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战略下体育产业社会化运行机制研究_全民健身论文

全民健身战略下体育产业社会化运行机制研究_全民健身论文

全民健身战略下体育产业社会化运行机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运行机制论文,全民健身论文,战略论文,体育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3-0008-04

      体育是人类健康的守护,是生活娱乐的新宠,也是消费社会的前卫[1]。习近平同志对我国体育事业寄予厚望,强调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重视发展体育事业。为民谋福、为国争利的体育产业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提高国民体质的有力支撑。国家体育产业政策明确了“简政放权,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任务,提出了“大力吸引社会投资,拓宽投融资渠道”的举措[2],有效推动了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进程。体育全力生产金牌,政府全程“埋单”正逐渐发生革命性的转变,政府驱动、财政供养的“力量展示型”正在被市场驱动、消费支撑的“参与消费型”所取代。体育产业社会化机制顺应了时代要求,符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满足了新时期体育体制改革所需,服务了全民百姓。对体育产业社会化运行机制的研究,旨在为政府宏观调控体育产业政策、布局产业结构、配置体育资源等提供理论参考,为社会民众积极参与体育、投资体育、转变消费观念提供智力支持,也为体育产业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学术视角。

      全民健身已成为国家基础性工程[3],而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相对薄弱,扶持和培育群众体育与体育产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体育强国梦”的迫切愿望。体育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仅仅依靠国家和政府是不够的,社会、企业、个体的广泛参与成为必要力量[4]。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体育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日趋成熟,加上全民健身战略化,使体育以各种形式为社会公众提供健身、娱乐、休闲等服务,产生的政治效应和社会效应使得国家的“体育事业”更红火、社会的“体育产业”更壮大。当然,社会化运行不排斥甚至需要政府在创新的实施和推广过程中的参与,但它首先强调和关注的是公民社会的主动性和首倡精神。国家和政府从宏观层面制定相应的法律、政策和制度,引导和支持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社会和个体积极承办体育产业的经营和操作,两者通力合作、相互监督。

      1 全民健身战略下体育产业社会协同的可行性

      1.1 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社会化运行的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多数是从健康公民的角度出发,通过法律、政策、税收等激励社会、民间、个人投资,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很多国家为了成为健康国家,而有组织、有计划地制定规划,如美国的《最佳健康计划》、德国《家庭体育奖章制》、日本《东京增进健康计划》。这些国家的政府仅负责制定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和体质监测,具体实施主要依靠协会、民间团体、俱乐部等基层组织,恪守以社会、市场为主导,实施独立或半独立的管理形式,政府的职责是“掌好舵”,而非“划好桨”。

      发达国家对体育产业给予极大的扶持和鼓励,吸引着社会企业和民间资本广泛地参与到体育产业之中。政府对待体育产业,只是引导和调控,具体的操作和运营则全交给企业和个体,在宏观的计划下实施着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市场化运行机制。

      1.2 “国家战略”的行政决策机制日趋完善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颁布,促使体育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健身产业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引领大众健身、扩大消费需求等宏观谋划逐渐形成,为体育产业社会化运行提供了思路、搭建了平台。有了这些政府措施和落实手段,社会和民间就会积极涌动起来,减轻了瞻前顾后的思想包袱,强大的心理保障使得他们对体育产业充满期望和自信,投资和承办相关活动有了心理依托。国家放权,为体育产业“松绑”的实施举措使承办方和经营方都跃跃欲试,使广大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广博的体育市场也因此而变得生机勃勃。

      1.3 “行政放权”的市场协调机制日臻成熟

      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广泛支持和有效调控。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存在“政府统得过死、社会化发展落后、自由发展空间狭小、社会化路径不健全、社会协同不完善”等问题,随着体育产业的国家战略部署,体育事业走向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这契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众所周知,“行政放权”必然激发的市场活力,加上体育消费理念的转变、市场调节机制的成熟,体育产业的社会化运行机制也就逐渐完善,这种政府行为刺激着消费市场,更催生出社会与政府的协同创新机制。

      1.4 “强国家—强社会”的社会协同机制日渐形成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2013年我国国民人均收入水平达到6 600美元,已步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5]。政府引导、社会主导,事业部门监管、企业部门主宰,计划经济统筹、市场经济调节,国家公共供给、民间个体融资的国家与社会的协同机制日渐形成。政府管办体育的计划体制逐级转向计划与市场共存的管理体制,留给社会和市场的空间越来越大,政府和社会协同管理经营体制逐渐成熟和完善,更加注重两者协同,这种机制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壮大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国家与社会协同管理与经营使体育产业发展更加完美和协调,宏观政策和措施依然是政府调控,具体操作和实体经营则赋予社会和企业更多自主权利。

      2 全民健身战略下体育产业社会化转型的挑战与问题

      2.1 “政府体育”育成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存在极大的惯性

      体育是“国家事业”,政府既管体育,又办体育,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严重阻碍了体育产业的社会化进程。提及体育,多数人就认为是运动员的“专利”,或者是在酒足饭饱之余进行的身体活动,跟经营、投资的关系不大,更不可能像金融、地产、旅游一样作为产业来发展。即便是有商机,那也是政府的事,我们不参与,也不干涉,听之任之,没必要“杞人忧天”。管办一体的“政府体育”留给社会和个体的空间狭小,长久育成的思维方式使得民众对待体育产业的态度淡薄、观念陈旧、行为保守。尽管《全民健身条例》《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极大地刺激了社会主体的多元参与,然而长期形成的意识形态在短期内难以彻底扭转,社会个体的积极能动性难以有效调动。

      2.2 “举国体制”“行政权力”使改革者产生条件反射的自我保护

      多年形成的举国体制、行政集权等管理体制,加上“管办体育”的实施模式,使得改革者实施削弱自身利益的事难以推行。“动了谁的奶酪,谁都不愿意”“切了谁的蛋糕,谁都心疼”,当体育产业社会化触及任何一方利益时,他们往往都是“心不甘情不愿”,有些更是会处处阻挠或创设障碍,这种自我保护的心理较为普遍。社会企业或个体要想真正涉足体育产业就必先“过五关斩六将”,层层的行政约束致使他们不愿“越雷池半步”,而是转为相对成熟和完善的行业,难以突破的“利益关”使体育产业的社会化进程缓慢,社会参与积极性不高。国务院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心、体育产业社会化进程的客观现实,迫使改革者放弃自己眼前的“蝇头小利”,以“放长线钓大鱼”的魄力积极进行革新。

      2.3 政策和配套措施不到位,科技研发不足,核心品牌培育不够

      政策结构的“缺位”“供给不足”[6],靠谁来弥补,没有法律、税收等措施铺路架桥,企业或个体就难以做出知名品牌,市场调节机制就难以形成,朝阳产业就难以充满活力。国家和政府给予体育产业的优惠主要体现在专项资金、补助、税费、贴息、奖励等方面[7]。政府财政资金毕竟有限,地方发展引导资金又受制于当地财力和资助权重,即便是北京、上海、江苏等经济发达省市也刚刚起步。也有些地域开始把体育产业纳入高新技术领域,以此享受税费优惠,或鼓励企业上市、发放信贷、体彩补贴、保险等,这些或多或少地刺激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但往往还是杯水车薪。企业也好,个体也罢,投资产业绝大部分是要考虑投入与产出效益的,而我国体育产业的科技研发不足,核心品牌没有形成,产品更新缓慢,主打产品不突出,核心竞争力薄弱等客观现实影响了投资者的积极主动性。

      2.4 体育人口比例低下,健身消费观念落后,产业市场培育困难

      我国的体育人口比例较低,体育消费观念落后,尤其是农村,平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只占27.1%,有体育消费的占37.3%[8]。受多年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老百姓的经济意识集中在房子、孩子方面,花钱买吃的、攒钱买房子等成为首要消费。相比较而言,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偏低[9],健身消费观念落后,即便是自己手里有余钱,依然考虑的是自己的将来和子孙,很少顾及自己当前的娱乐和消遣,“花钱健身”的思维难以普及。尽管体育能使健康的理念深入人心,但让平民百姓牺牲打牌、吃喝、聊天的时间投入到体育活动中相当困难,更别说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了。有限的体育人口、滞后的消费观念,直接影响着体育产业市场的培育,解决的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观念和意识的问题。

      3 全民健身战略下体育产业社会化运行机制

      3.1 “管办分离”的管理机制

      体育产业社会化的运行管理直接决定着体育产业改革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趋势。长期的“政府体育”“管办一体化”等运行机制育成了“体育就是国家或政府之事”的思想,这种管理机制在改革开放初期确确实实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体育作为“产品”“商品”来满足社会大众需求的功能日益凸显,“管办不分”的运行机制也逐渐失去了原有效应,造成的市场不活跃、产品服务不到位、社会积极性差等问题不断呈现。推行体育产业社会化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管理部门,还有更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如果政府“既管体育,又办体育”,那么留给社会的机会就微乎其微,况且政府“自管自办”体育产业本身就存在不可回避的问题,如“自我改革的力度不大,触及自身利益的举措不得力,监管机制形同虚设”等。

      3.2 “独立运作”的经营机制

      全民健身离不开体育企业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全社会提供各种各样的优质服务。体育企业在政策范围内进行独立或半独立的经营模式,有利于企业的远期规划和发展壮大。社会积极举办小型体育赛事,极大地吸引着广大群众参与体育、投资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着体育消费,也激发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取消小型赛事审批权,为体育产业“松绑”,极大地活跃了体育赛事表演业,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也使得民族体育、民间体育获得了生机和活力。近年来,社会资本活跃,投资房地产、旅游、教育行业的企业投资相当丰富和充裕,但投融资体育产业的民间资本相对较少,社会参与度不高,体育产品的购销还未完全实施市场化,大型体育产品加工厂和销售企业依然受到层层约束,使得他们无法享有充裕的特权,完全的市场化机制没有形成,“严密”的管理和约束使得产品的供销不够畅通,阻碍了体育产业的市场化运作。然而,随着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优惠的国家政策、创业多元化,体育产业引起中小企业和个体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健身房、工作室、俱乐部等多种经营模式层出不穷,把体育作为产业来做的意识观念正在逐渐转变。

      3.3 “产权明晰”的投资机制

      社会企业或个人投融资的目的就是赚钱,投入与产出的效益是他们考虑的头等大事。然而,不明晰的产权问题使他们“忧心忡忡”,消除“顾虑”、排解“忧愁”需要政府对体育产业的相关产权进行明晰划分,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划拨产权。对待小型体育场馆、小型体育比赛、中微体育企业等实行独立产权(尤其是经营权的独立、租赁权的独立等),对待大型场馆、大型赛事、大型企业实行股份产权,实行合资、合营方式,也可按照合资企业经营模式进行,如企业出资筹建场馆,相应获得场馆经营权,达到一定年限后归为全民健身共同所有。倡导学校体育资源面向社会开放,鼓励社区与学校的资源实现共享,优化体育资源,满足体育设施暂时短缺的需求。农村体育设施和资源相当匮乏,往往靠政府的公共投入、社会企业捐赠,要么实施政府投入与居民分摊相结合的模式,政府除了直接投钱外,还可以鼓励企业或个体以各种“精神名义”进行捐赠。总之,明晰的产权有利于企业投入体育的积极性,也有利于社会资本的快速融入。

      3.4 “配套完善”的激励机制

      激励社会、民间积极参与体育产业,仅仅靠精神鼓励和口头宣传是不够的,还应具有完善的政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政策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指引和支撑,有效的优惠措施是体育产业社会化发展的催化剂和强心剂。我国的体育产业是个朝阳产业,起步晚,发展期短,政府的相关优惠举措也才刚刚起步。然而,随着全民健身的广泛普及、健康意识的提升、消费观念的转变,正逐渐形成“国家的财政资金注入、地方引导资金的倾斜、土地优先使用、纳入高新技术领域、减免进出口贸易税、增加信贷、贴息、保险”等优惠政策。政府制定政策,并使之固化下来,通过法律形式确保体育产业享有一定的自治和特权,积极落实相关配套服务措施,如积极培育体育媒介服务业、强化国民体质监测、融合旅游及文化产业、降低投资利率等,从制度上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吸引广大社会群体参与到体育产业中来,积极实施体育产业的社会化运行。

      3.5 “相关业态”的协同机制

      体育产业想要做大做强,离不开文化、旅游、中介、健身等相关业态的支撑与融合。经济的持续增长、文化的繁荣,催生旅游、健身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无论是社区建设还是锻炼场地,都从宏观层面来规范大众健身的必要性和必备性。人人享有健身的权益,每个公民都从中获益,这些国家措施从制度上保障了全民健身的利益,如新建社区的配套规定,室内人均≥0.1平方米,室外人均≥0.3平方米。急速发展的网络媒体业和旅游业,促使体育赛事转播、健身讲座、体质监测、产品购销等迅速普及,为体育产业社会化架起了桥梁,通过有效的媒介服务,使广大民众从中获取体育咨询、探寻健身方法、购销体育用品,并积极投身于体育产业中去。然而,满足13亿百姓健身需求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仅仅靠政府的公共服务投入是不够的,还应积极动员民众,激励社会力量参与。

      3.6 “监管绩评”的约束机制

      健全事业部门的监管体制,完善社会化的评价机制。监督评价是我国体育产业社会化发展的有力保障和支撑,合理有效的监管评估制度能促使体育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发展难免出现“钻空子”“擦边球”等现象,严格有序的监管体制使他们放弃“权力寻租”“歪门邪道”的想法,潜心钻研市场规律、掌控居民消费趋势,获取利益最大化。体育产业发展的定期评估、考核,可以促进评价机制的完善,为全民健身提供更为有力的制度保障,为体育产业社会化运行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监管评价实施责、权、利“捆绑”机制,不仅监管体育企业的生产、销售,更要监管财政的拨款和贴息及时性,还要监管地方政府的体育政策、制度、激励措施等。同时,还要强调“谁监管谁负责”,权力与责任实现一体化。

      体育产业社会化进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进程中难免出现障碍和问题,摸石头过河或边改革边完善的推进式发展符合当前所需。体育产业发展正经历“政府体育”“国家主控”到“社会体育”“市场主导”的历程,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的运行模式及社会化机制给我们很多借鉴和启示,社会化转型虽然面临诸多困难,但改革势在必行。随着相应的法律、法规、税收等激励措施相继出台,社会、企业、民间、个体跃跃欲试,加快了体育产业的社会协同发展,拓宽了体育产业的融资渠道,提升了体育产业的服务意识。

标签:;  ;  ;  ;  ;  

全民健身战略下体育产业社会化运行机制研究_全民健身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