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断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在全国教育系统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_邓小平理论论文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断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在全国教育系统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_邓小平理论论文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断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在全国教育系统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理论论文,教育系统论文,研讨会上论文,伟大旗帜论文,工作新局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12月18日,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纪念日。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实现了建国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重新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地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创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着极其巨大和深远的意义。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全国教育系统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学术研讨会,全面回顾和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全国教育系统在深化教育改革和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实践经验,展示教育科学理论发展的成果,探讨面向21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通过这次会议和系列纪念活动,进一步推动教育战线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兴起学习邓小平理论新高潮,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出更大的贡献,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奠定了正确的思想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是中国发展最快最好的20年,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20年。历史证明,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邓小平同志在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始终把教育作为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战略问题加以考虑,并亲自抓教育工作。他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精辟论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内涵十分丰富而深刻的教育理论。邓小平教育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正确指导思想。

邓小平同志一贯坚持和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十年动乱之后,在一切尚待恢复和发展的困难时期,邓小平同志复出后即自告奋勇抓教育和科技工作。他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坚决否定“两个估计”的错误论断,为正确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成就和教训,为新时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使广大知识分子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他提出立即恢复高考制度,重新确立了选拔人才的公平竞争原则,调动了亿万青少年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他大力倡导全党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多次恳切呼吁要下决心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把尊师重教落到实处,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和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绘制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蓝图。教育战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方面冲破了许多禁区,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走出了通过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新路子。

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始终从社会主义的战略全局和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高度,重视教育在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把教育发展和改革纳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之中。他明确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他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第一次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并强调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必须把教育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他谆谆告诫全党,“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他特别强调:“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论断,不仅是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上的重大变革,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上的重大突破。邓小平同志坚持从战略高度抓教育,依靠科技和教育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和实际行动。

邓小平同志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精辟地阐述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他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集中体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教育的客观要求,为我国制定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成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他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他系统地阐述了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问题,他指出: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要不断有新的发展,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邓小平同志的这些思想,充分体现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确立的一系列教育重大决策和重要部署中。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依据邓小平理论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制定了一系列重大的宏观教育决策,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措施,是对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思想的重大发展,为我国跨世纪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成就辉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取得了辉煌成就,为各行各业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劳动者和上千万专门人才,为21世纪国民经济建设、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进入了建国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在国家“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分片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方针指导下,1997年通过“两基”验收的县(市、区)总数已经达到1882个,全国65%的人口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青壮年文盲率降到6%以下。“两基”的推进明显地提高了全民族特别是农村人口的文化科学素质。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中阶段教育在持续增长中调整了结构。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从1992年的46.7%上升到56%以上。1997年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850万人,整个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1990年的26%上升到40.6%。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培养了大批有实用技术的初、中级专门人才,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成绩显著。全国已经有80%以上的乡镇和40%以上的行政村建立了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初步形成了县、乡、村3级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网络。

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发展很快,结构有所改善,效益明显提高。1997年,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608万人,其中研究生18万人,分别是1979年的2.2倍和9.6倍。办学效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培养研究生和本、专科毕业生1800万人。特别是建立了学位制度,结束了我国自己不能培养博士的历史,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3万多名,硕士学位近40万名。以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一批大学和学科为宗旨的“211工程”建设工作进展顺利。高校已经成为我国科技事业的生力军。

师范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师法》颁布以来不断加强,教师待遇有所提高。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近年来,教师学历合格率逐渐提高,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由1992年的83%、56%、49%提高到1997年的93%、85%、60%。同时,推行了“百万校长培训计划”,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管理水平。各级党委和政府积极为教师办实事,依法实行教师比照公务员工资待遇的制度,健全教师内部奖励机制,加大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力度。启动“安居工程”,落实教职工住房优先和优惠的政策,为稳定教师队伍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20年来,我国已经与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交流和合作关系,向103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了近30万名留学人员,留学回国人员达9万人;我们接受了来自152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留学生21万多人。这是新中国历史上教育对外交流和合作的最好时期。

目前,我国受教育人口高达3.1亿,全国每4人中就有一人在各级各类学校学习。但是,我国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教育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近年来,我国宏观教育改革,如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教育经费筹措体制、招生收费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以及大中小学的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政府办学为主与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相结合的办学新体制逐步形成。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主要由政府来办,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按照国家法律和政策采取多种形式办学,积极引导社会力量面向劳动力和人才市场需要兴办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较大进展,已有600多所高等学校按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形式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长期存在的“条块分割”、重复设置、自我封闭、服务面向单一的状况有所改变。

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收费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改变了多年来由国家包学费、包分配的局面。1997年,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全面实行缴费上学制度的改革。国家配套实行专项或定向奖学金和贷学金,并对家庭困难学生实行学费“减、缓、免”政策。在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方面,在国家政策指导下,从一定范围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逐步实现建立人才市场,毕业生自主择业。

在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改革方面,近年来各级政府依据《教育法》,在使政府教育财政拨款逐年增长并高于同年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同时,实行征收教育费附加、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发展校办产业、鼓励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党的十五大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对增加教育经费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并正在逐步落实之中。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的文件,要求各级财政部门确保预算内科技、教育经费拨款的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对预算执行中超收部分的安排,要相应增加对教育和科技的拨款,确保全年预算执行结果实现法律规定的增长幅度。最近召开的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第2次会议,专门听取了教育部的汇报。中央已经决定,自今年起,中央本级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以此保证中央本级和省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逐步提高。到2000年,将此比例提高3个百分点左右,3年累计增加教育投入约180亿元。

各项教育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各地正在大力进行实施素质教育的综合改革。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方面,1992年以来,国家建立了180个文、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1994年国家启动并实施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分别减少了本科生和研究生专业的种数,开展对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和研究生教育的评估工作。

近年来,地方政府继续推进城乡教育的综合改革,对当地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在城区积极进行社区教育试点,探索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和城市教育管理新体制;在农村继续实施“燎原计划”,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需要。

1980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了《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等教育法律;国务院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等16项教育行政法规;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发布了《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等200多件行政规章,基本形成了以《教育法》为核心,以教育专门法为骨干,内容较为完备、结构较为合理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显著成绩,充分体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也为我国教育事业迈向21世纪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有益启示: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和依法治教,遵循教育规律办事,促进教育宏观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各级党政部门要真正重视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转变思想观念,冲破不适应新形势的旧思想、旧观念、旧模式,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新体制。

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互统一的发展观,正确处理教育系统内部各级各类教育的关系。以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为重点,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要把普遍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与培养大量能够参与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结合起来。

坚持因地制宜、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从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及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加强政府的统筹和协调职能,扩大学校面向社会需要的办学自主权,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和支持教育。

坚持知识创新、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辐射全国城乡的学校教育和培训机构的一体化网络。重视现代化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逐步构建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社会化、多样化的终身教育体系。

三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发出了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总动员令。

我国的教育事业将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战略指导方针,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中担负起基础性的历史使命。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党中央重申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调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阐明了教育与经济、科技和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密切关系,提出了面向21世纪教育事业发展与深化改革的总体任务和目标。1998年3月,国务院成立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本届政府最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

江泽民同志在今年5月的讲话中深刻地指出:“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将进入一个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知识经济时代,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科技和人才日益成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的决定性因素和最重要资源。在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保证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过程中,教育将提供关键性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成为开拓、带动、形成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动力。今年10月底召开的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第2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教育部拟订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对我们教育界是一个巨大的鼓舞。我们要坚定不移地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实施好这一计划。要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普及与提高,重点与一般,当前与长远,发展、改革与稳定等重大关系。特别要重视质量,重视德育,重视深化改革。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包括:

——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和跨世纪园丁工程”,重点加强“两基”工作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和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建立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现代化课程体系,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基础。

——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推进教育思想与观念、教育内容与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大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建立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通过实行特聘教授、骨干教师、访问学者、客座教授等制度,“吸引、留住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拔尖人才,形成一支具有知识创新攻坚能力的学术人才梯队,把高等学校建设成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

——继续实施和加快“211工程”建设,实施“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加强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企业的联合与合作,全面提高高等学校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水平。

——努力使若干所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水平。

——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现有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传输系统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有信息资源,形成社会化、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为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学习机会。

——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高等教育继续实行“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建立起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在国家宏观指导下以省级政府统筹为主的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同时,继续深化高校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实现后勤社会化。

——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按照江泽民同志在“五四”讲话中对青年大学生的要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完善德育工作体系;认真组织实施新的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课程设置方案,加快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的步伐。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充分发挥其在国家决策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深情地说:“中国人民将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根本改变自己国家的落后面貌,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的先进行列,并且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人类进步的正义事业。我深深地相信,中国的未来是属于中国人民的,世界的未来是属于世界人民的。”“中华民族教育事业空前繁荣的新局面,一定会到来。”

让我们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切实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认真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谱写21世纪中国教育的新篇章,以实际行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

标签:;  ;  ;  ;  ;  ;  ;  ;  ;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断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在全国教育系统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