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论文_赵克成

对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论文_赵克成

(南部县第三中学 南部 637300)

【摘 要】:近年来高中语文教学,让我们切实地感到信息社会的今天,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教材中心论”已不适应时代的变化, 现有教育体制、教学模式中的一些弊端仍制约着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如普及教育与精英教育的矛盾,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的矛盾、全面教育与个性教育的矛盾、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等,如何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克服这些矛盾带来的问题,让高中语文教学生动与高效,已现实地摆在我们的面前,为此我在这些年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关键词】:周期性;民主性;趣味性,二重情

一、加强计划,注意语文学习的周期性

《考试说明》所要求的语文基本知识、能力很广泛。老师在字、词、句、修辞直至“写作”上进行强化训练,可是中国汉字之浩淼,词语之众多等,不是训练一两次就可以奏效的,想取得立竿见影之效更不可行。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地把知识分散到三年的教学中。要有总体规划,通过高一、高二的基础训练,扎实基础知识,建构起学生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树”,这样到了高三的强化训练才有事半功倍、水到渠成之效。

语文基础知识点的掌握需要多次重复训练反复巩固。总的来看,这种周期性的重复有大循环与小循环之分。总体复习一遍时间长,跨度大,知识容量大,学生对某些知识点(词语、病句、现代文阅读)不一定一两次就能熟练掌握,这时需要我们及时进行小循环,重点突破,突出短、平、快。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设系统、定方向,举凡欲格之物,尽纳于规范之中”。每一次重复都是一次螺旋式的上升,让学生从更高的层面去认知所学知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认知事物的普通规律。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语文学习中要有民主性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关系非常重要。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由于各人的知识能力、兴趣爱好、意志品质都不一样。个体的差异决定了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同学生建立起和谐、民主的关系。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主观愿望的活生生的人,因此教师不可能用一个标准去对待所有学生,搞“一刀切”。尊重他们,也就尊重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乐于接受你的你的学科,使语文课堂热烈起来,而一个群体学生热烈参与的课堂,能充分调动他们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使他们在兴趣、知识和能力上的转化。学生的创造力常常令人吃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增强语文学习的趣味性

现今中学生有不少的人认为语文学习枯燥乏味,用处不大,学生中持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论调者有相当的市场。课堂外,课下主动学习语文的人数不到两成。学生知识面狭窄、文学素养差、理解接受信息能力低成为语文最苦恼的事情之一。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利诺,他于1424年在一贵族领地中建立了一所学校,取名“快乐之家”,实行“快乐教育”,使学生的身心和智力得到了和谐发展,从而在欧洲获得极大的成功。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可不可以推行“愉快教育”呢?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快乐之园”呢?我认为是可以的,具体做法有以下一些:

1、讲课生动、语言风趣幽默,不妨插入一些轶闻趣事、稗官野史。长时间严谨的、纯知识的讲解,往往会使学生感到疲惫、烦燥,插入一些故事可提高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在课堂中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庄子妻死击盆而歌、司马相如与卓文君、阮籍与猪同饮以及他著名的“黑白眼”,陈子昂在长安毁琴求知已,苏小妹三难秦少游,陆游与唐婉凄美的爱情悲剧以及那让人难忘的“红酥手,黄藤酒,……”被斩首、“藉没”的金圣叹和“天下第一才子”纪晓岚等等,这些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故事如磁石般吸引住了学生,他们在枯燥、生硬的学习中获得乐趣,因乐趣而畅游于文化历史长河之中。

2、引入优秀的诗歌、散文、小说等。中国博大的历史文化中最夺目的莫过于诗歌了,针对学生喜爱诗歌的历史文化中最夺目的莫过于诗歌了,针对学生喜爱诗歌的特点,我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再到“五·四”以来的新诗,有选择地推荐了一些脍灸人口的篇目。《关睢》、《念奴娇·赤壁怀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已亥杂诗》等成为学生的最喜欢的古诗。再《再别康桥》《雨巷》《理想》《回答》《一代人》《一棵不开花的树》等新诗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为他们喜闻乐见。

3、把音乐、绘画、电影带入课堂,溶入语文学习的园地。多媒体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多媒体教学是把音乐、绘画、电影等带入课堂最佳的手段了。《梁祝》、《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十面埋伏》、《命运》等以及《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电视剧的主题歌在教学中的使用,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四、认真总结,正确对待语文教学效果的二重性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最看重的莫过于效果如何。效果好,兴高采烈;效果不理想,则垂头丧气,这是不了解或不完全理解“教学效果二重性”的表现。教师对受教育实施教育手段,传授教育教学内容后,在受教育者身上,教育效果会显现这样特征:(1)有效与无效;(2)近显与滞后;(3)外显和内蕴;(4)呈现复杂的状态。这是每个语文老师都会遇到的问题,有些学生一点就通,有些学生费了老大劲,收效甚微。原因是复杂的。出现这种情况是受到教育对象是“人”这样一个复杂个体决定的。人是一个复杂的事物,认真分析,克服急躁、急于求成的脾气是很重要的。应冷静处理,要么优化教育教学程序,要么优化知识结构内容,再就是“冷处理”,以观后效。

如果说,高中语文教学是一棵大树,那么正确处理好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就是水与肥料。恰当的浇水与施肥,语文这棵大树才会常青不败,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于亚中、鱼浦江主编,《中学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论文作者:赵克成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8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

标签:;  ;  ;  ;  ;  ;  ;  ;  

对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论文_赵克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