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的本质是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策划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讲并不陌生。20世纪80年代,北京的何阳因卖点子赚了四十万而名噪一时;公关策划派的王力策划郑州亚细亚,成为商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90年代,房地产派的王志纲创造了碧桂园神话而名扬四海。一时间,策划成为点金石、救生圈,成了起死回生的神仙术。但随着点子大王何阳的被捕,一夜之间,策划被从神坛拉了下来,于是乎,对策划的批判也铺天盖地而来。很显然,这种浮躁的社会心态是不正常的。但,我们的策划者以及策划理念研究者是否能够冷静地对策划进行理性的思考呢?
策划是80年代从西方引进的,理论研究者偏重的是方法、技巧的介绍,而对策划本身的界定做得不够。而这恰恰是引起浮躁和混乱的主要原因。没有理性,就是盲目与愚蠢。对于策划,也是如此。理性地对其进行研究,是使这一行业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策划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策划的本质就是管理。策划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技巧,更是一种思想。而这种思想或叫理念,是管理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可以说,策划,是对管理的创新。
一、策划的含义研究
一般的策划定义,透过立论出发的角度,均可看出各种定义均将策划理解为一种实体操作过程。思维论在其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策划是一种谋略,但这仍不足概括策划。笔者认为,策划应包括三个方面,即浅层的行为层面,中层的思维层面,深层的文化理念层面。
(1)浅层的行为层面
对这一层面的研究已经很多,这里只从要素角度加以补充。行为层面即是实体操作阶段。简要归纳之,它包括四个要素,即策划主体、策划客体、策划目标、策划实施过程。这四个要素的统一就构成了策划的行为层。它们间的关系是:策划者主体针对策划客体,制定要达到的目标,进行实施的过程。实施的过程,就是调动和整合各种内外部资源的过程。从这一层面上看,与管理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现代较统一的管理定义认为:管理是各级管理人员在执行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五项基本职能的过程中,通过优化配置和协调组织内的各种资源: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有效的达到组织目标。
从要素上比较,策划与管理包含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一致。所以,从行为层面讲,策划的本质是管理。
(2)思维层面
思维层面的策划,一般认为是谋略、谋划,即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去指导和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思维层面的策划,主要包括创意学、系统论、思维哲学等内容。目前,我国理论界对策划的研究与认识主要集中在这一层面。
(3)文化理念层面
文化理念层面是策划的深层次层面,策划的根本区别就体现在这一层面。不同的民族、国家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一种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它是在自然、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一形成,又会对人的行为起潜移默化但又重大的影响作用。具体到策划,作为构成策划主体的人或人的集合,都会受其自身文化的影响。策划的差异体现主体的差异,透过这一层,得到的是影响主体的文化差异。这些在构成策划差异性的同时也是策划的源泉和内在动力。
(4)策划性质
策划具有现实性、文化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现实性是指策划方案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是为策划主体能力可以达到的,它是策划进行的基础。文化性是指策划是一定文化道德理念的体现,它是策划智慧的源泉。开放性是指策划不能局限于某一方面,要从开放的角度,兼顾各种变动因素,才能做到整合组织内外部资源的目的。创新性指策划是运动的,是不断地在与现实的结合中理解现实,高于现实,推陈出新。
二、从管理科学简史上分析,策划实现了传统管理要素的两个突破
通过上面对策划的研究,我们很自然地提出策划与管理的两上差异:一是,策划是开放的,兼顾组织内外,而管理则是封闭的,着重于研究组织内部;二是,策划是面向未来的,而管理是针对现实的。这两个差异的产生,正是策划对传统管理在时空两方面的突破和创新。我们将从管理科学简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
1.从管理科学简史分析可知,管理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是一种新的要素引入的结果。
(1)科学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泰勒。科学管理提供了解决企业管理的两个方面的主要问题的方法:一个是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一个是提高管理效率。这一阶段的引入因素是“物”的管理。由于泰勒只是将工人看成是一种成本而非资源,所以诸如“时间—动作分析试验”、“铁锹试验”、“金属切割试验”,以及“劳动定额”、“工时定额”、“工作流程图”、“计件工资制度”等都是对“物”(包括作为成本意义的人)的严格管理。由于这一要素资源的引入,管理得到了发展。
(2)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科学管理在对物实行了严格的管理的同时,忽视了人的作用。行为科学正是通过对人的全面研究,将人力这一重要要素资源引入了管理,从而掀起了管理的一次革命。
这一阶段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它的核心是重视人际关系和行为激励,将人由成本的人转变为资源的人。作为成本的人,是完全管理的对象,管理的出发点是如何降低人的工资消耗,而并不是考虑人的需求。资源的人是作为同物、财一起构成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需要管理者开发其潜能,实施激励,最大限度地激励人的创造性。
(3)管理科学理论阶段。行为科学的主要目标是解决管理中的人事问题。管理科学的主要目标是应用科学的方法论解决生产工具和作业的管理问题。这样,管理的第四个构成要素——技术,便引入了管理。
管理科学理论认为管理就是用数学模式与程序来表示计划、组织、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解答,以达到企业的目标。管理科学的理论基础是运筹学,方法是运用复杂的数学方法和科学技术,把决策问题转变为数学模型,利用的工具是电子计算机。它在突出综合的效益目标的同时,十分重视定量和定性分析的结合。
由于管理科学过多的强调技术因素,所以几乎成了系统工程、运筹学的代名词。那么,管理到底是什么?西蒙、孔茨、罗宾斯等人从理论上将管理上升到了广义概念的阶段。
(4)广义管理阶段。西蒙认为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一个组织是由管理者组成的系统。这里将管理定义为决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决策已不是只对生产的管理,进行一项决策,必须综合考虑技术、经济、财务、会计、安全等因素。所以,从西蒙开始,管理定义才真正成为广义的概念。
孔茨和罗宾斯的观点也是广泛的管理概念。孔茨提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管理适用于一切组织。罗宾斯认为:“管理是指同别人在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他们认为管理是过程。孔茨强调管理的任务即设计和保持环境,罗办宾斯则强调管理的方式即合作或协作。无论如何,管理已呈现出了目标性、协同性,以及指出管理是一种手段,即为实现既定目标的手段。这样对管理的理解,已脱离出具体形式,从宏观上对管理进行认识。但局限在于,仍旧只是针对组织内部而言的。
如果仅从逻辑上进行推理,管理的下一步发展的切入点就是对组织自身关注的对象的无界化。也就是围绕既定目标,不仅要研究内部因素,还要研究外部因素。而现实的发展也反映出了推理的正确性。突出表现在管理的第五大要素——信息的引入。
2、策划对管理在时空方面的突破。
(1)信息的引入。
当今社会外于一个信息的社会,信息极大地影响着现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信息对管理的影响:一方面,信息资源的引入使生产管理更加科学化、精密化;另一方面也使管理的外部环境具有了更多的复杂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客观要求管理必须通过研究信息来关注外部环境,从而维持自身的系统平衡。
所谓信息,在管理领域,是制定决策和解决问题有效的数据。信息对管理发生作用,是通过信息系统来完成的。一个信息系统是为决策搜集、组织和传播信息的。好的信息系统能够大大简化管理的各项功能。比如计划功能,信息系统提供一个历史数据库,根据这些来建立一个目标和水平状况,同时将目标预算规划与之相联系,这样就完成了计划功能。
信息系统提供了重要方式来解决信息化管理带来的冲击。方法是,它帮助组织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与组织之间建立了联系。管理者需要信息来帮助他们有效的处理外部的竞争者、政府、金融机构、供应商和股东的关系。好的信息系统可以帮助最高决策者搜集这些信息。另外,外部环境也需要组织的各种信息。如组织目标、广告发布和财务报告。信息系统可帮助使这些信息转化为公众信息。
在这种冲击下,组织被要求为开放式的组织,一方面收集外部信息,另一方面传播自身的信息,这样组织由封闭的、独立的转变为开放式的,组织边缘淡化,组织边界消失。信息系统的管理变得至关重要。而对其的管理,原先的观念、方法将要随之发生变化,以适应信息自身的要求。
从这一角度看,信息介入管理,导致了管理空间对象的延展。这样,策划与管理在空间上的区别,随着信息要素介入,实现了在空间上的扩展,从这一意义上讲,实现了策划与管理的统一。这也正是策划对传统管理的突破与创新。
(2)时间资源的引入。
随着客观环境的演变,管理的第六大要素——时间也被引入到管理当中。它的引入,如同信息的引入对管理的作用一样,对管理必将是又一次推动。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物体存在的持续性和先后须序。时间具有单向性和不可逆性的特点,因此它又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资源。时间管理分为两层含义,一层是针对现有时间的充分利用,另一层是站在整个管理的高度对未来时间的规划。
A、现有时间的利用。
时间的具体存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行使标度职能的时间,另一种是资源形态的时间。作为标度职能的时间,即是运用时间来标度事物发展的过程。信息的介入,完成了管理在某一时间点上的突破,成为开放的组织。从整个时间轴上,运用数学的推理,无数开放的点的集合构成了整个时间轴上的开放。这样,从理论上讲,管理就成为一个开放的。这里,管理最终实现开放,是将时间引入管理之后完成的。
作为资源形态的时间,即是一个被开发利用的过程。首先,分析对现有时间的充分利用。充分利用时间,也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是在现有组织结构下,尽量节约时间,提高单效;第二是改变现有组织结构,以提高组织效率。
在第一层意思下,与时间有关的概念有很多。(1)货币的时间价值即货币在时间推移中的增值能力。货币具有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值的能力,在进行投资及财务管理时就必须考虑时间因素。在管理中,首先要加速资金的周转和物资的利用;其次,在取舍投资方案中,一定要考虑投入资金的时间价值,不能仅从表面的回报率来核算。(2)单位时间的利用价值——效率。劳动生产率就是指人们在生产中的劳动成果,即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合格产品数,也可以用生产某种产品所耗的劳动时间来表示。每个单位产品所耗劳动时间量越小,其劳动效率就越高。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本身就意味着节约劳动时间,使时间的价值增大。(3)时间的概率价值——时机。时机是以概率方式表现出来的,它的出现是不确定的。一旦当它以某种确定的方式出现,就可以称之为瞬时价值。“时机”出现时,事物有向多方向或以不同速度发展的可能。如果能审时度势,稍许添加能量和条件,就可以使事物沿着理想的方向发展。相反,则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甚至不能成功。可见,选择和把握时机,充分发挥时机的作用,运用时间的概率价值,以期达到常规价值不能达到的目的和成就,这是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二层含义是将时间纳入组织设计。传统的组织设计主要考虑的变量是长、宽、高,即层级数、各层管理幅度、各部门职能划分等,但却忽略了组织对变化的反应速度和应变时间。未来社会一个重大变化是由于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空间和时间的关系与传统大不一样,已从传统的约束变成一种资源,现在经常是谁早走一步就是胜者。于是,在组织设计中引入时间变量已是一种必然,通过组织扁平化、网络化、信息化以及适当的分权、授权,加快组织的反应速度已成为组织制胜的重要手段。
B、时间整体规划。
对现有时间的控制是执行对“过去对未来的规划”,处于这一执行层面,已不存在对资源的开发问题。只是对现有事实的执行而已。真正意义上的开发与管理,只存在于对未来的规划上。突出的表现在近来兴起的战略管理或叫战略策划上。所谓战略,为了成功地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制定的关于分配资源的具有方向性和指导性的全面的行动计划。战略管理是领导规划过程和战略的实现来完成组织长期目标的胜利实现。战略管理的目的是帮助组织获取优于竞争对手的未来竞争优势。战略管理是面向未来的管理,是对未来的规划。这样,就实现了传统时间界限的突破,使策划完成了对管理的突破。
总之,随着时间因素的引入,管理也发生了实质的跳跃。策划与管理在时间范围上的区别也随之消失。
标签:决策能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