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区发展研究的态势与主要研究任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态势论文,山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86—(2006)5—531—08
山区发展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全球山区发展总体上处于相对落后、边缘地位,既不是经济核心区,也不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区,而是贫困相对集中区。至今全球山区依然是边远、边缘、落后、贫困、封闭的代名词。
1 山区发展的世界视野与中国特色
国际上对于山区发展的研究十分重视,国际山地学会、国际山地研究中心等多次召开山区发展或山区脱贫的大型研讨会,有关山区发展的学术刊物如Mounta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等发表大批山区发展论文。这里因篇幅关系,不拟列出众多的文献(1294篇)。只着重指出两点:(1)发展中国家,山区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山区脱贫、山区资源开发、山区旅游、山区特色农业、牧业等上,这与发展中国家山区发展水平和开发任务的需求是相一致的。这其中有不少成功的模式可供借鉴。如哥斯达黎加Monteverde山区的旅游发展,坦桑尼亚Uluguru山区的通达性建设,东非的农户与市场连接,蒙古国阿尔泰山区的牧场管理,尼泊尔山区对商业药用植物的利用,印度喜马拉雅山区对野生生物的利用,塞尔维亚的生态移民等,都有可取之处。[1—6] (2)发达国家对山区发展的研究与发展中国家明显不同。由于它们的城市化程度高,大部分人口集中于城市和非农产业,山区的人口数量少,山区的产业和经济在各国经济总量中的地位和比重大为削弱,山区的基本功能主要是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并适当发展旅游业,休闲产业。个别山区面积比较大的国家或以山地为主的国家,对山区农村和产业的发展较为重视。如日本的山地间农业,“山地间区域”面积占日本国土的70%,但人口仅占13.7%,日本政府对这类山区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服务业等进行补助扶持;[7] 韩国的新农村运动等。美国对西部山地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印第安人文化的保护和山区旅游等方面。英国的英格兰高地现人口已很少,主要为休闲产业的开发。日本、意大利、法国等对山区都限制坡地开垦范围,即使是山区农业也主要从事多种经营。当前有一个值得重视的倾向是,许多发达国家的学者到欠发达国家研究山区发展问题,往往不把重点放在帮助欠发达国家解决山区开发的难题上,而不分青红皂白,要欠发达国家固守封闭的所谓传统文化,反对欠发达国家山区发展现代产业,将欠发达国家山区的原始、粗放、落后、传统作为发达国家“欣赏”的对象。这是我们所不能同意的。我们赞同保存山区文化传统,但我们要发展山区经济,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中国山区发展与世界各国既有共同的特点,更有自己的特色。共同的特点是山区发展的落后和山区贫困的集中。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并未能走出先平原,后山区;先城市,后农村;先东部,后西部;先沿海,后山地的老路;未能抑制山区与平原、与城市发展严重失衡的局面,未能改变山区的难通达性、封闭性、脆弱性、边远性、边缘性的基本格局,未能脱掉山区贫困的帽子。
但是中国与其他各国比较有显著的特点。(1)中国是一个领土大国, 土地大国,山区在全国人口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山区县的数量分别多于丘陵县和平原县,与发达国家比较,中国山区发展的战略地位高于发达国家山区在其各自国内发展中的地位。(2)中国山区发展的态势,既不同于发展中国家,又不同于发达国家。中国山区发展水平已非前者所能比拟。中国山区当前发展的目标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因此,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要高一个层次。但与发达国家比较,中国山区不可能象它们一样,将绝大多数人口都迁往城市,山区只关注生态保护、传统文化保护,作为城市的“后花园”,只发展旅游、休闲产业。中国山区发展的问题要复杂得多,难得多。(3)中国山区发展正处于工业化、 城市化过程的激烈变革时期,既不像发展中国家那样处于封闭、低水平的稳定状态,也不同于发达国家处于比较成熟、高层次的稳定状态。中国山区发展的变革不可避免,并且空前激烈,现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没有可供照搬的经验。(4 )中国是山地大国,又是人口大国,更是多民族大国,世界上国土面积较小的山地国家,或山地面积虽然大,但平原多,人口密度小国家,它们山地开发的经验和教训,都有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之处,但都不可能完全适用于中国这样的大平原与大山区并存的大国,拥有大河流域的大国,拥有巨量山区人口的大国。因此,中国山区发展的方向、道路、战略、策略、政策只有靠我们自己去探索、去创新,才能有中国特色的山区发展,也才能为世界山区发展创造新的模式,做出中国特有的贡献。
2 要强化对中国山区发展的研究
科学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科学的发展又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我们研究中国山区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国家战略的需要,是山区发展的召唤,是科学研究为战略服务的体现。
2.1 中国山区的战略地位要求重视山区发展研究
中国是一个山地大国,山区面积(含丘陵)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0%,人口约占全国的1/ 3。从多年的发展过程上看,中国山区大约占有全国县域经济总量的1/3,是中国第一产业的主要贡献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经济作物、 特色山区产品的重要供应地,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大量的有战略意义的物质基础。
中国山区是资源相对富集之地,全国水能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风光景观旅游资源等等都主要分布于山区;这不仅为全国的发展提供物质支持,而且提供开发的空间,与此同时,为山区人口、聚落的布局和发展提供条件。
中国山区是全国生态屏障,是水源地、水塔,是生物多样性中心,是主要自然植被的覆盖区,是自然灾害的重点区。中国山区的自然质量、环境特征,直接影响着全国特别是河流中下游的生态安全,影响着平原、城市、人口密集区的水资源供应,山区水文情势变化影响着平原区域的洪涝灾害、泥沙淤积。当前山区是自然灾害的重点防御区、天然林保护区、退耕还林重点区、小流域综合整治关键区,其进展与效果都直接关系着中下游、平原和城市乃至全国的安危。
中国山区是国防安全的重要屏障,我国边境除海域海疆外,陆地边境大部分是山区、丘陵、高原。面对世界风云变化,中国山区如何构筑成钢铁长城,发展山区的国防功能,确保我国领土安全,是面临的民族和国家任务。
中国山区是中华民族的起源地,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国已发现的古人类化石遗址均位于山区,中国某些山地在远古时期就被人们所崇敬,称为“山神”,当代在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不少被广大民众奉拜的“神山”。中国山地更具有宗教文化价值,“山无寺不名”,中国拥有四大佛教名山(峨眉山、普陀山、五台山、九华山),道教四大名山(青城山、龙虎山、齐云山、武当山),还有一批宗教名山,如云南的鸡足山、甘肃的麦积山,贵州的梵净山,凡此等等,可以说山区是博大精深的中国古文化的缩影。
总起来说,中国山区虽不是中国经济中心,但是,山区在中国发展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国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8]
2.2 中国严重的山区发展问题需要及时研究
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快车道上,连续多年全国GDP的年增长率在9%以上,全国已基本实现小康,相较之下,中国山区发展严重滞后。[9]
2.2.1 中国山区已成为全国区域发展失衡的主要贡献者
过去,人们一直关注着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发展差异。实际上,除此之外,全国还存在着平原、丘陵、山区的三大地形发展差异。据我们对全国县级经济的统计,不论是经济总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都存在着平原发展水平高于丘陵,丘陵高于山区的普遍规律;而更突出的特点还在于,东、中、西部各地带内,也存着平原发展高于丘陵,丘陵高于山区的规律。这样,东、中、西部的发展差异交叉着平原、丘陵、山区的发展差异,使得我国的区域差异呈现犬牙交错的复杂态势。例如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山区发展水平,高于我国西部地区的平均发展水平,说明东部山区受到地带发达的带动,比中、西部山区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东部山区的发展水平依然比不上西部地带平原的发展水平,这又表现出地势对发展的制约。因此,从全国、东、中西部乃至全国各省(区)市,山区都是发展较落后的区域。全国而言,山区县是全国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贡献者;以县级水平比较,2000年东部发达地区一些县级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高至40000~50000元人民币,而西部的许多山区县人均不到2000元人民币,其中许多农村还有低于1000元人民币的。
可见,未来实现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难点,主要不在于全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而在于山区的发展态势。山区问题不解决,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就是不健全的、跛脚的、畸形的。
2.2.2 中国山区是脱贫的最后堡垒
与中国山区经济发展滞后相对应,中国山区是贫困集中区,是全国扶贫脱贫战略的最后攻坚区。到2005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仍然有2300万,而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深山区、石山区、荒漠区、黄土高原区、边疆区以及水库库区。回顾1980年代中期中国所确定的18个连片贫困地区:努鲁儿虎山地区、太行山地区、吕梁山地区、陕甘黄土高原地区、陇西高原地区、西海固地区、秦岭大巴山地区、武陵山地区、乌蒙山地区、滇东南地区、横断山地区、西藏地区、桂西北地区、九万大山地区、大别山地区、沂蒙山地区、闽西南和闽东北地区、井冈山和赣南地区等,全部为山地或高原。经过20多年的反贫困实践,成效显著,贫困人口数量减少,贫困区域也进一步缩小,但贫困人口在山区的基本分布态势不仅没有大的改变,山区成为全国小康社会包围着的贫困孤岛的形象反而越来越突出。换句话说,山区已成为新世纪反贫困的主战场。
2.2.3 中国山区是体现民族团结的试金石
山区是少数民族人口聚居的主要区域。在中国,除满族、回族等几个少数民族习惯于居住在平原和城市外,大部分少数民族有着世居高原山地和偏远山区的传统。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共有少数民族人口10643万,占全国总人口的8.41%,其中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西南和西北地区。除青藏高原内部外,横断山、岷山、大凉山、乌蒙山、大娄山、苗岭、天山、阿尔泰山、六盘山、阴山等山系和山脉,有30余个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在那里。在东北的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中南地区的武陵山、大瑶山、南岭、十万大山、五指山等,也都分布有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口。少数民族聚居山区与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联系在一起。这种状态将会长期存在。
中国少数民族与山区的这种紧密的亲缘关系,也与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紧密相关。因此,未来少数民族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以及民族大团结和全国社会的安全,都离不开山区的开发、山区的安全。
2.2.4 中国山区是“三农”问题的焦点
“三农”问题是全国普遍存在的现实,但山区的“三农”问题更尖锐、更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更大。中国山区基本上是农业社会,城市化水平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仍然占主导地位。在一些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农业人口比重达90%以上。绝大多数劳动力集中于农业产业,而农业产业的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远不及二、三产业;加之近年农业发展速度减缓,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山区,不仅经济发展不理想,而且农民增收受到制约。
总之,山区的农村特色更明显,农民问题更尖锐,农业困境更危险,山区的“三农”问题将是全国“三农”问题的难点、重点、焦点,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将成为实现全国全面小康的另一道门坎。
2.2.5 中国山区当前面临着保护与开发的尖锐矛盾
中国山区是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的集中区、重点保护区,是全国的生态屏障,也是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草场保护、小流域综合整治、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的主战场。但与此同时,在全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起着水资源、矿产资源、水能资源等的开发和支撑作用。历史上对山区矿山的开发已留下大量的生态与环境隐患。当前,水能资源的无序开发,又使各地的山区河流千疮百孔。总体而言,山区的生态屏障功能与地位具有不可替代性,而山区许多资源的开发又具有不可回避性;两者使山区建设处于两难的抉择。可以说,山区要改变落后状况,不仅要开发,而且还应该快开发;但同时,山区的生态与环境功能不仅是山区自身的,而是全流域的,其价值是全国的。未来山区开发和山区保护都是未知的变数。但这个变数必须找到一个好的结合点、一个平衡点才能既满足山区开发和全国开发的要求,同时又满足全国生态建设的要求。
总之,中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成败的关键在于山区,在于山区的发展。当前山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就成为我们应该集中精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3 现有的山区发展研究需要提高和深化
我国对于山区发展的研究历来是重视的,许多学者和山区实际工作者,山区地方政府为山区发展作出过长久、不懈的努力,贡献了他们的才智和血汗,出版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10—18],仅2000年以来有关山区发展的研究论文就多达一千多篇。更重要的是编制了大量山区开发的规划和计划,大大推进了我国山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山区发展有了今天的良好态势,中国山区脱贫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与山区研究的前辈们、学者们、实际工作者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但是,不可畏言,中国山区问题的复杂性,山区发展的艰巨性、多态性、综合性,加之现在又处于全球化过程的挑战,处于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过程的特殊历史发展阶段,过去的研究内容、水平、侧重点乃至思维的空间、方法、观念等都是不够的,有缺陷的,不能适应现代山区发展需求。集中起来说过去的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1)主要是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研究成果,重点是山区经济、 产业发展的研究。(2)大多成果是区域性的、小范围的,缺乏从全国宏观战略的思考。(3)研究的思路大多是从农村经济方面,并未放到经济全球化和全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大背景上思考。(4)集中研究的焦点是山区贫困问题, 发展的思维更多的是从脱贫上考虑;对于建设山区全面小康的社会,思考较少。(5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在山区实现,是一个新课题,目前更是一个未触及的山区发展领域。
因此,中国山区发展作为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目前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山区究竟有哪些重大战略问题影响着全国战略的制定,影响着战略的可持续发展和战略的安全与部署,至今尚不十分明确。中国发展对山区提出的许多新问题,还不能得到科学的回答;中国山区发展的理论、道路、方法既不系统也不成熟。因此,加大山区发展研究力度,提高山区发展研究水平已刻不容缓。
3 当前急需研究的若干山区发展问题
如上所述,中国山区发展问题是一个系统、综合、复杂的问题,需要研究的问题堆积如山。应该说,有问题就需要研究,但从目前来看,应该急山区发展之所急,选择若干带有全局意义的重大问题作重点研究。笔者特提出以下几个方面:
3.1 中国山区发展战略研究
即从全国总体战略出发,研究中国山区的战略问题,核心是明确中国山区在全国总战略中的地位,中国山区未来发展的方向、道路,中国山区发展如何与全国发展协调,如何分工、协作?中国山区在21世纪各个时期应达到什么样的发展水平?未来中国山区的发展远景应该是什么样子?除了生态屏障的功能之外,中国山区在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应起什么样的作用?中国发展总体战略如何体现山区发展?山区发展如何促进全国发展?山区人口要不要向城市集中,向工业转移?未来山区的合理人口规模,产业布局和城镇化水平应该如何确定?中国山区发展应按什么步骤,分几个阶段?应抓住什么重大工程?社会经济发展如何与保护生态环境协调,如何与保护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协调,如何发展民族经济与山区经济,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过程的和谐?
3.2 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研究
当前,全国正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对此,我们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的概念,意在山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按照中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新山区应该具有以下特点:经济繁荣协调、生态良性循环、资源持续利用、特色产业开发;景观环境优美、社会稳定安全、生活富裕健康、乡风文明民主。
新山区将区别于传统的山区,要体现出新的山区风貌和特征:(1)时代特征:它是现代社会中的组成部分,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2)区域特征:它作为特殊的地域类型, 必须将资源和能源可持续放在重要的地位;山区农村的优势得到发挥,山区的劣势不断得到克服。(3)产业特征:山区特色产业得到发展,能源产业、生态农业和景观旅游产业,为山区农村发展提供支持,吸引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化;但是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最大化,而应该追求与环境协调的适度发展。(4)“后院”特征:新山区不是一个封闭的桃花源, 也不是都变成都市区;新山区应是我国平原乡村和城市发展的后盾、腹地和屏障,是我国未来城市化社会的后花园,是我国空间资源、生物资源、景观资源等的战略储备区。
因此,如何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模式和要求,规划山区农村的发展,找出当前的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分别不同山区类型、不同发展水平和现状,因地制宜,深入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相应的措施。这就需要大量深入的调查、研究、规划和理论总结、试验、示范。
3.3 山区工业化问题研究
首先必须明确工业化过程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中国山区作为一个面积广大、人口众多的区域,不可能不走工业化的道路;但山区工业化应理解为是一个综合、系统、多目标的社会过程和社会形态,工业化过程在山区虽然也要发展工业,但更要强调将山区发展融入全国工业化过程之中,参与工业化过程的社会变革和社会实践,建立与工业化过程相适应的产业体系、服务体系、消费体系、市场体系、文化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组织管理体系以及相应的观念、意识、行为。总之要分担全国工业化的区域责任,分享全国工业化过程的成果。
其次应明确山区工业发展的必要和条件,只有山区工业的发展,山区发展才有经济支撑,才能有工业反哺农业,解决山区“三农”条件。当然山区工业的发展不能走大而全的道路,不必谋求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而应突出山区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也不必每个山区州、山区市、县都必须遵循一二三产业、二三一产业和三二一产业的发展顺序,在特定山区可以超过工业主导发展阶段,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走三一二的发展道路;山区工业发展不能遍地开花,应有相应集中区,应强调发展与环境友好的产业,重点是能源工业、特色食品加工业、重点矿业、天然药物加工业等。
因此,未来山区工业化的道路如何走,需要有更深刻的理论分析,有战略规划,有区域分工,有具体产业政策,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3.4 山区脱贫研究
山区脱贫在当前山区发展中仍占有突出地位,别说山区还有2000多万绝对贫困人口需要解脱,就是相对贫困问题的日益突出,也应引起严重关注。解决山区脱贫是山区发展的基础,是建设小康山区、富裕山区、和谐山区、21世纪社会主义新山区的前提。当代山区脱贫已不同于以往的脱贫,脱贫的重点已不是救济,而是对发展的扶持;脱贫的重点已不是区域,而是落实到人、到户、到村、到乡;脱贫的目标已不仅仅是温饱,而是奔小康,建设新农村。
因此,当代山区脱贫牵连到更复杂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大系统,需要对贫困山区的发展有新的规划,对于不少生存条件恶劣,就地脱贫有困难的农户、村落应实行生态移民,这就需要对生态移民的迁移、稳定、发展有系统的研究规划,对迁入地区的环境容量、发展潜力有科学、翔实的调查、分析,对于移民的意愿、心理、民俗、宗教、教育、政策等有很好的了解和把握。因此,生态移民成为山区脱贫特别是消除山区绝对贫困的重要战略选择,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很多,需要我们认真去研究、去解决。
3.5 山区农业产业化研究
山区农业产业化是摆脱山区贫困的基础,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从山区工业化的工业构成来说,农业加工应是山区农业的主体和重点,也是山区工业在全国有竞争力的重点,空间大,类型多,山区农业产业化关键是在规模化、专业化、基地化基础上的深加工,起码达到经济作物占耕作业的60%以上;畜牧业占大农业60%以上;农业产品加工占农业总产量60%以上;非农人口占山区总人口的60%以上。
发展山区农业有的易于规模化、基地化,例如草场建设、水果干果业、天然药物种植业、特殊菌类、林产业(用材林、纸浆林、薪炭林等)等,它们的发展一般不太受地形的限制,不论陡缓坡、山坡、山凹、低海拔山顶、山谷都能连片种植;但有的农业如粮食、经济作物、花卉等种植条件要求较高,地形要较平坦,有灌溉设施。因此要规模化连片基地化较为困难。需要在中国发展适应山区耕作的机械、交通、施肥、植保等特殊设备,中国山区农业产业化应该带动起一门特殊的山区农业机械工业的发展。
总体而言,山区农业产业化较之平原地区起步较晚,难度较大,问题较多;但山区农业特色明显,山区农产品的种类、品种、质量,许多是平原区不能比拟的,其产业化道路也应与平原地区有别。因此,探索我国山区农业产业化的方向、道路和途径,应是山区研究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3.6 中国山区聚落研究
目前,我国山区农村聚落(居住区、村落)普遍存在(分)散,高(海拔)、偏(僻)、边(远)、(艰)险、闭(塞)等特点,不能有效组织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不能适应文化教育、科技普及、卫生保健等现代社会活动;不能有效解决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市场不发育、物流不畅通等问题,其人口布局、村落组团、聚落模式,与现代化过程的要求格格不入[18]。这种状态若不改变,将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死角”。
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应结合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结合社会主义新山区建设构建山区聚落新模式。重点是:(1)空间重构。 就是要对全国山区聚落和人口的空间分布,从未来发展战略高度,进行新的布局,较好的解决人口、住户分散、零乱、边远、封闭的局面,重点是将高海拔、高山峡谷、高中山分散居民向城镇、集镇、大聚落转移。许多地广人稀的省区州地县,人口将集中于交通沿线、河谷、城镇,建设人口集中区或新的农村聚落基地,让大面积的湿地、山脉、湖泊、草原处于天然恢复、自然循环状态。(2)组织重构。就是结合聚落布局,减少县、乡、镇、村的数量,构建组织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既解决人口分散问题,又解决行政管理成本高,不利文化、教育、管理的社区组织问题。青藏高原、高大山系、内陆荒漠地州县、乡、村的数量将大大减少。(3)产业重构。以集约化、 规模化为目标,改变各家各户的分散经营,逐步发展产业专业户,如牧区的牧草种植户、饲养户、产品流通或加工户;山区居民的经济以第二、三产业为支柱;农业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实现集约经营;农业人口大幅度减少;农业效益大幅度提高,新的产业门类如天然药物开发,有机农业,特色农业占主导地位。
我们预见,未来中国山区聚落的类型和功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现存的传统农业聚落将大大减少或合并,而特色的聚落将增加、增强。山区聚落将成为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理想之地。山区聚落主要以下列形式存在:(1)山区城市和城镇。 以第二、三产业为支撑,发展成有山区和区域特色的人口聚集区。特别是矿产、水能和农林牧产品的加工基地,商贸基地。(2)旅游城镇或聚落。 主要是各类风光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宗教、文化遗址。(3)古聚落、著名居民长寿聚落等,将成为保护对象,给予保留,维护。(4)自然保护区聚落。 包括国家级、省级、地市级的自然保护区,但不再保留普通居民而只保留管理机构和科研机构。(5)城市居民的避暑、度假区、休闲疗养区。(6)边贸聚落,国防安全部署聚落。(7)特色农业生产、林牧业生产基地(特色药材、茶叶、花卉、 特色养殖、特色水果、干果、林特产基地等)。(8)探险、猎奇、教育基地, 特种科研基地。
因此,研究中国山区聚落的现状、历史演化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模式,是一个中国特色十分明显问题,也是一个有重大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的问题,它将为中国山区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现有大量的实际需求需要我们去规划、计划、设计,研究空间是十分巨大的。
4 中国山区发展研究方法的基本思考
山区发展是个复合的大系统,需要综合、全面、系统把握,需要研究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统一、协调及各因素的相互关系;需要处理不同区域层次不同区域类型的联系、分工和矛盾;需要按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水平确定发展的阶段目标,策略;需要历史的回顾、现状的评价、未来的预测。因此,不仅需要研究的因素众多,而且各因素的关系错综复杂,并且发展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整个山区发展是多维的、动态的、非线性的。因此,山区发展研究首先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山区发展研究,坚持发展,坚持协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因地制宜,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其次山区发展研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有开放的思维。要引入新理论,新方法,包括当代经济学、社会学的新理论、区域地理学、发展经济、区域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口学等的理论和方法;同时,需要一定的定量分析模拟、预测模型,需要引入现代科学的一些新理论,如系统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混沌理论、突变论、协调论等的思维;需要关注全球化和全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对山区发展的影响。总之,山区发展研究强调的是能解决山区发展的理论和方法,不拘泥于某一学科、学说。
这里想强调的是山区发展重在深入实际,重在实践,重在取得第一手资料,体验第一现场的情景。笔者认为,过去我们更多的是对一个区域宏观的调查,走马观花;现在应强调进行定点的长期监测,进行连续不断的跟踪,将有代表性的农户、聚落、乡镇、区域定点、定期、定内容,一直坚持连续跟踪调查,以便能有几十年、上百年的社会经济发展记录。这是我国所缺少的,是我们必须加紧弥补、下决心坚持,不受干扰永远做下去的基础工作。
中国山区发展研究是多层次的区域系统,总的研究思路是从不同区域层次上研究山区的发展问题。当前大体上可以三个层面上思考:(1)国家层次。 即全国山区发展战略层次的研究,重点研究中国山区发展战略及有全国意义的重大山区发展问题,为国家宏观决策和山区战略制定、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 )区域层次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具体的区域发展研究相关的山区问题,包括以山区为主的区域发展和区域发展中的山区问题,当前重点是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有特色的区域,特殊开发区域,生态脆弱区域等进行研究。例如三峡库区、贫困山区、石灰岩山区、少数民族聚集山区等进行研究。这除了直接为研究区服务外,还可为其他区域提供借鉴。(3)微观层次。即从聚落层次、小流域层次进行研究, 重点是研究山区新农村的建设。山区发展要求落实到村、到乡,要进行试点、示范,要为山区发展提供典型案例,提供榜样。
收稿日期(Received date):2006—07—14。
基金项目(Foundation item):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知识创新项目“中国山区发展报告”资助[Supported by Innovation Program of the In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i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hina Report of Mountain Development]
标签:城市经济论文; 城市中国论文; 农村人口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贫困问题论文; 三农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