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化学新课程的教学&对展示课中“镁提取”教学的分析_化学论文

化学新课程该如何教——展示课“镁的提取”的教学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该如何论文,新课程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张家港市第十一届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上,围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学习,快乐成长”展开研讨。本市学科带头人省梁丰高级中学龚继新老师上的展示课,获得了与会专家和老师的高度赞赏。现作如下评析,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教学目标

教学总体目标是引导学会自觉地去关心自然、社会以及生活中的学科问题,培养学生能从科学、技术、社会、经验等多角度综合地分析问题,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从海水中提取镁的基本原理和流程,认识工业生产的基本方法和思路;(2)能熟练运用化学用语正确表达镁的提取过程;(3)了解镁在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广泛用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海水中提取镁工业流程的了解,体验、探究从自然界获得人类所需要物质的一般方法;

(2)通过将转化为镁进行富集、分离、转化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方法在物质分离中的应用,并能用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对化工生产流程的原理、步骤进行简单的解释。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丰富的海水资源,增强环保意识,培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

(2)通过对镁的提取及应用的了解,感受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化学学科的价值,培养热爱化学的情感,投身化学研究的志趣。

(3)深切感受化学知识的力量,并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工业生产问题进行思考和决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经济效益意识。

[评析]

课堂三维目标比较准确、科学、细致,操作性好,符合新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便于实施和达成,认识自然资源的利用与化学科学密不可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义。

二、主要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学生:一边放图片,一边解说镁的有关知识:①镁合金是交通、电子信息、通讯、计算机、声像器材、手提工具、电机、林业、纺织、核动力装置等产品外壳的理想材料;②镁粉还用于制造化工产品、药品、烟火、信号弹、照明弹、金属还原剂、油漆涂料、焊丝以及供球墨铸铁用球化剂等;③镁合金是生产航天器、军用飞机、导弹、高机动性能战车、船舶的必不可少的结构材料。镁有如此巨大的应用范围,那么,如何从自然界中获得镁呢?

(2)评析

上述美轮美奂的有关镁广泛应用的图片展示,给学生造成强烈的视野震撼,强烈地激起学生探究获取镁的欲望:镁从何来?学生恰如其分的解说形式,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过渡]

从分布图上看,在海水中的含量仅次于氯元素和钠元素的是镁元素,总蕴藏量达到吨,所以从海水中提取镁自20世纪40年代开创以来发展很快,目前世界上生产的镁超过60%来自于海洋中。海水资源的特点是:浓度小,储量大,均以离子的形式存在。海水中镁离子的浓度只约为1.28g/L,如何将从海水中分离出来?

2.研究讨论系列活动1

(1)研究讨论过程

[问题1]人们采用什么方法把从海水中分离出来呢?(以什么形式)能不能直接往海水中加沉淀剂?为什么?该怎么办?

[学生分组实验]在A、B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0.06mol/L氯化镁溶液(模拟海水)和3 mol/L氯化镁溶液各1 mL,分别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学生1]通过模拟海水实验无明显沉淀,说明海水中浓度太低了,如果直接加入沉淀剂,镁离子的沉淀效果不佳。而且沉淀剂的用量非常大,生产成本也就非常高。解决办法:提高海水中镁离子的浓度。

[过渡]有什么可行的方法吗?

[学生2]用海滩晒盐后得到的苦卤水为原料,这样不仅提高了海水中的镁含量(发现晒盐后留下的母液(即盐卤)中的浓度是海水中的50倍),而且同时去掉了大部分的钠离子、氯离子。即的富集:海水晒盐→卤水

[问题2]工业生产中为了获得尽可能高的利润,应该选用哪种沉淀剂?这种沉淀剂如何获得?

[在线连接]几种常见碱的市场价格

[学生3]结合数据及工业经济效益,选用氢氧化钙最合适!(价廉、易得)大海中富含贝壳和珊瑚,它们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充分利用海洋化学资源)。

[学生分组实验]在A、B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mol/L氯化镁溶液各1 mL,分别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学生4]氢氧化钠溶液沉淀的效果优于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中溶质微溶于水,澄清石灰水中氢氧根离子浓度较小。

[过渡]如何解决这个矛盾?

[学生5]用氢氧化钙的悬浊液——石灰乳。

石灰乳中氢氧根的物质的量大。

[学生活动]写出贝壳→……→石灰乳的转化方程式。

(2)评析

上述活动采用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紧紧围绕镁离子的富集和分离、碱的选择等一系列问题,教师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而是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现实问题情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提供的补充资料,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又不断组织问题解决,层层推进,让学生在获得知识、体验成功的乐趣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探究未知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高,体验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3.研究讨论系列活动2

(1)研究讨论过程

将沉降后的沉淀取出,经洗涤后得到纯度很高的氢氧化镁固体。至此完成了将从海水中分离出来的目的。如何将转化为单质Mg?

[问题3]如何把转化成镁单质?

[提示:请同学们回忆已学过的金属(铁、铜、钠等)的冶炼方法]

[学生交流讨论]请设计由到Mg的可能途径。提出可能的方案:

方案1________________

方案2________________

方案3________________

……

方案(1)中,因镁能置换盐酸中氢离子,所以镁的还原性强于氢气,故不能进行;如果用碳或CO来还原氧化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碳与镁的分离,二是CO是否能还原?结合资料卡片,还是选择方案(3),因为MgO的熔点高,电解消耗电能很大,不经济。

(2)评析

上述活动紧扣化合态转化单质途径的选择问题,采用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学生结合已有金属(Fe、Cu、Na)冶炼的方法,为选择镁的冶炼方法提供知识的固定点,再结合资料卡片,依据化学反应原理,为选择合理的生产流程提供必要条件,在学生“已经知道的”与“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设起桥梁。采取小组合作形式,既合作又分工,每组有主实验操作者、主记录者、主发言等,做到活而不乱,且引入小组间的竞赛机制,解决了以往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不足之处,提高了学习成效。

[过渡]请根据讨论结果画出从海水中提取镁的工业流程图(一组提供一张)

4.研究讨论活动3

[小组合作]结合讨论结果与教材内容画出从海水中提取镁的流程图,并完成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7]见右图。

[评析]这个活动设计是前面活动的升华,反教材思路而行之,有利于学生掌握化学规律,深刻地体现了认识化学问题,特别是用氯气生产盐酸,可以循环利用并减少污染,这是教材没有提到的,学生能总结出来,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打开了学生思路,形成了富集、分离、试剂选择、冶炼方法和原料选择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解决方法,这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推动力。

总之,这节课体现新课改从关注课程的“学术性”到重视课程的“社会性”,从“以学科为中心”向“学习者为中心”转变,从“知识系统”向“多元能力”转化,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提高能力。在操作上采用设计问题情境,把学习内容分解成若干个问题(问题串),提出学生探究的主题,让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理解内在的知识原理及学习方法、思想方法,逐渐达成对知识主题全面、深入的认识。

标签:;  ;  

如何进行化学新课程的教学&对展示课中“镁提取”教学的分析_化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