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百花齐放--2004年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问题述评_文学论文

春天百花齐放--2004年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问题述评_文学论文

百花齐放春满园——2004年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百花齐放论文,文学作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优点

就2004年全国15份试卷这一部分的命题来看,主要呈现了如下一些优势:

一、从选材上来看

一是内容丰富。这里,既有爱国、思乡方面的,如全国卷甲选了茅盾的《大地山河》,全国卷乙是孙犁的《老家》;又有绘画、舞蹈方面的,如北京卷和上海卷;既有对过去人和事的回忆,如全国卷丁选了《痛哭和珍》,广东卷选了《说树》,湖北卷是《怀表,很老很老了》,又有对“书”这一事物的叙述描写,如天津卷选了刘心武的《春从心出》,福建卷选了朱湘的《书》;还有的省市选入了涉及外国的材料,如重庆卷的《山峦》写了俄国十二月党人,湖南卷选了徐志摩的《翡冷翠山居闲话》,涉及法国巴黎风情,辽宁卷选了纪伯伦的《“认识自我”》。除此之外,还有人与自然方面的,如浙江卷选了刘长春的《白鹤翔集的记忆》,江苏卷是《草堂·诗魂》;还有涉及人生感悟的,如全国卷丙选了陆文夫的《快乐的死亡》,等等。这些材料,古今中外并蓄兼收,都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某种积极的意义,成了很好的命题蓝本。当然,对于某位考生来说,见到的只有某一则材料,但就命题这项复杂的工程来说,无疑是一个可喜的收获。

二是体裁多样。第五板块选用的虽然都是文学作品,但样式又是多彩多姿的。这里,既有散文,如全国卷甲卷乙,又有小说,如辽宁卷。就散文来说,既有游记性散文,如江苏卷,又有回忆性散文,如湖北卷;既有哲理性散文,如全国丙卷,又有议论感悟性散文,如福建卷。可见,虽然体裁多样化,但仍以散文为主,小说次之,诗歌、戏剧没有。这主要是从便于阅读命题上来考虑的,况且,诗歌的阅读一般放于第四板块之中,就全套试卷来说,是比较科学合理的。

二、从命题上来看

一是综合特点明显。文学作品的阅读考查,由于以主观题为主,综合性的特点要远远超过其他板块的命题。这里,既有客观题,又有主观题,题型多样化。既有考查内容方面的,又有考查写法方面的,而且都会涉及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就能力层级来说,往往要涉及B(理解)C(分析综合)E(鉴赏评价)等三个方面,有的还涉及到D(表达应用)项,这种考试能力要求中五个层级有四个都得到体现的特点,是其他任何板块所无法比拟的。全国15份语文考卷,都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和优势。例如上海卷的文学作品阅读中,共拟有8道试题,先后涉及填写词语、事物关系、对比手法、仿造语句、神形关联、中心句子、观点态度、文章标题等,这是考查内容的综合性;有两道客观题,6道主观题,这是题型的综合性;涉及BCD三个层级,这是考试能力要求的综合性;包含了信息筛选、句子理解、技巧写法分析、全文内容理解、信息整合等,这是体现考纲要求的综合性。即使是某一道试题,也同样可以体现出综合性的特点来。例如,湖南卷第21题,该题为客观题,涉及五个选项,三对两错,要求选出两个错项,共考查到的知识点有: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文学形象、语言运用、表达技巧等五个方面,一个选项一种知识点,综合性的特点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是创新特点明显。创新是命题的灵魂,就某种知识点的命制来说,年年岁岁少不了,岁岁年年各不同。这“不同”之处就是创新,如材料不同,角度不同,答案不同等。今年这18则文学作品的阅读考查中,创新特点体现得最为明显,具体如下:

1.比较性特点。即引入文外材料,为我命题所用,与文内材料进行比较,构成命题创新。如全国卷丁第20题,就引入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句话:“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与阅读材料中的一句话“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进行“含意”上的比较,拓展了考查的宽度。

2.启迪性特点。即既从材料出发,又跳出材料,由此及彼,重点在“彼”,构成命题创新。如全国卷丙第20题:“本文‘快乐的死亡’是单对作家而言的吗?对其他的人有什么启迪作用?”这是一道开放题,走出材料,引发思考,增加了考查的深度。

3.印证性特点。即用我们生活中或历史上的有关人和事,来证明材料中的观点或问题;同样是走出材料,可供选择的内容更多,空间更大,更为自由活泼,从而构成命题创新。如北京卷第22题:“试就本文所说的‘通才’问题,举例谈谈你个人的看法。要求:联系本文之外的典型例子。”让临场考生广泛地搜集“通才”,苏轼诗文词书皆绝,可谓“通才”,鲁迅散文小说书法均有很深的造诣,可谓“通才”。该题选名人为例,扩大了考查范围。

4.独特性特点。即考查一些特殊知识,既合乎情理和知识体系,又超出一般情况,从而形成创新。如上海卷第12题:“第④段中最能体现该段大意的句子是。”实际上,考查的这种句子就是中心句,中心句往往在两个位置,要么在文与段之首,要么在文与段之末,这是一般性规律,而该段与众不同,中心句子恰恰在段落的中间,出乎广大考生意料,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和新意。

5.鉴别性特点。就是考查对材料的内容、写法等方面的赏鉴和辨别的能力,既可以是同点的归类,也可以是异点的认识,比较多的是后者,以此形成创新特色。如福建卷的第21题:“本文切入点与其他写读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通过鉴别可知,一般谈读书的文章大多从书的内容切入,以谈读书的心得、感受和方法等为重点,而本文则以书的外形为切入点,谈有关书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解答这种试题,要充分调动我们的阅读积累。

命题的创新特点还有很多,例子更是不计其数,这里摘取的只是其中的几个突出典型,权为探视文学作品部分阅读题创新特点的窗口吧。

三是规范特点明显。高考命题不同于我们平时的过关训练、单元测试和模拟检测,它讲究命题的规范与严谨,经得起检验和推敲,不怕众人评头论足,这主要包括这部分的材料选择和试题命制两个方面,尤其是后者。2004年15份试卷文学作品部分阅读题,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1.表述语言规范。即命题语言明确简要,多一字啰唆,少一字欠明,换一字不当,特别是那些题干语言,表达极为严密,直指答题终点,一点儿也不含糊隐晦。如江苏卷第18题:“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不超过30个字)”。

2.题序排列规范。即遵循由浅入深、由内容到形式、由主观到客观、由易到难、由部分到整体的顺序。如全国卷乙第18至21题,是按照考查第1段内容、第9段内容和全文内容来排列的,前三道是主观题,后一道是客观题。

3.依据考点规范。即大都按照考点要求来依次命题,即按BCE的能力层级先后顺序排列。如湖北卷的第18至21题,检测的考点依次为信息筛选整合、重点语句含义理解、内容和结构的分析、文章写法的赏析,排列先后按考点次序先后,一目了然。

4.考查角度规范。即命题涉及的方面,内容与写法兼收,局部与整体并蓄,这主要体现在第五板块的客观题上。如全国卷甲的第21题,A、B、C、D、E五个选项,A、B项考查内容方面,C、D、E项是考查写法方面的;再如广东卷第21题,A、B、C、D项是考查内容,E项是考查写法,明确了这种排列规律,对我们答题无疑具有启迪意义。

缺憾

综上所述,2004年高考命题就文学作品部分的阅读考查来说,优点还是十分明显的,值得称道之处甚多。但试题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

一是选材上的问题。所选作品虽然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十分优美,但突出问题是,反映当代生活的材料极少,除了浙江卷反映了当代人与自然方面和天津卷反映了时下书市情景而外,全国四份试卷及其他省市的这部分材料,都难以寻觅到当代生活的痕迹,全国卷丁以刘和珍之死为素材,显然是“陈芝麻”了,而重庆卷以“俄国十二月党人”为内容,不仅有陈旧之嫌,而且给考生以陌生之感。选材上的这一问题,应该引起我们命题专家们的关注和重视。

二是命题上的问题。这方面的问题要相对多一些:

1.就材料拟题,没有扩展、延伸和深化。这种命题,可以说是静态性的,就材取材,诚如“就事论事”一样,显得捉襟见肘,如辽宁卷的第18至21题,全是主观题,单一化,都是就材料命题,没有一点涉及纵向深掘横向延展的内容,难以提升试题档次。

2.考虑欠周,有误导之嫌。即命题指向不准。如浙江卷第18题,命题指向的“二、三两段”,可是答案全来自于“三段”,如果考生始终揪住“二、三两段”不放,不仅费时费力,也难以完成答案,或者因答案不准确、不全面而失分。

3.命题过易,令人一看便知,毫不费力。如全国卷丙第21题E项:“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体现出一种质朴无华的文风,简练直白,干脆利落,富于变化。美中不足的是仅以作家为例,不免有一定的局限性。”这里的“美中不足”和“局限性”显然是错点所在,无须多费脑汁。还有重庆卷21题C项、湖北卷21题B项等,都是过易类命题。

4.命题过难,大而笼统,令人难以把握,无从下手。如广东卷第20题“从哪些角度”,显得不着边际,到底有几个角度,根据答案来看是“三个角度”,倒不如命题为“从哪三个角度”为好,否则,这样的命题,考生是难以答全的。还有重庆卷第20题、北京卷第22题等,都属于这种命题。

5.题类划归不合理,即违背了考纲中的考查规定。现代文阅读中的考查规定为B、C、E三种能力,可是上海卷的第10题为仿写句子,属于D项应用能力,导致了拟题分类的交叉错乱,显得不伦不类;湖南卷18题还将句子填空题型引进这一板块,也是值得商榷的。

6.答案过繁。即提供的答案的文字不简洁,面面俱到,四平八稳,没有重点主次之分。如辽宁卷的第19、20、21三题,每题答案都100多字。像全国卷乙的第20题答案:“作者对老家的心情是复杂的,矛盾的。作者思恋故乡,尊重故乡,却不想再回去,一是因为乡里已没有亲人;二是因为所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三是因为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因此作者只得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长达120多字。还有全国卷甲的第19题,答案都超过了100字,不够概括凝练,不仅考生难以答全,连阅卷者也不便评判操作

对策

2004年高考已经尘埃落定,距2005年高考只剩下几个月了。可以预言,明年高考试题的命制,会有更多的省市自己来运作,等于或大于15份的趋势已成必然,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满园春色,会更加绚丽多彩。就文学作品阅读来说,有如下对策:

一是要增加富有时代气息的阅读材料。当代散文都表现出了极为繁荣的态势,作为命题者,理应注意对它们的选用,这既是时代要求,也是命题者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像今年选入那些的作品,以历史的、过去的内容为主,一般关注者都会有所反思。这就要求我们2005年的广大考生,要注意增加对当代优美作品尤其是精美散文的阅读与分析,以开扩知识视野,感受时代脉搏。

二是要紧扣考纲考点,以不变应万变。就今年各家高考试卷第五板块的试题来说,虽然有60多道,但从考点、知识、能力三个方面而言,它们又是大同小异的,命题的内容、语言、角度虽然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离考纲考点。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一规律,从“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几个方面来加强训练,分类过关,变知识为能力,化形式为规律,就会临场不惊,繁而不乱,从而获得最好的成绩。

三是要明确答题步骤,掌握应试方法技巧。命题有规律,答题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其基本原则和顺序是:先明确命题类型,属于什么考点,这一考点的要求和特征是怎样的,再将平时解答这一考点的方法拿来,进行分析,接着形成文字答案,打好初稿,适当压缩,一简二明方可,尤其要注意要点的把握,待自我感觉十分满意时,最后抄写出来。

标签:;  ;  ;  ;  ;  

春天百花齐放--2004年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问题述评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