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材意图领悟新教学理念——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意图论文,教学理念论文,教材论文,自由落体运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新课程已经实施了多年,对于新课程理念,教师已不陌生。但如何把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等重要课程理念,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中,将教学的中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向知识的探究和自主建构转移,很多教师还是很困惑、很茫然,造成了目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的现象。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策略,是教师要在掌握学情,吃透课标的前提下,把新教科书与原教科书的内容在知识结构、素材资源、知识呈现方式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比,领会编者的编写意图,尤其是要在变化处获得启发,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从根本上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下面笔者以“自由落体运动”一节为例,将新教科书与原教科书对本节内容的编写方式做一全面的对比,旨在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对新教科书编写变化的关注与思考。 一、新知识的引入 两种教科书都是先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落体运动:“物体下落的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挂在线上的重物,如果把线剪断,它就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竖直方向下落。从手中释放的石块,在重力的作用下也沿着竖直方向下落”。使学生初步认识落体运动,感受物理知识的生活性,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紧接着通过一个设问:“不同物体,下落的快慢是否相同呢?”引入了本节课要探究的核心问题。 但在后面的新知呈现阶段,新教科书与原教科书相比,在内容的编写方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比分析如下。 二、“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建立 从以上对比中可以看出,原教科书在“牛顿管”实验之前做了非常“用心”的铺垫,不仅设计好了金属片和纸片、纸团下落过程的现象对比实验,而且对实验现象、产生现象的原因都进行了详细的陈述,使本应该由学生经历的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得出结论等探究学习过程完全由教科书代替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科书呈现的结论。 两种教科书在“牛顿管”实验内容的编写上也有很大的区别。 从实验内容看,原教科书从“有空气”、“少量空气”、“无空气”三个层次对实验的做法、现象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结论清晰,属于验证性的实验。而且由于在“牛顿管”实验之前教科书已经做了能够预知实验结果的铺垫,在实验内容中又对实验的现象、结论做了清晰的陈述,造成了做实验时学生失去了对实验现象的惊奇之感,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之心,对现象背后本质的渴求之情,未能发挥该实验应有的作用。 而新教科书只给出了实验的做法,把猜想与假设、观察与比较、分析与论证、总结实验结论的机会留给了学生,实验是探究性的。其编写意图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牛顿管”实验,充分经历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多种感官参与的学习过程,并使学生在过程中体会物理学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及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科学方法,然后总结得出“在空气中,由于空气阻力的存在,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的快慢不同;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这一重要结论,为“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实验依据。 新教科书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在思维认知上,经历了“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建立过程,突显了“科学探究”及“独立思考”对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思维、领悟方法等方面的促进作用,让学生做了过程的体验者而不是结论的接受者,体现了新课程“重过程,重探究”的理念。 三、“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得出 新教科书改变了原教科书从现成的图片得出结论的写法,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实验,实际测量不同质量的重物下落过程中的加速度,获得重物加速度的实验数据,从而对重物下落加速度的“恒定性”有了直观的认识,结合前面学过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得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结论。其编写意图是: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亲身感受“自由落体运动”这种运动形式的特点,探求其运动规律,加深对“自由落体运动”概念及规律的理解。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知识,在学习知识中感悟并掌握研究方法,使学生对物理结论的得出与判断,产生于经历必要的认知过程之后,体现了新课程“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的理念。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知识,掌握的方法,获得的技能,受到的熏陶,将会沉淀在学生的生命里,这才应该是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四、“自由落体加速度”概念的建立 另外,新教科书在“一些地点的重力加速度”表格的旁边还增加了一个旁批:你从表格中发现什么规律了吗?你能尝试解释这个规律吗?尝试解释就是做出猜想。编者增加这个旁批的意图,是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释,是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诚如爱因斯坦所说:“对真理的探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可贵。”新教科书采用让学生先做“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探究实验,然后认识“自由落体加速度”概念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此得到的结论,学生会更信服,理解会更深刻,留在大脑中的印象也会更牢固。 五、课后习题 新教科书本节课后共有五道习题,除了第4题是在旧教科书第1题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之外,其余都是新编写的。 与旧教科书中的习题相比,新教科书中的习题更加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了物理知识的生活性、实用性,如第1、2、3题;注重突出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如第3题中“以恒代变”的思想方法,第5题中用频闪摄影研究变速运动的科学方法;注重贴近真实情景及原始问题,如第2、3题;注重利用多次设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所学知识,如第1、2、4题;注重培养学生在解完题目后对结果进行评估的能力,如第2、4题。 课后习题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考试有导向作用,对新课程理念的体现、科学方法的落实、科学思想的渗透有引领和强化作用。新教科书本节内容的课后习题,正好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重视。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新教科书试图通过编写方式的变化,启发我们教师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充分经历概念的建立、规律的得出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概念、掌握规律,在体验中领悟方法、接受熏陶,使“知识的结论”是学生经过科学探究后的思维产物,是学生自己“悟”到的,而不是由教科书或教师直接“告诉”的。如果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科书,把新教科书与原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就一定能够领会教科书的编写意图,彻底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改变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从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科书的有效对话,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更加充满活力,充满智慧。 原标题:从教材意图领悟新教学理念——从“自由落体运动”一节的编写变化“看”教科书编写意图,“悟”新课程教学理念从教材意图理解新的教学理念--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_自由落体论文
从教材意图理解新的教学理念--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_自由落体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