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实用词的特殊用法_诗经论文

《诗经》实词的特殊用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词论文,诗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和现代汉语比较,古代汉语,特别是秦汉以前的上古汉语中,某些实词有一些特殊的用法。所谓特殊用法,是指本来属于这一类的词,在一定上下文的制约下,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也有人把这种现象叫作词类的活用);或虽仍属同一类词,但与这类词的一般用法不同。本文试图对《诗经》中实词的特殊用法作一些初步探索。

古代注释家在注释《诗经》时,已注意到这个方面的问题,但由于那时汉语还没有较完善的语法知识和理论,所以他们常常从词义的角度去注释。例如《邶风·泉水》:“载脂载,还车言迈。”《毛传》:“脂其车,以还我行也。”脂、本皆为名词,《传》以动词解之,示意此处皆用作动词。又如《郑风·遵大路》:“无我兮,不寁故也。”陈奂《毛诗传疏》:“‘’与‘丑’同,欲其不以己为丑而弃之也。”此示意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又如《大雅·荡》:“天不湎尔以酒。”朱熹《诗集传》:“天不使尔沉湎于酒。”此示意动词“湎”为使动用法。在这些例子中,注释家们以一种新的语言形式,表达了《诗经》的内容,对《诗经》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从词义的角度作了说明。

辨识《诗经》中某个词是不是特殊用法,属于哪一种特殊用法,主要是根据句意及上下文意,联系整个句子结构来考虑。就句子结构来说,主要是看它处在什么位置,前后有哪些词类跟它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诗经》自从汉代分立四家以后,关于《诗》的训诂和经义的阐释就发生了分歧,故董仲舒说“《诗》无达诂”,刘向也说“《诗》无通故”。笔者在考虑句意及上下文意时,对注释家们的不同阐释,作了一些比较与研究,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择善而从,由于学识所限,文中所举诸例难免存在不妥之处,希望得到同道的批评指正。

一、句词的特殊用法

(一)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即是指名词用作一般的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

③樵彼桑薪,卬烘于煁。(《小雅·白华》)《郑笺》:“人之樵取彼桑薪。”《孔疏》:“《少仪》云‘抱樵’,《注》云:‘未燃。’则樵者,薪之一名。但诸事皆反其名,以名其事。此‘樵彼桑薪’犹‘薪是获薪’也。”“反其名,以名其事”,意谓“樵”本为名词,用以名其事,则用作动词。

④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周南·关雎》)《郑笺》:“同志为友。”《毛传》:“宜以琴瑟友乐之。”《孔疏》:“言友者,亲之如友也。”“友”本为名词,此处用作动词,意谓“友爱”。

⑤要之襋之,好人服之。(《魏风·葛屦》)朱熹《诗集传》:“要,裳要;襋,衣领。治其要、襋而遂服之也。”“要”,要腰。“要”、“襋”均用作动词,即缝治其腰、其领,意谓“作成衣裳”。

⑥狐裘蒙戎,匪车不东。(《邶风·旄丘》)“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意谓“往东行”。

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魏风·硕鼠》)《郑笺》:“‘莫我肯德’,不肯施德于我也。”朱熹《诗集传》:“德,归恩也。”“德”,恩德,恩惠,本为名词,此处用作动词,意谓“感恩”、“感激”。

⑧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周南·汉广》)《毛传》:“方,泭也。”陈奂《毛诗传疏》:“今《尔雅》‘方’作‘舫’。《释言》又云:‘舫’,舟也。”“方”,竹木编成的筏子,此处用作动词,意谓“乘筏渡水”。

⑨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小雅·出车》)《郑笺》:“王使南仲为将率,筑城于朔方为军垒。”“城”,用作动词,意谓“筑城”。

⑩土国城漕,我独南行。(《邶风·击鼓》)朱熹《诗集传》:“言卫国之民或役土功于国,或筑城于曹。”“土”、“城”均用作动词,意谓“开土方”、“筑城”。

(11)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召南·甘棠》)《郑笺》:“茇,草舍也。”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笺》训‘茇,草舍’,是读‘茇’为‘废’。”《玉篇》:“废,草舍也。《毛传》作‘茇’。”“茇”本为名词,用作动词,有“居住”的意思。

(二)名词用作使动动词

《诗经》中,有的名词用作动词后,含有使令意义。一般名词用作使动动词后,则具有使其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作用;方位名词用作使动动词后,则具有使其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按照这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向行动的作用。

②载寝之床,载衣之裳(《小雅·斯干》)“衣”名词,此处用作使动动词,其后带有两个宾语。“之”,间接宾语,指代上文的“男子”。“裳”,直接宾语。“衣之裳”意谓“使(让)之(男子)穿上衣裳”。

③我疆我理,南东其亩。(《小雅·信南山》)朱熹《诗集传》:“顺其地势水势之所宜,或南其亩,或东其亩也。”方位名词“南”、“东”均用作使动动词,意谓“或者使垄亩向南,或者使垄亩向东”。

④公曰左之,舍拔则获。(《秦风·驷》)朱熹《诗集传》:“‘公曰左之’者,命御者使左其车以射兽之左也。”方位名词“左”用作使动动词,意谓“使之(车)向左转”。

(三)名词用作意动动词

《诗经》中,有的名词用作动词后,含有认定意义,即把其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①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小雅·白驹》)《郑笺》:“毋爱女声音。”《孔疏》:“毋得金玉汝音声於我,谓自爱音声,贵如金玉,不以遗我。”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金玉者,珍重爱惜之意。”“金”、“玉”用作意动动词,意谓“将你的音声看作金玉(那样珍贵)”。

②昊天其子之。(《周颂·时迈》)《孔疏》:“昊天其于武王子爱之。”“子”用作意动动词。“之”,指代武王。“子之”,意谓“以之为子”,即把武王看作儿子一样。

③视民不挑,君子是则是效。(《小雅·鹿鸣》)“是”,代词,复指“君子”。“则”,法则,准则,用作意动动词。“是则”即“则是(君子)”,意谓“以君子作为准则”。

④仪式刑文王之典。(《周颂·我将》)《毛传》:“仪,善。刑,法。典,常。”《郑笺》:“我仪则象式法行文王之常道。”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朱子《集传》:‘仪、式、刑,皆法也。’义本《郑笺》,其说是也。不必如《毛传》训‘仪’为‘善’。”“仪”、“式”、“刑”均训为“法则”、“准则”,用作意动动词,意谓“以文王之常道为法则”。

(四)名词用作状语

《诗经》中,名词常常直接用在谓语前面作状语,而不必借助介词的介绍。

①经始勿亟,庶民子来。(《大雅·灵台》)《郑笺》:“众民各以子成父事而来攻之。”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引赵歧《孟子章句》:“众民自来赴,若子来为父使之也。”“子”用作状语,“子来”意谓“象儿女(归向父母)一样来归顺”。

②羔裘逍遥,狐裘以朝。(《桧风·羔裘》)王逸《楚辞·九章·注》:“逍遥,游戏也。《诗》曰:‘狐裘逍遥’”“羔裘”、“狐裘”用作状语,诗意为“穿着羔裘去游戏,穿着狐裘去上朝”。

以上是一般名词用作状语。

③我东曰归,我心西悲。(《豳风·东山》)朱熹《诗集传》:“在东而言归之时,心已西向而悲。”“西”用作状语,意谓“向西”。

④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周南·关睢》)“左”、“右”用作状语,“左右采之”意谓“从左边、从右边采摘它”。

以上是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⑤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周颂·我将》)《郑笺》:“靖,治也。我仪则式象法行文王之常道,以日施政于天下。”“日”用作状语,表示动作的频数,有“日日”(“每日”)的意思,“日靖四方”意谓“天天治理四方”。

⑥彼昏不知,壹醉日富。(《小雅·小宛》)朱熹《诗集传》:“富,犹甚也。”“一於醉而日甚矣。”“日”用作状语,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变化,有“一天一天”(“一天天”)的意思。“日富”意谓“一天一天更厉害”。

⑦时迈其邦。(《周颂·时迈》)《孔疏》:“以时行其邦国。”“时”用作状语,表示“按时”的意思。诗意为“按时巡行各邦国”。

以上是时间名词作状语。

二、形容词的特殊用法

《诗经》中,形容词有时也可用作动词和名词。但形容词用作动词的现象不及名词用作动词的现象多。用作动词的形容词,大多含有使令意义或认定意义。

(一)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①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邶风·泉水》)《孔疏》:“远于父母兄弟之亲。”“远”用作动词,意谓“远离”。

②蔼蔼王多吉士。(《大雅·卷阿》)“多”用作动词,意谓“有很多”。“蔼蔼”,本义形容树实繁茂,这里形容人多。

(二)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

①絜尔牛羊,以往烝尝。(《小雅·楚茨》)《孔疏》:“乃鲜絜尔王者所祀之牛羊,以往为冬烝秋尝之祭也。”“絜”,洁净,鲜洁,用作使动动词,诗意为“使你的牛羊鲜洁”。

②瞻望弗及,实劳我心。(《邶风·燕燕》)“劳”,忧愁、忧劳,用作使动动词,诗意为“实在使我的心忧劳”。

③既饮旨酒,永锡难老。(《鲁颂·泮水》)《郑笺》:“已饮美酒,而长赐其难使老。”《孔疏》:“难老者,言其身力康强,难使之老。”“老”用作使动动词,其后宾语“之”承前(鲁侯)省。

④不吊昊天,不宜空我师。(《小雅·节南山》)《毛传》:“空,穷也。”《郑笺》:“不宜使此人居尊官,困穷我之众民也。”朱熹《诗集传》:“不宜久在其位,使天降祸乱,而我众并及空穷也。”“空”,穷困,用作使动动词,“不宜空我师”意谓“不应该使大众穷困”。

⑤燕及皇天,克昌厥后。(《周颂·雍》)《郑笺》:“能昌大其子孙。”“昌”,昌盛,用作使动动词。“克昌厥后”意谓“使其子孙昌盛”。

(三)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

①无我兮,不寁故也。(《郑风·遵大路》)《毛传》:“,弃也。”《孔疏》:“‘’与‘丑’古今字。丑恶,可弃之物,故《传》以为弃。”陈奂《毛诗传疏》:“‘’与‘丑’同,欲其不以己为丑而弃之也。”“”,丑恶,用作意动动词,“无我”即“勿我”,意谓“不要以为我丑恶。”

②嘉我未老,鲜我方将。(《小雅·北山》)《毛传》:“将,壮也。”《郑笺》:“嘉、鲜,皆善也。王善我年未老乎?善我方壮乎?”“嘉”、“鲜”皆用作意动动词,诗意为“以我未老为喜,以我方壮为善。”

③始者不如今,云不我可。(《小雅·何人斯》)陈奂《毛诗传疏》:“句中‘云’为语助。《正月》、《雨无正》并训‘哿’为‘可’,则‘可’亦‘哿’也。哿,犹嘉也。”朱熹《诗集传》:“始者与我亲厚之时,岂尝如今不以我为可乎?”“可”,嘉,好,用作意动动词。“不我可”即“不可我”,意谓“不以我为好”。

④彼醉不臧,不醉反耻。(《小雅·宾之初筵》)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彼醉者自以为臧,不自知其可耻也。故下即言‘不醉反耻’,言旁观者清,反以为耻也。”“耻”用作意动动词,“不醉反耻”即“反以不醉为耻”。

(四)形容词用作名词

形容词用作名词,是指其在句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表示事物的特征,用失去形容词的特点。

①靖共尔位,正直是与。(《小雅·小明》)《郑笺》:“其志在于与正直之人为治。”朱熹《诗集传》:“与,犹助也。惟正直之人是助。”“正直”用作名词,意谓“正直之人”。

②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小雅·大田》)《郑笺》:“今天主雨于公田,因及私田尔。”“私”用作名词,意谓“私田”。

③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大雅·民劳》)《郑笺》:“能,犹‘侞’也。迩,近也。安远方之国,顺侞其近者。”“远”、“迩”用作名词,意谓“远方的国家”、“邻近的国家”。

④既醉既饱,小大稽首。(《小雅·楚茨》)《郑笺》:“‘小大’,犹‘长幼’也。同姓之臣燕已醉饱,皆再拜稽首。”“小”、“大”用作名词,意谓“年幼的人”、“年长的人”。

三、动词的特殊用法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诗经》中,有时动词的用法与其一般用法不同。这种动词放在宾语的前面,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①于嗟洵兮,不我信兮。(《邶风·击鼓》)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上文《笺》云执手约誓示信,今离散违约,是‘不我信’。”“信”,信用,守约,用作使动。“不我信”即“不信我”,意谓“使我不能信守誓约”。

②于嗟阔兮,不我活兮。(《邶风·击鼓》)朱熹《诗集传》:“活,生。”“言昔者契阔之约如此,而今不得活。”“活”用作使动。“不我活”即“不活我”,意谓“使我不能活下去。”

③谗人罔极,交乱四国。(《小雅·青蝇》)“交”,状语。“乱”,用作使动。“交乱四国”,意谓“使四方各国交相为乱”。

④胡为我作,不即我谋。(《小雅·十月之交》)《郑笺》:“女何为役作我,不先就与我谋。”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民之力作为作,使民力作亦为作。”《孔疏》:“汝何为使我役作筑邑之日。”“作”,劳作,用作使动。“胡为我作”即“为何作我”,意谓“为什么使我服役劳作。”

⑤食之饮之,君之宗之。(《大雅·公刘》)“食”、“饮”均用作使动。“食之饮之”意谓“使之食,使之饮”,即《郑笺》所谓“渴则予之饮,饥则予之食”。

⑥天不湎尔以酒。(《大雅·荡》)朱熹《诗集传》:“天不使尔沉湎於酒。”“湎”,沉湎,用作使动。

(二)动词的为(wèi)动用法

《诗经》中,有时动词对于其后的宾语没有一般的支配关系,也不能用“意动”和“使动”用法来理解,而是表示主语为了宾语而施行某种动作。

①谁能烹鱼,溉之釜鬵。(《桧风·匪风》)《毛传》:“溉,涤也。鬵,釜属。”朱熹《诗集传》:“谁能烹鱼乎?有则我愿为之溉其鬵。”此乃为动双宾语句。“溉”,用作为动。“之”,间接宾语,指代能烹鱼的人。“釜”,今俗称锅。“鬵”,大釜。“釜鬵”,联合词组作直接宾语。“溉之釜鬵”即“为之溉釜鬵”,意谓“为能烹鱼的人洗涤小锅大锅。”

②或肆之筵,或授之几。(《大雅·行苇》)《毛传》,“肆,陈也。”“肆”,陈设,用作为动。此亦为动双宾语句。“之”,间接宾语,指代宾客。“筵”,竹席,直接宾语。“或肆之筵”即“或为之肆筵”,意谓“有的人为宾客陈设竹席”。

③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小雅·北山》)《毛传》:“尽力劳病,以从国事。”“事”,从事工作,用作为动。“事国”,即“为国事”,意谓“为国家服务”。

(三)动词用作状语

《诗经》中,不及物动词有时也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等。

①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周南·关雎》)《毛传》:“寤,觉;寐,寝也。”朱熹《诗集传》:“或寤或寐,言无时也。”“寤”,醒来。“寐”,睡着。“寤寐”用作状语。“求之”,追求着她。“寤寐求之”,意谓“不论是醒着或睡着,无时不在想着这个姑娘。”

②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小雅·北山》)《郑笺》:“‘风’,犹‘放’也。”《孔疏》:“谓闲暇无事,出入放恣,议量时政者。”“出”、“入”,均用作状语。“或出入风议”,意谓“有的人出出进进高谈阔论,不着边际”。

四、数词的特殊用法

(一)数词用作一般动词

①淑人君子,其仪一兮。(《曹风·鸤鸠》)《毛传》:“言执义一则用心固。”闻一多《诗经通义》:“仪当训匹,一谓专一。”“一”,用作一般动词,意谓“专一”。

②素丝纰之,良马四之。(《鄘风·干旄》)朱熹《诗集传》:“‘四之’,两服两骖,凡四马以载之也。”黄典诚《诗经通释新铨》:“‘四之’:四,用为动词,意为用了四匹(好马)。”

③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大雅·思齐》)《毛传》:“大姒十子,众妾则宜百子也。”《郑笺》:“言其德性纯备,故生圣子也。”《孔疏》:“众妾则能生百数之此男。”黄典诚《诗经通释新铨》:“‘百斯男’:百其男。百,动词,表多数。”“百”,用作一般动词。“百斯男”,意谓“生了一百个这样的儿子。”

(二)数词用作使动动词

①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卫风·氓》)高亨《诗经今注》:“‘贰’,读为‘二’。‘贰其行’,行为前后不一致。”“贰”,用作使动动词,“贰其行”,意谓“使其行为变化了两次(前后不一致)。”

②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卫风·氓》)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不专一其德而有二三耳。”“二三”,用作使动动词。“二三其德”,意谓“使其德变化了多次(三心二意,不专一)”。

③如可赎兮,人百其身。(《秦风·黄鸟》)《郑笺》:“可以他人赎之者,人皆百其身,谓一身百死犹为之。”《孔疏》:“我国人皆百死其身以赎之。”“百”,用作使动动词。“人百其身”,意谓“国人让自己死一百次”。

标签:;  ;  ;  ;  ;  ;  ;  

“诗经”中实用词的特殊用法_诗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