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1世纪深圳经济发展战略的重构_深圳经济论文

论21世纪深圳经济发展战略的重构_深圳经济论文

试论21世纪深圳经济发展战略的重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圳论文,试论论文,重构论文,世纪论文,经济发展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004 (2000)04—0022—03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将发生巨大变化,各种浪潮汹涌而至,它必然对各国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此时刻,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排头兵”的深圳特区要适时而动,对自身经济发展战略重新进行准确定位。

一、影响经济发展战略的经济变量发生了显著变化

毋庸置疑,深圳经济发展战略的重构,要跳出深圳看深圳,把它放在整个全球经济发展大背景下,放在整个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的大背景下,结合深圳本身发展的优劣势去进行系统思考。因此我们认为,影响深圳经济发展的经济变量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1.经济全球化浪潮与国际竞争的加剧。

经济全球化始于“二战”以后,经过20世纪50~60年代新技术的飞跃发展,跨国公司大量涌现,到70~80年代,经济全球化在深度和广度上加速发展,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浪潮。它代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趋势,既是科技和生产力发展使然,也是各国政府推动的结果。它在促进世界生产总量显著增加的同时又对其进行利益再分配,各国激烈争夺资源和市场进而争夺利益,使国际竞争不断加剧。

2.区域一体化浪潮与国际合作的加强。

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推动区域集团化成为新的竞争载体。20世纪下半年,各种区域一体组织蓬勃兴起,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联盟和亚太经合组织三分天下格局明朗化的同时,一些新的地区性经济集团相继建立,并呈现出新的发展动向。但大多数限于商品贸易自由化的合作。随着世贸组织对贸易自由化合作的继续向前发展,21世纪各大洲区域经济一体合作将再上一个新台阶,向各种类型的区域共同市场的方向发展,即实现各地区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的自由流通,大大深化了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国际分工。

3.知识经济的浪潮和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技进步日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开始成为现实,在发达国家科技对经济发展贡献率已达到80%。 1997 年美国信息高科技产业已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总值已接近商品出口总值的40%,在经合组织主要成员国中,国内生产总值近50%来自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高科技产业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第一支柱产业。可以预见,人类将在21世纪下半叶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第二,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

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战略,综合国力已升至第六位, GNP的总量已达到8万多亿人民币,人均GNP达750美元左右,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已成为世界第十大贸易国,外汇储备达150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抵卸各种经济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在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巨变条件下,中国要以更积极的态度与国际接轨,融入国际经济主流,这必然要求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作重大调整。

1.加入WTO与扩大内需的发展战略。

在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下,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意味着中国一直在准备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为了抓住机遇,中国政府顺应客观潮流,积极加入WTO, 努力使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使中国成为整个世界经济主流的一部分。经过十多年的艰辛努力,中国现已到了入世的最后时刻,预料今年年底前可以顺利入世。这意味着中国正式开始了加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同时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和中国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格局,中国政府在发展战略上及时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方针。这一重大转变,并不意味着开放型发展战略的转变,而是开放型发展战略在更高水平、更高阶段的体现,中国市场战略的某种调整既是亚洲金融危机直接影响的反映,也需要我们从经济发展阶段上进入深入的思考。中国的国内市场规模大,中国与亚洲国家和其他国家出口结构具有相似性,中国经济经过20多年发展以后进入新的阶段等,都要求我们在新的条件下探索市场战略的问题,这种战略调整充分体现开放中趋利避害的原则,同参与经济全球化是并行不悖的。

2.国际经济合作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建立新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中国加强了国际经济合作,积极加入世界各种国际经济组织以及亚太、东南亚、东北亚等国际和区域经济组织,使之与我国的政治大国发展中经济大国地位相匹配,并在其中活跃的发挥有效作用。最典型的例证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政府积极与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密切配合,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充分体现中国政府的国际经济合作能力。

3.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面对知识经济的浪潮,中国政府审时度势密切关注围绕知识经济而展开的全球科技大角逐,确立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致力于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的转变和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性发展。

4.西部大开发战略。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精辟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12个重大战略关系,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在我国进入小康社会之际,江总书记从新世纪中国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两个大局”的发展构想,郑重地向全党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是关系到21世纪我国能否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关键。

第三,深圳自身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

深圳建设之初是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起点低,经验少。凭借地缘史缘优势、政策优势,深圳人敢闯敢干,使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变成了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现在深圳经济发展的优势发生了显著变化。它的主要优势表现为体制优势、人才优势、新的时空优势和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整体竞争优势。在自身经济体制的基本形态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基本形态从封闭走向开放以后,深圳正面临着怎样进一步改革和开放或以怎样的战略选择才有利于实现稳定的增长与发展的问题。

综上所述,深圳经济发展战略的重构既要从深圳实际出发,又要从全国生产力的布局、配置和发展战略出发,还要从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出发,在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深圳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深圳经济发展战略的定位

根据新世纪深圳发展的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深圳经济发展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基础上再创新优势。深圳要着力于树立“竞争”观念、创新意识和强化“忧患”意识,提升国际竞争力。第二,必须树立“高地”观念,增强“抢占”意识,抢占“产品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机制高地”。第三,强化合作意识、协调意识,服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依托珠江三角洲、港澳服务全国,走向世界。在此基础上,摆脱传统发展理论,修正原有发展战略,调整现行发展政策,确立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政策,迎接和应对新的挑战,实现新世纪的新目标。

第一,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第二和第三产业“双轮驱动”,实施高科技产业和高增值产业“双高并举”的产业发展战略,将“工业升级”与“科技升级”紧密结合起来,以产业深化和产业层次提升带动整个产业体系的优化,达到提高其整体竞争力与国际产业结构接轨,促进经济跨越发展的目标。

1.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深圳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开发、生产和出口的重要基地,率先进入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第一支柱产业的知识经济社会。具体讲就是“大、高、好”的目标,所谓“大”就是要在产业结构中要有一定支撑作用的大的支柱产业和具备一定辐射带动能力的大企业;所谓“高”就是要在产业结构中提高高科技含量,有一批高技术项目以及世界一流的先进设备和高档次的人才足量储备;所谓“好”就是形成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运行机制,使整个产业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以信息产业为例,深圳应致力于两大信息产业并举,既要发展以计算机和集成电路、现代通讯设备、信息网络设备、消费类电子产品等为主的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同时又要发展以网络通讯和信息咨询业为主的信息服务业。不仅要尽快完成高速信息传递网络等硬件设施建设,而且要加大信息资源、电子商务开发力度,促进信息增值业务的发展,大力推进国民经济的信息化。

2.扶持金融产业的发展。深圳要重点发展资本市场、保险市场以及金融中介服务,扩大金融品种范围,创新金融服务工具,加快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国内银行总部进驻深圳;同时鼓励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到国外投资,特别是到发展中国家投资;积极推进西太平洋沿岸国家之间的货币合作;加强对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监管制度的建设。

3.优先发展文化服务业。

目前美国文化市场收入已占到经济的1/3,深圳虽然也作了一些工作,但文化大市场尚未真正开发,要根据国内和国际文化市场的需求,通过市场运作和政府推动等多种形式,提高文化资源的创新活力,推进资源配置的国际化程度,多样合成综合效益,多元拓展经济总量。特别是要抓紧时机组建一批文化产业大军团,使文化产业成为深圳的新型支柱产业之一。

4.不失时机的培育和扶植环保产业。

依靠现代科技加快开发研制防治污染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深圳环保产业的市场定位,主要是在污水处理设备,烟尘处理设备,资源综合利用设备等方面。政府应通过财政、金融等经济政策积极支持和扶持这些项目的开发和生产,使环保产业成为一大新兴产业,确保深圳的可持续发展。

5.调整农业发展战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大力发展“三色农业”。即改造传统种植业,实施三维立体的生态“绿色农业”;依托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发展以海洋捕捞、养殖和海洋生物综合开发利用为主体的海洋“蓝色农业”和依托高新科技发展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为基础,以微生物工程发酵为主要特征的工厂化、高技术化、规模化的“白色农业”;建立以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农—工—贸”型现代产业体系,组建若干农业开发集团,大力推进农业商品化和专业化的进程,培育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创造农业经济的高效益。

第二,大力培育跨国公司型企业集团,使企业真正成为国际市场上的强有力的竞争主体。

深圳已连续六年在进口、出口、进出口总额三项指标上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的首位,根据这种现状和国际新动向,深圳要采取市场和政府双层驱动的措施,以效益好、产业方向合理、产品有市场的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商贸企业和“三资”企业及私营企业为龙头,采取改制、改组、改造相结合的办法实行跨行业、跨区域联合、兼并组建跨国公司、企业集团;更进一步深圳要率先走出国门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寻找联合、兼并的伙伴,积极开展跨国联合、兼并,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打“中华牌”和“全球牌”。

第三,加强国际国内经济合作。

首先,根据我国对西部的大开发战略,加强同中西部的地区经济合作关系,努力寻找与西部产业调整的对接点,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扩散的速度,实行跳跃式辐射,实现与西部经济发展良性互补;同时积极拓展国内市场,创造更多更高更好的产品引导国内的消费需求。

其次,加强与港澳的全方位经济交流与合作,实现深港澳及珠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使深圳同香港、澳门一样成为亚洲经济走廊的又一个发展亮点。

最后深圳要积极参与与国际经济组织、区域性组织经济合作。

第四,营造国际性的大城市,全方位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

深圳营造中心城市应该遵循调整性扩展和功能性完善的原则,通过提升城市的规模、结构、环境来实现。具体包括第一,逐步形成“主城—辅城—郊区城市—集镇组成的多心、多层、组团式”的城市形态网络,并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共同组成中国沿海的的城市带;第二,调整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市形态布局;第三,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电力、邮政、通讯、供水、供气等生活生产服务设施,港口、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以及城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总之,要把深圳建设成为以高新科技武装的工业为基础,高增值型的第三产业为支柱,农业现代化水平高的综合型经济特区和外向型、多功能的国际性大都会。

标签:;  ;  ;  ;  ;  

论21世纪深圳经济发展战略的重构_深圳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