式和途径帮助欠发达地区发展致富。□

标签:;  ;  ;  ;  ;  ;  

正确认识经济特区与区域发展差距_经济特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