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培养和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领导干部论文,思维能力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88(2003)11-0010-03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就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的战略部署,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的今天,领导干部能够并“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
回顾我国建国以来的发展历史,特别是近20多年来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程,为什么面对大致相同的改革和发展新形势、经济基础和资源条件,有些地方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呈现出高速、健康发展态势?而有些地方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却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从表面上看,是一个地方的领导干部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的差异;从本质上看,则是领导干部因战略思维能力的差异而导致的领导水平和领导能力的不同。
众所周知,思维作为人们对实践活动的反映过程,其基本特点是既反映现实,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现实,指导人们去改造客观世界。思维能力作为人所必备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智力因素,决定着人的综合能力。作为普通人来讲,其思维能力的大小,影响的只是他自己;而作为一个领导干部来说,其思维能力强弱,则直接影响着领导决策,直接影响着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关系到领导干部所领导的事业成败。必须指出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领导干部思维能力,是指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其基本涵义指的就是领导干部自觉认识、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总揽全局的高度,确立与运用战略观念、战略理论和方法,从实际出发,高瞻远瞩地对改革、发展和稳定中的各项重要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与谋划,并对执行过程进行连续策划与推动,从而确保领导活动达到预期决策目标的能力。
今天,我们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加速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的社会转型期,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新任务、新目标不断涌现。从局部或一个地区来看,区位差异、资源差异必然引发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步骤及节奏的不同与不断变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势利导比以往任何时候、任何发展阶段都更显重要。一个地方或一个系统中的领导干部作为党和国家政策的贯彻执行者,作为各个政府、各个权力部门的决策者,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要有很高的理论和战略思维能力。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对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能进行战略性思考和研究,是很难做好领导工作的。
领导干部社会地位的特殊性与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的极端重要性,要求我们把加强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虽然过去我们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过这方面的要求,但总的来说,理论研究得不够,干部实际使用时强调得也不够。从指导思想上看,实际上我们注重的更多的是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领导干部的“自学成才”或“实践出真知”;而较少将其作为领导干部必备的主要素质与条件来把握,也较少通过强化性的理论教育,基层锻炼、岗位培养过程中的思维能力与思维水平的严格考核,来帮助和促进年轻领导干部提高理论与战略思维能力。
二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加强我们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即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上述要求是对全党的要求,重点则是对作为党的事业的骨干力量的各级党委和县以上领导干部。要达到一个这样的新的水平,我们认为,领导干部要逐步树立和培养起现代思维意识、思维观念和思维方式。
——“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思维方式。综观中国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唯书、唯上”的思维方式根深蒂固。在民主革命时期,陈独秀、王明等在对中国革命的认识上,不能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对中国革命的对象、性质、道路、动力、前途等一系列根本问题,死抠马列主义的个别词句,并把它当作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险些葬送了中国革命。毛泽东同志在同“左”、右倾教条主义斗争和指导中国革命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标准,逐渐形成其“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武装割据”的新概念,得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理论,指导中国革命踏上胜利的征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毋须讳言,时值今日有些领导干部仍时常陷入“唯上、唯书”的思维方式。一些领导干部在下级面前盛气凌人、自命不凡。对上司的话,则毕恭毕敬,洗耳恭听;对上司的指示,符合实际的执行,不符合实际的也执行;正确的执行,不正确的也在一片叫好声中执行。一些领导干部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大搞政绩工程,或搞假数字,以此来迎合讨好上级。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一些年轻领导干部自认为受过较高的学历教育,有着较好的知识水平和素质,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往往不是从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生活出发,而是从已有的书本知识出发,用历史的、间接的知识和经验主观地套现实的、具体的实际生活,给建设事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失。我们必须坚决地反对并自觉地摒弃。
——“独立的、开放的、发展的”思维方式。近2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有目共睹。这个成就的取得,从思维科学的角度来看,主要得益于“独立的、开放的、发展的”思维方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围绕“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现实问题,邓小平首先提出不改革开放就无法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不改革就没有出路”。针对当代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民族的发展和出路问题,是如何摆脱贫穷落后、实现民族振兴的问题,邓小平深刻地回答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判断论,确立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光辉思想,强调只有发展,中华民族才能振兴;只有改革,才是发展的最好手段。
“独立的、开放的、发展的”思维方式,对于正在推进改革与发展的今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只有我们的领导干部善于不断革除传统观念的束缚,勇于突破旧的发展观束缚;善于依据客观事实独立地思考问题,敢于与众人、前人有所不同,独具卓识,不屈从于权势、权威和传统的压力;善于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和探索,不拘泥于现成结论,对复杂性问题勇于灵活变通,对随机性、突发性问题敢于作出应变决断;善于从整体和全面出发去思考和分析问题,从问题和对象本身所固有的各个方面、各种联系上去把握问题;才能在纷纭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尽可能地预测、设想一切可能出现的影响、制约因素,使事物的发展避免产生各种不利的因素,促进经济建设、社会事业的和谐发展,从而实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标。
——“系统的、动态的、创新的”的思维方式。首先,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人口、资源、自然等多种要素、多重联系的网状系统。单向的思维方式对这样的庞大的系统的把握,显然是无能为力的,而系统的思维方式则是有效的。其次,社会经济的发展,实践节奏的加快,社会发展变化速度的加剧,每个国家、群体和个人都在这种急速变动的环境中生活,这种急剧变动的宏观形势,要求领导干部能够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偶发性、跳跃性,随时接受信息反馈,“审时度势”,并根据变化着的情况及时调整行为目标和行为态度,力求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找到和抓住各种发展机遇。再次,社会发展的模式不是凝固的、不变的,也不是既定的、先验的,而是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变化和发展的。“思路决定出路”,没有创新的思维,便没有创新的方法,因而便没有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创新的实质就是以超常或反常规的眼界去观察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程序,不先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就难以进行创新活动,这要求领导干部具有创造性、开拓性的思维,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不拘泥于纷杂的现实,不为表面现象、枝节问题所迷惑,善于对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思考,积极探索事物的规律性,研究探索事物发展的趋势。并依据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发展趋势,选定长远目标,带动现实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
三
影响领导干部具备战略思维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方面看,领导干部不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战略思维能力上必须注意从以下方面努力:
第一,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战略思维能力说到底是一种理论思维能力,必须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我们的思想政治信仰;马克思主义是方法,是我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指南。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无论思维也好,行动也好,都不能没有正确信仰和方法。就方法而言,毛泽东同志曾生动地把它比做过河的船和桥。许多领导干部之所以不能或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扎实功底,没有掌握好包括辩证思维方法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以及没有掌握好和运用好现代科学思维的基本方法。因此,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是党的事业不断开拓前进的必然要求,也是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领导干部培养和提高自身战略思维能力的必然要求。
第二,必须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提高讲政治的能力和水平。战略思维涉及的问题往往事关大局和国计民生,必须有很强的党性修养,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念,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只有讲政治,才能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针,把各项政策、法律法规贯彻到经济建设和各项工作中去;才能牢固树立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认清目标,摆正位置,顾全大局,正确处理局部和全局的关系、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排除各种诱惑和干扰,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只有讲政治,才能把党和国家的利益作为自己的需要,并把这种需要同自己的岗位职责和人生追求结合起来,产生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跳出个人利益的小圈子;才能从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转向追求经济、社会、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等相互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要努力掌握丰富的知识。知识是思维的元素。只有知识的不断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才能促进战略思维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知识更新问题,即扬弃旧知识,掌握新知识。当代知识数量多,更新速度快,整体化趋势不断加强。因此要求领导干部牢固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善于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信息中捕捉、筛选和学习崭新的有用知识。外国有学者曾指出,“摆脱旧知识比学习新知识更困难”,“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不懂得自觉更新知识的人”。如果大脑中充斥了大量旧知识,就会造成固执偏见,排斥新知识,自己切断自己的智力能源。从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表现上就凸显为僵化、落后,思维的广度、深度无法拓展。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陶汰旧知识,才能形成思维和智力发展的良性循环,跟上时代的发展,实现思维方式的不断创新。必需强调的是,知识是多方面的。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仅要深入学习和研究与自己工作紧密相关的专业知识,还应该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和拥有尽可能多的哲学、历史、政治、文学、科技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学习一切反映当代世界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新知识。
第四,要勤于实践,勇于探索,善于总结。理论知识、历史知识可以通过书本学习来获得,但战略思维能力的提高必须依赖于社会实践。这就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了解国情、党情和民情,把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本领,运用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在应用上下功夫,在结合上花力气,在人民群众丰富生动的实践中汲取营养。只有面对新任务、新实践、新情况、新问题,与时俱进,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从而获得战略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
收稿日期:2003-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