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六种主流期刊网络信息行为研究综述_文献分析法论文

基于国外图书情报领域六种主流期刊的网络信息行为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六种论文,情报论文,期刊论文,主流论文,国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doi:10.3772/j.issn.1000-0135.2014.07.007

       1 引言

       Wilson认为信息行为是指个人识别自己的信息需求,并以某种方式寻找、使用或传递信息时所参与的活动[1]。人类信息行为研究源于图书馆学和文献学[2],最早可追溯至1916年以及20世纪20~30年代[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军事和工业发展项目的信息需求是促使信息行为研究发展的直接原因[4]。1948年的皇家学会科学信息会议(Royal Society Scientific Information Conference)标志着现代人类信息搜寻行为研究的开端[3]。在计算机应用于信息存储和检索之前,学者们的研究主要围绕文献使用而开展,之后开始关注科学家及其信息使用的问题,例如,1963~1964年以英国科学政策咨询委员会的名义开展的一项调查,以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为调查对象,展现了科学工作者的信息行为问题[5];Palmer以一个农业研究站的生物化学家、昆虫学家和统计学家为样本,研究了个性、学科和组织结构对这些人的信息行为的影响[6]。随后,信息行为研究的重点开始从以系统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学术界和产业界越来越多地关注各种信息活动中用户行为方面的问题,以满足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为目标。

       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和交流媒介[7],已成为人们信息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正在越来越大地改变着人们的信息活动和行为方式。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查找定位、传播和共享任何日常生活问题的信息,如金融业务、产品和服务、健康、教育、工作和娱乐[8]。网络用户不仅可以搜索查询信息,还可以创造和交流信息,如通过E-mail和即时通讯软件收发信息、在论坛上就某些特定主题表达观点、创建和维护个人网页与博客等[9]。网络环境下,信息用户不再局限于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信息活动,以满足其个性化信息需求。信息用户的角色发生了巨大转变,不再仅仅是消费者,而且更是传播者、生产者、探索者(explorer)、收集者(collector)和玩家(player)[9]。网络信息行为研究受到多个学科研究人员的关注,图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传播学、医学等大量的学者对网络信息行为展开了全面的研究。

       分析某一学科或学科子集中已发表的文献可以识别相关主题的趋势、评价学术领域的成熟度以及评估学者对某领域工作的关注点(concerns)和评论(criticisms)的响应能力[10]。本文以广泛的文献调研和跟踪分析为基础,选取国外图书情报领域六种主流期刊为研究对象。首先,跟踪2003~2012年这些期刊每期发表的与网络信息行为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经过仔细筛选后得到405篇文献,通过关键词词频统计反映研究内容的集中与分散情况,通过高频词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网络信息行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然后,针对这六种期刊,结合前面的词频统计并利用内容分析法,创新性地从信息源选择行为、信息搜寻行为、信息交流行为、信息使用行为、社会化标注行为、移动信息行为等方面进一步揭示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2 研究方法和数据搜集

       2.1 研究方法

       2.1.1 关键词词频统计

       文献计量学对文献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等进行定量研究[11],通常分析的单元包括期刊、文献、作者以及描述性的术语等。本文关注文献的关键词,通过关键词词频统计,展现网络信息行为研究文献的内容特征,揭示网络信息行为研究的热点。

       2.1.2 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研究对象的内容进行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是一种通过客观、系统地识别消息中的特征来进行推理的技术[12]。内容分析法具有系统性、严密性和灵活性的特点[13]。本文在关键词词频统计的基础之上,利用内容分析法,针对文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等进行具体分析,创新性地从信息源选择行为、信息搜寻行为、信息交流行为、信息使用行为、社会化标注行为、移动信息行为等方面分别揭示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2.2 数据搜集

       本文选取国外图书情报领域六种主流期刊为数据源,包括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JASIST)、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LISR)、Journal of Documentation(JDOC)、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 (OIR)、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JIS)、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IP&M)。JASIST是国际信息和技术协会的旗舰期刊,侧重于信息的生产、发现、记录、存储、表示(representation)、检索、呈现(presentation)、处理、传播、使用和评估,以及与这些过程相关联的工具和技术的研究[14]。LISR关注图书情报学中的研究过程和发现及其实际应用和意义[15]。JDOC覆盖广义的文献学和信息科学领域,包括所有处理记录信息的学术和专业学科[16]。OIR关注在线系统、服务和资源,以及它们的使用问题,尤其关注在线信息(包括社会、政治和道德方面)的创造、管理、利用、传播的流程和步骤[17]。JIS覆盖了信息和知识管理科学中所有研究工作中的相关主题[18]。IP&M侧重于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以及相关领域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涉及信息的生成、表示、组织、存储、检索和使用,信息和知识的本质、表现形式、行为和作用,信息和知识的交流与分布,以及人类信息行为[19]。

       跟踪2003~2012年这六种期刊每期发表的与网络信息行为有关的研究成果。为保证数据的相关性与准确性,在数据搜集的过程中,作者首先根据文献的标题、摘要、关键词信息判断文献的研究内容,如果从上述信息无法准确判断则进一步查看整篇文献的内容。经过仔细筛选得到405篇与网络信息行为研究相关的文献作为本文关键词词频统计的原始数据。

       405篇文献中有184篇来自JASIST,66篇来自LISR,59篇来自JDOC,40篇来自OIR,29篇来自JIS,27篇来自IP&M。这405篇文献涉及716位作者,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参与研究的有319人;第一作者的来源机构共有204个,其中发文量为4篇及以上的机构有23个,作者所属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频繁;第一作者所属机构分布在38个国家/地区,美国的发文量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地区,有174篇,占样本论文总数的42.96%,发文量排在前3的美国、英国和台湾三个国家/地区的发文量占总论文数的65%,是研究网络信息行为的主要区域;这些论文的合著率为72.35%(293/405),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为2.32(941/405)个,合作人数最多的为10人。

       3 网络信息行为研究论文的关键词词频统计分析

       关键词是反映一篇文献研究内容的重要信息,统计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可以揭示研究内容的集中与分散情况,高频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主题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对405篇论文提供的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重复出现的词汇只统计一次,归并意义相同的词汇,样本论文共使用关键词873个。出现1次的关键同有581个,出现2次的关键词有123个,出现3次的关键词有59个,出现4次的关键词有27个,出现5次的关键词有16个。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见表1,这些关键词直接凸显了网络信息行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信息检索(information retrieval)是用得最多的关键词,出现了67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信息检索研究在图书情报领域的重要地位。在信息行为类型上,其他的高频词还有检索(retrieval)、搜寻(seeking)、信息搜寻(information seeking)、搜寻行为(seeking behavior)、查询(queries)、交流(communication)、信息查找(information searches)、获取(access)、使用(usage)等。信息行为的研究离不开相关的环境,从表1可以看出,在网络信息行为研究中,环境常常作为关键词而出现,如因特网(Internet)出现了56次,万维网(World Wide Web)出现了42次,情景(context)出现了17次,在线(online)出现了12次,社区(community)出现了10次,环境(environment)出现了10次,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ies)出现了8次,公共图书馆(public libraries)出现了5次,网络(networks)出现了5次。

       网络用户是信息行为的主体,受到网络信息行为研究的关注。表1中用户(users)出现了34次,用户研究(user studies)出现了19次。从关键词中可以看出网络用户所属的特定人群,如学生(students)出现了9次,科学家(scientists)出现了7次,工程师(engineers)出现了6次,新手(novice)出现了5次,教师(faculty)出现了5次,小孩(children)出现了5次。个体差异会影响人们思维的方式和对外界环境的反应[20],在网络信息行为研究中,用户的个体差异成为重要的考察对象,展现和比较不同类别用户的行为差异以寻找其中的规律,有助于面向不同的人群提供针对性的信息服务。表1中可以看到与用户个体差异相关的关键词,经验(experience)出现了10次,个体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s)出现了9次,性别(gender)出现了9次。

       从关键词中可以看出网络信息行为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定量方法在网络信息行为研究中越来越多地被使用,表1中,模型(model)出现了22次,表明通过变量的定义、量表的设计、数据的搜集和模型的构建来探索网络信息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占据了重要地位。日志分析是图书情报领域使用的一种重要方法,日志记载了用户信息行为实施后留下的痕迹,表1中日志分析(log analysis)出现了6次,表明基于二手数据的日志分析仍然受到青睐。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和交流媒介[7]。在网络信息行为研究中,系统的设计、人机交互受到关注,如表1中系统(system)出现了21次,搜寻引擎(search engine)出现了15次,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s)出现了12次,技术(technology)出现了11次,检索系统(retrieval systems)出现了7次。系统的易用性和有用性在网络信息行为研究中日益受到关注。易用性和有用性源于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TAM被广泛地用来解释人们为什么接受或不接受某项技术,模型中包括易用性、有用性和使用三个变量。TAM认为,信息技术的易用性直接正向影响用户使用该信息技术的行为,同时易用性正向影响有用性,有用性直接正向影响用户使用该信息技术的行为[21]。TAM提出的变量间的关系无数次地在各类环境下得到验证,已成为信息系统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从表1中可以看到,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出现了6次,表明TAM已成为网络信息行为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网络信息行为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从关键词词频可以看出研究网络信息行为影响因素的视角重点表现在:相关性(relevance)(出现了14次)、质量(quality)(出现了8次)、动机(motivation)(出现了7次)、信任(trust)(出现了6次)、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出现了6次)、认知(cognition)(出现了5次)、可信度(credibility)(出现了5次)。另外,Wilson认为,信息行为的前提是个人识别出自己的信息需求[1]。信息需求指人们面对特定的任务所感受到的还需进一步获取的信息,反映出当前所拥有的信息与信息充裕临界值之间的差额,被看成是一种存在于个人心理的、难以表达的、模糊的和无意识的状态[22]。表1中,需求(needs)出现了19次,表明信息需求是网络信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的重要视角,在一定程度上,信息需求的产生和满足分别构成信息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网络环境下,用户的信息需求主要来自学习和工作任务的驱动,任务的要求越高则信息需求越高,从表1看到,任务(task)出现了12次,任务复杂度(task complexity)出现了9次,工作(work)出现了7次。

       4 网络信息行为研究热点和趋势

       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离不开相关的环境,而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使网络成为重要的信息源、信息获取渠道和交流工具,为人类的信息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平台资源,用户的信息行为从传统的物理环境向虚拟环境和移动环境转移。网络信息行为研究受到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基于关键词词频统计分析,利用内容分析法,本文总结出网络信息行为涉及信息源选择行为、信息搜寻行为、信息交流行为、信息使用行为、社会化标注行为、移动信息行为,并独辟蹊径,针对不同的信息行为,分别揭示和展现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4.1 信息源选择行为

       互联网技术催生了各类网络信息源的产生,对用户传统信息使用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电子书、电子期刊、网页信息、在线数据库等伴随着传统的纸质资源呈现在用户面前,使用户在搜寻、交流和使用信息资源过程中有更多选择,因此,各类用户在不同的信息环境中选择信息源的方式和偏好以及信息源选择影响规律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结合“access”、“accessibility”、“usability”、“credibility”、“information access”、“journals”、“electronic journals”、“electronic resources”、“Internet information resources”、“online journals”、“print”、“print media”“print resources”、“grey literature”、“selection”等关键词的使用,利用内容分析法,可以看出信息源选择行为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4.1.1 传统纸质资源和互联网环境下各类电子资源的选择偏好研究

       Maynard和O'Brien通过对科研教学过程中不同形式的学术成果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尽管电子期刊资源大量存在,但在科研和教学过程中纸质形式的成果仍是首选[23]。Liu研究了在大城市的大学环境下研究生使用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的偏好和程度,结果显示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对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的阅读偏好和使用有所不同。尽管出于不同的原因,研究生都渴望通过纸质和在线资源的混合来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24]。Niu和Hemminger对美国五所研究型院校的自然科学、工学和医学三个学科下的学者进行了调查,发现日益接受电子资源并把电子资源作为主要信息源已成为趋势,具体表现有:强烈偏好电子资源作为检索源、偏好在线搜索等,但在深入阅读时学者们倾向于将电子资源和纸质资源结合起来使用[25]。Shpilko研究了营养学、食品学和饮食学三个领域的学者们定位和获取信息源的方式,以及在了解当前最新信息和用于研究教学时会选择哪种类型的期刊,研究发现:对于营养学和食品学的学者,学术期刊仍然是最常见和最有效的信息源,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的PubMed数据库被认为是用来接入MEDLINE数据库的主要平台,MEDLINE常用来搜索科技文献[26]。

       4.1.2 信息源选择影响因素和影响规律研究

       信息源的质量和易获取性、信息搜寻任务的特点、用户与信息源之间的关系、可用性、信息需求、情境因素等成为信息源选择研究关注的主要影响因素。学者们通常通过定量建模,寻找不同因素对信息源选择的影响规律。Lu和Yuan将信息需求作为调节变量,研究用户在选择信息源时如何平衡易获取性和质量这两个因素以及不同类型的信息源对用户选择的影响,发现较高信息需求和较低信息需求的用户注重信息源质量,而中等信息需求的用户注重信息源的易获取性,并且随着信息需求的提升用户会偏向选择相关性高的信息源[22]。Dufour等通过实验设计考察了16位典型用户如何与网络广播系统交互,发现信息以音频形式出现时不易直接获取,且广播内容的提纲和总结之类的细节性信息不易得到[27]。Agarwal等通过对352位新加坡工作人员的调查,考察了信息搜寻者基于情景的信息源选择,发现不管信息源类型如何,信息源质量和易获取性是信息源选择的重要原因,用户在面临重要任务时会比较关注信息源的质量因素[28]。Zha等研究了消费者的信息自我效能和从不同的信息渠道(网络广告、消费者点评)获取信息对消费者的决策质量和网络购物满意度的影响,发现消费者的信息自我效能负向调节从网络广告获取信息对决策质量的影响,并且信息自我效能对决策质量的影响覆盖了从消费者点评获取信息对决策质量的影响[29]。

       4.2 信息搜寻行为

       意义构建(sense-making)理论认为存在信息需求的人会经历一个认知上的空缺,这种空缺阻碍了他们了解某一特定的生活环境。为弥补这种认知空缺,人们会努力地搜寻信息以改变他们的知识水平、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30]。信息搜寻行为指用户有目的地搜寻信息以实现某项目标[3],是用户为获取所需信息以满足自身信息需求所必须实施的行为,是人类信息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结合“seeking”、“information seeking/searching”、“information searches”、“search”、“web search”、“search behavior”、“seeking/searching behavior”、“information seeking/searching behavior”、“seeking strategies”、“online searching”、“web searching behavior”、“social information seeking”、“health information seeking”、“patterns”、“needs”、“life”等关键词的使用,利用内容分析法,可以看出网络信息搜寻行为备受关注,并呈现出相应的热点和趋势。

       4.2.1 信息搜寻行为模式研究

       信息搜寻有四种模式:搜索(searching)、浏览(browsing)、偶遇(encountering)和追踪(monitoring),搜寻和浏览属于主动的信息搜寻,偶遇和追踪属于被动的信息搜寻[31,32]。Jiang考察了基于Web 2.0站点的社会图书馆系统环境下用户的信息搜寻模式,发现大多数用户倾向于合并两种或更多的模式,而每个用户通常有一个占据主导地位的模式[33]。Webber发现信息偶遇成为虚拟世界中信息发现的重要模式,同时,浏览、追踪、有目的的搜索和验证等行为模式也同样存在[34]。

       4.2.2 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主要包括以用户为中心的认知因素和心理因素的研究。Al-Muomen等考察了研究生的信息搜寻行为,发现信息搜寻行为受图书馆意识、信息素养、组织和环境问题、信息源特征以及性别、国籍等因素的影响[35]。Wu等考察了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浏览广告关键词如何影响他们的搜索意愿,发现流体验和感知创造力是激励消费者在线搜索广告关键词以获取商品信息的重要因素[36]。Hong通过因特网实验研究了健康信息激发起来的动机取向对用户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发现用户会选择与其目标方向一致的信息[37]。Khosrowjerdi和Iranshahi分析了德黑兰大学研究生(硕士和博士)的先验知识和信息搜寻行为之间的关系,发现先验知识(专业知识、熟识度和过往经验)显著地正向影响信息搜寻行为[38]。

       4.2.3 特定用户群体的信息搜寻行为研究

       Medaille考察了戏剧艺术家的信息需求和行为,总结出戏剧艺术家实施信息搜寻活动的六个目的,同时,发现戏剧艺术家将信息搜索过程看成是其创作活动的基本前提并在创作活动中担任重要角色[39]。MacFarlane等利用日志数据考察了有阅读障碍的用户的信息搜寻行为[40]。Sahib等比较了有视力障碍的用户与视力正常用户的信息搜寻行为,旨在为搜索界面和基于音频的信息检索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41]。

       4.2.4 信息搜寻过程中的一些特定行为研究

       Kules和Capra利用眼睛跟踪(eye tracking)等方法考察了搜索者与基于web的图书馆目录分面搜索界面的交互行为,特别关注用户的注视行为(gaze behavior),即搜索者注视界面上的哪些构件;随着搜寻者对界面的熟悉,注视行为如何发生改变;在搜索的不同阶段,注视行为如何不一样[42]。Du和Spink通过研究网络搜索过程中多任务处理、认知协同和认知转移三种行为的特点及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个网络搜索模型[43]。

       4.2.5 信息检索行为研究

       结合“information retrieval”、“retrieval”、“relevance”、“queries”、“query expansion”、“query formulation”、“strategies”、“tactics”、“search tactics”、“system/s”、“retrieval system/s”、“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s”、“search engine/s”、“user interface/s”、“performance”等关键词的使用,利用内容分析法,可以看出信息检索行为研究是信息搜寻行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具体包括:

       (1)检索性能(performance)、相关性(relevance)以及检索结果评估方面的研究。Smith等通过一个试验对利用点击数据(clickthrough data)来测度检索词和结果的相关性的可靠性进行了评估,该实验包括67个参与者,面向图像检索,发现与传统的基于文本的检索相比,图像的点击数据在相关性反馈测度上更可靠[44]。Balatsoukas和Ruthven利用眼睛运动观察(observation of eye movements)、大声说话(talk-aloud protocols)、检索后采访(postsearch interviews)等方法,考察了Google搜索引擎环境下的检索结果的相关性判断[45]。

       (2)用户采用的检索策略(tactics)、检索式(query)对其检索过程的影响。Barsky和Bar-llan考察了用户对任务的表述对搜索过程、结果以及用户满意度的影响[46]。Besser等研究了用户在搜索播客时的目标和策略以及用户对现有播客检索工具的感知如何影响他们的播客检索行为[47]。

       (3)用户使用不同检索系统或技术的感知研究。Yuan和Belkin通过比较支持不同检索策略的整合交互式信息检索系统和标准的基准交互式信息检索系统的检索效率,发现前者效果更好[48]。Burt和Liew研究了使用聚类搜索引擎的感知和体验及其对用户搜索过程和满意度的影响[49]。Rieh等研究了用户在使用网络搜索引擎和图书馆系统这两种不同的信息检索系统时所需要投入的精力的影响因素,发现由于用户认为自己有较高的搜索能力以及对网络易用的感知,因此使用网络搜索引擎比使用图书馆系统投入的精力要少[50]。

       (4)用户使用检索系统搜索所需信息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Choi考察了目标、任务和用户特征等情境因素对大学生网络图像搜索过程(搜索策略、性能、相关性判断)的影响[51]。Albertson和Measows考察了交互式视频检索过程中主题复杂性对用户检索行为、满意度、性能及评价的影响[52]。Vanopstal等考察了语言技能是否以及如何影响检索效率,发现语言技能会影响到讲荷兰语的护理专业学生使用PubMed数据库的检索效率[53]。

       4.3 信息交流行为

       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为网络用户间的联系和交流提供了丰富的平台资源,各类虚拟社区和社会化媒体纷纷出现。有研究指出,相对于表达信息需求和搜寻信息而言,社交媒体(如Facebook、blog、Twitter等)主要用于交流和共享信息[54,55]。因而,网络环境下这些平台的发展以及用户信息交流行为的变化规律引起人们的大量关注。结合“communication”、“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online communication”、“social networks”、“social networking sites”、“communities”、“information exchange”、“exchange”、“social Q&A”、“Facebook”、“wiki”、“information/knowledge sharing”、“blogs”、“Web 2.0”、“Wikipedia”、“virtual community”等关键词的使用,利用内容分析法,可以看出学者们研究用户信息交流行为的热点和趋势。

       4.3.1 社会化媒体工具及其对用户信息交流作用的研究

       Savolainen研究了人们在博客互动平台上询问和共享信息的行为[55]。Heverin和Zach研究了微博交流在危机时期的变化规律以及微博对集体意义构建(collective sense-making)的作用[56]。Tan等通过比较虚拟世界(virtual world)与面对面交流两种环境中人们的信息交流行为,发现虚拟世界作为新的交流媒介可以支持合作者之间高效的交流以完成工作任务[57]。Wang和Lin考察了社会影响、博客平台质量与用户使用意愿间的关系,发现用户使用博客的意愿会受信息质量、系统质量、博客功能质量以及社会影响等因素的影响[58]。

       4.3.2 依托于虚拟平台的信息交流行为的表现研究

       Bae和Lee认为知名用户在微博(Twitter)中表现出来的情绪会影响其听众的情绪,并且听众的正面和负面情感的变化与现实世界中知名用户的情感相关联[59]。Aharony考察了以色列总理、美国总统和英国总理如何使用Twitter与公众进行沟通和交流,发现美国总统推特(tweet)得最多,英国总理推特得最少,三个领导人都使用Twitter来进行宣传和增加透明度[60]。Abrahamson和Rubin比较了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在公共消费健康信息网站上进行交流时话语结构的不同[61]。

       4.3.3 虚拟社区中用户信息共享和知识共享行为研究

       虚拟社区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交互平台,虚拟社区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用户的参与和用户的信息共享和知识共享,因此,虚拟社区中用户的信息共享和知识共享行为构成了信息交流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Oh考察了社交问答网站中提供健康问题答案的解答者的特点及其共享信息、知识和经验的动机(如利他主义、愉悦感和效能等)[62]。Lee等考察了社交网站服务中用户音乐共享行为,发现交互性、感知易用、自我表现、社会存在和社会认同影响用户的共享意愿[63]。Chiu等基于动机因素、社会网络因素、正义理论和期望失验理论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以考察开放式专业虚拟社区成员持续共享知识的动机,发现娱乐性对成员的满意度和持续意愿产生重要影响[64]。Wang和Wei考察了wiki社区中的知识共享,发现wiki应用的使用通过虚拟社区中的成员交互、社区参与和推广的中介作用而对用户的知识共享意愿产生影响[65]。Yan和Davison考察了Web 2.0虚拟社区环境下知识搜寻到知识贡献的行为转移,发现内在动机在这个行为转移中具有中介作用[65]。Jansen等考察了社交网站中年轻人的电子商务信息共享行为[67]。O'Connor考察了投资者在虚拟社区中的信息共享,发现存在高度的协同信息行为[68]。

       4.4 信息使用行为

       信息使用行为是信息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涉及信息被吸收利用的方式和程度、用户的信息需求能否被满足等问题,基于信息源选择、信息搜寻和信息交流行为而进行。结合“information research”、“library”、“digital library/libraries”、“public library/libraries”、“library users”、“children use”、“user studies”、“usage”、“information literacy”、“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echnology acceptance”、“satisfaction”、“electronic/print resources”、“electronic/print journals”等关键词的使用,利用内容分析法,可以看出网络信息使用行为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4.4.1 学术信息使用行为研究

       主要考查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使用学术信息资源的特点和规律。Borrego和Fry利用社会书签数据来测度学者的学术信息使用行为,发现期刊论文被使用得最多,其次是会议论文和书;与购买后才能访问的期刊相比,开源信息资源的使用较低[69]。Kim考察了性别对学生使用学校图书馆网站资源的影响,发现女生受易用性的影响较大,而男生受主观规范的影响较大[70]。Nicholas等以英国10个主流研究所为研究对象,考察生命科学、经济学、化学、地球和环境科学、物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人员对ScienceDirect期刊数据库的使用,发现5%的期刊的使用代表了整个使用的1/3至1/2;在ScienceDirect期刊数据库对Google索引开放仅4个月后,对ScienceDirect期刊数据库中物理期刊的使用的1/3是从Google链接过来[71]。Liu考察了研究生对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的使用,发现这种使用在不同的学科存在显著差异[24]。Zha等研究了中国高校图书馆用户从使用纸质资源到使用电子资源的行为转移,认为使用行为是指用户所花费时间的长短和使用频率的多少,并特别关注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间的关联度(perceived similarity)对这种行为转移的调节作用,发现关联度正向调节易用性的转移而负向调节有用性的转移[72]。Cothran研究了研究生对谷歌学术资源的使用,发现感知有用性、忠诚度、感知易用性显著正向影响研究生的信息资源使用意愿[73]。

       4.4.2 其他信息使用行为研究

       Yeh等意识到人类行为会随着不同的社会角色(social roles)而发生改变,因此结合四类社会角色即习惯型(habitual)、主动型(active)、个人型(personal)和潜伏型(lurker),考察了用户使用虚拟世界的动因,发现感知易用、感知有用、社会存在感、愉悦感等是虚拟世界使用的重要影响因子,并且这些影响会针对四类社会角色而表现出差异[74]。Kim考察了网络健康信息的使用,发现满意度和使用后的期望会影响健康信息的再次使用[75]。Mason和Robinson研究了新兴艺术从业者的信息使用行为,发现他们更多地依赖于互联网和社会网络,同时也会使用传统的纸质资源和图书馆[76]。Vakkari考察了芬兰用户使用互联网与使用公共图书馆之间的关系,发现互联网的使用与公共图书馆的使用成正相关,因此认为因特网的使用不会替代公共图书馆的使用,反而会起到补充的作用[77]。

       4.5 其他

       4.5.1 社会化标注行为

       Web 2.0技术的兴起推动了维基、博客、社会网络及社会化书签系统等应用的发展,这些应用不仅让用户能自由地交流和共享信息,而且还允许用户根据自己的偏好和需求自由地组织信息[78,79]。将自然语言关键词或标签分配给一个信息单元(如视频、音乐、图片、网页等)属于社会化标注行为(social tagging behavior),这是一种新型的大众化信息组织行为。相对于传统的由专家或者信息生产者描述信息对象和信息内容的方法,社会化标注(或分众分类,folksonomy)是由用户来组织信息的方法。Golbeck等认为随着社交媒体中用户生成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的急剧增长,社会化标签变得越来越重要,它是获取网络信息资源(尤其是非文本资源)的一种重要工具,并因此考察了大众标注行为与图像类型之间的关系,发现用户基于过去的经验对同一个图像的标注在数量、顺序和标签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80]。现今的一些流行性网站如Delicious、Flickr、豆瓣网等提供的标签服务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和关注,Lin和Chen研究了Delicious.com中用户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对网络社会化标注行为的影响,发现离线/在线文化资本和离线社会资本对面向信息组织的标注行为产生影响,离线/在线社会资本对标注行为中的模仿产生影响[81]。

       4.5.2 移动信息行为

       用户的信息活动始终离不开特定的环境。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用户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掌上电脑等)接入因特网进行信息搜寻、共享、交流等活动,因此移动信息行为开始受到学者们的关注。Lee等以两所大学的203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用户在游戏环境中进行移动内容共享活动的动因,发现信息发现、娱乐、信息质量、社会化、关系的维持、对移动通信设备的熟悉程度、IT背景等对移动内容共享行为产生重要影响[82]。Counts和Fisher 利用信息场理论(information ground theory)研究了人们在移动社会网络系统中的信息交互行为,认为除了移动系统作为一个信息场之外,所分享信息的类型和有用性具有重要作用[83]。Mervyn和Allen基于行动理论(activity theory)考察移动用户的反应,以探索信息和服务需求如何通过移动信息和通信技术而得到解决[84]。

       5 结语和展望

       网络信息行为研究是互联网环境下图书情报学和信息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命题。本文选取国外图书情报领域六种主流期刊为研究对象,利用关键词词频统计和内容分析法,结合信息源选择行为、信息搜寻行为、信息交流行为、信息使用行为、社会化标注行为、移动信息行为,揭示了网络信息行为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展望未来,本文提出三个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研究思路。第一,网络信息行为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都是抽象的难以测量的构念(construct),即潜在变量。在网络信息行为研究中,一个有用的构念的应用往往会带来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构念的构建和量表的开发在不同的学科间表现出相互参照、借鉴和融合的趋势,因此,不仅要结合网络信息行为研究构建新的一阶或高阶构念,还要善于从其他学科如心理学、营销学、组织行为、战略管理、社会学、信息系统等引入一些有用的构念,同时,引入一些有用的理论和方法,从而构建更加丰富的信息行为研究模型,精细和系统地揭示和把握网络信息行为影响规律。第二,信息行为与环境密切相关,移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使得用户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让用户随时随地进行信息的搜寻、分享和使用。正如基于Web的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信息行为一样,移动互联网将带来信息行为的又一次革命。当前,移动信息行为研究刚刚起步,关注移动环境下的信息行为影响规律将成为网络信息行为研究的重要命题。第三,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总在不断地改变和挑战人类的信息行为,要积极跟踪最新的技术和应用,以及由此形成的新的信息媒介环境,每一种新的信息媒介都有可能成为网络信息行为研究的一个新的机遇,同时,要善于从新的技术应用和媒介中捕获和挖掘新的信息行为类型。可以看出,网络信息行为研究在不断深化的同时也将变得更加复杂,后期还有待更多学者投入到此研究领域,特别是结合我国文化环境,揭示和展现网络信息行为特点及影响规律,形成系统化、持续性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推动各类网络应用得到健康发展,同时,针对不同的用户合理分配信息的流向和流量,推动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收稿日期:2014年1月5日

标签:;  ;  ;  ;  

国外六种主流期刊网络信息行为研究综述_文献分析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