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分化背景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识形态论文,阶层论文,对策论文,大学生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裂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3—0135—0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其表现之一就是社会的阶层分化。这种变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怎样正确认识这种影响,如何积极应对这种变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本文将对此做初步的探讨。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成员的阶层变化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基本社会分层结构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所有制关系的多样化,中国社会结构迅速分化,社会分层出现了新的变化。当前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是: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三个阶层的基础上,每个阶层内部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新的社会成员,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科技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等。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其内部呈现出明显的分层化趋势,成分日趋多元化,岗位日趋非固定化。当前大致可以分为体力劳动工人、办公室工作人员、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工作者、科学技术人员、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1]。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阶层,当前也正处于急剧变化之中,出现了分层,如农业劳动者、林牧渔业劳动者、农民企业家、乡镇企业工人、外出打工农民、农村知识分子、农村党政干部[2]。李培林教授认为,改革以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发生了深刻的职业分化,“农业人口在很大意义上已经仅仅成为一个户籍的或居住地域的群体概念,而在现实中已经分化为农业劳动者、乡镇企业工人、外出的农民工人、农村雇工、农村文教科技医疗工作者、农村个体工商业者、农村私营企业主、乡镇企业管理者、农村管理干部等阶层。每个群体内部还可以按照收入、财富、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或职业声望等分成若干次级群体[3]。阶层分化的同时,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有的学者将之概括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市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等10个阶层[4]。也有学者从利益结构的角度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成员的分层变化,认为已经形成了四个利益群体,即“特殊获益者群体、普通获益者群体、利益相对受损者群体、社会底层群体”[5]。
二、社会阶层分化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产生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作为社会存在反映的社会意识必然引起相应的变化,这对当代大学生难免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社会阶层分化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对引导大学生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人们的思想观念日新月异,社会思想观念也因此呈现出多样、多元、多变的特点[6]。从社会思想内容上看,呈现出多样的形态:各种社会思潮应时而生,正确与错误交织,积极与消极相互激荡。既有进步向上的思想,又有反动落后的思想。既有正确科学的思想,又有偏颇错误的思想。既有高尚文明的思想又有低级庸俗的思想。从这些思想观念的性质上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多元格局:既有占统治地位的马克思主义,也有各种各样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还有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既有社会主义的主流思想,也有资本主义的腐朽观念,还有封建主义的思想残余。
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反映了变化着的社会生活。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平等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等虽然对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它们对社会理想、信仰、信念建设,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化指导地位提出了挑战。当前必须研究社会阶层分化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所带来的影响。
(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对大学生自觉树立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提出了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变革发生了四大变化,即从一元价值观向一元与多元互动的变化,从整体价值观向整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融合的变化,从理想价值观向理想价值观与世俗价值观共存的变化,从精神价值观向精神价值观与物质价值观并重的变化[7]。新时期价值观的变化具有广泛性。在经济生活方面,逐渐转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富为荣、义利兼顾,效益至上、开拓进取的价值观。在政治生活方面,逐渐转向官权淡化、敢闯敢干的价值观。在思想方面,逐渐转向实践至上、开放解放的价值观。在人的价值方面,逐渐转向德才并重、注重能力、奉献与获取统一、集体和个人兼顾的价值观。
价值观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使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价值选择出现了多样性,人们在生活中存在着多元的价值取向。从时间维度上看,有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取向、与传统的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取向、从西方输入我国的价值取向。从发展水平上看,有共产主义的价值观、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极端利己主义的价值观等。在多元价值取向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效率、公正、平等、竞争、合作为主要内容的价值取向。价值观多样化的现实,要求必须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以有效整合人们的思想观念,才能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及其与社会精神生活活力之间的必要张力。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全面的部署,在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价值体系”的重要命题,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如何积极有效实现人们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要求的主导价值观之间的有机统一,这对我们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其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提出了新挑战。
(三)社会成员的分化及贫富差距对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并坚定其社会主义信念的影响值得关注
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各个社会群体之间以收入水平为标志的利益差距在不断扩大。有学者指出,在城乡之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由1985年的1.72∶1扩大到1993年的2.54∶1,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由1985年的2.24∶1扩大到。1993年的3.06∶1,城乡居民人均商品零售额由1985年的2.29∶1扩大到1992年的2.43∶1,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由1985年的6.03∶1扩大到1992年的7.93∶1。人们收入差距还表现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不同所有制的职工之间[8]。在改革开放之前的1978年,世界银行测算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为O.16,在全世界几乎是最低的,到1979年为O.31,到上个世纪90年代,1994年为O.434,1996年为O.4577,已经超过了国际上通常认为的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的中等贫富差距程度[9]。人们在利益格局变动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特别是他们对社会问题和社会冲突的主观认知——都有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他们对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非常关注的。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当代大学生获得了比以往优越的成长环境与条件,他们更应该支持改革,但严峻的社会现实却使大学生对改革的认识呈现出复杂性。因为大学生不是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中,社会变革的现实与他们及其家庭的生活紧密联系,他们必然对社会的变化产生这样那样的认识。
以城镇贫困人口为例,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能够认识到企业亏损、下岗分流乃至失业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不可避免的“阵痛”,对贫困失业保持正常的心态,但由于巨大的生活和心理压力,他们由对社会某些现象的不满而萌生一些不利于社会安定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近年来城镇居民“痛苦指数”一直处于高位,1994年为26.9%,1995年为20.5%,1996年为12.2%,如果加上隐性失业率,1996年9月底的“痛苦指数”为28%[10]。在他们诸多的体验中,其中一个值得重视的方面是他们的社会公平感。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曾经经历过一个平等程度相对比较高的时代,但这是一种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式的平等,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获得的。因此这种严重破坏效率的“平等”成为改革的一个主要对象。在收入分配问题上,政府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本政策,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途径先富起来,然后通过补偿的方法使全社会的整体富裕程度提高。这种改革的思路在促进中国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扩大了社会的不平等程度,使社会公平问题日益成为当今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据研究发现,在认为近年来生活水平“下降很多”的群体中,无论是对总体社会公平程度还是对具体各个方面社会公平程度的打分都是最低的。这表明这些在近年来利益受到绝对或相对损失的群体,更有可能产生比较强烈的社会不公平感[11]。有不少的大学生就来自这些“利益获得比较少或利益受损群体”。对这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容忽视。无视这样的背景,不认真对待这些新的形势,就不能很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使我们的大学生自觉支持改革,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三、社会阶层的分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社会的新结构
相对于过去的二元社会结构,我国当前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可以称为“新社会结构”。其中知识阶层、私有阶层、管理阶层都是新兴社会阶层,他们和工人阶层一样都呈现出扩张态势,只有农民阶层的规模在不断缩小。新兴社会群体的阶层化、基本阶层的局部弱势化、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化,是新社会结构的主要发展趋势。社会阶层的分化必然带来人们地位、观念等各种变化,要从历史发展的趋势中认识这些现象,不能仅仅以是否对自己有利作为判断标准。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阶层分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有利于促进社会竞争机制的形成,有利于激励社会整体进取向上的意识,有利于推动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
(二)要引导大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觉认同
意识形态的认同就是在一定社会中,人们对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思想、思想道德和文学艺术等的认可、赞同、支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是代表最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所拥护的意识形态,是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入人心、认同度最高的意识形态。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也会受到来自内外部因素的干扰。对此,列宁指出对群众自发性的任何崇拜,对自觉因素的任何轻视,完全不管群众自己愿意与否,都是加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对人的影响。因为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或者是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属于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而资产阶级的思想渊源远远比社会主义久远得多,它经过国家全面的加工,它拥有的传播工具也多得不能够相比,因此,列宁强调“阶级政治意识只能够从外面灌输给工人。”[1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同于以往社会形态的一个特点,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会自发产生,即使在建立了人民政权后,那些旧的剥削阶级意识形态也不会因为失去其政治和经济上的统治地位而自动退出历史舞台。
在新形势下,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从根本任务、指导思想、长远目标、当前工作等方面入手综合治理,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度。一要从根本上打牢意识形态认同的基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深化改革。二要从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三要从长期的建设目标上,按照“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发展方向”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四要从当前的具体工作上,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把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力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三)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收入分化与两极分化问题
收入问题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出现的一个敏感而现实的问题,它事关人们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评价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收入差距,能不能说我国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应该看到,两极分化是一个阶级关系概念,它以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为基础,一部分人凭借生产资料的占有剥削另外一部分人所形成的收入上的巨大差距。阶级社会中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是典型的两极分化社会。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已经基本上消灭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度,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所以不存在阶级对抗社会的那种贫富两极分化的问题。但当前必须重视因社会成员的收入分化差距过大隐含的不稳定因素。
收入分化是一个分配关系的概念,指的是人们的收入拉开了或正在拉开差距。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1978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为O.16,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是O.212,远远低于0.3—O.4的合理区间。改革开放20多年,我们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平均主义现象,逐步拉开了居民的收入差距。现在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不仅达到了O.3—O.4的合理区间,而且超过了这个界限。收入分化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奋斗目标。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提出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针,提出了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及“五个统筹”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个重要判断,强调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收稿日期:2007—01—25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基金项目“我国转型期意识形态建设实效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SZ060831)。
标签:社会价值观论文; 群体行为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