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设备维护维修管理相关问题的探讨论文_陈世攀

关于设备维护维修管理相关问题的探讨论文_陈世攀

太原煤气化龙泉能源发展有限公司 山西 太原 030303

【摘要】本文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阐述了设备维护维修管理的特点,分析了设备维修的可行性,探讨了设备维护维修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设备;维护维修;管理

引言

在企业中,设备维护维修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经济效益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设备的维修和设备能力、运行费用等直接相关。通过维修能有效提高设备性能和利用率,但也增加了运行费用。所以维修管理的目标应该是:在各种影响因素之间实现最佳平衡,换言之,应使维修管理对提高盈利的贡献最大。下面笔者对设备维护维修管理进行了探讨。

一、设备维护维修管理的特点

1、技术性

作为企业的主要生产手段,设备是物化了的科学技术,是现代科技的物质载体。因此,设备维修管理必然具有很强的技术性。首先,设备的维修管理是一种包含了机械、电子、液压、光学、计算机等多方面科学技术知识综合性工作;其次,正确地使用和维修设备,还需掌握状态监测和诊断技术、可靠性工程、摩擦磨损理论、表面工程、修复技术等专业知识。由此可见,企业的设备管理需要足够的技术知识作为基础,不懂技术是无法搞好设备管理工作的。

2、随机性

许多设备发生故障具有随机性,使得设备维修管理也带有随机性质。为了减少突发故障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损失和干扰,设备维修管理必须具备应付突发故障、承担意外突击任务的应变能力。这就要求维修管理部门物质条件上要做到信息渠道畅通,器材准备充分,组织严密,反应快速;人员组织上要做到员工作风过硬,业务技术精通;随时能赶赴现场进行维修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

3、综合性

设备维修管理的综合性表现在以下方面:企业设备包含了多种专业性技术知识,是综合运用了多个学科门类的科学知识;设备维修管理的内容综合了管理学领域类不同学科,如经济财务、工程技术、组织管理等领域;为获得设备的最佳经济效益,必须对设备实行全过程管理,这也是对设备在各个阶段管理的综合;在微观应用层面,设备维修管理涉及质量控制、物资准备、计划调度、设计制造、经济核算等许多方面的业务,多项专业管理的内容都汇集到企业实际运用中。

4、全员性

企业管理强调应用行为科学,以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参加管理的积极性,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设备维修管理的综合性更加迫切需要全员参与,只有建立从厂长到第一线工人都参加的企业全员设备维修管理体系,实行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才能真正搞好设备维修管理工作。

二、设备维修可行性分析

设备的立项阶段是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的起始阶段,设备的修理需求来源于车间,车间根据设备的运行状况监测、故障修理记录、年度普查记录、设备定期检查记录等,判断某台设备是否需要修理、修理哪些部位,从而提出修理中请,修理中请虽然以计划的形式上报,但一般来说比较粗略。设备管理部门在收到车间上报的修理计划草案后,确定维修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对于企业来说,设备进行大修理比购置新设备快,它还能利用大部分被保留下来的零、部件,而节约大量原材料和工时消耗。但是什么情况下进行大修理是可行的,什么情况下进行大修理不经济,不如购买新设备,这就必须有一个判断原则。无论从理论上分析或实践中论证,设备经过大修以后,它的精度、性能、技术要求,要达到“出厂标准”是不可能的。它的效率将比新设备或前一次大修理要低,而设备在移交使用后所消费的维修费用却一次比一次高,修理间隔时间会一次比一次短。所以对设备进行大修理不可能按照预先计算的周期来确定。这就要求必须对设备进行实际技术状况的检查、测定,并根据实际检查、测定的资料、数据,进行技术性分析和论证,在此基础上进行经济性论证,然后决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技术性分析

确定设备是否要大修,技术性分析的依据是:设备技术状况的普查鉴定;结合产品质量对设备的要求,计算设备能力指数:设备精度的劣化分析;结合上次大修时间、修理内容、主要更换件和修理后质量优劣程度,分析提出单位的申述理由和设备精度、性能的劣化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技术性分析、研究,讨论技术措施。

2、经济性分析

技术性分析和论证结论,只是一个方面,可行性研究还需进行经济性分析、论证,“设备大修理允许费用界限”是从经济上分析设备大修理投资费用及其效果的一种评设备维护维修管理

三、设备维护维修管理的策略

设备维修质量管理是设备维修的核心。一切管理都要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进行。如果质量没有保证,效率和经济性就无法谈起,维修项目的最终目的也无法实现。维修工程项目管理中人为的因素和维修质量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对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定量化、系统化带来一定困难,再加上许多施工工序的交接和检查不能计量,而是凭经验、靠直觉判断,因而对维修质量管理工作的定量一定的妨碍。那么如何抓好设备维护维修管理呢?下面笔者探讨了设备维护维修管理的策略。

1、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

首先,全面对待质量的观点。全面质量管理,最突出的是“全面”二字,具体来说是“三全”管理的原则,即 “全过程管理”、“全企业管理”、“全员管理”;其次,预防为主的观点。应用科学手段,对维修各道工序进行质量控制,使施工过程中各道工序始终处于管理状态之中。例如针对设备生产线的维修,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随着维修过程进行抽样检测,并按时作出控制图表,使管理人员及时地掌握维修质量动态,当发现问题时立即分析问题,采取措施,以达到事先预防的目的;第三,数据的观点。在施工过程中搜集真实的大量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整理,研究工程质量的波动情况,找出影响工程质量的原因及其规律性,是保证质量的有效措施。

2、建立以设备利用率为中心的维修策略

以设备利用率为中心的维修,是把设备利用率放到首位,据此来制定维修策略,进行设备管理的方式,就是按设备利用率高低对设备进行排序,然后综合考虑实际生产、停机影响、发生费用等因素,选择适合生产实际和实际维修能力的的维修方式。它把设备维修方式分成五种:

1)定期维修。也就是计划维修,是指按照一定时间周期对设备进行维修的维修体制。它的优点是可以做好人力、备件充分的准备的情况下,按照预定计划,利用生产空隙对设备进行维修。这种维修方式适用于设备故障特征随时间有规律变化的设备。

2)视情维修。也叫状态维修,是根据状态检测出的故障模式来决定维修策略的设备维修方法。该策略相似于“健康体检”,是根据对设备检查所得的具体情况,从而安排维修和更换。随着机电技术在现代设备中的广泛应用,以及设备监测应用软件的开发,视情维修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应用。

3)事后维修。这是最原始的设备维修方式,它不需要预先制定任何维修计划,只需做好人力、备件、工具的准备。这种维修方式维修成本较低,但对生产的影响具有很强的不可预见性,只能作为备选维修策略。

4)机会维修。它是介于视情维修和定期维修之间的一种维修体制。按照状态监测结果,当有些设备或部件需要排除故障或者己经到了定期维修周期,而且,这相对于另外一些设备或部件来说,也是一次可利用的机会。提高费用有效度是这种维修方式的主要目的。

结语

总之,良好的设备维护维修是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保障,对设备维护和维修过程的有效管理可以提高生产能力、节约能源、降低产品成本。以上本文笔者对设备维护维修管理进行了探讨,由于时间和篇幅有限,还有许多内容没涉及到,在今后工作中笔者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 梁毅康,郑辑光,陶伟忠. 基于MES系统的煤矿设备维修策略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2010, (9)

[2] 黄澄宇. 供电设备维修策略及维修管理系统[J].科技信息, 2010, (23)

论文作者:陈世攀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中国》2016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2

标签:;  ;  ;  ;  ;  ;  ;  ;  

关于设备维护维修管理相关问题的探讨论文_陈世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