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环境保护监测站526238
摘要:人类发展,经济发展,工业发展,城市发展等等发展历程无时无刻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产生影响,为此环境保护作为刻不容缓的使命感日益强烈。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的基本重要因子,不可或缺。本文就关于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以及质量控制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析。
关键词:环境监测技术;技术应用;质量控制
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污染程度直接决定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然而,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继续恶化和加剧,对环境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治理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紧迫的问题之一。环境监测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更加有利,环境监测的最终结果也将影响环境治理的质量。利用环境监测技术,可以对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进行评价,如大气、水质、土壤和噪音,使人们更好地了解环境质量的现状,从而有效改善城市化的影响,让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好。只有重视环境监测新技术的应用,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助于环境监测方法的不断创新。因此,只有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环境监测的技术水平才能为环境保护质量提供科学保障。
1、环境监测技术概括
1.1.环境监测的流程
一般来说,环境监测的过程是根据相关的标准,对监测对象进行实地调研,然后制定一个符合该地区特点的监测实验计划。具体过程:优化布点-采集样品-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提出方案-专家评审-上报材料等。在这一过程中,为了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监测人员必须按照相关规范与准则的要求实施相关工作,如环境质量保证体系。
1.2.控制环境监测质量的探讨
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直接关系到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而环境监测是开展各项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条件,并为环境保护措施提供科学可靠的规划方案。在实际的环境保护工作中,以监测对象为核心,只有其数据能够达到较高的准确性,环境监测报告才能真正起到指导作用,促进环境保护措施的改进和有效性。环境监测的质量要求有关工作人员在监测过程中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并确保数据结果与实际情况一致,从而使数据结果更加准确和具有代表性,从而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序实施。
在目前的环保工作中,确保环境监测质量的方法有几种形式:在环境监测的早期阶段,必须制定一项符合监测标准的工作计划,而相关工作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环境监测进程的具体工作计划;在环境监测进程中,工作人员应根据监测对象的实际情况,结合专门知识和经验教训,确定该区域的监测标准,并将这些标准作为分析来自这些过程的数据的基础;为了使监测过程的科学和有效性标准化,应建立符合监测标准的环境监测系统,以确保工作持续进行,并确保监测工作受到质量的合理控制。
2、环境监测技术在实际监测中的运用
2.1 生物监测技术
生物监测技术主要是指通过采用个体生物、群落和种群造成的环境变化,或在污染后,根据生物原理对环境污染进行评估和监测。该技术主要采用生物对被污染物体的反应,反映大气、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的污染程度,以及环境质量。从本质上讲,环境污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类身上,因此生物监测技术在环境监测中具有指导意义。环境污染生物监测已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环境监测手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3S技术
3S技术的环境监测功能是利用GPS准确定位环境元素、污染源等,动态实时地收集环境数据,然后利用遥感技术监测空气和水质等污染源,并通过无线信息技术将监测数据传输到监控中心的数据库中,最后通过GIS技术建立各种数据库,直观地在电子地图上显示污染源信息和环境元素,从而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统计分析和监控。“3S”技术是三种技术的合成,其组成技术在空间信息管理中各有特点,都能独立完成自身的功能,但随着发展的需要,它们所处理问题之间又有很多的相关联之处,在解决这些问题的作用上,互为补充、互相协调。
2.3物理化学技术
物理化学技术是利用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研究物质的化学运动形式与物理运动形式之间关系的科学,从而对物理化学运动的一般规律作出贡献。物理化学技术应用于环境监测。它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了最敏感的技术支持,促进了环境保护的发展,并将污染物的扩散提高到分子水平。利用物理化学方法设计的环境监测仪器,可以检测到近2公里的空气质量和微量元素,对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4信息技术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有利于环境质量信息的共享和环境监测数据库的形成,达到及时有效传递和处理环境质量信息的目的,这样可以为环境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为广大公众提供准确可靠的环境质量信息。
3、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措施
3.1采样、运输、储存的质量控制
现场取样技术是环境监测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它直接影响到最终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在取样时,取样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取样技术规定,防止取样仪器被其污染。同时,应采用不少于10%的现场平行样本,以保证实验数据的有效性。取样工作完成后,必须用专用设备将样品运到实验室检验分析。在运输过程中,必须对样品进行化学固定和标记,以确保不发生变化。
3.2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
样品检测过程是环境监测技术的核心。必须确保实验室环境无公害;样品送到实验室后,必须由人妥善保管。当实验者抽取样本时,应注意不要造成交叉污染;在样本检测过程中,必须进行不少于10%的平行样本,同时检测国家有证标准物质,必要时还可增加加标回收实验,以确保样品检测的准确性。此外,实验室环境、温度和湿度、实验水的纯度、化学品的纯度等都需要严格符合实验标准和规范的要求,这对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有一定的影响。
3.3仪器设备的质量控制
实验室用仪器设备、玻璃器皿等均应购自有资质厂家,且出厂检定合格。新购置的仪器设备进入实验室后,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当对设备进行验收,包括外观、性能等方面,验收后方可投入使用。实验室中使用的设备每年必须经过验证或校准。质量监督部门出具检验或校准证书,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在每次验证或校准之间,实验室管理人必须组织实验室人员对仪器和设备进行一段时间的验证,以确保仪器和设备的稳定性。
3.4监测报告的质量控制
经过实验分析,得出的实验数据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和验证,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合理性。每个写入报告的数据,均应有准确的数据来源,确保能够溯源到国家有证标准物质,确保数据准确性。监测报告要通过三级审核,签字确认,加盖单位检验检测专用章和CMA计量认证质量控制章,确保监测报告的权威性。
3.5人员的质量控制
实验室人员包括现场采样人员,实验分析人员,报告编制、审核、签发人员,质量管理人员等。由于环境监测工作本身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所以对其工作人员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单单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工作中做到细致入微,兢兢业业,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同时每个监测人员都要通过上岗证考核合格,才能出具实验数据。另外,要全面提高人员素质,就要开展与其他监测机构之间人才交流,技术切磋等活动,取其精华,提升自我;同时鼓励人员发表关于环境监测的论文和学术著作,这样做有利于提高监测人员的自身素养。
3.6以技术为支撑,以数据为准绳,切实提高环保工作的软实力
按照计量认证体系要求,以计量认证首次评审、监督评审和复查评审为契机,加强管理环境监测的质量,不断完善和改造环境质量体系,规范监测工作的程序,提高监测数据的质量水平。根据国家《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要求,积极参与环境监测机构能力认定,为环境管理提供准确、有效的环境监测数据。积极参与监测站的各项考核,全面分析考核结果的准确度,并提出切实有效的控制措施,确保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权威性,进而提高监测数据的公信力。
综上所述,科学合理地利用环境监测技术,获取准确合理的环境监测数据,为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各环节的质量控制手段,保证监控数据的准确性。在今后的环境保护工作中,要逐步完善环境监测技术手段,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徐玉宏.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中存在的问题[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03):139.
[2]孔令群.试论环境监测实验室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6,(21).
论文作者:何琛林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4
标签:环境监测论文; 技术论文; 数据论文; 质量控制论文; 工作论文; 环境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