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立体几何课程设置的比较与研究

关于立体几何课程设置的比较与研究

姜洋[1]2008年在《高中数学人教版新旧教材立体几何部分(必修A版)的比较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学习的难点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几何直觉、公理化思想、类比、归纳等思想方法发挥着独有的功能。因此,立体几何教材的编写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以及几何直观能力。在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中,立体几何作为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新教材对其编写做了很大调整,这对学生立体几何的学习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有何成功与不足?这些问题的研究对我国的数学课程改革和教材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旧教材交替时期,全面细致地学习新教材,研究新教材,比较新旧教材的差异对实际教学工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法、比较法、统计分析、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人教版新教材(A版必修2)与旧教材(A版第二册下)中立体几何部分进行了详尽比较与研究。在比较中发现:新旧教材在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编写体例、课程难度、例题与习题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新教材内容呈现活泼,在大量实例中引导学生体会概念、公理、定理的本质、设置大量思考内容,有助于学生思维成长,更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了,教材由“学科为本”向“学生发展为本”发展。此外,在大量调查、访谈中笔者也得到很多启示:高中数学新课标和新教材,确实给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既要重视传统的数学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既要重视数学的应用又要重视研究数学的一些基本的方法;既要重视学生相互间的合作精神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张扬。在以上研究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一些浅薄的建议,希望对我国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以及实际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朱丽丽[2]2002年在《关于立体几何课程设置的比较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几何课程的价值(自然价值、哲学价值、美学价值、实用价值和智力价值)出发,阐述开设立体几何课程的必要性。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教学大纲》以及《立体几何》教材的发展历程的剖析,对我国立体几何课程的发展进行纵向比较;在“课程设置的理念和原则”、“课程内容的取舍”、“课程内容的结构安排”、“几何思想方法的处理方式”、“几何在现实世界的应用的处理”等方面,与当今世界数学发展的两大主流国家——美国、俄罗斯的立体几何课程进行横向对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中汲取出对我国立体几何课程设置的一些启示:(1)几何直观的重要性;(2)降低立体几何课程的起点;(3)几何内容的删减要把握好尺度;(4)重要的几何思想要变“隐形”为“显形”;(5)改善几何应用的处理方式。 在此基础上,又植根于近年来我国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立体几何课程改革的进展,并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与学生心理,对未来中学立体几何课程的设胃提出若干思考:(1)课程内容的编排,要兼顾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尘的心理发展相统一;(2)重视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类比;(3)高中阶段立体几何有待加强的几个方面;(4)强调变换在立体几何中的重要性;(5)注意将立体几何和代数及其他学科相结合;(6)立体几何内容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并注意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 研究力图从几何课程相关的理论出发,深度挖掘美、俄立体几何课程中各自具有的“创新”、“严谨”特色,并融入本人对立体几何课程的理解和感悟,对立体几何课程的设置重新审视、探寻新径,以期为我国未来中学立体几何课程的设置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杨颂[3]2008年在《现行两套高中数学教材立体几何内容的文本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教材是新课程目标以及教学改革的物质载体,但新教材的编制必须是在传统教材以及国外教材的比较、批判、借鉴的基础上组织内容,设计层次,由此以新课程目标为基点,审视多种教材的形态是必须的。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下简称“新课标”)颁布后,随着五个版本高中数学教材的推广和普及,问题也逐渐出现:如何更好地使用多种版本的实验教材,顺利推进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进行;那些教材更好地符合了新课标的精神;不同的教材适合于哪些地区的学生,这些问题对整个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对这两个依照新课程标准编写的立体几何部分教材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以人教A版和苏教版的必修2中的立体几何部分为研究对象,主要对教材的表层和深层多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的比较研究,通过理论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统计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立体几何的学习理论,以统计结果和实际案例为依据,从文本的角度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1、表层内容:以教材的编写内容结构和习题设置两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其中,编写内容结构这方面包括了教材中栏目设置和知识体系结构这两个角度的比较;习题设置方面包括对于习题的数量、内容、难度叁个角度的比较。2、深层内容:以知识要素、学习技能要素、情感态度要素叁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每个方面都归纳总结了《新课标》对这个方面的要求。其中,知识要素包括知识点的覆盖面和与其他学科联系两个角度的比较;学习技能要素包括难点引入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两个角度的比较;情感态度要素包括对数学文化渗透的比较。3、最后,笔者总结了两个版本教材各自的特点以及共同特点,并且对于新教材的编写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

吴乐乐[4]2011年在《高中数学新课程前后立体几何版块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之初,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标志性举措是1999年修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稿)》(简称《大纲》),被2003年制订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简称《标准》)代替。《标准》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体例等方面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大纲》指导下研发的《旧教材》与《标准》指导下研发的《新教材》,在体现课程理念、实现课程目标和要求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立体几何是数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对学生几何思维的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调查发现不少教师和学生在立体几何教学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制约了教学效果。因此,对新课程前后立体几何版块的比较研究,有助于得出新旧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的差异,掌握课程改革的方向;有利于分析得出哪种教材更能够促进教师对立体几何的教和学生的学。本文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作为研究视角,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内容分析法等,从课程内容的内隐性和外显性两个层面出发,具体包括新课程前后立体几何版块的指导思想、体系结构、知识容量、内容深度、应用性和文本呈现形式六个维度。依据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结论、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等分别对六个维度的应然标准进行了建构,并依据六个应然标准分别对新课程前后立体几何版块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得出,新课程立体几何版块的指导思想侧重中观层面,具体性、借鉴性和操作性增强,更能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新课程采取“总-分”式体系结构,与旧课程正相反,两种结构分别适合“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学生;新旧课程涵盖的知识面不具有较大差异,但新课程包含的知识点数量明显减少;新课程的内容深度要大于旧课程,教学难度增大;新旧课程均与多个学科领域相衔接,但新课程衔接的频数明显大于旧课程,应用性特征体现的更充分;新课程增设了“思考”、“观察”、“探究”等栏目和图表,文本呈现形式更为丰富多样。综上,新课程在课程理念的设计、课程结构的构建、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评价的实施等方面更为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并对立体几何教学提供了具体性、操作性和选择性强的依据,更有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基于研究结论分别对教材的研发、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改进建议,并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魏艳会[5]2011年在《继承与发展—立体几何新旧教材对比研究》文中认为2010年起,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在全国推行。新课程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但新课程决不是在全面否定旧课程以后重新建立一套同旧课程没有任何联系的所谓的新体系,而是在旧课程基础上的调整与改进,也即新课程是对旧课程的继承和发展。本文以立体几何为例,采用文献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教材比较为主要内容,本着继承与发展的原则,对新旧课程进行对比研究。本文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结合国内外立体几何课程改革的现状和系列有关立体几何教材的比较情况,论述了选题的依据和意义,说明了论文的研究价值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高中立体几何课程目标的比较。《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了数学的多重教育价值,特别体现了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和选择性。通过列表的方式,具体陈述了《标准》和《大纲》在立体几何部分的教学目标,从几何学的教育价值、立体几何的定位、目标表述所用的行为动词叁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新课程以活动为主线,将知识和能力目标划分成不同的水平,把思想方法与基础知识并列作为课程具体目标,强调几何直观和合情推理,重视经验几何的作用,兼顾综合几何,弱化了公理化体系,降低入门的门槛。第叁部分是新旧教材内容的比较。通过列表的方式,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立体几何分“空间几何体、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和空间向量”叁部分进行比较分析。在继承旧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新教材在知识结构的安排、具体内容的叙述、增加和彻底删除的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发展。第四部分是调查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从老师和学生的任务量、教材呈现方式的变化、数学文化、教材内容的处理、计算机的应用、教学目标的把握、例习题的安排等方面,对新教材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在调研的基础上指出了新教材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第五部分是研究的结论。从总体上重点指出了新教材对旧教材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肯定了新教材。

罗程[6]2015年在《人教版和湘教版立体几何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第2版(以下简称《湘教版》)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第3版(以下简称《人教A版》)《必修2》中立体几何为研究对象,从内容结构、教材体系结构、例习题、知识广度和难度这几个方面,运用文献分析法、统计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得出以下共性和差异:1.内容结构方面(1)二者的目录中标题顺序基本一致;人教A版的标题划分更细致。(2)二者的引言提纲挈领;人教A版注重问题导向性,素材更贴近生活;而湘教版趣味性更强。(3)二者的栏目设置多样化;人教A版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4)二者的旁白类型丰富;人教A版亲和性好,湘教版的形式简约。(5)二者的小结概括性强;人教A版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湘教版注重学法指导。2.教材体系结构上的比较两版本教材在立体几何结构体系上均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先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感受入手,再研究组成空间几何体的点、直线和平面。编排的顺序差异不大,但人教A版的目录设置更加的细化。3.例习题方面(1)例题数量二者总量相当,习题总量人教A版接近湘教版的2倍。(2)习题类型丰富,解答题居多;无背景和个人生活方面的习题居多。湘教版侧重双基和综合能力;人教A版侧重知识的巩固。4.知识点广度和难度方面(1)知识点的广度上看:知识点的数量相差无几,人教A版在内容编排上比较系统全面,知识呈现由浅入深,这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知识点的难度上看:从数据分析上看,人教A版课程深度大,而课程广度低且课程时间少。因此,人教A版的课程难度比湘教版的课程难度大。最后,本文结合立体几何对高中数学教材的编写提出建议。

吕世虎[7]2009年在《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及其启示》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我国实施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研究空前繁荣。相对于一般课程理论研究而言,我国数学课程理论研究则处于刚起步阶段。数学课程理论研究的不足使得中国数学教育界在面对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实践提出的许多问题时显得无奈,对于数学课程改革的争论也是凭借个人经验有感而发,缺少理性的思考和理论的指导,常常陷入循环圈中。事实上,新一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实践提出的许多问题在历次课程改革中都曾经出现过,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和研究这些问题应当是建构中国数学课程理论的重要视角。本研究的论题“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属于“中国数学教育史”的研究领域。该研究对于揭示中国数学教育的特征,建构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理论,解决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运用历史研究法、文献法、比较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来进行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本文拟研究的问题是“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史给予我们什么样的经验和启示?”对于这个问题,又分解为叁个子问题: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是怎样的?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具有哪些特点?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史对当今的数学课程改革有哪些启示?对于这叁个子问题回答即是本研究的结论。本研究以数学教学大纲(数学课程标准)和数学教材的发展演变为线索,将中国当代数学课程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选择数学课程发展道路时期(1949—1957),探索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58—1991),建立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92—2000)。对每个阶段,从背景、事件及其影响叁个方面梳理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通过对当代(1949—2000年)代表性的数学教学大纲、主要的数学教材进行纵向比较,从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课程选择性、课程编排方式等方面,梳理总结出这一时期数学课程发展具有如下特点:中学数学课程目标体系由只有一般目标发展成为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的目标体系,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多方面、多层次,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比较完善的目标结构体系。对目标的陈述方式也经历了由抽象、模糊到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过程;中学数学课程的知识领域和知识单元的数量呈“正弦曲线”变化态势;中学数学课程的选择性经历了由“一纲一本→多纲多本→一纲一本→多纲多本”的循环式发展;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整体编排方式经历了由“分科→混合→分科→混合”的循环性发展。平面几何受苏联几何内容处理方式的影响,采用论证几何体系,并成为50年中几何内容处理方式的主流。代数内容在各个时期都采用“数→式→方程→函数”的处理方式,也出现过采用“数→方程→式→函数”的处理方式。在上述基础上,对我国当今数学课程改革提出了如下建议:数学课程目标的表述应当继承重视“结果”的传统,“结果”目标与“过程”目标并重;数学课程目标的表述应当具体明确,将学段目标、年级目标、知识领域目标、知识单元目标、知识点目标结合起来;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数学课程内容的处理应恰当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数学课程内容现代化应与学生接受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相适应;数学课程的选择性,应关注地区差异,分类设置课程,编写区域化教科书,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要以主线统领,各知识领域内容相对集中,不宜太分散;几何内容编排应兼顾传统,采用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结合的方式为宜。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是:以教学大纲、教材为线索,系统梳理了我国当代数学课程发展的历史,补正了已有研究中的一些缺漏;通过对教学大纲、教材的定量和定性比较研究,揭示了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以史为鉴,对我国当今数学课程改革面临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建议。但在研究过程中,对于史料(特别是教材)的收集不全面,对教材的特点研究不够。一些结论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提炼。

张猛[8]2007年在《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新旧教材的比较研究及新教材使用情况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2006年秋季开始,福建省进入新一轮中学教育改革阶段,即实施高中新课程标准。作为这一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情况备受关注。本文结合一年来在高中一年级使用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教学实践,以教学理论基本原理为指导,结合数学学科教育理论的有关研究成果,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分析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从理论上对新教材进行评价,特别是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为蓝本,对1990年、2004年和2006年的叁套教材中立体几何部分进行分析。从课时安排、教学内容、各章节比例、教学方式和目标要求以及习题安排等进行深入探讨,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定量分析教材总体难度。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章给出本文有关的研究背景。第二章对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叁套教材进行分析,分析对比叁套不同时期教材的内容安排、课时安排、各章节课时分配、教学方式、内容要求等。第叁章建立数学模型,利用可比深度和可比广度两个指标定量分析叁套不同时期教材的总体难度。第四章对新教材的使用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并提出若干改进性建议,希望为我国普通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韩旭[9]2017年在《高中数学教材“立体几何”比较研究》文中指出2003年数学课程改革以来,对于数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探索不断推进。脱离开原有的全国统一标准、统一教材的大环境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更加注重教材的多样性,试图通过一纲多本的试行来探索数学教育新的变革。针对教材的分析研究已经产生大量的优秀成果,尤其在教材比较方面,国内外教材的比较、国内新旧版本教材、国内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研究不胜枚举。高中“立体几何”内容是“图形与几何”领域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几何学的进一步深化和探索,将几何知识从平面拓展到空间,完善学生固有认知,也是对未来选修2-1的立体几何知识做铺垫。同时,高中阶段的“立体几何”内容难度较大,对于学生直观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程度更高。由于国内关于“立体几何”内容在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研究相对空缺,因此本文借鉴此类研究的优秀经验采用文献法、统计法、案例法等多种形式以苏教版与人教A版这两种使用较为广泛、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为例,从课程标准研讨、整体结构掌握、具体内容分析等多个角度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苏教版与人教A版教材都是在遵循全国统一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于“立体几何”必修部分知识的内容要求及说明建议的基础上进行编写的。由于适用范围的差异,两版教材呈现出不同的教材编写风格,苏教版简洁清晰,重视问题启发式教学,倾向“螺旋式上升”的数学知识教学方式,善于尝试多种多样的知识呈现和应用;人教A版重视辨析概念,有着明确的模块界定,重视知识本身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本文通过对高中“立体几何”内容的现有教材编写情况的研究,进行深入思考,寻找共性与差异,推广优势,摒弃劣势,总结出一系列高中“立体几何”部分的教材编写建议及教学建议,希望本文的研究结论能够为未来的教材比较研究和编写起到有效的参考作用。

王月英[10]2013年在《中日初中数学教科书比较》文中认为日本数学教育受到国际数学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日本教科书研制已取得显着成效,这也对中国初中数学教科书的编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本研究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中小学理科教材国际比较研究(初中数学)”(项目编号AHA120008)的子课题(见附录2)选取日本现行的一套初中数学教科书(东京大日本图书股份公司,2010第5版)与中国初中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初中数学全套,2010第5版),并对其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以期能为中国教科书的修订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本文从中日两国初中数学教科书的整体结构、内容特性、呈现方式、概念引入、内容衔接等方面入手,结合繁简方式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1)内容上看,中国初中数学教科书中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广,知识逻辑体系严密。同时也注重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但选取的联系实际生活的内容、题材、情境、处理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日本初中数学教科书内容比较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重视通过参加数学活动开展自主探究数学与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应用。基础知识在内容量上少于中国,基础知识面较窄,内容较深。(2)从两国初中数学教科书的结构来看,中国教科书希望通过多种栏目的设置得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日本教科书对内容的设置趋于螺旋上升型,合理地连接前后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也通过数学教育进行生存教育。(3)从两国初中数学教科书设置的习题形式与数量以及拓展空间方面来看,日本教科书中例题、习题的设计丰富多彩,以观察探讨为主要形式,结合少量的训练习题与弹性内容,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充分的拓展空间;相比之下中国初中数学教科书练习题,容量大,以训练题为主。(4)从两国初中数学教科书概念、例题、习题来看,并不能简单地断言其熟深熟浅。有些内容中国要比日本深,但日本有些基础知识的深度明显超出了中国,而且日本教科书对于某些基础知识内容深度的处理已涉及到中国高中内容。本文为中国初中数学教科书的编制方面提出了如下:教科书应更加恰当地处理有关实际生活知识;教科书应更重视基础知识的呈现方式与深入探究,加强小学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考虑在教科书中适量地增加学生能够接受的弹性内容,同时教科书应选用学生较易接受的方式设置。此外,文中对两国初中数学教科书的内容安排进行数据统计,通过数据与内容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初中数学教科书的内容设置、题型、种类、数量以及知识体系的设置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高中数学人教版新旧教材立体几何部分(必修A版)的比较与思考[D]. 姜洋.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2]. 关于立体几何课程设置的比较与研究[D]. 朱丽丽. 首都师范大学. 2002

[3]. 现行两套高中数学教材立体几何内容的文本比较研究[D]. 杨颂.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4]. 高中数学新课程前后立体几何版块比较研究[D]. 吴乐乐. 西南大学. 2011

[5]. 继承与发展—立体几何新旧教材对比研究[D]. 魏艳会. 河北师范大学. 2011

[6]. 人教版和湘教版立体几何的比较研究[D]. 罗程. 广西师范大学. 2015

[7]. 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及其启示[D]. 吕世虎. 东北师范大学. 2009

[8].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新旧教材的比较研究及新教材使用情况分析[D]. 张猛. 福建师范大学. 2007

[9]. 高中数学教材“立体几何”比较研究[D]. 韩旭. 南京师范大学. 2017

[10]. 中日初中数学教科书比较[D]. 王月英.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关于立体几何课程设置的比较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