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嵌入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概念模型与实证分析_隐性知识论文

网络嵌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与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绩效论文,模型论文,概念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企业的经济行为具有社会嵌入性,即嵌入在它与外部组织建立的各种关系网络之中。通过这些网络渠道,企业可以获得所需要的信息、知识和资金等资源,并以此为基础来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Granovetter,1985)。企业的社会网络和交流越多,信息和知识交流的频率和广度就越大,这种知识共享机制不断得到强化,进而推动企业不仅可以获取内部化那些显性知识,同时也可以吸收那些对创新非常重要的隐性知识,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知识创造能力和创新绩效。

Granovetter(1973)将网络间的关系分为强联系和弱联系,强联系通过频繁紧密的联系获取他人已有的信息资源,弱联系可以提供异质性的信息和知识等资源;Hansen(1999)从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角度研究了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问题后指出,弱联系在跨组织信息传播上具有渠道优势,它能为行为人带来更多不重复的外部信息,因而在信息搜寻和共享上具有特殊价值;Dyer and Nobeoka(2000)通过对日本和美国汽车制造公司的知识转移过程进行比较分析后指出,丰田公司生产网络知识的转移效率最高,原因是网络内成员之间的强联系不断促进共享生产与信息,并能够及时应对市场变化;Chesbrough(2003)提出的开放式创新为创新管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开放的本质就是有效获取和利用外部的信息和知识等创新资源,企业可以通过内外部创新资源的整合来提高创新绩效。许多文献资料表明,企业在网络中的嵌入性决定了它的经济性和创新绩效(Owen-Smith and Powell,2004)。网络的嵌入性是组织间联系的重要特征,深刻影响全球制造网络中知识转移的绩效,对吸收能力与本地企业知识获取之间关系起调节作用(Echols,A.,Tsai,W.,2005)。

吴晓波、刘雪峰和胡松翠(2007)探讨了跨国公司全球制造网络中我国企业知识获取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实证分析后指出,网络嵌入性对获取外部知识的能力与本地企业知识获取的正相关关系具有调节作用;高春亮、李善同和周晓艳(2008)利用社会网络理论对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方式和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后指出,网络嵌入性对获取外部知识的能力与本地企业知识获取具有正相关关系,通过专业化代工模式可以进入多个跨国公司相互作用的产业网络,充分利用其之间的竞争来获取更先进的技术和知识;陈钰芬和陈劲(2008)从开放式创新理论出发研究了企业开放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后指出,企业可以通过开放式创新来有效利用外部创新资源来弥补内部资源尤其是创新知识的不足;内外资源的整合和交换过程影响到企业的创新绩效(蔡莉,柳青,2008)。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网络嵌入、知识获取和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比较多,但将这三者进行有效整合来深入分析企业的网络嵌入影响其创新绩效的研究并不多,而且角度不尽相同。因此,本研究试图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企业从外部的知识获取作为中间变量,通过对这些理论的有效整合来构建网络嵌入→知识获取→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进而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来深入分析网络嵌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微观机理,为我国企业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提供理论指导和对策建议。

二、概念模型与理论假设

1.网络嵌入影响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

无论对个人、企业、区域还是国家而言,知识都是竞争力的一个关键来源。根据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会从新知识的投入中受益。其中隐含的一个假设就是认为,知识是公共物品,新创造的知识会自动地溢出到经济活动过程的所有经济主体那里。但实际上,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通常具有较强的隐性与社会复杂性等特点,因而难以被其他企业获取或模仿(Barney,1991),也不会自动地、无约束地产生溢出效应,这需要组织之间通过建立各种网络和渠道来促进知识的流动和获取。企业之间的网络可以作为技术知识和社会知识转移的有效渠道,同时反过来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社会交流越多,信息和知识交流的频率和广度就越大,这种知识共享机制不断得到强化,并进而推动企业不仅可以获取内部化那些显性知识,同时也可以吸收对创新非常重要的隐性知识,从而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Julia L.Lin,2009)。

企业之间的关系网络可以作为知识转移的有效渠道而影响到企业的创新绩效(Lynn,G.S.et al.,2000)。综合已有的理论研究,沿着网络嵌入→知识获取→创新绩效的路径,本文从网络的结构型嵌入和关系型嵌入两个维度出发,以知识获取为中间变量,构建了企业的网络嵌入影响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即企业通过与外部各种组织网络的结构型嵌入和关系型嵌入来有效获取显性和隐性知识,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

2.理论假设

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个互动的社会过程,创新的主体已从以单一企业为主的一元主体向以创新企业为主、其他外部组织为辅的多元主体模式演进,如何通过网络嵌入来有效整合组织内外部的知识资源则成为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一个非常关键的路径。

(1)网络嵌入与创新绩效。许多文献资料表明,企业在网络中的嵌入性决定了它的经济性和创新绩效。很多人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了嵌入性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例如,Stuart(1998)从合作伙伴的创新程度、Wuyts et al.(2005)从重复接触的作用等角度分析嵌入性是以何种方式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的。无论企业之间的直接关系还是非直接关系,或者是这些关系的重叠都会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Owen-Smith and Powell,2004)。通过网络关系,主体之间可以通过对异质性互补性知识的组合和融合来提高创新能力;杨虹和陈莉平(2008)从网络嵌入的视角指出,企业间的知识学习过程更多是借助关系链接或网络结构以共同创造知识价值,并且各行为主体间的关系品质及其关系结构直接决定了企业间知识学习活动的协同性以及知识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企业的网络嵌入对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推动作用(详见图1)。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

H1a:企业可以通过网络的结构型嵌入来提高创新绩效;

H1b:企业可以通过网络的关系型嵌入来提高创新绩效。

图1 网络嵌入通过知识获取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

(2)网络嵌入与知识获取。虽然知识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竞争资源,但它通常都具有较强的隐性与社会复杂性等特点,因而难以被其他企业获取或模仿(Barney,1991)。网络的结构型嵌入能有效地影响企业从外部获取知识的效果。如果组织内部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能够在其所处的各种网络中处于理想的位置,他们就能获取更多和更丰富的信息和知识(Koka,B.R.,Prescott,J.E.,2002),企业也就能够通过促进知识流动、转移和组织学习来改善技术创新的绩效。根据Inkpen and Tsang(2005)的研究,可以用网络联系来表示企业结构嵌入的程度。企业的网络联系越多,也就预示这个企业的战略决策和行动受到嵌入的网络结构的影响越大,企业创新也就越会受到外部组织的影响。因此,通过建立各种网络联系,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关键信息、最新的技术和市场开发知识。

网络的关系型嵌入对创新所需的隐性知识的获取至关重要。与低质量的社会互动会导致低效甚至冲突相比,网络成员可以通过熟知和信任来建立相互之间的合作基础,并通过相互间的信任和集体的互动来获取共同的收益。更进一步,通过高频率和高质量的互动而产生的合作经历能提高网络成员理解其他成员的能力,从而提高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信任,这种信任建立在足够的信息和相互的理解上,更加有效地提高知识转移的动机和能力(Julia L et al.,2009)。通过这种网络渠道,那些粘滞性的、无法用语言精确表达的隐性知识可以在企业之间进行传递和转移。总之,网络的结构型嵌入和关系型嵌入可以从搜寻、辨识、接收、创新等四个阶段对企业的知识获取产生不同的影响(李玲,党兴华,贾卫峰,2008)。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

H2a:企业可以通过对各种网络的结构型嵌入来获取创新所需的显性知识,并且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H2b:企业可以通过对各种网络的结构型嵌入来获取创新所需的隐性知识,并且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H3a:企业可以通过对各种网络的关系型嵌入来获取创新所需的显性知识,并且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H3b:企业可以通过对各种网络的关系型嵌入来获取创新所需的隐性知识,并且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3)知识获取与创新绩效。从资源基础理论(RBV)到知识基础理论(KBV)的演进过程中我们知道,知识已成为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和获取竞争优势最重要和最关键的资源(O'hagan and Green,2004)。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需要内部积累新知识,而且需要从外部获取新的市场和技术知识(Ikujiro Nonaka and Hirotaka Takeuehi,1995)。不断学习和知识获取决定了企业的创新绩效(Autio,E.et al.,2000)。总之,在这个动态、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下,知识获取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创新能力的学习对企业创新和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著。也就是说,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越来越依赖于内部或外部创造的新知识的作用(Mei-Chich Hu,2008)。

现阶段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企业创新能力的竞争,而创新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则是企业在知识的生产、占有和有效利用方面的竞争。企业的技术创新就是企业利用已有的知识去生产更新的知识,因此,更好地利用现存的知识和更有效地获取与吸收外部知识是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Drucker,1993)。无论渐进型创新还是突破型创新,企业必须进行不断的知识积累。随着知识存量的增加和工业研发的不断发展,知识的生产、转移和使用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日益显现出来。对企业的创新而言,不仅显性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隐性知识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变量。科学和技术本身的发展过程中必然包含着知识的生产和转移。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则更多地依赖于其无形资产的积累,而这些无形资产由于其技术实践的隐性特点,因而变得比有形资产的转移更加困难,它更需要各方的信任和合作。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

H4a:企业可以通过各种网络获取创新所需的显性知识来提高创新绩效,并且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H4b:企业可以通过各种网络获取创新所需的隐性知识来提高创新绩效,并且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三、数据与变量测度

1.样本与数据

与传统行业相比,高科技行业更注重企业的研发与技术创新。因此,为了提高研究的有效性与准确性,本研究将本土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原因有三:①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环境对企业的适应性、应变能力和创新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技术创新已成为高科技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之一;②只有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企业才能够更深入地洞察和获取那些具有潜在价值的外部资源,从而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一些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异质能力,因此,高科技企业对技术创新非常重视,并将其视为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③中小高科技企业受内部资源和研发能力有限的约束,他们都非常重视通过与外部组织建立各种网络来获取创新资源,通过对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来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为了验证理论假设,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样本来自处于我国经济发展前沿的长三角地区,其中以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京和宁波等6个地区的本土高新技术企业为主。本次采用随机抽样,主要通过苏州大学已毕业或在校的MBA学生、电子邮件和典型案例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时间为2009年3—9月,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295份,其中有效问卷270份,有效回收率为54.0%。通过对回收的有效问卷的初步分析,其中苏州68份、宁波47份、无锡45份、上海42份、常州37份和南京31份,各占总数的25.2%、17.4%、16.7%、15.6%、13.7%和11.5%;涉及行业主要包括IT、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机械电子等行业。其中,IT行业77份、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40份、新材料行业45份、生物医药行业38份、机械电子行业62份、其他行业8份,分别占总数的28.5%、14.8%、16.7%、14.1%、23.0%和0.3%;企业规模则以中小企业为主。为了保证所获信息能准确地反映被调查企业的实际情况,问卷基本上都是由企业负责产品研发的项目主管或部门经理等以上职务的人员填写。

2.变量与测度

本量表采用的是李克特(Likert-type)7级度量方法,针对不同的题项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分别从1—7选择打分。例如:7分表示非常好或非常满意,6分表示好或满意,5分表示比较好或比较满意,4分表示—般,3分表示较差或较不满意,2分表示不好或不满意,1分则表示极差或极不满意。本研究的各个变量的度量分述如下:

(1)网络嵌入。网络嵌入是指一个组织或共同体内部的成员之间由于过去的交往和联系而逐渐形成的日常化和稳定的联系。根据各种联系的不同特点,通常将网络嵌入分为结构型嵌入和关系型嵌入两类(Granovetter,M.,1992)。参考上述文献,结构型嵌入是指一个企业的行动受到其所嵌入的宏观网络结构的影响程度,一般用网络的密度、网络的规模和企业在网络中的中心性三个指标表示;关系型嵌入是指组织共同体的网络成员之间的高质量的、有着凝聚力的社会互动关系,从而推动参与主体通过不同范围的多个网络成员的互动来产生有益的效果,可以用联系的频率、联系的持久度和相互间的信任度等三个指标来表示。

(2)知识获取。从知识能否用语言直接表达和有效转移的属性来看,可以将知识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Polanyi,M.,1969)。显性知识指的是可以通过规范和系统的语言来明确表达的知识,可以通过对信息的编码化以文字、数据、公式、图表、图案和报告等形式出现,比较容易获取、转移和储存。隐性知识主要是指无法直接用语言来表示出来的知识,它与个人的直觉、技能、观念、洞察力和经验等联系在一起。人们只能通过实际应用而得以观察,通过实践和经验而获得隐性知识,因此,它的转移和模仿比较困难。企业的知识获取可以分为显性知识的获取和隐性知识的获取两个方面。其中,显性知识的获取由对市场需求信息、技术发展信息和政府政策信息的获取三个分指标组成;隐性知识的获取由对技术研发知识、创新管理知识和市场开拓知识的获取等三个分指标组成。

(3)创新绩效。技术创新是指一项技术或产品从创新思路的产生,到研究开发、试制和实现首次商业化的整个过程。它既包括工艺创新,也包括产品创新。按照是否采用已有的技术还是开发出一个全新的技术,可以将创新分为渐进型创新和突破型创新两种类型。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马宁,官建成,2000),本文将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用创新产品的成功率、年申请的专利数和新产品产值占销售额的比重(新产品产值率)三个分指标表示。

四、实证结果分析

1.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在对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前,必须考察样本的信度和效度,以确保研究的有效性。问卷的信度是指测量所得结果的内部一致性程度。本研究采用Cronbach's α系数来分析项目的内部一致性,通常采用Cronbach's α最小为0.70的标准(Nunnally,1978);效度的检验是通过内容效度的检验,即在运用主成分分析的过程中,分别检验所选题项是否能代表所要测量的内容。一般而言,当KMO的值≥0.5,巴特莱特(Bartlett)统计值≤α,各题项的载荷系数均大于0.50时,可以通过主成分分析将同一变量的各测试项合并为一个因子并进行后续研究(马庆国,2007)。根据表l可以看出,Cronbach's α值均满足不小于0.70的要求,样本的信度通过内部一致性检验,并具有较高的效度,适合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2.假设检验

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来进行假设检验,运用AMOS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构方程模型评价的核心是模型的拟合性.包含的主要内容是研究者所提出的变量间关联的模式是否与实际数据拟合以及拟合的程度如何。模型对观测数据拟合良好,表明研究者对问题的结构分析,即模型的有效性得到验证,估计的参数才是有效的。本研究各项指标值如表2所示,(268)=302.882,RMSEA=0.068,GFI=0.920,NFI=0.946,TLI=0.932,CFI=0.914,Standardized RMR=0.075,拟合指数均在参考值以内,达到统计显著性要求,并符合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要求,因此,该模型可以接受。

表3中列出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系数以及相应的C.R.(临界)值。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中,当路径的C.R.值大于1.96的参考值时,说明该路径系数在p=0.05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因此,本研究的结构方程模型中除路径外(p=0.526)其他路径都具有显著的统计意义,而H2b则没有通过假设检验。

3.结果讨论

模型的结果显示,H1a(路径的系数=0.46,p=0.000)和H1b(路径的系数=0.58,p=0.000)通过验证。也就是说,企业的网络嵌入对创新绩效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由于知识本身是公共产品,具有公共性,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知识溢出现象,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企业都能无阻碍、无成本地从外部获取到创新所需的新知识。而网络则是知识转移和流动的基础,可以通过关系型网络嵌入和结构型网络嵌入在不同的组织间转移知识,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

H2a(路径的系数=0,82,p=0.001)通过模型的检验,表明企业通过增加各种关系网络(其中包括与供应商、客户等之间的网络)的规模和密度、加强企业在网络中的中心地位,可以有效地获取创新所需的市场需求信息、技术发展信息和政府政策信息等方面的显性知识,从而提高企业创新的成功率;而H2b(路径的系数=0.25,p=0.526>0.05)则没有通过模型的检验,即网络的结构型嵌入对外部隐性知识获取则没有显著的促进影响,一方面表明各类组织为了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则加强了对核心资源的保护;另一方面,由于隐性知识的隐性和“粘着性”等特点,其在组织间的转移则比较困难。事实上,如果一个企业的知识资产很容易就被外部的竞争对手模仿和获取,这个企业就很难保持其长期的竞争优势。通常,只有通过长时间的研发实践,并通过干中学(Learn by Doing)和用中学(Learn by Using),企业才能成功地通过各种组织网络从外部获取有益于提高创新绩效的隐性知识。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在网络竞争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任何单一的企业都已不可能完全孤立地长期开展生产经营和技术创新活动,企业要想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建立不同的外部组织网络,并通过这些网络有效获取包括知识在内的各种创新资源,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本文在综合国内外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以企业的知识获取为中间变量,构建了企业的网络嵌入影响其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并从关系型嵌入和结构型嵌入两个维度对其如何影响企业外部知识获取以及创新绩效的微观机理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最后通过对长三角地区270家高科技企业的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对所提理论假设进行检验。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通过与外部网络的关系型嵌入和结构型嵌入能有效地获取创新所需的外部知识,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同时,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在目前的竞争环境下,企业利用网络的关系型嵌入对有效获取外部知识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而网络的结构型嵌入只对企业获取外部的显性知识存在正向影响,但与企业隐性知识的获取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其中,一方面与隐性知识比较难以转移和模仿相关,另一方面也与各企业加强对关键的核心资源的保护有关。

实践证明,在开放条件下,传统的企业内部的封闭创新模式已朝着合作、网络和动态整合的方向发展,企业与外部建立的各种复杂、动态的关系网络已成为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由于企业的经济行为具有社会嵌入性的特点,任何企业都处在不同的网络之中,如何通过网络嵌入来获取外部资源,尤其是创新所需的新知识已成为企业提高创新绩效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企业不仅要重视内部的研发活动,更要重视与外部知识源(例如大学、科研机构、供应商、客户甚至竞争对手,等等)之间建立各种关系网络,通过网络嵌入来不断获取和利用外部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绩效和国际竞争力。企业(尤其是高科技型企业)要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获取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企业在重视通过内部研发创造新知识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外部知识获取对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重要性。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本质上就是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发展。它不仅是一个在企业内部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从外部获取和吸收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在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开发的知识基础上,更要认识到:有效地获取和吸收外部的新知识也是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一个关键路径。企业通过与外部组织建立的各种网络关系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在这种网络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获取、吸收和整合外部知识,创造和开发新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

(2)企业要有效地提高创新绩效,显性知识不可缺少,隐性知识则更加重要,但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的获取困难得多。实际上,很多知识都是以隐性和未编码的形态存在,也可能是公司专有的并在商业上是非常敏感的,而这些知识是很难在不同的主体之间实现转移。要实现顺利转移,他们之间必须建立一种通过长期互动而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只有通过紧密的、值得信赖的和持续的交流和互动才能实现。企业在创新的过程中,要加强与领先用户、供应商、销售商、中介组织、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外部组织的交往。通过频繁的沟通与交往有助于合作的双方较快地建立共同语言和相互信任关系,从而极大地提高隐性知识搜寻和获取的效率。因此,企业在构建各种网络关系的过程中,要注重网络的结构型嵌入与关系型嵌入的整合,并通过对外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有效获取来不断提高创新绩效。

(3)企业在有效整合内、外部知识资源的同时,要深刻地认识到:知识的流动、转移和溢出都不会无约束地自动产生。由于企业在产业链中所处地位的差异,企业各种网络的规模、密度以及企业在网络中的中心性不尽相同,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等资源的能力相差也很大。因此,在企业所处的产业链条中,用户和供应商是企业技术创新所需知识的非常重要的来源,特别是领先用户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更是不可或缺。企业要从网络的结构型嵌入入手,重新考量企业在所处产业链中的地位。高绩效的公司在动态和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总能积极地从外部获取有用的创新知识并使企业内部各部门或员工能及时地共享这些知识,从而不断地改善企业的创新绩效。

(4)企业间的知识转移是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相关企业和其他互补性的外部组织间的价值转移网络,企业能否有效地从外部获取知识不仅与其在网络的地位有关,而且依赖于企业与外部建立的各种网络之间的信任关系。为了减少知识转移和获取中的不确定性,相互间的信任和遵守共同的行为准则必不可少。广泛的社会网络给企业提供了大量获取外部知识的潜在机会,通过企业间长期建立和培育起来的关系网络,如信任、熟悉和共识等,使交往的各方都愿意向对方提供有价值的知识,从而实现共赢的局面。企业要从网络的关系型嵌入入手,重视与外部组织的交往并不断提高相互间的信任度。企业通过网络关系与外部组织持续的互动不仅可以推动显性知识的转移,而且可以加速隐性知识和技能的扩散与吸收。因此,通过各种关系型网络与外部组织的合作、交流和互动,将外部资源内部化,共享技能和知识,从而减少不确定性,已发展成为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机制。

当然,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研究只是从网络嵌入对知识获取的角度分析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实际上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企业战略、组织管理、吸收能力、资源投入等;未对企业的关系型嵌入网络和结构型嵌入网络进行深入的分析;本研究的问卷调查只涉及长三角地区的部分企业,并没有考虑到不同的行业背景、企业性质等方面的特质,有待于未来进一步的研究。

标签:;  ;  ;  ;  ;  ;  ;  

网络嵌入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概念模型与实证分析_隐性知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