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民众民间信仰活动的参与动机研究
——以河北省X村为例
郭新平,安泓鑫
(山西大学 哲学社会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摘 要: 以X村的土地庙重修为个案研究,对乡村民众在庙宇重修过程中的参与动机进行了分析。实际调研发现,民众参与庙宇重修主要基于传统风俗习惯、功利性的需要以及环境的影响等原因。事物都具有双重性,民间信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一系列的正功能,但其中的一些消极因素也是不能忽视的。如果乡村庙宇管理规范,其积极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对新时代农村社区的建设将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加强对民间信仰的研究,发掘其中的有利因素,正确认识乡村民众的民间信仰参与活动,建设乡风文明的乡村,进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关键词: 民间信仰;土地庙;参与动机;功利性
民间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并发展壮大,是人们信仰的一个重要维度,以无形的力量影响并规约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千百年间,民间信仰在中华大地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不同民族间广泛传播,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不仅广泛而且深远。杨庆堃在《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中说:“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几乎每个角落都有寺院、祠堂、神坛和拜神的地方。寺院、神坛散落于各处,比比皆是。”[1]由此可以看出,民间信仰在中国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国家政策的变化,民间信仰活动经历着风雨沉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一段时期,民间信仰活动曾一度被限制,但社会的变革和政策制度的调整,为民间信仰的兴起提供了契机,伴随着民间信仰复兴的热潮,它也逐渐作为研究对象进入学者们的视野。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2]。在乡村振兴战略五个方面的总体要求中,乡风文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民间信仰是乡风文明的重要体现之一。乡村庙宇作为承载民间信仰的社会机构,历来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而民间信仰的良性发展则有助于乡风文明的建设,进而有助于整个农村社区的良性发展。因此,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对乡村民间信仰进行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是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本文以X村的土地庙重修为个案研究,对乡村民众在庙宇重修过程中的参与行为动机进行了分析。土地庙作为民间信仰的一种载体,与乡村民众的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小见大,对乡村民众在土地庙重修过程中的参与动机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当下乡村民众参与民间信仰的真正动机。
二、X村与X村土地庙的背景介绍
(一) X村的背景介绍
X村坐落于太行山东麓,是原内丘县抗日县政府和抗日高校所在地,隶属内丘县H乡,东距内丘县城57公里。村内明清建筑错落有致,村南有百年沧桑的老榆树,村西有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土地庙,村内有明朝建文年间的大槐树[3]。X村有256户村民,共768人,以李、安姓居多,现由X自然村和D自然村两个自然村庄组成一个行政村,统称为X村。
党的十六大以来,安徽省水利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完善水利发展思路,逐步探索和形成了“水利安徽”战略体系,走出了一条符合安徽水情的改革发展之路。10年来,全省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突飞猛进,防灾减灾工程体系逐步完善,水利基础保障能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群众受益度显著提高。年度水利基建投资由2002年37亿元增加到2011年83.8亿元,迈上了前所未有的高位平台。
(二) X村土地庙的由来及历史变迁背景介绍
关于土地庙的由来,据村里老人讲述,X村的土地庙起源于明朝,但具体可以追溯至哪年哪月无从考证。X村的土地信仰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它的信众远超出X村的范围。土地庙在一年当中有三次庙会,每到庙会期间,本村庄、周边村庄甚至百十公里之外的信众都来烧香祈福,进行朝拜。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至“文革”结束期间再到改革开放时期,国家对待民间信仰的态度由最初的限制转变为之后的相对开放[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由于党和政府限制被称为“封建迷信”的民间信仰,大多数人暂时放弃了自己的信仰。20世纪80年代,国家放松了对宗教和民间信仰的管制,随着政策的调整,村民们又重新恢复了对土地爷的信仰。
进入20世纪后,大约是在2013年左右,由于长时间的风吹日晒以及暴雨雪等恶劣天气的影响,土地庙的屋顶受到了损坏,并出现了严重的漏水现象,这不仅给前来烧香祈福的信众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而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综合各方面因素的考虑,庙里的主事们开始着手进行庙宇翻修的工作。本文以此次土地庙翻修为具体案例对乡村民众民间信仰活动的参与动机进行分析研究。
二、X村土地庙重修过程中村民的参与动机分析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年龄这一维度来看,60岁以上的人群中有83.3%的参与者是基于传统的风俗习惯而参与庙宇重修,50—60岁的人群中这一比例为72.7%,40—50岁中为73.8%,30—40岁中则降为19.0%,30岁以下的人群中没有人将传统风俗习惯作为参与的动机。而从文化程度这一维度来分析,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群体中有78.9%的人是因为受传统风俗习惯的影响而参与庙宇重修活动,文化程度为初中的群体中,这一比例为58.5%,高中及以上的群体中这一比例是最小的,仅为15.4%。从表中数据我们可知,年龄与传统风俗习惯呈正相关的关系,年龄越大越倾向于受风俗习惯的影响而参与民间信仰。而文化程度则与传统风俗习惯呈负相关的关系,文化程度越低的人越倾向于受风俗习惯的影响而参与民间信仰。
本文在实地调研中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两种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是以参与X村土地庙翻修的人员为调查对象,根据随机性、代表性原则选取参与者进行问卷调查。而访谈法主要是选取有代表性的村民进行面对面的深度访谈以便更为清晰地了解村民参与庙宇翻修的动机,从而提升调研资料的有效性。
(一)样本基本特征
此次问卷调查一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调查问卷92份,在这92份调查问卷中,符合要求的有效问卷为85份,因此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5%。调查问卷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人员分类、信仰程度以及参与动机等方面的内容。调查者的男女性别比为51.3∶48.7,这说明调查样本的男女比例比较均衡。
上游进水口分为2孔,左侧为混凝土接头坝,与麻石水电站现有溢流坝连接,坝顶高程与原坝顶高程相同,仍为141.60m。进水口右侧为扩建船闸,船闸未建时填筑土石坝,坝顶高程为141.60m,与右岸板大公路连接。左右岸接头坝坝顶宽度为5.00m。进出口桥面宽为7.20m。
参与者的年龄主要分布在30—50岁之间。其中,40—50岁这一群体的参与者的人数是最多的,为42人,所占比例为49%,说明参与者主要以中年人为主,青年人次之。30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人员所占比重较小,分别为5人和6人。(见表1)老年群体因为年龄和身体原因,很少参与庙宇的翻修事务,少数参与其中的都是一些身体健康且有劳动能力的人,而且所做的都是一些不需要耗费较多体力的工作,比如庙宇翻修的整体规划、村民的动员以及与相关人员的协商等。
表 1参与者年龄情况
参与者的文化程度,具有初中水平的人数最多,为53人;其次是小学及以下水平的,为19人;最少的是高中及以上水平的,为13人。(见图1)整体来看,参与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呈较低水平。
图 1参与者文化程度
参与者的人员分类情况,主要分为务农人员、打工人员、个体工商经营人员、农村管理人员以及其他人员等五类人员。其中,超过一半(56.4%)的人为务农人员,22.3%的参与者为打工人员,个体工商经营人员和其他人员所占比例较少,分别是9.4%和8.2%,最少的是农村管理人员,仅占3.5%。所有的参与人员又大致可以分为普通民众和精英人员,普通民众所占比例大约为80%,各类精英人员所占比例大约为20%。(见表2)贺雪峰在其研究中把农村中有影响力的精英分为“现代性权威”和“传统性权威”。前者是指依靠个人努力所获得的特殊身份和一定的社会地位来影响村集体;而后者则主要指的是文化素养高、有很强的个人魅力,并且热心于村集体公共事务的人[6]。庙宇的翻修离不开普通民众的积极参与,同时精英人员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X村的一位长者便是以传统性权威人物的身份参与其中的。从翻修庙宇这一事件的发起到人员的召集、详细计划的制定再到具体的实施环节都需要经验丰富的人来组织领导。这位长者在之前的几次庙宇修建中都参与了,因此,他对庙宇重修的相关事务比较熟悉,而且在民众中也积累了很好的口碑,有很强的号召力和信服力。故而,该村民便以权威人物之一的角色参与到了土地庙的翻修事件当中。
2.功利性的需要。表4呈现的是年龄、文化程度与功利性需要的相关关系,从年龄层面来看,每一年龄段中基于功利性需要而参与庙宇重修的人群所占的比例几乎相当,而且都在80.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年龄这一因素对功利性需求这一动机的影响并不显著。从文化程度层面来看,结论同样是如此,选择功利性需要的人在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初中和高中及以上的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4.2%、92.4%以及76.9%,虽然比例有所偏差,但差距并不是太大,而且所占比例都很高。由此可知,虽然庙宇翻修的参与者年龄和文化程度都有所差别,但是他们当中大多数人都是出于功利性的需求而参与其中,这也是对民间信仰的功利性特征的一种印证。
表 2参与者人员分类情况
在庙宇的翻修过程中,参与其中的人员都是土地爷的信众,只是信仰的程度有所差别,正如图2中所呈现的,大多数人对土地庙信仰的程度都是比较信仰,非常信仰和半信半疑的人数较少,并且相差无几,分别为18人和16人。
图 2参与者信仰程度
(二)村民的参与动机分析
受传统实用主义的影响,我国的民间信仰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征,而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民间信仰的功利化色彩也越来越浓厚,这一点从信众们的参与行为中也可以明显地看出。求财的需要和社会地位的体现、官运亨通的良好愿望、健康平安的愿望及精神慰藉的需求等等民众的一系列诉求都凸显了民间信仰的功利性。费孝通先生在评价我国乡村民间信仰时也说:“我们对鬼神也很实际,信奉他们为的是风调雨顺,为的是免灾逃祸。我们的祭祀很有点像请客、疏通、贿赂,我们的祈祷是许愿、哀乞。”[7]
图 3参与者参与动机
1.传统风俗习惯。表3为年龄、文化程度与传统风俗习惯的相关关系。
民众去寺庙烧香祈福都各有所求,无论是在中国本土社会还是国外华侨社会,这种现象都十分的普遍。美国学者乔基姆对此也有过相关的论述,他认为:“中国人从事宗教信仰活动的动力来源于古老传统的力量和未来福祉的诱惑。民间信仰并非系统的宗教,中国人从事宗教活动是希望获得个人幸福或社会幸福。”[5]土地庙信仰作为民间信仰的一部分同样具有上述的特性,因此在X村土地庙重修过程中不同的村民基于不同因素考虑而参与其中。
3.环境的影响。由表5可知:首先是年龄为30岁以下的人群,基于环境的影响而参与庙宇翻修的人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为80.0%;其次是30—40岁的人群,比例为38.1%;而40岁以上的群体当中该比例普遍较小,这一比例在60岁以上的群体中甚至为0。这说明年龄越大者越不倾向于受环境的影响而参与民间信仰活动。就文化程度层面来看,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参与者中,有31.6%的人是因为受环境的影响而参与庙宇翻修的相关活动,文化程度为初中的参与者中这一比例为26.4%,比例最少的是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的参与者,为7.7%。由此可知,文化程度越低越容易基于环境的影响而参与民间信仰活动。
表 3年龄、文化程度与传统风俗习惯的相关关系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说,民间信仰活动有很大一部分与传统习俗相关联。家庭、知识结构以及宗教信仰等,这些都与传统习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当中会受到家庭因素以及成长环境因素等不同层面的影响,而这些因素都与传统的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关联,人们不仅在社会化的过程当中深刻地受其影响,在再社会化的过程当中同样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民间信仰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人们的影响具有深远性和潜移默化的特征,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行为。X村的土地庙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而当地的村民能够世代保存着土地庙信仰,是因为有集体记忆的存在。正是由于土地庙信仰文化的长期熏陶,村民才在土地庙翻修之际参与其中。
(3)健康平安的愿望及精神慰藉的需求。一位在外工作的青年人说:“当年庙宇翻修的时候,我在外地工作了,没时间回来,就让家里人帮忙给捐了点款,我还安顿家里人要是庙里的工程有啥需要的就去给人家帮忙去,咱们这的人去庙里烧香啥的也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一家子只要有人参与了就行了,我不在就只能让家里人去了。也就想着是为自己行善积德了,希望土地爷能够保佑自己在外工作能够平平安安的,也希望家里人能够顺顺当当的。”这位在外打工的青年人,由于身处外地,需要面临很多不确定的风险,因此该村民便求助于土地爷,希望土地爷保佑自己在外打工能够顺顺利利,健康平安,为了使自己的愿望能够实现,该村民便在庙宇翻修之际以间接的形式参与了其中。
1)改造升级老旧不符合要求实验室。老旧实验室往往缺乏必要的安全保障系统,是安全事故的高发区,单位应在门禁系统、监控系统、消防系统、监测报警系统、应急防护物品配置等方面设置充足专项资金,确保布局合理,符合国家标准,满足保障生命财产安全需要。
公共图书馆的人才需求量仅次于本科院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招聘信息共有185条,占所有招聘信息的36.7%。近年来,国家层面上,随着免费开放政策的推行以及《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标准》等文件的实施,公共图书馆的硬件条件取得了较大发展。地方层面上,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探索总分馆模式建设,努力克服区县一级图书馆财政保障不足的困境,出现了岭南模式、嘉兴模式等。在人才需求方面,与本科院校图书馆相比,公共图书馆具有法人代表资格,独立性更大,因此公共图书馆的招聘更加规范、多元、灵活。
表 4年龄、文化程度与功利性需要的相关关系
图3为参与者的参与动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参与者参与庙宇翻修主要是基于传统风俗习惯、功利性的需要、环境的影响以及其他等方面的动机。首先是功利性的需要,所占比例最大,为62%;其次是传统风俗习惯的影响,所占比例为17%;再者是环境的影响,所占比例为13%;占比最少的是其他方面的原因,具体比例为8%。通过对调研资料的分析发现,年龄和文化程度与参与者的参与动机有着一定的相关性。
(1)求财的需要以及社会地位的体现。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众多的不稳定因素也随之增加,由于许多不可控因素的存在,人们觉得缺乏安全感,于是经济精英们便将一部分希望寄托于神灵。他们希望在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不懈努力的同时也能得到神灵的护佑,进而增加自身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成功的概率。经济精英通过捐款或者捐献物资等方式参与民间信仰,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求财的需要。与此同时,他们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体现自己的社会地位,增强自己在农村社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了能够筹集到足够的资金用于土地庙的翻修建设,庙里的主事们需要外出筹资,曾经负责外出筹资的一位庙宇主事说道:“我之前在咱们这的一家小企业里边干过,跟那里的老板认识,那个老板挺信服土地爷的,平时初一、十五都会让人去土地庙里烧香祈福去,每次去都带好几十块的东西,真阔气啊!当时我找到他跟他说土地庙要翻修了,但是资金比较缺,希望他能给予帮助,那个老板也痛快,直接就答应了,具体给了多少钱我记不清了,反正比一般人肯定多。和普通人一对比显得也有面子啊不是,而且捐的多了还能上功德碑,多有面啊,在他们看来,捐的多,土地爷也能保佑他们多一点吧,当然了这也算是积功德做好事啊!”
(2)官运亨通的良好愿望。神灵崇拜不仅广泛存在于普通民众间,在政府官员中也是十分常见的。由于担心失去目前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以及晋升之路会遭遇各方阻碍,他们认为在自身客观因素之外可以向神灵寻求帮助,从而获得一定的地位和权力。
曾经负责外出筹款的一位庙宇主事说道:“当时我去镇政府筹钱的时候人家刚好开完会都还没走呢,我向他们说明情况后他们没有人同意捐款,还说不让我再来了,我不死心,等他们散了会我又单独找了他们,这时候情况不一样了,他们当中的大部分都愿意捐款,只不过有的捐的多有的捐的少,但都是自己的一个心意,没啥!”在官方公共空间之外的精英往往在地方庙宇的复建、仪式组织、祠堂维系、修谱等事务中起领导作用,而地方官员对此类事务保持着一定的距离[8]。政府人员由于自己的特殊身份无法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的信仰,但是在公共场域之外,他们便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其中。当庙宇中负责化钱的人去镇政府化钱的时候,由于身处公共场域,碍于自身的特殊角色和所处的特殊地位,镇政府的官员们都拒绝了庙宇人员的请求,但是当庙宇人员私下再寻找他们的时候,由于所处的场域发生了变化,自身的角色也随着所处场域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此时,政府的官员们便可以以一个普通民众的身份与庙宇人员进行对话。为了更好地实现自身官运亨通的愿望,政府的官员们在私下便向前来筹款的庙宇人员捐了钱,表达了自己的心意。
翻修庙宇属于村庄集体事务的一部分,理应征得村委会的同意,而且征得村委会的同意也利于翻修庙宇工程的开展,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碍于身份的原因,村委会明面上并没有对此持肯定态度,但是村委会成员作为本村村民,同样会受当地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对鬼神也存在敬畏心理。为了避免“得罪神灵”,造成对自身不利的事情,村委会对翻修庙宇这一事件采取了不反对的态度,作为村集体的一名成员,他们在私下会向庙宇的翻修给予一定的帮助。由此看来,不仅是普通民众,作为国家基层自治组织的村委会同样会受到传统风俗习惯的影响,进而参与到土地庙的翻修过程中来,只不过村委会是以一种更为隐晦的方式参与其中。
民间信仰可以满足人们祈福避灾的心理需求,比如,学业有成、健康平安、事业顺利、财源滚滚等美好的愿望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神灵并不能满足人们的一切愿望,但却能给人们带来精神的安慰和心理的慰藉[9]。人们在社会生活当中,多多少少会碰到困难,一旦遇到挫折,在困难难以克服之际,人们便会向神佛寻求帮助以寻求精神安慰,从而获得精神支柱。
在非洲,要想真正把电商平台运作起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这里没有“四通一达”,同城物流通常需要3到7天;由于买卖双方的互信度差,当地电商很多采取货到付款的方式,但最大的风险是货到之后消费者反悔退货,或者快递员收钱后卷款跑路。
物流并购最早发生在欧美国家,但近几年来中国物流并购案频发,并呈现愈演愈烈之势。有业内人士因此向《中国储运》记者表示,中国物流市场目前的发展情况和美国上世纪90年代很相像,中国正在重走美国的物流发展路线。
表 5年龄、文化程度与环境影响的相关关系
环境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人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不可能脱离环境。其实,对人而言,环境是人所依赖的[10]。人的行为会受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的影响,而环境的影响属于外部因素对人的影响。环境依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层面的环境,本文所重点关注的主要是家庭环境以及周围社会环境这两种类型的环境对人们的影响。家庭环境是影响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儿童的初期社会化开始,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便深深地受其影响。人是个体化的存在,但同时人又是群体化的存在,每个个体都是在社会群体中生存,因此必然会受到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各个地区电网规模的不断壮大,无人值班站越来越多,调度人员对电网的监控都是通过调度自动化系统来实现。如果调度自动化系统因为某些原因瘫痪,则调度人员就失去了对整个电网运行状况的控制,这时只能通过派人到各个变电站现场进行值班监视。这样有两个弊端:一是由于变电站实行无人值班后很多电力公司都进行了减人增效,临时很难找到足够熟练的值班人员驻站值班。二是当派人到变电站值班时,由于各个变电站值班员只掌握本站的运行情况,对整个电网运行状况缺乏监控经验,当发生电网事故时,必然会浪费宝贵的事故处理时间,危害电网的安全,甚至造成电网解列事故。
(1)家庭环境。在翻修庙宇的时候,由于工程需要,庙里的主管们需要找一些人帮工,X村的D村民便是当时帮工者中的一员。由于自家有农用车,这位村民便主动请缨,用自己的车给土地庙运输修缮所用的物资,工程中有什么其他事情需要帮忙的他也很热情地去做。这位村民说:“我去干完全是义务的,当初庙里的管理者们要给我钱我没要,咱说是义务去干活呢咋还能要钱呢,而且我干的时间也不是太长,再说了这是给土地庙干活呢,义务工作也是应该的啊!”村民D的父亲一直都信奉土地爷,也经常去土地庙中烧香祈福,而且家里也长年供奉着土地爷的神位,受家庭环境的熏陶,村民D耳濡目染自然也会信奉土地爷。笔者认为村民D是因为受到了家庭因素的影响才信奉土地爷,进而在庙宇的翻修过程中便积极参与了。
(2)周围社会环境。一位从外地嫁到本村的女士说到:“我之前是跟着我们那的人信耶稣的,我嫁到这里以后,这儿没什么人信耶稣,他们倒是信奉土地爷,慢慢地我也不信耶稣,反而开始信奉土地爷了。当年土地庙翻修的时候我不仅给庙里捐了钱,还给打了几天零工哩!”从这位村民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在出嫁来到了X村之后,由于周围没有人信奉耶稣,反而大都信仰土地爷,受环境的熏陶以及嫁到X村之后一些自身经历的影响,久而久之该村民便放弃了之前的信仰转而信仰土地爷了。
该研究中,需要编制一份逻辑思维能力测试量表,数学学业成绩可以用被试多次数学考试的平均成绩作为数据.表2的下半部分是重复数据,在论文写作中可以省略下半部分.
总之,不同的村民群体都是基于不同动机而参与到庙宇的翻修事件当中,通过调研数据可知,文化程度和年龄特征是影响村民们参与庙宇重修动机的两个重要因素,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X村土地庙重修过程中,村民们基于不同动机进行参与,这一现象既体现了与其他地区民间信仰活动共有的特性,同时也体现了X村所属地区的独有特征,这与该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结语
本文以X村的土地庙重修为个案研究,对乡村民众在庙宇重修过程中的参与动机进行了分析。土地庙作为民间信仰的一种载体,与乡村民众的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微知者,对乡村民众在土地庙重修过程中的参与动机进行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当下乡村民众参与民间信仰的真正动机。通过实际调研发现,民众参与庙宇重修主要基于传统风俗习惯、功利性的需要以及环境的影响等原因。乡村民间信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一系列的正功能,缓解了人们的精神压力、规范了人们的日常行为、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传承了传统文化,而且还具有社会整合功能,对于基层治理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土地庙作为民间信仰的一部分,在中国广大地区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被一代代祭祀、供奉着,特别是在港台地区,土地庙已然成为了社会文化的一部分[11]。民间信仰中有很多传统民俗的内容,因而民间信仰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民间艺术的弘扬和传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任何事物都有双重性,虽然民间信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一系列的正功能,但其中的一些消极因素也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如果乡村庙宇管理规范,其积极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消极作用得到抑制,那么对新时代农村社区的建设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在民间信仰的参与群体中,参与者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人所占比例较少,而且参与者的文化程度都比较偏低,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乡村民众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民间信仰在今后的发展将会走向何处,这还是一个未知数。但是在当下,民间信仰仍然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加强对民间信仰的研究,发掘其中的有利因素,正确认识乡村民众的民间信仰参与活动,建设乡风文明的乡村,进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M].范丽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31-232.
[2]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乡村研究中心.聚力乡风文明、助推乡村振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6-13(7).
[3] 祁建.老北京的“土地庙”[J].北京档案,2014(4):46-48.
[4] 张祝平.中国民间信仰40年:回顾与前瞻[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5-6.
[5] 克里斯蒂安·乔基姆.中国的宗教精神[M].王平,张广保,沈培,等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185-186.
[6] 贺雪峰.村庄精英与社区记忆理解村庄性质的二维框架[J].社会科学辑刊,2000(4):53-55.
[7] 费孝通.美国与美国人[M].上海:三联书店,1985:110.
[8] 王铭铭,王斯福.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265.
[9] 盖策.民间信仰在乡村地域中的功能研究:基于河北省某县某村落的田野调查[J].中州大学学报,2018(4):73-75.
[10] 路红,张心园,韦文琦,等.空间物理秩序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18(3):560-562.
[11] 周星.民间信仰与文化遗产[J].文化遗产,2013(2):151-152.
Research on Motivation of Rural People ′s Participation in Folk Belief Activities ——A case study of X village in Hebei Province
GUO Xinping ,AN Hongxin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China )
Abstract: Taking the renovation of the land temple in X village as a case study,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motivation of rural people′s participation in the process. Actual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renovation is mainly based on traditional customs, utilitarian needs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But everything has its dual nature. Folk beliefs play a series of positive functions in people′s daily life, but some negative factors cannot be ignored. If the management of rural temples can be standardized, their positive role will be effectively brought into play, thus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ommunities in the new era to some degree. In practical work,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folk beliefs, explore the favorable factors,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rural people′s participation in folk belief activities, build a civilized countryside, and then help to achieve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folk beliefs;temples that worship the god of earth(orlandtemples);participation motivation;utilitarian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9.09.004
中图分类号: D4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6285(2019)09-0019-06
收稿日期: 2019-06-17
作者简介: 郭新平(1963—),男,山西吕梁人,山西大学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应用社会学研究。
安泓鑫(1994—),男,河北邢台人,山西大学硕士生,从事应用社会学研究。
[编辑 武晓平]
标签:民间信仰论文; 土地庙论文; 参与动机论文; 功利性论文;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