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日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宏观经济管理的经验与启示_宏观经济论文

韩日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宏观经济管理的经验与启示_宏观经济论文

韩、日两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宏观经济管理的经验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国论文,经济管理论文,启示论文,时期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 宦国渝)

一、韩国

韩国之所以能在不到40年的时间内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而成为向成熟

工业化国家迈进的新兴工业国,除了有60—70年代低廉的劳力成本及宽松的

国际经济环境等客观因素外,成功的政府宏观管理也是重要的前提,其经验是值

得借鉴的。

⒈宏观管理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韩国在经济发展中实行着强有力的、以不均衡增长战略为特点的国家干预,

其理论基础是认为古典的静态均衡理论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高速发展,这是因

为:第一,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严重的短缺,而仅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是难

以在短期内大量增加供给,从而也难以使经济获得均衡的;第二,发展中国家的

市场机制一般都不完善,从而使市场的调节作用不能充分而有效地发挥;第三,

市场调节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适应发展中国家迅速积累资金,尽快发展经济的

客观要求。基于上述理论,韩国政府确立了以长期高速发展为优先目标的宏观经

济管理的指导思想,并结合其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地域优势等国情,制定了

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宏观政策的着力点是建立并强化国内激励

机制,使之能激励企业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盈利能力。

⒉宏观调控体系。

(1)以经济企划院为领导的宏观调控组织体系。第一,韩国政府的宏观经

济管理机构主要有经济企划院、财政部、工商部和韩国银行。其中,经济企划院

是由副总理领导,直接对总统负责的“超级部”,其主要职能是拟定经济计划、

编制财政预算、负责政策协调、监控政策执行。财政部的主要职能是参与制定计

划,负责预算的执行,财政政策一般也是计划的组成部分;工业贸易部也参与计

划的制定并负责制定产业政策和外贸政策;韩国银行是韩国的中央银行,但并不

独立承担中央银行职能,其会同财政部研究确定货币供应量、负责制定金融政策

、统借外债、管理外汇、控制信贷规模、审批所有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第二,

韩国实行高度集权的一级调控模式,财政、金融、计划等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政

策手段全部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也制定地区经济发展计划,但地方计划必

须在中央计划的框架之内产生,中央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对地方政府的

经济行为进行调控。第三,由于韩国经济的微观基础主要是由政府直接控制、向

私人部门提供服务的公共部门和具有独立地位的私人部门构成的。在私人部门中

,大企业居主导地位,并以多种利益联系着众多中小企业。因此,韩国政府宏观

调控政策的传导机制是:一方面通过政府直接控制的公共部门影响私人部门决策

,其中,最关键的是建立以金融体系为主要纽带的利益机制,政府通过信贷分配

工具影响大企业决策;另一方面,通过审议会、《讨论小组》及各种中间组织建

立“官商协调”的具体渠道。这种以利益机制为主的传导机制,得以保证政府目

标的实现。

⒊以计划为主导的宏观调控目标体系。

(1)计划管理是韩国政府调控经济最主要的手段,其种类包括年度计划、

五年计划及长期规划,其中尤以五年计划为最重要。韩国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计

划,统揽整个经济运行,校正和弥补市场缺陷,实现资源最佳配置。

(2)计划的编制由经济企划院负责,它在政府各主要负责经济事务部门提

出的部门计划草案的基础上,经多方咨询及协调,提出综合计划草案,并经经济

长官会议、经济计划审议会、经济政策审议会等官方、非官方的机构或会议审议

,最后向总统提出报告,并经国会批准后形成正式计划。

(3)经济计划及其政策的协调和监控是通过由总统、所有行政部长官和其

他高级人士以及各大企业、大财团领导参加的月度经济会议、季度贸易促进会以

及年度计划会议来进行的,会议讨论宏观经济形势、检查计划完成情况、及时处

理计划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并对计划或政策做出必要的调整等。

(4)经济计划的特点是:第一,它以产业政策为核心,形成了以宏观经济

总量指标、行业发展目标,以及财政、金融、贸易等方面的政策组合为内容的目

标——政策体系。由于产业政策的制定是以政府长期发展战略为依据的,而政策

组合实际上是政府为实现预定目标而构造的激励机制,故经济计划体现了长期发

展战略与激励机制的有机结合;第二,它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这不仅表现在制定

计划时,其经济指标、重点扶植行业及优惠政策的主要方面都随经济发展阶段的

不同和比较优势的转移而变化,并且,在计划执行过程中,也能根据经济环境的

变化做及时而恰当的调整,而一切变化和调整的诱导因素是市场;第三,它具有

明显的诱导性,在韩国经济中大量私人企业依照价值规律和自由竞争法则自主进

行经营活动,韩国政府主要采取信贷、税收等手段和法律的强制性间接手段使其

遵循国家计划指导,而企业也因利益的驱使而乐于响应国家计划并做出有利于国

家计划实施的有关调整存量或增量的决策,以获取短期或长期利润的最大化。

⒋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相结合的宏观调控方法体系。

(1)经济政策是韩国政府运用经济手段调节宏观经济的最主要方面,其核

心是围绕经济计划目标,通过启动利率、汇率、税率等经济杠杆,综合运用财政

政策、金融政策、贸易政策、国际收支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间接调节和引导

市场供求关系及企业经营活动,使经济运行接近计划的基本控制目标,使企业按

照政府所指导的方向和目标发展,经济政策随计划目标的变化而变化,且有不同

(2)经济立法和司法是韩国政府实现计划调节的强制性间接手段。韩国政

府为保证其计划目标的实现,往往配合计划的制定,出台相应的经济法律和法规

,以为政府的计划管理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各种产业振兴法、贸易振兴法、吸

引外资法及其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法律等,就是其用经济立法为计划调节保

驾的实例。

(3)行政手段也是韩国政府在经济起飞阶段所采取的宏观管理手段之一,

特别是在经济状况不佳时更是如此,如80年代初,政府直接干预了资产负债比

例高的企业和工业部门的重组和调整,合并了主要的重型电气设备制造厂、重建

了机械工业;合并了化肥厂并减少了其生产;推行了造船业合理化计划,将60

家造船公司合并为15家。韩国政府之所以能对企业进行直接干预,是因为韩国

企业对金融有极强的依赖性,而金融体系又牢牢地控制在政府手中,政府组织了

许多国有开发银行及专业银行,并在大多数商业银行中拥有股份。

⒌宏观调控的运作。

(1)60—70年代,韩国政府的计划目标是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故其

宏观政策总体上讲是带有较强的扩张性,如数量巨大的货币发行量;庞大的政府

公共投资;大规模的对外举债等,但由于60年代和70年代的具体发展战略不

同,其政策组合也各有特点。60年代,韩国政府的计划目标是推行劳动密集型

产业的出口导向型增长战略,故其所有政策均立足于增加出口。70年代,韩国

的总体出口促进战略变为部门性发展战略,重点产业是汽车、钢铁、船舶、家电

、石化、重型机械部门,并通过产业结构的升级获得出口结构的升级。为此,广

泛使用了政策性贷款、直接利用财政资金建立国有企业、给予资本货物进口贷款

及减免关税、对国内重点发展产品采取税收减免及加速折旧等措施,并对其同类

产品采取进口限制措施。但优惠政策仅是对优先发展部门的,因此,政策具有突

出的部门倾斜性。

(2)80年代,由于第二次石油危机所引起的世界性经济衰退的影响以及

持续近20年的扩张性经济政策所造成的结构失衡,使韩国陷入通胀的危机,为

此,韩国政府及时调整了战略,变优先增长战略为稳定增长战略,计划目标设定

为在稳定宏观经济的前提下的适度增长,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有;减少货币供应

量;提高利率(1985年的实际利率比1981年几乎增加1倍):减少政府

支出和公共投资;贬低本币,促进出口,以减少国际收支赤字;减少贸易壁垒降

低进口商品价格,以平抑国内物价;强制降低公营部门工资增长率,并说服私营

部门控制工资增长,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抑制总需求;推广节能及替代能源,以

减轻石油危机对国内经济的冲击等。此外,基于经济已经步入成熟期,市场体系

日臻完善,经济活动日趋复杂,韩政府稳步推进了旨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

、以贸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改革,具体措施是:放松进口管

制和降低关税;商业银行民营化,利率自由化,创建新的金融工具和市场;进一

步开放金融产业门户,放松外汇管制,开放资本市场。经济自由化,特别是金融

自由化的政策使韩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运作中经济手段的作用日趋加强,而且其宏

观经济政策的效率也与经济改革所引起的变化直接相关。

⒍对韩国政府宏观调控模式的评价。

(1)韩国经济三十余年发展的实践表明,政府宏观调控是成功的,这不仅

表现在宏观调控为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使韩国在短

短三十年内便完成了工业化进程,而且表现在韩国政府对经济的驾驭能力上。无

论是在发展目标优先的高速增长期,还是在稳定目标优先的稳定增长期,韩国经

济的运行始终未曾脱离政府的计划目标。

(2)韩国政府实行的以政府为主导,以计划调控为主要内容的宏观调控模

式之所以能获得许多计划经济国家所未能获得的成功,其主要原因是,第一,韩

国的政府主导型宏观调控模式是建立在由国家直接投资形成的、以经济发展为目

标的公共部门和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庞大的私人部门共同构成的微观基础上

的。这种微观基础不仅因为有大量的对市场信号反应灵敏的私人企业的存在而能

保证市场机制在经济运行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而且也因为政府得以通过其直接

控制的公共部门进行利益诱导而为其有效干预提供了传导机制,从而使“看得见

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得以配合默契;第二,韩国政府正确地选择了以高速增

长为优先目标,旨在建立起得以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既充分发挥了韩国政府经济起飞阶段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使其在

国际市场上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又建立了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直接联系,强化了

韩国政府经济的市场化取向,校正了市场信号,使市场规律最终成为政府宏观决

策和企业微观决策的基本依据。第三,以增长为优先目标的战略,使供给管理成

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方面,而这正是使韩国经济摆脱短缺,从而在根本上改善宏观

经济总量平衡的主要手段。第四,韩国政府以计划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干预是以诱

导性为基本特征的,计划对企业并无直接的约束力,政府也很少直接干预企业,

而是主要用各种经济手段来诱导企业按国家既定的目标决策,这种诱导性计划和

以非直接干预为主的宏观调控措施一方面能保证政府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又能

保证整个社会经济有极大的自由度,使企业具有活力。第五,韩国政府有较高的

宏观调控技巧。首先,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的综合运用加强了政府宏观调控的

力度;其次,围绕着产业政策而设计的各种政策的配套和组合,保证了产业政策

有效地实施;再次,贯彻了体制模式与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原则,政府宏观调控的

内容和方式随着发展战略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体现了政府干预的高度灵活性。由

于韩国政府所实行的宏观调控模式是在市场机制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前提下,充

分发挥政府干预的作用,以有效地组织企业和市场,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因

此获得了成功。

(3)韩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在总体成功的同时,也存在着失误与教训;其中

,最重要的是由于长期推行“高速增长战略”,过分追求速度而忽视了短期总量

均衡。无庸置疑,高速增长战略及为推行这一战略,韩国政府所采取的政府主导

型宏观调控模式以及服务于不平衡发展理论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政策,曾经为韩国

经济的高速增长立下过汗马功劳,其功是不可没的。但与此同时,由于没有准确

地把握一个适当的“度”以及转轨的时机,从而,也为经济的进一步增长留下了

需求扩张、结构失衡、通货膨胀等隐患,极大地损害了其经济成长的基础。由于

韩国经济的国际依存度极深,在国际经济环境宽松时,这些隐患尚可掩盖,而当

国际经济环境恶化时,对经济的冲击就是不可避免的了,70年代末及80年代

末的情况就是如此。

二、日本

⒈50年代初,日本在基本完成战后经济恢复和重建的基础上,使国民经济

步入了高速增长期,20余年的高速增长以及其后的长期相对均衡的高效发展,

不断地加强着日本的经济实力,使之一跃成为当今世界的第二经济大国。日本经

济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经济立国、效益优先的基本国策以及在此基础上

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及运行机制。从总体上说,日本的宏观调控模式

与韩国极为类似,其特点是:在经济增长为第一优先的目标下,以发挥市场机制

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和作为经济微观基础的大量私人企业的活力为前提,形成了宽

泛而强有力的、以间接调控为主的政府干预。在经济控制手段方面,日本政府除

利用传统的财政货币政策外,还综合配套利用了经济计划,经济立法,包括产业

政策,劳动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在内的经济政策以及行政指导等手段,其中最具

特色的是产业政策,官商协调和政策金融。各种经济手段广泛而灵活地运用,保

证了日本宏观政策的实施和经济目标的实现。

⒉值得一提的是,与韩国政府相比,日本政府在注重经济的数量扩张的同时

,更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因此,短期均衡和景气调节与长期高速增长同时成为

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特别是在70年代初期以后。

从本质上讲,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失衡是经济景气波动的根本原因。由于日本

是后发国,在经济起飞阶段其经济长期处于赶超发达国家的状态,故有效供给不

足而成为其供需失衡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在日本政府的景气调节中,产业政

策作为供给管理的主要手段,不仅被作为长期宏观政策,也被作为从根本上解决

短期均衡的政策工具,体现出寓短期均衡于长期发展之中的指导思想。

日本的宏观调控体系主要由财政、中央银行、政策金融体系和企业4个方面

构成,其中财政主要通过公共开支的增加和减少,税制和税率的调整以及国债发

行量的多寡来进行景气调节,但囿于财政支出的刚性,税率调整的顺序复杂并受

制于政治因素,以及公共投资缩减会造成已开工项目的巨大消费,故财政手段能

发挥作用的空间较为窄小。同时,由于日本财政制度中没有类似景气调节基金的

制度,经济扩张时期的财政自然增收部分常被用于减免所得税,以便调整因个人

名义收入增加而导致的所得税纳税额的实际增加,而未能被用作在经济出现衰退

症候时刺激景气,因而财政的作用更为有限。

在宏观调控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金融货币政策,除调整中央银行贴现率,调整

民间银行存款储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等传统手法外,进行窗口指导(即中央银

行对各金融机构进行必要的指导和提出必要的要求,指导它们将放款的增加额控

制在中央银行认为适当的范围内),成为其最具特色的金融政策工具,金融政策

之所以能作为日本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而奏效,是因为日本有相对独立的中

央银行;有比较健全的法律体系;有独立的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

有间接金融占绝对优势的金融体制,并且,其内外金融市场是分割的。

政策金融系统由于其在日本金融市场上具有相当大的调动资金的能量,并且

,其对企业决策有着极强的诱导性,因而在宏观调控中也是不可忽视的政策工具

。日本政府通过对政策金融贷款规模的调控来影响宏观经济。政策金融系统虽然

在性质和运营方式上皆不同于财政,但其决策却是由负责财政政策决策的大藏省

统一进行的,故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与财政政策的作用方向相同。

⒊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日本经济的国际依存度极高,因此,国际经济环境的

变动、国内需求所引起的国际收支状况的变化是日本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考虑因

素。特别是在70年代国际经济环境恶化之后。1970年爆发的国际通货危机

和1973年、1980年的二次石油危机都曾给日本经济带来极大的冲击。而

在前二次危机中,日本政府在美元贬值、石油价格急剧上扬、出现世界性通货膨

胀的国际经济背景下,不能及时而有效地执行紧缩性的金融和财政政策,从而导

致了1970—1975年的经济衰退。1980年第二次石油危机时,鉴于有

以前的教训,日本政府开始强烈地意识到防止通货膨胀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条件,

从而在国内采取了谨慎的经济政策,十分重视货币管理,并把稳定物价放在了优

先地位,在工会的配合下,一度上涨的物价很快地稳定下来,经济步入了正常发

展的轨道。

⒋日本经济在经历了30余年基本稳定的增长后,到90年代出现了由于泡

沫经济破灭而引发的长达4年的经济萧条,迄今还未走出低谷。繁荣之后的突然

萧条暴露出日本经济的弱点,也反映出日本宏观经济政策存在的问题。泡沫经济

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日元升值和日本政府所采取的不当政策,以及在此背景下金融

机构和大企业的过度投机行为。日元升值使日本大幅度降低了进口成本,加上原

油价格的下落,使日本节余了大量的资金留滞于国内市场;而为了克服日元升值

所造成的出口困难、景气回落,日本中央银行不仅在一年内连续5次降低官方贴

现率(从4.5%降到2.5%),从而大大刺激了企业贷款,而且还用“买美

元抛日元”的办法来平抑日元的过分升值,从而大大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客观因

素和主观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大量过剩的流动资金,为泡沫经济的形成准备了

资金这一基本条件,而银行和大企业的投机行为助长了资产价格的上涨。中央银

行贴现率的降低,使金融机构得以大量增加贷款;同时由于金融自由化,金融机

构又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措到资金。金融机构获得了大量资金,却又因同行业

的竞争不能随意提高贷款利率,因此,受利益驱使,过剩的资金必然流向炒股票

,炒地皮的投机领域。而对于大企业而言,由于资金筹措容易,也由于金融自由

化的推进,不仅大量选择了直接融资手段并增加了海外融资,并且还利用各种金

融创新工具进行金融投机以获取暴利。因此,日本经济所具备的形成泡沫的基本

条件,因银行和大企业投机行为的催化而成为实际存在的泡沫经济。然而除上述

直接原因外,从根本上看,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还有其更深刻的原因:首先,是

由于金融自由化过程中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失误。本来金融自由化对于金融管制

严格的经济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通过金融体制的改革促使金融的深化

,使金融资产总量大量增加,新金融工具不断衍生,金融市场繁荣活跃,从而能

刺激经济景气;另一方面,它也将因金融管制的被冲破而为投机资本的产生和活

动创造条件。因此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一是要采取谨慎的逐步推进

方式,并充分发挥经济立法的作用以限制过度投机;二是要正确把握宏观经济发

展趋势,以便采取适当的调控措施。然而日本政府却没有采取正确的对策,在推

进以取消金融机构分业制、利率自由化及金融国际化为主要内容的金融自由化过

程中,银行与证券机构业务相互渗透交叉,由于竞争激烈,故新的金融工具被不

断推出(如利率高于3个月和6个月定期存款、而性质与活期存款并无二致的中

期公债“基金”;利率由市场自由调节的可转让大额存款存单等);许多对金融

业务的限制被取消(如取消了对期货交易中“实需原则”的限制,允许企业和投

资者不受实业需要的限制,自由进行期货交易),从而为投机资本活跃创造了条

件。而国内金融市场迅速对外开放,又引入了大量国际投机资本。在这种泡沫经

济的膨胀已然成势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却采取了错误的货币政策,在一年零一个

月的时间内5次降低官方贴现率,并为平抑日元的过分升值而“抛日元买美元”

,为投机资本准备了大量的过剩流动资金,从而使泡沫经济迅速膨胀及至最终破

裂。其次,8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当时的主导产业——汽

车和家用电器工业的国内市场已趋饱和,出口也因日元升值、各种贸易摩擦以及

激烈竞争而受到遏制,因此,生产开始徘徊不前,而此时,又没有新的替代产业

,致使社会上的大量游资既找不到市场广阔、利润丰厚的实业可供投资,又找不

到更新的产品以供消费、资金流向投机领域也就不足为怪了。

⒌在50—8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的宏观调控由于兼顾了短期均衡和长期

发展的双重目标,采取了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相结合,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互

相配套的调控模式,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战后的日本一直把国民经济的发展

成功地控制在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较低的失业率和通胀率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的状

态,并成功地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上第二经济强国。而80年代中期,日本

经济受到了日元升值,金融自由化、国际化过程中投机资本过分活跃,进入后工

业化社会后缺乏新的经济生长点等问题的困扰,加之政府未及时采取适当的宏观

调控措施,导致了1991—1993年长达4年之久的经济衰退,其教训是值

得记取的。

三、几点启示

⒈每一种宏观经济管理模式都有一定的适用性和时效性,换言之,一定的宏

观经济管理体制是与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相联系的。因此,一是在选择并确定本

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时,应充分考虑本国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的实际情况,并

与发展战略相适应;二是要因势利导,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发育程度的提高

和发展战略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宏观管理体制及宏观经济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使

宏观经济管理为经济的持续增长营造有利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⒉在市场机制还不完善,市场体系也未健全且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的情况下

,采取政府主导型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是必须的,但是,其行为应以弥补市场而

非破坏市场为准则。政府不仅应谨慎地选择宏观调控的手段及政策工具,而且更

为关键的,一是要构造市场机制得以发挥作用的微观基础。具体到我国,转变政

府职能,使企业真正成为有硬预算约束、有独立地位、能自主经营、以利润最大

化为目标的市场主体,将是宏观管理体制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二是要建立

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传导机制。因而,加强中央政府的经济实力和权威,通过利

益机制和行政力量发挥地方政府的保证作用,以及建立各种中间组织将是必要的。

⒊综合考虑短期均衡和长期发展,以长期稳定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目标,这

是后发国家的现实选择。无论是日本,还是韩国,其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说明,

没有短期的均衡,必然会破坏长期增长的基础,同样,没有源于经济结构不断调

整、经济的新生长点不断出现的长期增长,短期均衡也难以维持。但是,在工业

化的不同时期,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不同的,在短缺与过剩交替出现的时期,短期

均衡政策与长期发展政策的密切配合是维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关键。也即宏观

政策的选择应体现寓短期均衡于长期稳定之中。

⒋制定正确的长期发展战略(包括随着经济的发展,选择适当的主导产业)

,并将其化为每个经济发展阶段的具体产业政策,围绕产业政策,综合运用财政

、金融、国际收支、贸易、收入分配等政策工具,并采取经济、法律、行政手段

互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宏观调控,这种模式曾在日、韩的工业化过程中获得过极大

的成功,对我国也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⒌随着本国经济开放度的加大,国际经济环境的风吹草动,国际收支状况的

变化必将对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日、韩的经验证明,在本国

经济的国际依存度逐渐加深之时,必须综合考虑包括汇率政策,对外贸易政策,

资本流动政策在内的对外经济政策的取向,以便在国际经济环境有利时,能及时

利用其谋求国内经济的发展,在国际经济环境恶化时,能抵御或减轻其对国内宏

观经济稳定的冲击。

⒍在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转型期,谨慎地选择转型的推进方式和宏观调控

的政策工具,是防止或减轻转型过程中经济波动的关键,这对于处于经济转型和

体制转轨双重变动期的我国尤为重要。

(本期责任编辑:王东萍)*

标签:;  ;  ;  ;  ;  ;  ;  ;  ;  ;  ;  ;  ;  ;  

韩日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宏观经济管理的经验与启示_宏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