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西市沽河街道中心中学 266611
摘 要:《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众所周知,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而这一切能力培养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反思能力。作为一名优秀的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上好数学课,保证教学质量,还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本文将就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谈一些自己的浅见。
关键词:掌握方法 反思过程 学前思 学中思 学后思 反思能力
初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由生成到逐渐成型的关键时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来审视周围的人、事、物,并不善于去反思自我,而反思则是指人在各种活动中有意识地认识事物、监控环节和调节身心的过程。反思能力是学生认识自我和善于自我反省的能力,反思能力强的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自己的学科学习有计划、有目标、有毅力。就数学学习而言,反思可以分为学前思、学中思和学后思三种形式。学前思是指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要明确学什么和怎样学,学中思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时时检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并适时进行调整,学后思是指在学习活动结束后,及时总结自己的学习行为,以在今后的学习中如何扬长避短。
那么,教师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就需要从这三个环节入手,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因材施教,有步骤地进行。
一、“学前思”——留下反思的材料
数学学习不同于文科学习,学生需要背记的内容并不多,但是,教师讲的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重难点的突破思路和方法,如果学生疏于记课堂笔记的话,是很难留下深刻印记的。即便是当时完全听懂了、理解了,日后运用起来也并不是每每都那么得心应手的。教师往往强调“熟能生巧”,故传统的数学教学大都实施“题海战术”,让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慢慢掌握方法。勿庸置疑,这是一种效率不高的“土笨”方法。而如果学生能学会记课堂笔记的话,就可以为课后的反思留下第一手材料,因而作为数学老师就要指导学生记好课堂笔记。
1.做好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做好课堂笔记的前提,通过预习,学生先自己掌握基础知识,对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有个大致的了解,形成一个初步的知识框架,尤其是有疑问的地方,要重点记录。
2.把握记录时机。
上课以听讲和思考为主,做笔记要把握好时机,不能影响听讲和思考。一是在老师板书的时候可以记笔记;二是在教师讲授重点内容时要速记重点、难点、盲点;三是课堂认真听讲,课后抽时间去补记。
3.笔记记录位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般来说,课堂笔记可记录在课本的空白处、学案的相应位置,或是专用的笔记本上,通常一节课记录在一处地方就行了,不要因为记录课堂笔记而漏听老师讲课内容,那样是得不偿失的。
4.笔记记录内容。
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很多,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以下方面的记录:
一是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一定要记好、记全、记准。
二是课堂上没有听懂的、易错的、模棱两可的地方,要记录清楚。
三是课本上没有的,老师补充的内容要重点记录。如果当堂没有记录下来,要留有空白,下课问清楚再补上。
二、“学中思”——养成反思的习惯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的能力要想得到发展,必须将实践与探究融为一体,使之成为促进师生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而反思则是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学习的主渠道,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反思性学习。
那么,应从哪些方面实现师生互动的反思模式呢?
1.掌握解题方法,反思解题过程。
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只为解题而解题,往往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导致解题质量不高、效率低下,更不易于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作为数学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理清自己的思维过程,确定解题思路,最后概括出解题的步骤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反思,使解题过程清晰、思维条理、步骤准确、答案正确。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反思,学生还可以自己总结出这类题的规律性,并且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2.合作探究交流,形成反思习惯。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活动是感知的源泉,是思维发展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时,要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小组合作探究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和集体交流,实现思维互补,在借助他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建构对事物的正确理解。也就是说,既要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还要知道同学是怎么想的,一方面,丰富自己的思考方法;另一方面,对别人的误区引以为戒;第三,增强自己的迁移能力。反思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问题讨论和思维碰撞,来进一步促进个人反思,实现自我创新。
举个例子来说吧,我们要解一个需要添加辅助线的证明题,许多学生用一种方法解出来了,便不会再想其它的解题方法,然而有良好反思习惯的学生则会根据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新的探究:到底还有没有可以证明此题的其它方法?结果发现还不止一种,这就是良好反思习惯带来的学习创新,这样的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往往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三、“学后思”——形成反思的能力
课堂学习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此部分知识可以“刀枪入库”,还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这就是所谓的“学后思”,这是数学学习能力生成的关键。
1.实践检验真理。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可以设计综合实践作业,或是设定一些生活情境,或者干脆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并且反思实践检验理论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更加清晰、灵活、新颖。
2.汲取经验教训。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经常犯同样的错误,关键是教师要指导学生反思错误所在,并且在寻找错误的原因中反思,避免再次犯错。许多数学老师喜欢让学生建立错题集,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曾经犯错的原因,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汲取教训中不断创新思维。
总之,反思习惯的培养和反思能力的形成是初中学生学习数学所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初中数学教师重任在肩,在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培养起较高的反思能力,以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提高学习质量。
论文作者:刘成栋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10月总第28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1
标签:自己的论文; 能力论文; 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课堂论文; 教师论文; 方法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10月总第28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