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初步探讨校园中的冷暴力的定义、表现的形式、对学生所产生的危害。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去帮助受伤害的学生?作为家长,又如何帮助孩子?校园冷暴力已经开始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要改变这种日渐蔓延的校园现象,还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让孩子们能够在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中成长。
关键词:校园欺凌;冷暴力;伤害;保护;教育
校园中,常常可以听到学生之间在互相取笑,取一些可爱、有趣的昵称、绰号,这些小玩笑有时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无伤大雅。但是如果同学之间取绰号伤害到别人的自尊心、甚至达到讽刺、辱骂的程度,问题就严重了。这就涉及到近几年频频发生的校园欺凌中的“校园冷暴力”。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编写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7)》所做的调查中,将校园欺凌类型分为“身体欺凌(故意冲撞)”、“语言欺凌(难听绰号)”和“关系欺凌(联合孤立)”三种,后两种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种“冷暴力”行为。前不久,中国青年报发布一组数据,在对1999人进行的调查中,86%受访者认为身边存在校园“冷暴力”,60.1%受访者认为校园“冷暴力”会在当事人内心留下阴影,而讽刺、辱骂和嘲笑被认为是最常见的校园冷暴力形式。
一、什么是“校园冷暴力”?
与“校园欺凌”一样,目前关于“冷暴力”或“校园冷暴力”并没有标准的学术或法律定义,但多数学者这么解释:冷暴力是指不通过殴打等行为暴力解决问题,而是表现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漠不关心和孤立,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而这种“冷暴力”往往容易被老师和家长忽视。
《中国青年报》也曾经对此做过采访,结果显示,在校园里,关于长相、名字的歧视是最普遍的,尤其在中小学校园里,这种不经意间的歧视悄悄成为孩子感受最早的伤害。
比如说,以同学的身材特点取绰号,胖的同学被称为“水桶”,瘦的同学被称为“豆芽”,很多中小学生都有过因为长相、名字被起外号的经历,而其中相当多数人感觉受到了伤害,对此充满反感。而除了这些司空见惯的取外号现象,还有关于日常摩擦引起的孤立等。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调查也显示,儿童受欺凌经历与其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长期遭受校园欺凌和冷暴力,孩子会变得性格畏缩,相比于其他孩子也更容易产生焦虑、敌意和沮丧等负面情绪,并且遭遇的欺凌程度越高,表现越明显。
那么,校园“冷暴力”对孩子的危害究竟有多大?对此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
二、如何帮助那些遭遇校园“冷暴力”的孩子们?
(一)、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关爱。
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关爱,而这些关爱往往从点滴细节做起。例如:我班的一位男同学成绩优秀,平时让他当老师的小帮手也很细心,但个子很矮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让他当班干部,说什么也不愿意,我心里有了答案。这学期开学时,我宣布了班干部的名单,同学一听到他的名字都哈哈大笑,说:“老师,他一个小矮子我们才不听他的。”我马上严肃起来,随后对全班进行了不能随便取笑他人的教育。过后我又找他谈话,鼓励他要自信。随后的一段时间我留意他的工作,手把手教他如何对待同学的各种反应,同时在班里教育孩子们要如何尊重别人。由于他工作细心又会帮助同学,慢慢地同学们以后也不取笑他了。一段时间后,性格开朗了很多,在班里威信也提高了不少。教师在看到有孩子因为自身缺陷而受到他人嘲笑的时候,应该立即制止,并且事后要追踪学生的情况,对其可能出现的负面情绪进行疏导,帮助其重新建立自信。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是辛勤的园丁”都是强调教师的无私奉献,但我们总忽略了教师本质上还是“人”、是一个“职业”,教师也有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作为普通人的教师,面对各种生活工作中的不如意,也难免在出现心理问题时,把个人情绪带工作中,而学生往往也很容易受到老师的影响。如果教师出口伤人,或者对学生区别对待,也会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伤害,并且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行为。例如一位老师常常对某位学生进行批评,学生们也会受到影响,对这位学生产生坏的印象,甚至会由此孤立他。
教师的职责是教育学生,指出学生的不良习惯,并帮助学生进步。但是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杜绝身体暴力的同时,也要尽量避免“冷暴力”。一个好的教育者,批评学生、帮助学生进步也需要技巧。批评学生要有根有据,公平公正。虽然适当的教育是应该的,但是也要掌握分寸,要在理解、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教育学生。总的来说,教师们应该养成一个好的心态,以良好的行为规范影响学生。
二、让孩子远离校园冷暴力,家长也要牢记几点。
很多校园冷暴力行为,家长是不了解的,甚至知道了也不够重视,觉得这不过是开玩笑,无伤大雅。正因为掉以轻心,才往往忽略了孩子受到的伤害。所以在生活中,家长应该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尤其是一些存在身体或性格上缺陷的孩子。判断孩子是不是在学校遭遇了“冷暴力”,最简单的就是看孩子是不是出现了与年龄、经历不相符的状态,比如厌学、心情低落、爱哭、毫无理由地发脾气、不合群等。当突然出现这些与日常不符的消极状态时,家长就得注意,这可能就是孩子在学校遭遇了“冷暴力”的信号,家长应及时与孩子、老师进行沟通,全面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家长应保持与孩子的日常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取得孩子的信任,让他们明白,父母才是最能保护他们的人,一旦受到欺凌,应及时告知父母。一旦发现孩子被其他同学嘲笑、排斥或孤立的情况,家长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要鼓励孩子多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帮他树立信心,教他如何与人相处,尽量让他学会自己去处理人际关系上的困境。比如当受到这种冷暴力时,要学会大声说不,严肃提出抗议,表明自己的态度。也可以尝试主动与同学化解误会,还可以多和一些性格温和的同学一起玩,获取支持、增强自信。如果情况较为糟糕,则可以向老师求助,共同用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事情发生后,家长还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适当对孩子进行挫折和自信教育,让孩子们树立自信心。
校园冷暴力的日益蔓延,不得不引起我们关注。让我们与社会共同努力,让孩子们能够在一个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中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7)》
[2]《中国青年报》
论文作者:张武双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上《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9/3/5
标签:校园论文; 孩子论文; 冷暴力论文; 学生论文; 老师论文; 家长论文; 教师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上《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