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度市南村镇郭庄中学 266736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好书更要育好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育才先育德,成才先成人。”体育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要把“育人”放在体育教学首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广大体育教师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应根据体育学科的教学特点,从不同方面、不失时机地、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寓德育于严格规范中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活动形式多样、活动范围广泛,体育活动必须有严格的规范要求,才能使体育活动得以顺利实施。这为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创造了条件。体育课堂常规是上好体育课的保障,它要求学生上课必须穿运动鞋、运动服;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做到有事请假、不无故旷课;认真听讲、刻苦锻炼、互相保护和帮助、爱护器材等;学生从集合整队、队列练习到队形变换都有严格的要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把体育课堂常规落实到每一节体育课中,可以培养学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有利于体育活动的开展。
二、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中
《体育与健康》教材内容丰富,不同的内容所蕴涵的德育因素也不同。例如长跑,侧重于毅力和恒心;武术,侧重于吃苦精神和持之以恒;球类运动,侧重于勇敢、果断、自信、坚韧等。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明确德育目标,有的放矢地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中,要经过动作由生疏、僵硬、呆板到熟练、协调直至自动化的形成过程。要使学生明白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都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教育学生要正视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决心,以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课堂教学中为达到一定的练习强度和密度,教师设定了一定的练习强度、次数、距离、组次等,并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练习时,有的同学表现为情绪高涨、思维敏捷、注意力集中、有恒心、有毅力、乐于完成任务;有的同学情绪波动较大,动作反应迟钝、不协调,难以完成任务;有的同学因胆小、腼腆、动作拘谨而完不成任务。这时,教师要抓住时机,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表现,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保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三、寓德育于体育竞赛中
体育教学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学校的体育活动几乎都是集体活动,这就为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创造了条件。体育竞赛要求有组织、有纪律、密切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某项活动。学生在练习中常面临集体主义与个人英雄主义的艰难抉择,体育课比室内文化课有更多的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机会,抓住时机、加强教育,可以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竞赛中,可以教育学生注意安全,不计个人得失,应从大局出发,养成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执行集体决议、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进行比赛时,参加竞赛的同学为了集体的荣誉,力争上游、努力拼搏;不参加竞赛的同学,为本班的同学呐喊助威;胜利后相互致意、互相庆贺;失败了也不气馁,总结经验、分析原因、以备再战,从而形成为集体荣誉而战、胜不骄、败不馁、团结协作、平等竞争的精神。
体育运动和竞技比赛,增加了人际间的交流,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消除了人的精神烦恼,催人奋进,给人愉悦,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地发展。
四、寓德育于群体活动中
学校群体活动有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田径队训练和比赛等,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时机。这些活动可以活跃师生生活、陶冶情操,树立良好校风、学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教师要结合学校团委、政教处制定的教育目标,使学校的群体活动与德育活动相结合,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五、寓德育于突发事件中
由于体育教学活动大多在室外,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料的事情。因此,体育教师要善于利用突发事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变不利为有利,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发现不良现象应及时给予指出,表现好的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树立学习的榜样,并利用课堂小结给予点评,使学生明辨是非,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一切活动都要通过教师作用于学生。如何把德育寓于体育教学之中,关键在于教师。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把德育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论文作者:张相杰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3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7
标签:德育论文; 学生论文; 体育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集体论文; 教师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3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