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蓟县人民医院药剂科 301900
摘要:目的:对比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在2015年6月-2016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中选出82例随机分组,每组分别有41例患者,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应用氯吡格雷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血小板集聚率与心绞痛发生次数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4.9%,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12.2%,组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应用氯吡格雷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阿司匹林治疗,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冠心病;不良反应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具有发病率高与病死率高等临床特点,主要是因为多种影响因素在不同环节导致患者发生粥样斑块,临床主要有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律异常以及心力衰竭等表现。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比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用于冠心病治疗中的效果以及安全性,开展对照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5年6月-2016年7月来我院就诊并经临床医师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中选出82例随机分组,全部患者均符合WHO1979年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对照组患者41例,男24例,女17例,患者年龄52~82岁,平均年龄(62.2±4.2)岁;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6例,不稳定型心绞患者1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例。治疗组患者41例,男22例,女19例,患者年龄55~84岁,平均年龄(61.1±4.3)岁;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8例,不稳定型心绞患者1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未发现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指标
①对此次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②并发恶性肿瘤与血液疾病患者;③并发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出血等胃部疾病患者;④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患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完成血常规与血小板计数检查,在患者清晨空腹状态下通过采集静脉血检测完成;再接受常规住院治疗,主要是服用降脂药物他汀类、扩血管药物硝酸酯类以及降低心绞痛发生率β受体阻滞剂等。对照组41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具体方法: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次,每日1次。治疗组患者则在给予氯吡格雷治疗,服用氯吡格雷药物,一天服用1次,一次服用75mg。
1.4观察评价指标
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集聚情况,检查患者胃部情况与胃肠道反应,分析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与血小板集聚率。
1.5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处理所有数据,计数和计量资料利用x2和t检验;对比有显著性差异以P<0.05为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小板集聚情况对比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集聚率分别是(55.8±16.8)%、(31.9±13.6)%;对照组分别是(56.3±17.2)%、(42.3±14.7)%。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小板集聚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小板集聚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对比
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者27例(65.85%),减少50~80%者13例(31.71%),减少<50%者1例(2.44%);对照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者20例(48.78%),减少50~80%者14例(34.15%),减少<50%者7例(17.07%)。两组患者心绞痛发生次数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x2=10.543,P=0.001)。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治疗组41例患者中,胃肠道反应2例(4.9%),不良反应发生率是4.9%;对照组41例患者中,出血2例(4.9%),胃肠道反应3例(7.3%),不良反应发生率是12.2%,组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具有显著差异(x2=6.778,P=0.009)。
3 讨论
冠心病临床上又叫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属中老年人较为多发,具有发病率高与病死率高等特点[1-2]。血小板对该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防治冠心病的关键是要抗血小板集聚[3]。在动脉血栓产生过程中,血小板主要是在破溃部位黏附和聚集破裂的动脉粥样斑块并产生白色血栓,再加上网织红细胞与纤维蛋白的作用而形成红色血栓。掌握血小板作用后,抗血小板治疗则和血小板作用相反,主要是利用多种方法与途径降低血小板的黏附与集聚能力,以此减少血栓形成。阿司匹林是临床应用较多的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属于环氧化酶抑制剂,是抗血小板药物的一种经典药,现阶段临床应用最为广泛,对防治动脉血栓具有显著效果。阿司匹林在抗血小板治疗中的药物机制主要是通过使PG合成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乙酰化失活,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1,且其具有不可逆转性,可以通过减少血栓素A2的合成来实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效果,预防血栓形成。但是患者往往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所以对该药物还需深入研究[4]。氯吡格雷属于噻吩吡啶类抗血小板药物,其主要是通过在人体中形成活性代谢物,对腺苷酸环化酶偶联二磷酸腺苷受体发挥选择性地抑制作用。氯吡格雷在肝脏被激活后,对血小板表面的二磷酸腺苷受体予以竞争性地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和二磷酸腺苷结合。此外,该药物还能阻断因二磷酸腺引发的血小板活化扩增,使得血小板无法集聚[5]。老年人是冠心病的好发人群,因为年老后身体各项机体功能活动会不断衰退,并发症以及危险因素也随之增加,所以老年冠心病患者用药更为复杂,应用抗血小板治疗药物时要更为慎重,要综合全面考虑患者用药后的临床效果以及引发出血等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等,合理用药。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血小板集聚率与心绞痛发生次数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4.9%,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12.2%,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冠心病患者应用氯吡格雷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阿司匹林治疗,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俊,凌峰,张召才等.冠心病患者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11):1183-1186.
[2]扈秀丽,李予文.华法林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三重抗栓治疗的安全性[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2,26(1):58-60.
[3]苏宏宁.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治疗的影响分析[J].河北医学,2012,18(6):814-816.
[4]王强,李子玲,徐平等.氯吡格雷治疗稳定型冠心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6,16(2):151-153.
[5]牛晓立,李贯绯,李彦彬等.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50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2(10):2863-2864.
论文作者:刘晓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2
标签:患者论文; 血小板论文; 冠心病论文; 阿司匹林论文; 心绞痛论文; 格雷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