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世界历史高考的问答命题及其加强培训_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试析世界历史高考的问答命题及其加强培训_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世界史高考问答题命题分析及强化训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问答题论文,世界史论文,命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88年以来,高考问答题命题出现了较大变化,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世界史问答题命题更呈现出较明显的特点,本文结合 1988—1998年以来高考题加以分析,并辅以相应训练。

一、世界史高考问答题分析

时间考查内容题型特点

1988 法德政治、工业方面的不同点 指定点比较

1989 美国独立到一战初期发展强大 大跨度纵向概括

的过程

1990 英国议会及政党政治的变化大跨度纵向概括

1991 英法关系中体现的英国外交政策 大跨度纵向概括

1992 印度历次反英斗争原因、特点 大跨度纵向概括

和结局

1993 工业革命后果及三股进步政治潮流 大跨度概括

1994 恩格斯对其观点的修正 分析评价

1995 30年代,中、埃、西的反法西斯斗争 分析概括

1996 法国大革命与二月革命比较自定点比较

1997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的关系及其解体 分析概括

1998 美国与拉美独立战争比较指定点比较分析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①考查内容以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内容为主。在1992、1995、1998年虽然涉及了民族解放运动方面的内容,但从全国抽样试卷来看,考查效果并不理想,也就是说世界史方面的问答题命题,最适合于从资本主义发展史这条线上作文章。从1999年《考试说明》来看,既然美国史与拉美史已被删除,那么命题区域必然集中到英、法、德、日等国。②从题型特点来看,多数是考查了大跨度纵向概括能力和横向比较能力,其中也包括分析评价能力。根据以上两个特点,在复习过程中,就应该有目的地进行强化训练。

二、强化训练题

1.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的两个多世纪中,英国在国际上的军事、经济、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从中可获得什么重要认识?

2.综观二战结束前百年间英日关系的演变情况,说明两国关系可分作几个阶段?举例说明这几个阶段两国关系的基本特征。

3.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20年代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如何?试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4.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对工业革命分别有何反应?试分析造成不同结果的原因。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5.18世纪至19世纪中期,欧洲的进步社会思潮主要有哪些?试分析其产生的条件和影响。

6.试比较19世纪晚期英日两国政治体制的异同,并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

7.试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比较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德日历史发展的相似之处,并分析其发展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8.结合19世纪至20世纪30年代的有关史实,说明英国是如何推行“大陆均势”政策的,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9.一战前和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十分迅速。试分析其发展的共同原因及产生的不同影响。

10.概括指出19世纪初期至19 世纪中期欧洲大陆政治形势的特点及表现,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参考答案】

1.重大变化:①国际军事地位: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掌握了海上霸权。一战后,美国取得了与英国对等的海上霸权。二战后,英国丧失了军事强国地位。②国际经济地位: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场”。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美、德赶上和超过,丧失了世界工业的垄断地位。一战后,世界金融中心从伦敦转移到纽约。二战后,不得不依靠美国资本援助来恢复经济。③国际政治地位:18世纪中期,英国在全球拥有广大的殖民地,是世界上的头号强国,主宰欧洲和世界事务。一战后,殖民地的独立运动和自治领的分离运动加强,但仍然操纵国际联盟。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英帝国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它在国际事务中所发挥的作用明显下降,唯美国马首是瞻。原因: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国际竞争激烈。②由于海外殖民地广大,英国对第二次科技革命采取消极态度,加上大量资本输出,影响了综合国力的增长。③两次世界大战,削弱了英国实力。认识:①建立在殖民统治基础上的霸权是不可能长期巩固的。②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由其综合国力决定,任何国家要立足于世界强国之林,必须注重科学技术,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

2.

阶段 阶段特征 史实

19世纪中 英对日本殖民侵略, 随美国之后,英也把不平等条约强加

期至明日本遭英侵略半殖民 于日本.

治维新地化

明治维新 日本收回主权,英日 日明治维新后废除不平等条约;共同

到华盛顿 共同侵略,相互勾结 参与八国联军侵华;1902年英日同盟;

会议前日俄战争中英支持日本;巴黎和会上

相互支持勾结.

华盛顿会议 争夺殖民利益、推 华盛顿会议前后争夺殖民霸权; "九

到二战结束 行绥靖政策至英·一八"事变问题上英对日推行绥靖

反对日本法西斯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加入反法

西斯同盟.

3.状况:①19世纪中期,列强强迫日本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打开了日本的国门,日本面临民族危机;它激发了日本社会矛盾,倒幕运动后明治政府进行资产阶级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政府大力发展经济,并在政府的干预下向垄断阶段过渡;日本在英美等国支持下,对外进行一系列扩张战争,并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发展为亚洲强国。③一战期间,日本乘机在东亚扩张,独占中国,成为东亚霸主;同时,日本大力扩展商务,实现经济腾飞,实力大为增强。

成功原因:①19世纪中期,日本实现社会变革的客观物质条件和主观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在民族危机刺激下实现社会革命,为发展提供了前提。②日本政府实行了成功的内外政策,利用各种矛盾理顺了各方面的关系,把握历史的机遇,成为发展的保障。③有利的国际环境,如各国复杂的矛盾,英国对日本的扶植,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外部因素。

4.反应:①19世纪中期,西方工业国依靠鸦片和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其商品倾销造成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内忧外困下的清政府内部分化出洋务派,以自强、新政等旗帜掀起了洋务运动;在外国资本和洋务企业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也开始产生。②19世纪中期,日本在西方炮舰面前被迫开放国门,在民族危机刺激下发生倒幕运动,此后掌权的明治政府大力引进西方技术,发展工商业。

结果:中国洋务运动未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而失败,半殖民地化加深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处境艰难;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崛起并成为亚洲强国。

原因:主要是由于两国制度不同。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全方位向西方学习;清政府死守封建法统,学习西方只及皮毛,因而不能阻止社会的沦落。

启示:①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成为世界历史发展主潮流,不断扩大统治范围且势不可挡,日本成功和中国失败都说明了这一点。②在世界潮流面前,只有积极主动地迎上去,自觉地顺应它,才能免于落伍。

5.潮流: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中期的马克思主义,18—19世纪的自由主义。

条件和影响:①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其与封建制度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在思想领域里表现为启蒙运动的兴起,其中欧洲大陆的法国启蒙运动最为典型。这些思想为早期的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并对后来亚洲等地区的民主革命产生了影响。②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烈,因而以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特点的空想社会主义出现并发展,为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创造了条件。③随着资本主义现代生产方式的发展,其物质生产、阶级斗争、思想文化都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人类的优秀文化成就,又亲自参加工人运动实践,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学说。其产生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④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强大,希望巩固并加强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地位。为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6.同:两国都是君主立宪政体,实行代议制度(议会制度);两国都实行资产阶级专政。

异:两国君主制的特点不同。英国君主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是“统而不治”;而日本天皇集统帅权、行政权等于一身。

两国的机制不同。英国民主机制比较健全,政党政治已形成;日本内阁对天皇负责,与近代民主制有较大距离。

两国协调矛盾的方式和手段不同。英国盛行自由主义,而日本盛行专制主义、高压政策。

原因:①两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不同。英国通过革命方式,对封建专制的传统打击比较彻底;日本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②两国经济发展的水平有较大的差距,英国资产阶级民主力量远远大于日本。

7.相似:①政治: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日本通过倒幕战争和明治维新消除了封建割据状态,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德意志民族统一战争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分别使两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成为近代化的国家;德、日两国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并发展成为带有封建军事性的帝国主义国家。②经济:德国通过普法战争、日本通过甲午中日战争获得巨额赔款,为经济发展提供资本;德、日两国在19世纪晚期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发展工业,经济迅速发展,产生垄断组织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影响:①两国的统一和改革,使其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德日两国迅速崛起并成为欧亚强国,加入争霸行列,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③德日两国崛起后,迅速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也加深了东方国家人民的灾难。

8.19世纪早期抑制法国。表现:在大革命后的拿破仑时代,法国影响到英国霸主地位,英国联合欧洲大陆上的君主国共同打败了法国。

19世纪中期对付俄国。表现:打败法国后,俄国确立了在欧洲大陆的优势,英国联合法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并打败了俄国。

一战后初期和20年代扶德抑法。表现:当一战后初期法国大陆优势确立以后,英国在巴黎和会上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的主张;20年代与美国联合,在赔款问题和欧洲安全保障问题上对付法国。

30年代的缓靖政策。表现:随着欧洲大陆列强力量对比的变化,英国一方面通过对法西斯国家纵容,利用欧洲大陆的法、意、德等国互相牵制;另一方面企图利用法西斯国家对付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9.相同因素:①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一战前私人垄断组织产生,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以空前广度和深度发展起来。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迅速增长。②科学技术的推动。一战前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进入“电气时代”;二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进入信息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两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是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的过程缩短,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③对落后地区的侵略和掠夺。一战前垄断资本家为把大量的过剩资本输往海外,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正式确立。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操纵国际市场价格,靠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剥削第三世界国家。④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巴黎公社后的30年,资本主义的不平衡性还保持在一定限度之内,国际工人运动处在聚集力量、准备革命时期;二战后由于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两国都不敢贸然发动国际性战争,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阶级矛盾相对缓和。

不同影响:一战前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世界的主要矛盾,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都制订了野心勃勃的争霸计划,形成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同盟国和协约国,使战争的危险不断增大。二战后,西欧、日本经济的发展,同美国形成了相互竞争和制约的关系,多极化趋势在酝酿,和平发展成为主流。

10.特点:①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激烈较量; ②资本主义逐步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③政局动荡,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表现:①拿破仑帝国与欧洲反法同盟长年战争,最后失败,确立了维护封建秩序的反动体系维也纳体系;②19世纪20、30年代,欧洲发生了反封建的革命、改革和独立运动,震撼了欧洲各国的封建专制统治;③1848年欧洲革命,再次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④19世纪50、60年代,德、意、俄等国通过民族统一战争和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至此,欧洲资本主义彻底战胜封建主义。

原因:①初期资本主义力量较弱,而封建主义不愿自动退出历史舞台;②欧洲历史上的民族矛盾和大国之间的矛盾等;③工业革命壮大了资本主义力量,因而最终战胜封建主义。

标签:;  ;  ;  ;  ;  ;  ;  ;  ;  ;  

试析世界历史高考的问答命题及其加强培训_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