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俊 (四川省北师大什邡附属外国语小学 四川 德阳 618400)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7)06-064-02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段话告诉我们:一、语感的培养是在理解和运用语文的实践中进行的;二、丰富语言的积累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三、只有语感得到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那么什么是"语感"呢?所谓"语感",就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阅读、分析和运用中形成的对语言比较直觉的感知、领悟和把握。语感是语文能力和语文人文素养的完美结合,它的形成是语文基本素养形成的重要标志。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丰富的能力"。
阅读课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自然也就是学生语感培养的主战场。现在很多老师对语感的培养不够重视,认为只要理解文本的内容,知道作者的写作意图,能够和文本对话就完成教学任务了。其实不然,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培养他们的语感。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根据近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认为,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一、阅读积累,激活语感。
对语言敏锐感受能力形成的重要前提是积累语言,积累语言材料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感知、理解的过程,也是培养语感的开始。因而,阅读教学中就应充分利用读的策略,以读为主线,但不是那种单调、枯燥地"天地玄黄喊一片"式的死读、傻读,要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示范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对音的正误、音调的流畅,词义的内涵,表达的恰切,语势的磅礴,语法的运用,条理的连贯,意境的优美,直到弦外之音都能够有所体会。如读到"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看到不仅是天门山、长江、旋涡,还有从"断"想到天门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从"回"想到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翻滚抛掷,变化无穷的境界,也可联想到祖国山河壮丽,感受到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生读得多了,"不知不觉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叶圣陶)学生积累了词汇、句式,需要时就会脱口而出,落笔成文。
二、揣摩品味,领悟语感。
叶圣陶曾经说过:"一篇作品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彻,才能促进语感的发展。
1、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抓好词句的训练。建立词句的概念,确切理解词句的意思,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感能力。课文中有些词句,特别是那些表现文章中心、表达情感的精妙传神的词句,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们只要抓住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比较和细细品味,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升华。我们要使学生在把握词语的确切含义的基础上加以揣摩比较。如《泊船瓜洲》一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的"绿"字,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当,可要求学生用"到、过、入、满"等字放入诗句中和"绿"字作比较,从而让学生在揣摩品味中领悟"绿"字的妙用:春风给江南带来绿色;"绿"字给读者以鲜明的色彩感和生机感;"绿"字和"还"字有内在的联系,明媚的春天更引发诗人想回家看看的念头。这样,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的独具匠心,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语感就会油然而生。
2、把朗读和想象结合起来。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阅读时,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作品所描述的世界,进入一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到气味,能听到音响,能辨出色彩的世界,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的形象的世界。进而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如一位老师在教《一粒种子》时是这样让学生感受春天的:师:"春风在唱歌,怎么唱的呢?"生:"呼--呼--呼--" 师:"泉水在唱歌,唱什么?"生:"哗啦啦,哗啦啦--"师:"小鸟在唱歌,怎么唱?"生:"叽叽喳,叽喳喳--"师:"小孩子在唱歌,唱什么?"生(唱):"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 这样,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一幅有形、有声、有色的立体的春天画面,进而体会到语言的形象美。在美的感染中培养了语感。
3、引导学生多多联系生活,积累生活经验。宗白华先生说:"只有到了徽州,登临黄山,方可领悟中国之诗、山水、艺术的韵味和意境。"叶圣陶先生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生活体验是语感生成不可或缺的基础。一定的言语总在一定的生活场景中出现,离开了生活体验,语感的培养是苍白的。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此时的感受才是真实的。如《爬天都峰》一文中"爬呀爬,我和老爷爷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这别有韵味的一个"终于",把他们努力后的成功与满足生动地表现出来。但如果学生不能联系生活去体味,恐怕很难体会到这"终于"一词的韵味。
4、捕捉综合之机,让课堂充满活力。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因素,寻找教材中可以进行综合教学的时机,巧妙地为学生搭建学科知识和生活知识有机综合的舞台,从而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感。如教学《飞驰在高速公路上》第五自然段时,为了能让学生感受到公路的长,分得清周边城市的方位,可以让学生画游览图、做导游,可以教给孩子们一些生活常识,从而实现在语文教学中学到生活常识,用生活常识来帮助语文学习的目的,感受文本语言的语感。此外,还应引导学生平时多观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同时,能自觉地把经验与语言紧密地联系起来,研究表现生活的语言,揣摩语言文字在反映生活中的细微差别和变化。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吸引孩子们求知的目光,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积累语言,丰富语感。
凡是技能,唯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语感训练亦是如此。只有积累语言,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增强语感。
1.熟读成诵。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小学生记忆力强,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让学生"熟读",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成有声的口头语言,把不熟悉的语言变成了熟悉的语言,逐步感受到语言的意蕴和文章的气势。通过背诵,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的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进一步领悟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课程标准对阅读本身有量的规定,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每日推荐一定数量的诗、词让学生背诵。这样,有利于学生贮存语言,积淀语感,从而扎扎实实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语感培养的最好注脚。
2.广泛而多渠道的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曾试过用许多手段来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实践也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都较强,表现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把握非常准确。因此,阅读教学中,可读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阅读量的不足。再者,现代社会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电脑、电视、广播、社会交际、课外活动、小广播……都是阅读的渠道。教师要多加引导,"物为我用"。如电视从中央台到地方台,有"成语故事""散文欣赏""岁月如歌"等栏目,诵读诗词、讲解故事,集声音、感情、图像于一身,许多音乐节目歌词都配有字幕,教师要以媒体为载体,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观看,让学生在欣赏中形象地感悟语言。
席勒曾经说过,感受能力的培养是时代最迫切的需要,这不仅是因为它是一种改善人对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为它本身就会唤起洞察力的改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语言文字交际越来越显示它的作用。语感虽不易感知,不好培养,但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积极探寻语感培养的途径,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机会,学生的语感就能获得不断的提高。
论文作者:李俊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7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2
标签:语感论文; 语言论文; 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语文论文; 语言文字论文; 词句论文; 《科学教育前沿》2017年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